职业价值观论文精选3篇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职业价值观论文精选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篇1

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行事。面对人多的场合会更加有精力,表现欲望增强。只要自己愿意,可以和任何人进行有意识的谈话。面对相反意见,通常持怀疑态度,十分坚定和坚决。权威本身不能强制我本身,只有当我认为这些规则对自己的更重要的目标有用时,才会去遵守。我也并不十分受冷漠与批评的干扰,作为所有性格类型中最独立的。

思维严谨、有逻辑性、有计划性,会试着分析看到新计划实行后的结果。多疑、独立,对于自己和他人能力和表现的要求都非常高。

完美主义者,比较强烈地要求个人自由和能力,同时在他们独创的思想中,不可动摇的信仰促使自己达到目标。

在实现自己的想法和达成自己的目标时有创新的想法和非凡的动力。能很快洞察到外界事物间的规律并形成长期的远景计划。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会开始规划并直到完成为止。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 篇2

职业价值观

理论基础

现实基础

论文摘要: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高职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及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征为现实基础。

用什么职业价值观引导和教育高职生,是事关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也是事关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问题。构建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并用以教育高职生,已成为在高职生中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首要问题。然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之上,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现实的条件为依据,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研究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和教育问题,就必须全面地研究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理论基础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理论前提,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尤其要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要坚持以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最高的理想,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为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但它又并不简单地否定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价值,而是把人的价值看成是个人价值(或说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具体表现。这是有史以来最科学的、最高境界的价值观,是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哲学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既要强调个人的社会客体责任,又要保障个人的社会主体权益;既提倡和鼓励个人多做贡献,勇于创造,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怕牺牲个人,又充分尊重和尽量保证个人的主体权益。;}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在对待职业价值时,把贡献与享用、自我与社会统一起来,把实现和提高个人自我价值的途径同实现和提高个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统一起来,为构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2.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到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求青年迅速摆脱由于分工所造成的片面性,成为体力和智力及多方面才能充分自由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的人。毛泽东根据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论述我国的教育方针时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m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要培育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相互联系的角度曾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r};}胡锦涛总书记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职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当是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有强健的体魄。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构建有利于促进高职生各方面才能和能力及各种社会关系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工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生产力发展是劳动分工的原因,又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劳动分工包括社会内部分工和生产单位内部分工。由于劳动分工,生产者之间或生产单位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内部分工和组织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这种依存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要保证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行,各行业、各职业、各岗位必须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而且必须相互协作。因此,任何一种行业、职业或岗位的存在,必须以其具有一定的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劳动分工理论为我们构建个体价值、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三者有机统一的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4.坚持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的道义和功利、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基础和本质等基本理论原则,并预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不但利益一致,而且义与利即道德和利益也是一致的。列宁提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主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对利己主义。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方法,主张用“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并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邓小平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更加唯物辩证地处理了社会主义的义利关系,他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统一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首要基本条件,作为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物质基础,并把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评价社会主义的义利关系,提出了用“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检验是非善恶的尺度。江泽民和胡锦涛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道德理论,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科学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出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成为我们构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统摄和引领的作用。它为我们科学认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根本前提、基本原则、结构内容等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就是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根本前提,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在学生中形成社会主义主导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在结构内容上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理想、符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职业价值规范和爱国奉献、改革创新的职业精神。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所构建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公平性、开放性、有序性的一般特征,又有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构建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要求,既要突出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公平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又要突出诚实守信和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二)坚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党和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先后出台了系列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符合地方实际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职业教育也作了大量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富有实效的成果。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等等。以这些职业教育理论作为构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才能使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相符合,才能有利于实现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基础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还必须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经济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进人新世纪的阶段性特征时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开放、效益、竞争、公平、规范、保障等等市场经济的真正内在价值规范更加彰显其真正的价值内涵,为高职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理想、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价值规范意识、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价值取向等提供了极好的前景诱导。但报告同时也指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这就意味着劳动在“显性”意义上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作为人的“乐生”需要还处于一种“隐性”状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进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与落后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必然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职业价值观。这样的现实经济基础,要求我们在构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时,必须把贡献与享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取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兼顾,而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否则,构建出来的职业价值观就会失去它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在广大高职生中,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号召等的理解、信任与接纳程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其对高职生产生的良好影响,为构建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及评价标准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政治基础。

(三)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工作卓有实效,和谐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一些非社会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在我国传播和蔓延,严重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的这些现状,为我们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文化基础。

(四)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社会基础

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城乡差别、贫富悬殊、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就业、社会保障、收人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与高职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不仅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大力扶持。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为高职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树立服务西部、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乡镇、服务新农村的职业价值意识提供了前景诱导,也为我们构建一种既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又与高职教育目标相符合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五)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平台

职业价值观论文 篇3

论文摘要: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据此,高校应在强化职业动机、加强人生价值导向引导、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的核心内容是职业需要。它通过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意愿、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这两所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在读大学生(主要是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当前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而院校升本也给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对此,高校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专升本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状况分析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的专科生进行了关于职业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答卷924份,答卷回收率为92.4%。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9-24岁之间。其中男生405名,占43.8%,女生519名,占56.20l0;文科学生545名,占59%,理科学生379名,占41%;师范类学生489名,占53%,非师范类435名〖〗,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师范类和非师范专业的均衡性。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动机、理想及高校对大学生择业的态度和教育之比较等。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职业态度:务实与创新

职业态度是人们对某种社会职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和行为倾向。它是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方法、选择过程、工作取向、独立决策等方面。它主要由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组成。

职业认知是人们对职业的性质、意义的探索和理解。我们调查发现,在确定职业的意义、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角度上,14.5%的大学生考虑的是社会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47.8%的大学生则从社会职业给人们的时空自由程度、个性发展空间、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程度出发来考虑。被当前大学生列人前五位的职业是:自由职业者,律师、会计等专门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主,军人。概括地讲,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主要分为个性型、享受型、稳定型、自我实现型等。其中女大学生偏向于稳定型、享受型的职业;男生则偏向于个性型、自我实现型的职业。

职业认知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情感或情绪体验,也影响着人的职业意向反应。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则与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心态、工作积极性等心理和行为倾向相连。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自信、坦然者占16%;焦虑担忧、困惑苦恼者占SO%;害怕、矛盾者占11.5%o“如果求职时,有意向单位给的薪酬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选择先签约、再努力工作争取发展机会的占78.5%,放弃重新选择的占10.7%,观望、不确定的占11.8%;在“将来你会怎样对待工作”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在认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而且“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这些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态度是认真务实、锐意进取、力求创新的。但在问及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将来是否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时,学生存在“高认知、高情感、低意向”的倾向。如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的占30.8%,喜欢教师职业的占28%,但愿意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仅占20.6%o

另外,随着学校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学校升本前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比例上升了11.7%,喜欢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例上升了10.2%;将来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率上升了6%;毕业后11.7%学生选择继续升本,有的甚至准备考研。这个结果反映出,学校升本后给学生的发展平台更高,学生可以选择的空间更大,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向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据此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职业评价:平等与为我

职业评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能力与其对职业的认知有关。职业评价在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向,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通过职业评价,可以发现不同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声望,看出人们最注重的职业特性,了解人们的职业取向。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专升本院校的大学生在职业评价时重视生活方式、个人发展、经济价值、社会声望、工作安定性、成就、独立性、同事关系等价值尺度,而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职业平等观基本建立。当前大学生对知识的崇尚没有减弱,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再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区别作为衡量职业好坏的标准,在“你认为教师职业的地位如何”这项调查中,57%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份职业而已”;在“判断职业好坏的因素”中,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社会地位”。可见,大学生心中已没有职业贵贱之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已不是学生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2)职业的为我性较强。在评价职业的标准问题中,14.5%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的需要”,17.8%的学生选择“轻松自由”,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5%的学生选择“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其中部分女生将社会关系也作为判断职业好坏的标准。可见,大学生评价和选择职业时,更多地强调职业的为我性,更多地考虑职业对自身需要和发展的有利性。

大学生职业评价的这些特点不因学校升本与否而改变。但学校升本后,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的引导、新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以及职业价值观教育力度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职业评价水平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职业动机:复合性与主体性

职业动机是驱使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利必多”即内驱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职业评价的影响,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职业评价高的职业未必会让人们产生职业动机。职业评价比较外露,职业动机比较内藏,比职业评价复杂。

经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职业动机的复合性。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1)个人发展的机会;(2)个人兴趣爱好;(3)薪酬福利;(4)工作稳定性;(5)国家和集体的需要;(6)社会关系。其中,女大学生择业时,对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高于男生。在“您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依次排列”中,36.7%女生将社会关系放在前三位。二是职业动机的功利性弱化、主体性增强。与前几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当前大学生并不将薪酬福利、经济收人等物质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而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能给自身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职业更易激发他们的职业动机和兴趣。可见,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确立,多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因利益主体的不同,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从而决定了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多样化、复合化、主体化。

此外,随着学校的升本,部分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和选择的某些方面略有变化。如对薪酬的要求上,升本前在1200元以下的占34.7%,在1200一1500元之间的占43.4%;升本后,薪酬要求选择1200一1500元之间的大学生比例上升了6%。在“学校升本对您就业是否有影响”一项中,认为“有影响,增加了就业信心”的比例为52%。可见,学校升本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强化了职业动机,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

(四)职业理想:个性与自致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设想。它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职业意识的形成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意识是求业者对职业对象满足自己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程度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职业对象的向往和追求。‑}x7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意识基本发展完善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理想确定具体实现的时间表和方法途径的时期。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就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了自身的职业理想。在制定职业规划中,他们会受到父母亲人、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等的影响,但主要由个人兴趣爱好来决定,因而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自致性特征。一是崇尚个性化。约10%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型的职业理想;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将来的职业理想和选择不会看工作地域、待遇等,而是看职业能否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价值,能否彰显学生的个性。二是职业理想实现的自致性。在追求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努力、自我奋斗。如在职业薪酬目标上,五年后希望达到的薪酬要求是3-5万元/年的占44.6%,5万元以上的占42.8%;而55.4%的大学生认为,实现理想和获得高薪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工作业绩、个人知识与能力水平、工作经验等。

在职业理想问题的调查中,学校升本前后变化最大之处是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强度和力度不同。38.8%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升本后对学生的就业工作重视些,除主动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外,还开展择业观和职业规划教育,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升本前后,学生选择毕业后立即就业的比例下降了11.7%,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想继续深造,借助学校升本后提供的更大平台,调整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内容、实现时间和方法途径。

二、专升本院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举措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起来,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内部因素主要同大学生白身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有关;外部因素主要同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有关。因而,专升本院校也应从内、外因素两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职业动机中的优势需要

在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需要是指有机体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3]职业需要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塞维尔认为,人的职业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4]人们的职业需要不同,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大学生的职业需要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低到高归纳为五类:(1)生存需要。89%的学生认为工作是为了生存。(2)享受需要。17.8%的学生将“轻松自由”放在择业的首位;8%学生把薪酬福利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3)个性发展的需要。39:5070的学生以获得“个性特长发展”和满足自身兴趣爱好作为职业的优势需要。(4)自主和尊重的需要。2%学生将工作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作为优势需要。(5)贡献的需要。没有学生把贡献的需要放在首位,52.6%学生明确表示可以兼顾集体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对职业的各类需要是一个相互交错的、复杂的、等级化的阶梯状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优势需要,需要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统领需要结构的优势需要的转移和交替。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的优势需要是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是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彰显个性、突出自我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仅仅重视个人的发展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求和价值导向是不完全和谐的。因此,专升本院校一方面应保护好大学生目前的优势需要—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宜将大学生职业需要中处于劣势的贡献需要引导为优势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外,针对女大学生,宜进一步加强其自立和尊重需要的引导,多开展女性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信等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教育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其人生价值观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人生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应该与社会对人们的人生价值导向一致。人生价值导向是一定社会倡导的具有最高权威性和社会普遍性的人生价值目标,用以指导社会成员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对“善’,的追求。[s]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该价值导向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其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6]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说过:“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川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时,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大胆承认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的追求,但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片面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能够在职业选择时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三)全方位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首先,专升本院校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理念。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观念是先导,思想决定行动。高校首先应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中树立一切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一切为了就业率”的纯粹的就业观,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自我实现的人、‘有完善人格的人,从而从根本上完成高校教育的使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