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优秀5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优秀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篇1

[关键词] 陶行知;创新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陶行知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被人所熟知,对后世影响深远。实际上,他的创新思想也很丰富,对于我们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因此,梳理陶行知的创新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陶行知创新思想的萌芽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学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时,受学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已经产生了革旧布新的思想,他在《因循篇》中说:“吾人欲与并驾齐驱,其进取当有列强十百倍之猛勇。即欲在世界求一生存,犹当夙兴夜寐,不容稍事蹉跎。苟仍萎靡不振,习于因循。则保守已无余地,大局何堪设想?”。从中不难看出他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创新的思想,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在这一时期,他发表的其他文章也饱含革旧创新思想。如他在《一夫多妻之恶果》中对因循守旧的婚姻进行了批判。他还建议金陵大学办中文报,并且在《创刊中文报之缘起》中提倡学习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他又不是全盘否定的,否则也不会提议创建中文报了。

正是在他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产生了创新思想的萌芽,为他后来创新思想的实践,特别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陶行知创新思想的成熟

1915年夏,陶行知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始将其朴素的创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领域,特别是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期间,他的创新思想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创新教育思想上。关于教师,陶行知1919年4月21日在《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中论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书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经验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教育家;关于学生,陶行知1931年11月26日在《申报·自由谈》之《不谈庭草斋夫谈萃》中提到新旧之学生,旧时代的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关于选书,少选吃的书,多选用的书;关于创新教育的内容,包含五个方面:第一,创造健康之堡垒;第二,创造艺术的环境;第三,创造生产的园地;第四,创造学问之气候;第五,创造真善美之人格[1];关于创造力,陶行知说:“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2]他认为,儿童生来是有创造力的,但是环境对其会有影响,因此,他主张“六大解放”,把孩子头脑、双手、嘴、眼、时间和空间都解放出来,然后对其创造力进行培养。

3 陶行知创新思想的实践

陶行知将其带有试验主义色彩的创造教育思想践行于教育实践,集中体现在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和上海山海工学团时期。[3]这一期间,他的“先行后知”思想、“教学做合一”理论、“手脑并用”思想得以形成。他在《行是知之始》的演讲中阐述“先行后知”的思想;他在《教学做合一》的演讲,以及后来的著作《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都强调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再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为了宣传他的手脑双全思想,他编写了《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又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如他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等。

他的创新思想最成熟的莫过于创造教育思想,而他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家,不仅仅在于他倡导的教育思想,更在于他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实践,他把“平民教育”思想付诸行动,在乡村创办学校,“在劳力上劳心”,和师生一起开荒,并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

4 陶行知创新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4.1 注重培养全民创新意识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4]他认为,创新是没有条件的,不分时间、人物和地点。首先,他强调,小孩子也是有创造力的,并且用“小孩自动教小孩”、“木头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他又说道:“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5]在他看来,做人就是创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良好的借鉴。我们总认为,创新是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创新与我们普通人无关,我们没有能力创新,所以不敢创新、不愿创新,最后不去创新。事实上,人人都可创新,处处都可创新,事事都可创新,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有创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创新能力,付诸创新实践,最终建设创新型国家。

4.2 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不创造富的个人

陶行知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中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只是做了创造富翁的工具,以致贫富阶级团教育而愈隔愈远。我们只要创造富的社会。社会既富,则在社会里的个人自然而然的富了。[6]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富裕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整个国家富裕起来,人民才能真正富裕,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富。因此,对于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现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遏制,才能让国家有前途,让人民有信心。

4.3 各行各业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陶行知曾说过:仿我者死,创我者生。这让今天流行的“山寨产品”何其讽刺!一些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一些学者“新瓶装老酒”,甚至抄袭剽窃;一些电视节目直接仿制,粗制滥造;一些企业“李鬼装李逵”,冒用商标,生产假冒伪劣“山寨产品”。最终丑闻传出,不但如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没有生存空间,反而可能破坏整个行业甚至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否则死路一条,这对我们今天的各行各业来说都有巨大的警醒作用。尤其是工业领域,我们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致力于创新。

4.4 行动是开始,创造是目的

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好。又说道:“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也就是说,行动是知识的来源,知识产生创造。这也就是陶行知所强调的“‘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创新来说意义非凡,有些人喜欢关起门来创新,有些人喜欢口头上创新,有些人为创新而创新。其实,真正的创新来源于行动,来源于实践,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和智慧,发展思维,开发创造性。所以,行动是创新的开始,创新是行动的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行动中积累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4.5 教育是创新的基础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因此,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针对传统旧教育扼杀儿童生活力与创造力的弊端,陶行知认为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一是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二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7]而无论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还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都离不开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不是抹杀儿童天性的教育,也不是今天的应试教育,恰恰是要把儿童的天性解放出来,通过生活实践,通过宽容与理解,通过因材施教,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陶行知虽然没有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但是他的创新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林祥。20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278-279.

[2]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9:446.

[3]王文岭,徐志辉,编写。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4:6.

[4]《创造宣言》,《陶行知全集》(4):7.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86.

[6]徐明聪。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03):10.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篇2

【关键词】特色德育 陶行知思想 师生责任感

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学校的管理者,我深刻地感受到德育教育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师生责任感的缺失。 我前年参加了龙岩学院召开的陶研会后,与校委会成员共同探讨了学校责任感教育的问题,结合学校“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提出了“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重拾师生的责任感。

如何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呢?我校实施了三位一体的践行思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浸润行知思想;践行“爱心”与“责任”的行知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责任感;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浸润行知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陶行知的许多教育思想理念、经典名言,如一道道精神大餐、文化食粮,丰富了人们的思想素养。如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会做人”;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

文化熏陶学行知,营造行知思想氛围。我校地处冠豸名山,浸润着冠豸灵气,积淀着深厚的冠豸文化。为了让全校师生更深入地学习、感受陶行知思想内涵,我校以冠豸文化为载体,多层面打造行知校园文化。如我们在校园大门左侧布设了三十米的陶行知思想文化长墙,介绍陶行知事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书籍等,在通道的醒目处悬挂陶行知画像、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灯箱,在走廊上和班级里张贴陶行知名言。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行知思想氛围,形成了有丰厚行知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浸润在行知思想中,受陶行知思想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想素养。

二、践行“爱心”与“责任”的行知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责任感

爱心与责任是社会最需要的永恒主题,然而,当今时代,恰恰就是这个永恒的主题被当前不少急功近利的人忽略了。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我把爱心与责任作为我校最主要的教育理念提出来,就是针对当前教育责任缺失的现实而言的。

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树立责任感教育的典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教师树立起责任感,才能使学生成为富有责任感的人。因此,促进学生责任感之养成,教师承担着许多责任。为此,学校注重树立责任感教育的典范,要求教师做学生责任感的表率。

在我们学校大力推行的“培养爱心,承担责任” 特色德育活动中,许多教师、班主任用自己的责任心、爱心践行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践行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成为了学校责任感教育的典范。

三、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 责任感要在生活中培养,对此,我校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采取陶行知“三问”思想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

问“学问”,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求知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只有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才能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首先,在学习方法上要让学生知道,优异的学习成绩是靠勤奋得来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业精于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生要常问自己:今天我勤奋了吗?

其次,明确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出“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装懂,不要爱面子,那样会阻碍自己的学习进步,要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我们倡导学生每天反思:今天我问了几个问题?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行一知一行;生利主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其职业教育理论尤为突出,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主要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从启蒙到发展、从提倡到亲为、从实践到理论,走过了从“行”到“知”的艰难探索历程,形成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一、“行——知——行”——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认识论

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既有前人和同时代思想家的理论影响,又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深受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遂改名“知行”。1914年到美国留学,师承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认识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917年陶行知先生学成回国,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逐渐认识到王阳明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陶行知先生针对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论断。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杂志发表了《行知行》一文,对行与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解析,并将时名“知行”易名“行知”。1936年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又更进一步说明:“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清楚地指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进一步去指导实践这一唯物辨证的关系。至此,陶行知先生为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寻求到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他的认识论公式就是“行——知——行”,即实践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来源,实践又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二、生利为主义——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

1918年,陶行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文章开宗明义,“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确定一正当主义始”。换句话说,就是要首先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和“培养目标问题”。他指出职业教育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彰显其自身的特殊性。“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主义”就是“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够为人民群众“生利”的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核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他认为职业教育师资首先必须有“生利之经验”,也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本领;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常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学识;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学法”,即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生利教授法。二是必要的教学设备。“无农器不可以教农,无工器不可以教。…‘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两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三是科学的课程设置。坚持“按事施教”,课程安排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利”能力为标准。执行自易至难、从简人繁原则,学成一事,再学一事,“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模块化课程。四是对专业有浓厚兴趣的生源。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十分重要,择业的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标准有二,日才能、日兴味。学生应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同时也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为职业。“故能选最适之业而学之,生大利不难,岂仅生利哉!”

陶行知先生对生利主义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意义,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宗旨,系统地论述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职业教育的设备和课程设置等,涉及了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手段、实施内容等职业教育要件。因此,生利为主义应为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以生利为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效,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行知先生认为“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如果把三者分离开来“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既要劳力也要劳心,“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运用心思指挥力量以求物之变化。”手脑联盟,用大脑来指挥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他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因此,他提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如果手脑并用,那么“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篇4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形成过程;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92-01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历经磨难和艰辛。在他逝世后,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是我国教育史永远的精神财富。他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今天我国开展幼儿教育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希望能够给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中西教育思想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一)乡土文化背景。陶行知博大的儒学底蕴、徽州独有的厚重文化是在他特有的家庭熏陶和故乡侵染下孕育的。陶行知父亲曾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晚清秀才,母亲勤俭持家、好学求真,因为生活条件所限,陶行知的启蒙教育由他父亲在家中完成,但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熏陶,才培养出了陶行知毕生教育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工农大众所喜爱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故乡徽州不仅仅是著名的徽商的故里,更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传承千年,陶行知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徽州人学风极佳,这造就了陶行知治学的良好习惯;徽州人重视教育,注重从小抓起,这也深深影响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徽州人乡土观念很重,成功的商人往往回乡资助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成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徽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对陶行知将教育作为毕生事业的思想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政治经济背景。陶行知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均将改变落后状况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事业之上,陶行知正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这个时期中国采用旧式教育的方式方法,陶行知自身的求学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是无法“救国”的。唯有让教育走向大多数的平民,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才能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

(三)我国近代落后的幼儿教育现实。我国近代的幼儿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刚刚开始,但是学习的内容、方式,不是照搬日本的幼儿教育,就是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文化渗透。民国以后,虽然政府提出要加强幼儿教育,但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国内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靠一些私人的资助和提倡,或是教会办学。后,新式教育开始在国内兴起,但是农村幼儿教育仍几乎为零。于是,陶行知提出并亲自实践建设中国的、平民的、乡土的、省钱的幼儿教育。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期。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对于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幼儿教育法,都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也关注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并期待针对国内落后的教育状况,以“教育”实现救国。

(二)发展期。1926年开始,陶行知发表了多篇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这一时期的陶行知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开始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将女子幼儿教育和农村幼儿教育看做未来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切实保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加大对平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实践期。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成立幼儿师范学院,并且在他的奔走努力下,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成立。陶行知强调要将生活材料用于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方法。后来在他以及一些幼儿教育先驱者的努力下,以陶行知具体鲜明幼儿教育思想为目标的幼儿园纷纷建立,给当时的中国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1.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强调对人的教育要从小做起,重视人格的培养;强调儿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尊重儿童的人权,培养和鼓励儿童创造性的思维。2.在中国普及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改变过去忽视幼儿教育的思想和态度;要改变办园的方式方法,普及农村幼儿教育,普及女子幼儿教育;要改变教师的培养制度,形成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3.要创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这主要是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4.强调教育内容要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在当时国民体质整体水平较低的国情下,强调健康第一,保护儿童的卫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鼓励儿童进行室外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另外他还强调要重视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篇5

关键词:教育思想;体育评价;“中国的八年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00

前言

20世纪初既是教育测量由开拓期向兴盛期过渡的阶段,同样也是现代教育评价的萌芽期。1917年胸怀具有国际教育科学发展最新动向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学成回国。其早期的教育活动充满了现代教育评价的色彩,又紧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最终完成了陶行知“中国式”的教育评价理论实践与探索。本文从陶行知教育及教育评价思想入手,意在发现其中学校体育评价思想的衍生,以求对我国现代学校体育评价理论体系建构有所启示。

西方现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我国新体育意识的形成共同促进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我国近代是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融合时期,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体育思想同样是中西方体育的结合体,是广泛意义上的体育。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以体育、武术、健康、健身、卫生等词予以表现。

1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思想

在《试验教育的实施》一文中陶行知将统计法的应用列为重要方法之一,对教育研究者提出“果能把这个法子学在脑里,带在身边,必定是受用无穷”,指出教育研究机关“需按着程度高下,加入相当分量的统计法,列为正课”。将统计法引入教育、提出统计课程的开设,无不体现陶行知前瞻性的教育评价思想。统计方法在教学实践的运用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学校体育方面如《乡村小学比赛表》中以量表的形式对开展学校体育的各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统计思想是量化评价的重要途径,而体育评价中量化评价在今天体育多元化评价的背景下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对统计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视,既是与当时国际接轨的体现,又为其教育评价思想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工具。陶行知体育评价思想正是伴随之教育评价实践的开展逐步得到深化。

“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中心”是经过探索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陶行知提出教育最应和农业联手,但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还应当与银行、科学机关、卫生······等联手,这足以体现体育在乡村教育中的一席之地。体育是劳力与劳心相结现象最明显的学科,陶行知在《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一文中详细地对二者的关系予以阐释。在育才学校五周年纪念日所作的演讲《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一文中,陶行知提出“建立起健康的堡垒”,“这身体要留着、锻炼着······”

体育实施的本身也都蕴含着体育评价的过程,陶行知教育改造思想是从宏观层面指出当时中国的教育问题,并为之改革提出理论的指导。体育思想在宏观层面的体现,为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的指导,体育评价与体育实践正是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得到发展。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无意识体育评价思想的提出正是现代化体育评价形成的雏形。陶行知对体育的重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之集成,是其思想精髓之所在。在《湘湖教学作讨论会记》中回答翁衍桢“教学做的目的是什么”时,陶行知将乡村师范要培养教师“健康的体魄”列为五个分目标的之首,足以见得体育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等多篇文章中强调“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非健康的生活,就是非健康的教育”。终身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一文中“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就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由此可见其思想的前瞻性。体育终身教育思想来源于终身教育,同样也是对体育评价思想的丰富。

正是由于对实施体育要求的存在,才促使了体育评价的出现。陶行知对师范教师培养的要求,对生活与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终身化的定位中都有对体育关注,这些对陶行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制定的学校文件、制度规定以及评价量表中都能看到体育思想的印记。也正是这些体育思想的存在促进了陶行知体育评价思想的现代化。

3 陶行知学校教育思想

陶行知学校教育思想关注层面极其广泛包括幼儿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教育、普及教育、师范教育、育才学校与社会大学等,并且在每个层面都有其独特见解。学校是体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在陶行知学校教育思想中得到广泛体现。为了体育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评价在现代体育评价形成的萌芽期,受到无意识的关注。在陶行知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体育评价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把对体育的要求作为学生毕业学分的组成,把对体育的规定列入相应的制度方案中等。

3.1幼儿教育思想

陶行知在“要把外国的幼儿园化成中国的幼儿园,把费钱的幼儿园化成省钱的幼儿园,把富贵的幼儿园化成平民的幼儿园”的宣言下,开始了中国化幼儿园建设。《幼儿园新大陆——工厂与农村》中提出“我希望大家把儿童健康当做幼儿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儿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在《小学目标案》中提出“小学教育应培养手脑双全,志愿自立立人的儿童”,并制定了培养儿童“健康的体力,劳动的伸手······”的目标。这些都是对体育重要性的评价,虽然是广义层面上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必将推动体育评价细节化的进程。

3.2女子教育思想

陶行知从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发展障碍之解决等方面对女子教育进行了解读。女子教育在社会及学校中的重视,为女子接触体育提供了原则上的可能,促进了女子体育的的发展。

3.3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认为“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在《宝山县试办乡村儿童自动工学团组织大纲草案》中指出“培养本村体力以创造健康的村庄;锻炼本村武艺以创造自卫卫人的村庄”并对组织、“考成”、“繁殖”等有明确规定,其体育评价思想表现显著。在《对于上海市普及初步教育之意见》一文写到“高中以上学生需办民众学校与假期学校或参加私塾改造会,其教人成绩与操行、体育并重,不及格者不能升级毕业”,由此可以看出对体育的评价已是学生评价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全民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指导原则,指出“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从此可以窥见体育在构建和谐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艺友制在师范中的引用,同样真知灼见。艺友制中“教者、学者既是朋友,便须以平等相待,以至诚相见,尤须共同在劳力上劳心,以谋事业之进步”。如拳师就可以招艺友,既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的问题,又避免了艺徒制的弊端。

3.4师范教育思想

在师范教育中不仅包含对体育师范教育的重视,而且包括对师范学生自身的体育要求。在《师范教育乡下运动》一文中提到江西省立师范分校联合会第二届常会上对乡村教育问题之分门的规定,其中体育课作为其中一门学科在列,并有相应课程大纲的制定;健康教育等问题也有专门委员会负责研究。对体育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实际上也是体育评价的专业化,这些在体育评价的发展中都极有借鉴意义。对师范生自身体育的要求,《我们的信条》一文中写到“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第二年的晓庄》一文中陶行知主张”以国术来培养健康的体魄”。思想的要求及制度化的规定共同折射出对体育的重视,同样也是体育评价实施的体现。

3.5 育才学校思想

育才学校是“根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抗战建国需要用生活教育原理与方法,培养难童中之优秀儿童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育才学校的教育是智仁勇合一的教育;育才学校的生活包括“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在《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中同样提出要适当地运动。这些思想的提出都蕴含有对体育的评价。

4 陶行知“中国的八年研究”

美国在1933年至1940年由泰勒领导的以实验核心课程为目的的“八年研究”为世人所熟知,也被认为是现代教育评价诞生的标志。但在同一时期的中国陶行知于1926年至1933年期间编制并实施了《乡村小学比赛表》,它是具有中国农村教育特色的评价量表,以陶行知乡村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为依据。与美国“八年研究”相比,其在内容上更加广泛,在时间上也早了八年,可以看作是“中国的八年研究”。此时国际上的教育评价学说还处于萌芽期,不得不说陶行知的作为是一个创举。

查阅《乡村小学比赛表》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包括12条97项,其中有关体育的项目有:第1条“导师”中“能领导健康的生活,能领导劳动的生活”;第3条“切合乡村生活的课程”中“自卫之武艺;高尚娱乐之游戏运动;培养身心健康之卫生、体育”;第5条“教具”中“体育器材”;第6条“校地”中“游戏运动场地每生一OO尺”;此外在“指导法”中还有“发展个性;学业成绩有正确之测验”;在“改善天然环境之提倡”中有“三里至六里见方以内有公共卫生之组织”;在“改造社会环境之提倡”中有“三里至六里见方以内有自卫团和同乐会”等,

《乡村小学比赛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评价量表之一,其中有关体育评价的条目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体育量表化的评价开创了中国学校体育评价的先河。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乡村小学比赛表》中所呈现的对学校体育开展中教师、课程、教具、指导法等方面评价仍然是现代学者关注的重点,仍然是现代学校体育评价的核心。其与时俱进的特性不言而喻,陶行知体育评价思想也是我国现代体育评价思想的开端。

《乡村小学比赛量表》其本身就是陶行知教育评价思想的体现,同样也是其体育评价思想的体现。它是近代教育史上首次被提出的“中国式”的教育评价理论,在教育评价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其所折射出的体育评价思想同样值得铭记。

结语

陶行知体育评价思想虽然主体还是对体育的认识与运用,但已有了对现代体育评价的探索。统计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陶行知教育实践《乡村小学比赛表》的实施,各种学校制度方案的规定,都具有现代体育评价的影子。

陶行知体育思想的涉及面包括了学校体育的各方面,如体育教师、场地器材、学生体育等。这些既是学校体育的组成,又是体育评价的对象,在今天看来仍然与时代同行。陶行知体育评价思想是对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升华,其理论意义值得研究者的关注。

在《每天四问》中,陶行知的第一问是“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这样问的原因是“健康第一”,我们要建立“健康堡垒”,其折射出的体育思想值得体育界学者的鼓舞。陶行知相关体育思想也是其评价思想的体现。陶行知教育评价思想是在汲取西方教育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的。这也为体育评价界学者提出了要求:要勤于、勇于吸收西方的体育评价思想;并要关注中国的具体实际,既要有现实的眼光又要有历史的维度。

参考文献:

[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2]孙崇文,伍伟民,赵慧著。中国教育评估史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124.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