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发表教育论文范文(优秀6篇)

教育论文发表难吗?如何发表教育论文?许多教育工作者,均会想将自己平时的教育经验,研究项目和教育理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而且有益于教育工作。那么我们如何发表我们的教育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怎么发表教育论文范文(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 篇1

一、把握“可遇”的写作灵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工作与学习中,就某一问题思考久了,必有灵感闪现——或是白天,或在半夜睡醒时。创作灵感来了,要及时记录。有人戏言:“灵感就是上帝跟你说悄悄话,但是上帝忙,不会跟你说第二次。”错过,也许你就失去了一次写作良机。

1.读中偶“遇”

工作以后,我杂七杂八写的文章不少,但都是些体会和随笔之类,算不上论文。真正能唤作论文且变为铅字发表的,是一篇题为《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审美训练》的文章。回忆此文的写作,也纯熟偶然。那时我正参加自学考试,复习《写作与鉴赏》这门课,其中讲到了文学创作的几个流程,并从审美角度谈文学作品的鉴赏。作为语文教师,我对学生的作文训练有过一定思考,如今阅读此书,不觉为之一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素质培养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审美素养是学生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但有此意识并扎实开展训练的不多,能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审美训练的更是少之又少。何不就此入手,写一点自己的体会,或许有一定的前瞻性,给别人一些借鉴的意义。于是,我花几天时间完成了这篇论文,并怀着试试看的态度投给了《教学与进修》(当时我市自办的一份刊物),想不到很快就收到了录用通知。初次的成功鼓起了我进一步写作的勇气,也让我找到了论文写作的一点感觉。

2.做中巧“遇”

写作灵感,有不少来自日常的“做”。在学校,我负责文学社《小银杏报》的编辑管理,经常要去各班搜集一些好作文。一天早上,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送来一张她们班编印的《晨星》报。在她的精心策划下,报纸办得不错,据说,这已是第三期了。为了办好小报,这位老师挤出了许多业余时间,从选稿、打字、编排、印制到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很辛苦,却很快乐。正如她在博文中写的:“忘不了调皮的杰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在班报上那种抑制不住的笑容;忘不了阅读班报时教室里的悄然无声;忘不了领导、老师对班报给予的关注与鼓励;更忘不了孩子们对班报的期待与默默努力的身影……”她的辛勤付出也有了回报——孩子们的作文屡屡见诸报端。我手上的第三期《晨星》报登了八篇习作,其中竟有一半已在公开刊物发表。相比之下,有的语文教师,工作无创意,日复一日走昨天的老路,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不但自己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也乏味。想到此,我立即提笔,写下一篇题为《做“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师》的文章,被《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录用。

3.听中有“遇”

外出学习培训,也能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得到启示。一次在某校听素质教育专家讲座,其间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一段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初闻此言,我很是惊讶,细细体会,感到这并非危言耸听。我想到了伯纳德老师呵护残疾儿童的经典话语“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想到不久前在电视散文中看到的一个案例:某中学语文教师一句尖刻的批评改变了学生人生的走向;想到了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不禁后背一阵阵发凉,于是,立即挥笔写下《一句话,也许一辈子》的文章,用以提醒自己,也唤起大家的言论警觉。这篇文章后来在《江苏教育研究》发表。

4.思中得“遇”

更多的灵感来自深入的思考。课改启动之后的一次期末考试,我和我的学生做了很大努力,成绩较以往有了一些提高。但和同轨班比,仍有一定差距。看着眼前的成绩统计表,短暂的欣慰被随之而来的失落击退。考试以后,如何理性评价一位教师、一个班级的教学质量?作为身兼教学管理和班级教学双重任务的我沉下心来思考。我想到了课改纲要中的话:“课程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啊,考试,充其量只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考查的一种手段,对学生的评价决不能局限于分数,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样,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一两次考试上,而应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方法、工作成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以一两次考分来评价人,既不合理,也不可行……有了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让评价走向理性》的文章便呼之而出,并在《学校管理》杂志发表。至今想来,这几点体会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以上看似无心的种种“遇”,其实都须“用心”来把握。这几年,我养成了写教育博客的习惯,目的是在日常行走中留下一些思考的痕迹。题材哪里来?来自工作与生活中的顿悟、偶得。为此,我准备了一个小小口袋本,每天揣在身上,一有随感,马上记录下来,少则一个关键词,多则几点新思考。等有了空闲,便坐下来慢慢梳理,说不定,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作为扎根基层的一线教师,不要忽视这些随笔、叙事类小文章的写作,小文章积累多了,就能为大文章提供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在小文章的写作中,养成了勤思考、勤记录、勤动笔的好习惯,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二、耕耘“可求”的写作息壤

研究、学习是教育写作的息壤。工作中,选择感兴趣的某一领域做阶段性研究,或参与规范化的课题研究,其间伴随相对集中的理论学习,更主要的是深入持久的实践和思考,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的创作灵感。

1.在做中研

问题来自实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一方面提高了工作质效,另一方面也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语文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探索的同时,我还把研究的视角投向课外,坚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我也从中积累了许多感性和理性认识,撰写的《重视课外活动,提高语文素养》在省级刊物发表。一段时间里,我尝试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撰写的《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作文创新能力》一文在全国中小学作文教改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在我校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围绕如何营造书香氛围,如何开展儿童阅读指导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全市阅读研讨会上交流。据此修改写成的《儿童享受阅读的条件建构》《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等文章分别在《新课程》《小学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

2.在研中学

从教以来,我积极参与学校承担的各类课题研究,通过规范化的研究拓展工作思路,提升理论素养。我参与了市“九·五”课题“农村小学生学法指导研究”,主持了省教育学会“十·五”课题“优化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省“十一·五”立项课题“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享受阅读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坚持理论学习,通过搜集各类研究资料,阅读各种专业书籍,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系统的认识,提升了论文写作的质量。如主持“享受阅读”课题,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我通过观察和调研,发现当前的儿童阅读存在种种弊端,孩子体验不到真正的阅读快乐。理想的儿童阅读应是怎样一种状态?它有哪些特质?达成的路径又有哪些?通过深入研究课改纲要和语文课标,认真阅读刘晓东教授的《儿童精神哲学》、刘次林教授的《幸福教育论》、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论纲》,薛瑞萍老师的《我们班的读书日志》等书籍,我有了初步感悟,结合实践提炼出理想的儿童阅读的六个关键词,归纳出达成的四条路径,写成一篇题为《追寻理想中享受阅读的伊甸园——对儿童阅读的追问与反思》的论文,在2007年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奖,并公开发表。此外,围绕课题研究撰写的《让学生享受阅读快乐》、《阅读指导课——儿童享受阅读的加油站》等论文也先后在有关刊物发表。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坚持在做中研,在研中学,就能获得汩汩的写作源泉。有了丰富的积累,论文写作自然会进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佳境。

三、架设“遇”与“求”的互通桥梁

1.在“求”中抓住“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搞教育科研,苦苦追寻中,会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也会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研究者,要善于抓住机遇,仔细欣赏这些巧遇的“景观”,为自己的教育写作提供契机。

如我校的“享受阅读”课题研究,目标是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点亮儿童的心灵之灯,让儿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把他们领进精神成长的幸福家园。研究与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审视:我们的行动究竟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天,我在校门口晨迎。一个叫“蓓”的小女孩非常有礼貌地和妈妈作别,满脸笑容地走向教室。这孩子我熟悉,她以胆小、任性、淘气著称,就在半年前,还每天要妈妈送进教室,分手时从不和妈妈打招呼。上课时,她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东张西望,总要拖好长时间,家长为她操了不少心。短短半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于是,我叫住了正准备推车离开的她的妈妈。在一番交谈中,我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学校开展的享受阅读活动中,孩子渐渐爱上了阅读,每天把读书当成一件快乐的事。从书中,她找到了不少“好榜样’,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她渐渐懂事了,学习自觉了,对人有礼貌了,还改掉了任性、做作业吃东西、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等毛病,变得大胆、勇敢、有上进心。于是,我设计了调查表,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进行跟踪研究,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篇质量不错的文章——《心灵,在阅读中沉静》。

2.在“遇”中确立“求”

有时,“遇”也能给教科研工作带来转机,提供“求”的方向。一次,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冯卫东老师来我校指导工作。我们向他介绍了这几年学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开展享受阅读研究的情况,冯老师很是欣赏。谈话间,聊到今后阅读活动的推进方向,冯老师提到“互惠”一词,他说:“在倡导全民阅读但阅读普及率确又不高的当下环境里,儿童阅读氛围须进一步浓厚,要动员更多教师、家长乃至社区群众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通过彼此互助互惠的阅读,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中心,以阅读为载体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次偶然的交流,让我们眼前一亮,对儿童阅读的纵深化发展有了新思考。此后,通过认真阅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华师大赵健博士的《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社会文化分析》等书籍,我们决定将“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互惠阅读实践研究”作为“十二·五”课题向上申报。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互惠阅读——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新视野》一文,在南通市第五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育写作,尤其是教科研论文写作离不开研究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丰厚土壤。脱离了读书、实践、反思,写作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遇”也未必见,“求”也不会得。只有勤勤恳恳读,实实在在做,认认真真思,才能乘上教科研论文写作这艘宝筏,饱览沿途迷人的景色。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 篇2

>> 带着儿子去投诉 带着儿子去游学 带着儿子去“战斗” 走,带着儿子冒险去! 巾帼军医:带着儿子去援疆 跟着儿子去成长 带着儿子回中国“留学” 陈蕙:带着儿子练瑜伽 曾经背着儿子去查房 郑晶心陪着儿子去旅行 于震首演红军英雄带着儿子拍戏以解相思之苦 推着儿子跑世界 跟着儿子“飞”起来 舒婷陪着儿子玩 33年,推着儿子跑世界 倪萍:守着儿子走到天亮 跟着儿子做回幸福小孩 儿子受表扬,帮着儿子找“高兴” 美国父亲推着儿子跑了33年 带着爸妈去旅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带着儿子去文化大厦 带着儿子去文化大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经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本文作者和儿子

儿子赵英杰出生时很弱小,我们从心里疼惜他,把他的身体健壮当成第一要务。我们买最好的奶粉,给孩子做营养餐。慢慢地,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终于康健起来,身体壮实得像个小牛犊。

孩子上幼儿园了,经常挨小伙伴欺负,回家哭鼻子。我和老师沟通,老师说孩子虽然长得壮,可性情太柔弱。为了让儿子从骨子里强硬起来,我让孩子看武打类的动画片,我手把手地和他“过招”,甚至还带他去武馆练了练。可孩子还是胆小受气,很多次我情绪失控地对他说,以后再和别人打架就要打赢,你要被打败了就别回家了!

几番“教育”,终于见了效果。孩子回家不再哭鼻子了,老师却经常打电话说我家孩子又惹事了。我嘴上赔着不是,心里却暗暗高兴。

儿子上小学后,不仅打架闹事,还有了“多动症”“多话症”的倾向。老师反映说儿子上课坐不住,说话着头不着脑。

我这才意识到,先前的“教育”后果严重。

怎么办?作为教师,我们夫妇俩都十分清楚,孩童时期正是养成习惯塑造品行的大好时机,如果任由儿子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也许很难再把他拉回来。我开始语重心长地跟他谈心,要他静下来。可是,他业已形成的坏习惯又岂是三两句话就能改掉的。

我后悔莫及,妻子也不断地埋怨我,我感觉如芒在背,十分羞愧。

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同事经常带着孩子去县城的文化大厦读书,不觉眼前一亮。文化大厦是县文化馆驻地,在五六层楼上有图书阅览室开放借阅。我们一家三口就去了文化大厦。

进了图书阅览室,有很多家长,还有很多不同年龄的学生在里面静心读书。阅览室书香氤氲,一派静谧。儿子很兴奋,转着书架找到他感兴趣的书,拿出来,坐到书桌前,竟安静地读了起来。他读得很认真,读到精彩处,不自觉地喊出声来,可看到大家异样的目光,他自己不好意思起来,吐了吐舌头,赶忙闭了嘴,又低下头沉浸在书籍里。

柳暗花明。我和妻子都很高兴,也拿起书,静静地读了起来。我自己竟也发现,静心读书是这般的让人欣悦。

一个假期,我每天都带着儿子去文化大厦读书,读累了,就让他休息一下,穿插着让他在阅览室里写作业。儿子变化显著,他变得安静了,变得有礼貌了。

我开始思考儿子的变化。我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的初心。有句话叫“人之初,性本善”,我想人之初也是性本学的。要给孩子营造出静谧的学习气氛,要用书香去熏染孩子。

但我想,单纯的熏陶还是不够的,还要让他切实感受到读书的好处。我以身作则,在读书之余,开始重拾自己的作家梦,尝试写一些稿件发给报刊社。慢慢地,竟不断有文字发表。在两三年之后,我加入了省作家协会,还出版了一本书。而我的儿子也耳濡目染,写起稚嫩的习作来。

儿子的老师欣喜地告诉我,孩子仿佛脱胎换骨了,在班级管理中,孩子有集体荣誉感,勇于负责;学习成绩突出,特别是作文写得非常棒。在一次征文活动中,儿子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后来,儿子的习作还在少儿杂志上发表了。

回首孩子的成长历程,我深切地懂得,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至关重要。培养孩子刚毅的性格没有错,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读书永远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途径。

当然,孩子还很小,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还要不断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够让他顺利走进“人生大厦”。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 篇3

怎样的经历决定了怎样的观念,因此,一个人的经历是重要的;怎样的教育科研经历,也决定了怎样的“教育科研观”,因此,一个人的教育科研“经历”也是重要的。一个教师,如果他的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那么,他就会持教育科研“有用论”;如果他的教育科研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甚至是“抄出来”的,那么,他就会持教育科研“无用论”。

这个“教育科研的经历”,可以是重大经历,也可以是“小经历”。比如,“微观”到一篇论文的“写作经历”。你的教育论文怎样写出来的,基本上就决定了你对教育论文的认识。我感到很奇怪,有一些人似乎是有特异功能的,他们可以“不做而写”,而且还写得有模有样,还可以发表、得奖。我觉得这个现象非常不好,这个现象把教育科研功能的真相给搞乱了,给人的错觉是“教育科研”与“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我想从微观层面说说“经历”的重要性。我自己的体会是:论文是“经历”出来的。这个体会直接来自于我关于“课堂观察研究”方面的论文。2006年9月份开始,我在市教育局沈正元副局长等领导的引领下开始研究“课堂观察”,当时我也读了一些关于“课堂观察”的著作与文献,但我们不可能完全照着书本上说的去做,于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深度卷入学校“课堂观察”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不断地设计,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我把每次研究活动的甜酸苦辣都记在日记中,渐渐地,我们发现,我们要回答一些问题了,比如,课堂观察的特征是什么?功能是什么?操作方法有哪些?等等。于是,我开始写系列的总结文章,如《课堂观察的四重意蕴》《课堂观察的关键要素》《课堂观察的操作要点》等论文,修改后在《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等发表。再后来,在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中,我发现需要比较系统地回答课堂观察的理念与实践问题,于是,我就撰写了论文《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文章1万多字,是在15万字“日记”的思考中提炼出来的。1万多字的文章到哪里去发表啊?我知道一般杂志不可能,就发给了《中国教育学刊》。后来,编辑给我打来电话、发来邮件,指导我略删了些文字,在2007年第9期发表。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作了全文转载。也因为这篇文章,我受到了一些同行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教师的论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关在屋里推理出来的。也是在这篇文章之后,我的论文写作基本上就更加理性地循着“实践积累”到“理性思考”的线路进行。

关于我的教育科研“经历”,我曾经在《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11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在“这里”与“那里”之间穿梭》。西方人类学者把理论世界称为“这里”,把实践领域称为“那里”,认为理论研究者“在这里”,要“到那里去”,然后“回到这里”。我说我们实践工作者的“这里”与“那里”正好相反,实践场景是我们的“这里”,理论世界是我们的“那里”,而我的经历,正好暗合了“在‘这里’与‘那里’之间穿梭”的线路。2002年8月之前,我在莘塔小学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师,后来担任副校长,我在“这里”,发表我自得其乐的散文随笔,咏诵我喜爱的平平仄仄。而2002年8月改变了我,一是有缘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早期核心人员,这个实验让我胸襟大开,看到了一幅前所未见的教育景像,一片广阔的教育天地;二是有幸成为了市教育局教科室的一员,尽管这个岗位并不是“理论研究”的岗位,但相对于学校场域来说,我已然来到了“那里”,但我并不敢停留在“那里”,而是不断地到“这里”去汲取营养。在与校长们、老师们一起“做科研”的过程中,我渐渐地“入门”了。于是,在我于2008年8月来到松陵镇第二中心小学担任党支书记,在2009年6月来到汾湖实验小学担任校长的时候,在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在一线实践的“这里”与理论思考的“那里”之间穿梭,就成为了我的“科研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解决了不少的问题。所以,我的“科研经历”告诉我,教育科研绝对是有用的。我也与我们的老师一起循着这个思路做教育科研,收获了太多的“科研红利”,我们的老师也相信:没有一个人可以不经历“做”就写出好东西来,就像没有一个人可以不经过十月怀胎而把孩子生下来。

教育科研应该要“解决实际问题”,搞了半天,除了发表了一批文章,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这样的教育科研要来干什么呢。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该是画饼充饥,不应是纸上谈兵。但是,教育科研的价值并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研究与解决问题,我们提高了自身素养,不断地超越自我,而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尊严,就是在自我超越中获得的。所以,在我看来,教育科研的价值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在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在成事中成人”。“发展人”,使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获得幸福与尊严,应该是教育科研的终极关怀。

解决问题是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力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的。“问题”,从来都是“成长”的机遇。一个从来没有面对、研究、解决过的“问题”的人,是不能“成长”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不同,我们主张要通过“科研”的方式进行。事实上,一个教师,每天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一个学校领导,每天也会遇到里里外外的问题,如果不能用“科研”的方式进行,我们就是在试图“点对点”地解决问题。“点对点”地解决问题,是很成问题的。问题在于,表面上看,我们在“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变聪明、变智慧,我们只是在重复地面对“问题”,这不就成“问题”了吗?为什么我们研究了一节又一节的课,还是不能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就在于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非“科研式”的,我们常常把一节课看成是一节课,而不能从原理层面去思考,把“某一节课”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例子而已。我们学校在与华东师大进行课程领导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用无数的课去琢磨“教―学―评一致性”,课程的原理在课堂上跌打滚爬,我想这就是尝试用“科研的方式”思考与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虽然年轻的老师们对于课堂把握还很缺少经验,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呈现了我们理想中的课堂教学,就不会是偶然的成功。我认为,没有经过“科研方式”的所谓“好课”往往是“偶然”的。所以我认为,教育科研的“问题解决取向”,这绝对没有错。问题在于:第一,我们有没有明白我们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表面问题还是实质问题;第二,我们是不是在用科研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只是在解决点上的问题却没有实现人的提升。

在我看来,“科研”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作为一种方式,它是无处不在的,学校里的工作,没有什么是不需要思考的,也就没有什么不需要“科研”的。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孤立地存在的一件事情,叫做“教育科研”。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藉此思考学校里的几乎一切工作。在我们学校每学期的“学校工作意见”中,就没有专门列出一块叫做“教育科研”的;但教育科研作为一种方式的存在,我们也可以说充满在“学校工作意见”的字里行间。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科研也不可能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在教师的工作中,不应该存在一份独立的工作叫做“教育科研”。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在上课、在批作业、在与学生谈话、在出试题的时候,我们不在进行“教育科研”;而只有我们要写论文了,我们才开始进行“教育科研”了。这是必须要警惕的!我们说在学校里没有独立的一份工作叫“教育科研”,回过头来,我们也可以说:学校里的工作、教师的工作,几乎也没有什么工作不是属于“教育科研”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与高校专家、教育科研专业人员的教育科研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只要想,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日常生活与高校专家、教育科研专业人员的日常生活是不一样的,整天接触的人、事完全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做“方式相同”的教育科研呢?所以,要求一线教师做与高校专家、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完全相同的“教育科研”,那一定是非常荒唐的。当然,中小学教育科研也应该向高校专家、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科研方式”。

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应该有这样的特征:行动性、主题性、系统性。“行动性”,或者叫“实践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第一特征”,中小学教育科研一定是“做出来的科研”,是“为了做得更好的科研”,是围绕着“做”来转的科研,我们在思考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思考的就是“行动”。“主题性”与“系统性”就是围绕着“做”来转的,就是为“做得更好”服务的。

“主题性”,或者叫“主题思考”,是“科研思维”的内容特征。没有学会“主题思考”,我们连个发言都会零乱不堪,怎么可以做研究呢?“主题思考”可以说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功”。最简单的比如我们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教学反思”,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学反思”之类标题,然后是几点反思,这“几点反思”是想到哪里是哪里,完全是“无主题变奏”。这样,看似“研究”了几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问题是真正在“研究”的。我们学校的老师开始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但我们组织大家不断地尝试做“主题思考”,现在这样的“泛思”越来越少了,“教学反思”的主题性特征基本呈现出来的。这种特征呈现出来以后,“研究”才可能有深度,要不然,东一榔头西一锤,什么也研究不好。

“系统性”,或者叫“系统思考”,是“科研思维”的方式特征。我们用怎样的方式来思考“主题”?我们说我们用“科研的方式”,那就要讲究“系统思考”。生活在教育一线的校长与教师,每天遇到的都是“点”。用“科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是要摆脱“点式思考”。比如我们在研究学校的时候,就重视“顶层设计”,重视文化切入的思路,每个学年,我们都举办“学校发展咨询会”,对学校进行框架性思考,通过“系统思考”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比如当学校发展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站在“点对点”的立场上“解决问题”,而是站在“文化”的系统高度使“问题解决”成为学校发展的契机,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我撰写了论文《沟通与改进:学校内部矛盾处理的方式选择》,初步形成了我们学校的“问题解决方式”,论文也在《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发表,并在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

用系统思考的方式思考我们的“行动主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学校管理的研究如此,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也是这样,是“行动”“主题”“系统”三方面的统一。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研究“课堂评价”、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我们研究这些主题,但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而是“做出来”的。怎样才能做出来?必须要“系统思考”。在这样的“做科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一些“成果”,我个人的论文《如何成就好课:一致性思考目标、评价与教学》《教学目标: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时被忽略的话题》《缺乏“大问题”:课堂教学的大问题》《表现性评价:点式课堂突围的一种路径》《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有效教学的视角》《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从任务设计到效果反思》等等,以及我们团队以“组文”的方式发表的《课程纲要长成什么样子》《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分布式课程领导:从理论概念到学校行动》等等,虽然只是些初步“成果”,但让我们欣慰的是,没有一件不是“做出来”的。“做”才是最重要的,“行动性”始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第一特征”,而没有“主题性”与“系统性”,就不能保证“行动”的品质。做,有主题地做,在系统思考中的做,让我们思如潮涌,源源不断;不做,我们一句话也写不出来。真正的教育科研,一定是做出来;通过教育科研做出来的,一定是好的教育,对的教育。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 篇4

>> 你凭什么当班长 当班长的烦恼 我想当班长 女儿当班长 洋洋要当班长 当班长的滋味 当班长以后 洪小弘当班长 我也想当班长 当班长的酸与甜 都是当班长惹的祸 假如我来当班长 不想当班长怎么办? 当班长真的苦吗? 不许你堕落 我不许你离开 我在工程兵部队当班长的日子 当班长的第一天 当班长,就成了同学的敌人吗? 不许你比我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不许你再当班长 不许你再当班长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女儿舟舟

女儿舟舟三年级了。

一天,女儿一回家就告诉了我们一件事:今天,她们班重新选班干部了。

看着女儿的嘴角有掩饰不住的笑意,我说:“你不会是升为班长了吧?”女儿得意又郑重地点了点头,接着补充道:“原来的班长不干了。”

一年级时,女儿是副班长,对于这个职位,我们没太在意,以为那不过是个形同虚设的名称罢了。再说了,女儿在班上是小龄的,很多孩子都比她大,能管谁呀?

谁料两年来女儿却干得劲头十足,唯一耿耿于怀的是副职。不仅如此,我从她的言谈中,也总能感觉到她和班长之间弥漫着一股硝烟,她常常说:“哼,她最喜欢打小报告。”或是“哎呀,她今天只考了……”

现在,女儿终于当上了正的,她内心里的欢喜和得意可想而知。

自从女儿扶正以后,我发现,她走起路来小胸脯挺得更直了,一条马尾辫一甩一甩的,脚下更是虎虎生风,好个精气神十足的小姑娘!

每天,女儿除了向我汇报学习上的一些事,讲得最多的就是她和一帮班干部的班级管理了。曾经我问过她:“听说你很能管住同学,能透露一点诀窍给我吗?”女儿微微一笑,说:“四个字:杀鸡吓猴。”

女儿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倒令我吸口凉气。如此锋芒毕露,未必是好事,我内心喜忧参半。

为了让女儿当好这个班长,我经常为她出谋划策。譬如说,女儿一开始是铁面无私的,不管谁违反班级纪律,不问任何原因,一律都揪出来。为此,我常常告诫她:“处理事情不能太古板,要考虑实际情况,要注意同学之间的友谊。”女儿是聪明的,这方面的悟性很高。

有一次,她跟我讲:“今天,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下课时吃东西,尽管他偷偷地避着我,躲在角落里,但我还是看见了。”

我听了,很替那个同学担心,连忙问:“你没汇报老师吧?”

女儿微笑着摇摇头说:“妈妈,我没那么无情。我看他有点慌张的模样,就故意转过身不看他了。后来,等他吃完了,要进教室的时候,我悄悄地对他说了一声:以后可不能带吃的了。”

好一个软中带硬,做妈妈的不得不佩服!

一天,女儿说:“妈妈,今天同桌送给了我好几块橡皮。”“为什么送你?”我问。呵呵,女儿抑制不住地笑了,“同桌说,他送我橡皮,是希望我以后不要管他。”“是吗?”我一听吃惊不小,“那你是怎么办的?”“我嘛,当然是全还给他了。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依然要管。”“做得对,你可不能因公徇私。”女儿频频点头,一脸清正的模样。但事实上,我察觉到情况还是有点异样。因为,自从听她这么一说,我开始留心女儿的书包,还真发现她的书包里经常有一些不是我买的小东西,例如橡皮、花边信纸、小卡片……

这可不太好。

另外,让我有些担忧的是,舟舟回家来总是告诉我说,某某同学帮助她拾球了,某某同学主动帮她当值日生扫地了……总之,听上去,自从她当了班长后,真有点呼风唤雨之感,我从舟舟得意的口吻中分明感到她的虚荣心在日渐膨胀。

我想跟她好好谈一次,但看到她如此神气活现的模样,我明白,现在还不是最佳的教育契机,说了也是白说。

还是等一等吧。

原来舟舟是副班长的时候,有很多事是不做的,现在是班长,就全然不同了,既要统筹管理,又要分工合作。有时班主任不在,她就得临时上前组织纪律。估计会影响她的学习。

果不出所料,女儿顾此失彼了,那次语文卷子发下来时,只有八十多分,很多不该错的都错了。顿时,舟舟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紧接着的几次考试,分数都平平。

嘿嘿,我终于等来了教育的最佳契机。

于是,我面无表情地对舟舟说:“你明天到学校跟老师讲,班长不当了。”

我知道,对于舟舟,撤职之痛远胜于分数之痛。

“听到没有,自己去老师那儿辞职!”

舟舟低着头不作声。

秒针滴答滴答地走着,不紧不慢,空气中弥漫着压抑又略带忧伤的味道。接着,我又缓缓说道:“好,你不说,我去说。明天我将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因太骄傲,学习又不好,故自动离职。到时,60双眼睛将齐刷刷地看着你,有的替你惋惜,有的暗自高兴……”

舟舟扛不住,终于哭了。眼泪哗哗地倾泻而出!

“妈妈,我知道以后怎么做了。”她睁着泪眼说道。

接着我跟她有了一次长谈,针对她这一段时间以来的一些事,我们一件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后来我又私下里跟老师进行了沟通,老师也找她谈了一次话。

再后来,舟舟沉稳了许多,学习更努力了……

女儿继续当着班长,有欢笑也有泪水。到底该怎样当班长,我想孩子们的世界自有他们的一套。我只是让她明白一个原则,在帮助老师管理好班级的同时,一定要先管好自己,既要有主人翁的精神,有责任感,也不能滋长骄傲之心,得意之情,否则,管得再好也是徒劳。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 篇5

首先,本人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大文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待工作和学习。遵守社会公德,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加强个人业务进修,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93年9月-95年七月担任了美术职高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中针对他们底子薄,文化课基础差的特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积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稳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克服畏难、胆怯、急躁的情绪,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知难而进。在95年的高考中,全班十人有七人被艺术院校录取,剩余三人也于96年的高考被录取。

95年9月-98年7月任初一至初三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初一时首先抓了中小学的衔接工作。主动和小学老师联系,了解学生小学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积极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反复组织孩子们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经常找孩子们谈话,做有心人,不放过孩子们的微小变化,好的予于及时肯定,不好的予于坚决制止,初步形成了礼貌待人,团结友爱的班风,第一学期就甩掉了“慢班”的帽子,形成了两个班齐头并进的局面。初二时重点抓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校秋季运动会上总分获初中组冠军,在冬季篮球赛中男女也分获冠军,逐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孩子们比学习比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主题班会《祖国在我心中》调动多种娱乐形式,朗诵爱国主义诗歌,唱热爱祖国歌曲,回顾祖国的悠久历史,拼祖国地图。小品、相声、舞蹈同登一台,独唱、合唱各领风骚,把祖国和个人联系起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心,获学校班会竞赛一等奖。我所带的班级也获96年度路局优秀班集体。初三年级面临中考,首先解决传授新课与复习旧知的矛盾,合理分配时间,向45分钟要质量。同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尽量避免两极分化,其次抓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密切联系各科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再次不能放松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抓小抓碎,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第二学期,既要给学生压力,让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但又不能压力太大,以至失去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经常找孩子们谈话,指导学习方法,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班级学风比较浓,在全路物理通讯赛中,我班有三人分获一二等奖,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不放松班级的常规管理,严格要求学生,第二学期班级两次获五星级班集体的称号,在毕业班中较为少见。初三中考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升学率名列分局第一。升入高中的同学有着良好的语文素质,今年全国华人杯少年组作文竞赛,我班的张丹、孙媛分获全国一等奖,杨强同学获得二等奖。

多年来我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95年-96年度推行目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勇于登台亮相,一学期便上了七堂语文公开课,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志的意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写了有关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奖,并在首届论文会上第一个登台亮相,总结了自己工作的得失。论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谈语文的目标教学》获全国语文报第三届论文大赛优秀奖,并收入了《中国当代优秀教师优秀论文大系·语文卷》一书。

在目标教学中,认真学习有关理论,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法。改变了以往重教而不重学的情况,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宋定伯捉鬼》的目标教学公开课中,让学生参演课本剧,归纳出古汉语一些常有对话句型,同时扩展知识内容,引入《姜三莽捉鬼》一文说明鬼是不存在的。在《失败是个未知数》教学中引入《流浪科学

家杨槐》的故事来印证课本上的道理,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起了孩子们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多年来,一直坚持“自选时文”的推荐活动,既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一上台就紧张的同学,变得大方自如许多。每人按座次顺序上台,把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并说明自己推荐的原因;听的同学选出几篇好的,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不仅加强了阅读训练,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我还经常性的搞手抄报比赛,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学们选文编排能力也有所提高。97年初二年级语文统考名列分局第一。

在教学中,我努力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情感价值,老师要善于发掘其中所蕴含的乡情、友情、亲情、师生情、同志情和爱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爱心、善心、事业心。

98-2001学年本人又重新任教初一到初年级三语文,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任务是重点研究学生,我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是课前预习,老师要求课文至少读两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上课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前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研究本课内容、学习重点及要求。其次是听课思考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思考,老师先扶着走,做好示范,引导培养学生记书间笔记,指导他们做批注点评,提示关键词语得勾画。1圈点勾画:借助常用的读书符号做好标记。如生字下标***、生词下标---、重点词下标…、精彩句、关键句、中心句下标~、疑难处标?好的片断或读后有体会标!2评注和旁批。可以是补充解释、也可以是评论式。

初二年级我开展了飞翔鸟读书会的活动,利用读书互助会的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我经常和孩子们交流读书的体会,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教给孩子们读书方法。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羚羊木雕》、《花市》在学校课本剧汇演时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学期临时接任班主任的工作,班级不大稳定。重点抓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派出所一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密切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多次召开家长会,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初三年级进一步做学生的稳定工作,使学生顺利毕业。

近几年来,力争在教学上有进一步的突破,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相关论文,有德育工作的,《德育工作点滴谈》,《减负杂谈》《现代诗歌教学谈片》分别发表在乌铁教育,《课堂提问例谈》收入2000年语文优秀论文选。学校每年一度的论文评比也积极参加,多次评为优秀论文。

2001下半年兼任初一和高二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初一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的工作,担子重,但也是给了自己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不断的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对于高中学生我着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平时利用网络的便利,多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一阶段的高中学生,他们往往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自我扩张的要求,竭力追寻主体的自我张扬,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激荡的状态之中,此时语文教学就不能停留在谴词造句、谋局布篇中的知识性理性经验上。他们经过九年的母语学习,随着自身的成长以及通过诸多媒体,对社会已有较多的接触,加之现代学校教育中众多课程的设置,都丰富了他们的思维内容,只需要教师的必要诱导和匡正使其思维于已有平台趋于提升。学了《离骚》,让他们写文章《我看屈原》,学习了海伦。凯勒的文章,让他们写《走进海伦。凯勒》,不仅仅让学生知人论文,更主要受到他们高尚的情操的影响。本世纪中国最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关于教育宗旨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契机,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已有认识和思维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辩识能动性,在平等对话和必要辩论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但掌握知识性的理性经验,更重要的是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至于初一学生,我经常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辩论,例如关于追星热的论辩会,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更主要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同时开设阅读课,为他们借阅相关的图书和杂志,并以古代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为教材,学习并积累有关的课知识,一部分孩子爱读爱记,效果比较好。这两年,我更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建文学社。每学期都有编辑《戈壁之湖》,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打印成册,并积极向外推荐发表,初二的付新杰、罗丹,刘铁彦文章份表;《作文与考试》和《写作导报》上发表,张郡张国文的文章发表在《天山路》和《小作家》上,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002年-2003年担任初二年级的和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高考是学生命运的转折点,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经常上网查找最新资料和最新信息,上级部门和学校也大力支持,一年内两次奔赴北京听取专家讲课。在语文复习上力争兼顾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基础知识的复习强调一个用字,在运用中提高能力,阅读理解重在知识的迁移。

作为教研组长,专心教研组工作,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把它和自己的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形诸文字。仅2002年,就写了十来篇论文随笔,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其中《中考语文复习要点》《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要点》发表于中央级的刊物《考试》初中版2002年第四期和第六期上,《让我们从结尾开始》《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晓来谁染霜林醉》,《小说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分表发表在《中国教育咨讯报》20期、22期、29期上,44期《审美素质培养浅谈》发表于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一期上,《初中语文总复习的辩证思考》发表在语文天地2002第五期上《爱心教育点滴谈》发表在青年知识报801期。还有一些下水作文,如《学电脑abc》发表于学生计算机世界,《青岛寻梦》发表在阿克苏报上。《成长需要激励》《虚掩的门》《老师,一盏永远的灯》分别发表到《师道》2002年11期,2003年第二期第三期,《从小礼物谈起》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2003年第三期上,《尊重是双方的》发表于《湖南教育》2003年第三期,还有一些言论散见于成才导报,辅导员杂志等。

《举三反一悟学法》发表于广东教育2003-4,《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谈》发表于现代教育报5月29日中考特刊,《我的班主任之路》在中国教师报上分两次连载,和《初为人师的尴尬》一同收入教育在线文库《苦乐年华说教师》,《如何学好语文》,《如何构建学习语文的大厦》在中学生阅读报初一版上连载。《变形不是他的错》发表于中学生阅读报的高中版。《其境过清,吞天沃日》《面对早恋你怎么说》《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吗》分别发表于《中国教师报》上。《古代英雄石像故事新编》发表于《语文报》故事版上。散文《博斯腾湖散记》发表于新疆铁道报上。

总之,十年来本人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教研组活动,积极参与公开课教学,学校的录像课、德育工作现场会的公开课也受到了较好的评价。积极外出学习听课,参加路局首届目标教学交流会,认真学习自治区目标教学比赛课,给本校比赛的老师跑前跑后、出谋划策,也汲取了同行不少宝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多年来我积极进行个人进修,99年暑假去苏州铁道学院继续教育,听取专家学者的讲课,有了很大的收获。假期积极参加教育中心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认真学习多种电脑软件,学习制作课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2003年4月份通过了职称计算机考试,取得了计算机的合格证。今年假期自费去昆山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听取了苏州市市长朱永新、语文名家李镇西、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报告,结识了众多的同行,大有收获。

我平时喜欢浏览各种报刊杂志,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几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本人积极学习电脑技术,上网浏览信息,在k12教育网建立个人专辑,语文天地网的个人文集点击率已经超过两万人次了。我在网络上自由发表文章,听取同行的建议,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设法运用的实践中去。每当教学中有了困惑和问题,就经常写成贴子,发在相关的教育论坛上,获得同仁们的不少帮助。曾经在几个大的网站担任版主,例如语文网的板块主持人,人教社中学语文学生论坛的版主、团中央主办的成长网论坛的版主,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发表教育论文 篇6

每周三是本市电视报出刊的日子,我下班时都顺道在固定的摊点买一份。接到3月17日的新报纸,发现报纸变厚了(报价未变),翻开来阅读,我惊讶地看到三篇学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文章,每篇约两三百字,旁边的报眼特别提示———教育论文。 这是教育论文吗?不错,教师写、写教育的议论文,但将它定性为“教育论文”,似乎还不够格。首先,两三百字,就一个教育观点浮光掠影地扯几句,几乎没有实质性内容,并不具有可读性,更不用说指导性,这样的“教育论文”发表出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其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为这些“教育论文”把关的居然是非教育人士,他们在教育论文面前有发言权和审批能力吗?那三篇文章纯属“炒馊饭”,但它却堂皇地变成了铅字。 无从得知该报刊发“教育论文”的真正动机,但从其他一些同类现象中能够洞察一二。这几年,很多媒体十分看好教育的潜在经济效益,纷纷改变自己的媒体定位,单列教育栏目,刊发各类教育文章。这种现象本无可厚非,但这些栏目里的文章大多以刊发“教育论文”为主,而且都是一些内容过时、低劣不堪的文章,有些甚至是从其他教育报刊上盗抄而来的。这些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征稿启事多少暴露出了他们开栏的不良动机:本报(刊、网)欢迎广大教师投寄教育论文,在本报(刊、网)上发表的论文在职称评审中有效……。一位记者朋友告诉我,为了让他们报纸上刊发的“教育论文”具备评审效力,报社特地攻“关”,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认可;在他们那儿刊发论文,作者要按字交钱(而不是报社给作者付稿费),1字1元,500元封顶。可以自己交论文,也可由报社代为撰写论文;报社将这列为采编人员的广告任务,从中提成……。面向需要论文的教师卖版面已是某些媒体创收的“公开秘密”。 职称评审中的论文要求成为媒体创收的机会,这恐怕是有关部门始料不及的。连电视报都开始刊发所谓的“教育论文”时,教师职称评审部门真该反思把教育论文定为职称评审必要条件的合理性了。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建议将教育论文列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参考条件,不影响参评资格;同时,把课题研究列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提倡多人合作,但必须从最初报送选题开始接受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审查和跟踪督察,有阶段性成果即可参评职称,杜绝任何急功近利、闭门造车、空谈理论的教育“创造”,让教师脚踏实地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让学生从中得益。 广播电视报刊登教育论文是教育的不幸,也是媒体的不幸,请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主管部门都来问一问、管一管,不要再让这样的“黑色幽默”继续上演。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