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风险论文(精选4篇)

中部崛起与风险投资论文 篇1

中部崛起与风险投资论文

【摘要】 中部六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崛起有助于全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地方经济是否强盛的标志。当前情形下,中部应该利用风险投资的优点,通过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质量和增加企业数量,实现技术产业化,最终实现崛起。

【关键词】中部崛起 风险投资 技术产业化

一、中部塌陷的原因之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是由该区域内企业的发展来支撑的,并最终通过企业的发展来带动当地经济起飞。

以中部和东部为例,中部和东部存在的差距很关键的一方面就表现在企业结构上。从拉动经济的企业性质看,中部省份经济增长仍然得力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3年,国有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湖南为53.29%,山西为56.38%,安徽为55.13%,湖北为56.76%,而浙江仅为13.11%;中部非公有制经济比例最高的河南,其私营企业数目仅仅是广东、浙江、江苏私营企业数目的三分之一。

2003年,全国工商联对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入选的2268家企业东部地区占78%,中西部地区仅占22%;被选为500强的民营企业中,中部地区只有31家,仅占总数的6.2%。2004年全国100强企业中,中部六省只有7家企业;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来看,中部六省占全国的比重为13.12%,东部为68.20%。

在东中部的对比研究中,可清楚地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成功企业为基础的;中部经济发展滞后,或者说“中部塌陷”的部分原因是中部企业的整体层次不高,无法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实现中部崛起的出发点应放在如何培育中部企业发展上。

二、风险投资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受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在创造工作机会、开发新产品和取得技术突破上明显强于大公司,不仅如此,这些公司的成长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美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末能保持经济持续繁荣的一个原因是高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超过50%。而风险投资在高新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比如微软、苹果、英特尔等企业就是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它还使得美国科技领先于其他国家,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风险投资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因是它的特殊性。国际风险投资界认为,风险投资并不仅是指风险资金或钱,实质是指高技术产业化中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中的支持系统,是一种科研、企业和金融有机结合的投资机制。它的这种特征决定了风险投资不仅对创业企业提供资本金,还积极介入企业管理,参与企业治理机制构建、战略制定、财务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市场营销等方面。

可以看出,风险投资通过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技术产业化,最终实现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中部要实现崛起,只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技术产业化,以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风险投资的作用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利用自身优点帮助企业发展,提高本地企业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三、中部地区风险投资及技术产业化现状

1、中部地区风险投资现状。2006年中部地区拥有风险投资机构25家,占全国的7.8%,而东部有200家、西部有66家、东北有26家。2006年上半年,全国创业风险投资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中部地区也略有起色,但风险投资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周边地区。从项目数和融资金额来看,中部地区10个风险投资项目,共获得融资2.71亿元,占全国项目数的6%,占全国融资金额的4.5%。这些数据表明中部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相当滞后。

2、中部地区技术产业化现状。中部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上仅次于环渤海地区,科研开发能力较强,先进的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拥有“中国光谷”、“中国药谷”高科技产业品牌,光电子产业、医药产业、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统计显示,中部地区科研成果占全国的17%左右,但中部地区的授权专利仅占全国的9.1%,科研成果转化率仅占全国的9.5%。少量“创新科技”转化为“创新经济”的成果中,又有2/3左右变成了沿海地区的成果。

很明显,中部地区没有很好地实现技术产业化。由于缺少市场经济意识或者管理能力,大量的创新科技,包括新的科学发明、技术发现和工艺发现,除了转化为科学文献,变成世界级工程外,技术沦落为仅仅是评职称或评奖的工具。

四、支持风险投资发展,加快中部崛起

技术创新必须与创新资本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创新经济。因此,中部地区要崛起,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发展和吸引风险投资,通过它们实现技术产业化,以提升本地企业层次和发展本地经济。

1、加大风险投资宣传。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企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安徽59%的被调查者不清楚风险投资,20%的被调查者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风险投资。所以,要发展风险投资,要将创新科技转化为创新经济,必须进行风险投资宣传,使得有技术、有创新、想创业的科技工作者能够熟练地和风险投资企业共同创业,实现技术产业化、创新经济。

2、丰富资金来源渠道。国内风险投资起步较晚,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起初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比如上海市2002年政府资金来源占71%,这在起始阶段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目前,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没有充分利用包括个人、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力量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风险投资。而国外,比如欧洲,政府资金1997年只占2.2%,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资金供应占绝对比重,美国同样如此,这保证了风险投资行业充足的资金供应,也使得他们的风险投资规模膨胀水到渠成。中部地区要发展风险投资,就要鼓励个人、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将资金变成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2006年上半年,有几十家境外风险投资基金专门投资中国,资金的总量达到几十亿美元。而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却由2000年的400多家,降为不足100家,其中还有一些挂着风险投资招牌,实际却做房地产和股票。造成中国风险投资业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体制不顺。目前国内95%的风险投资企业由各级政府组建,其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并未完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具备了国有企业的通病,结果造成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不独立,不能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权责不明确;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不能取得与其所承受的风险相匹配的收益,风险资本初始提供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比如管理人的业绩没有与其收入直接挂钩。因此,中部地区要吸引风险投资,首先应对自己本地区风险机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投资管理人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对其业绩与报酬挂钩,进行浮动管理;定期公布投资结果,加大投资经理的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工作等。

4、完善退出机制。风险资本最终的撤出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险投资对投资者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风险投资机制的运行能否流畅和持久。由于国内目前创业板上市、柜台交易、兼并收购等风险资本变现的重要方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而风险投资的绝大部分滞留在被投资企业中无法撤出。中部地区要吸引、利用风险投资,必须首先解决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鉴于现实情况,在短期内,中部省份可考虑MBO这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相对于公开上市,它操作简单,费用低,可以实现一次性全部撤出且适合各种规模类型的公司,对企业管理层还有激励作用。国际经验表明,MBO使得管理者由单一的经营者变为所有者和经营者,自身利益和企业经营成果关系更加紧密,有助于激励管理人员,减少代理成本。

5、加强市场支持体系建设。风险投资是一个系统,并不仅仅是资金加企业的简单组合,它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十分发达的中介体系,国外风险投资的发达就体现在他们中介行业的发达上,这已经成为衡量一国风险投资行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中部省份,急需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投资公司进行有效监管和提升,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合格的。风险投资经理、完善的企业信息及评估等,达到为外来风险投资提供良好服务的目的。

6、进行税收优惠,实行担保制度。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行为,仅仅依靠市场去配置风险资本是远远不够的。国际上风险投资业发达的国家都对风险企业实行一些税收优惠,并且对他们的投资行为进行担保。比如法国,规定风险投资公司从持有非上市公司股票中获得的收益或资本净收益可免除所得税,免税额最高达收益的1/3;对技术更新的投资,可获得国家60%的担保。

当前中部省份有的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山西省政府已经在筹集设立包括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在内共6亿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但若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是六个省份共同进行这方面优惠和担保,比如:可以对个人投资者投资所得免税;降低或者取消风险资本利得税;降低风险投资贷款利率;从税收中取出一定份额作为风险资本的担保金,当风险投资受到损失时,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部分补偿等。

7、加大研发投入,降低风险源风险。风险企业要取得良好业绩,就要有良好的风险源。美国硅谷地区风险投资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周边地区科技环境,特别是临近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有密切关系,与美国强大的科技投入和实力密切相关。国内陈德棉等人比较分析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除了税收政策等方面因素之外,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当地科技投入和科技实力直接相关。由此可以看到,中部地区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必须有强大的科研实力,这样才能保证风险投资所需要的风险源高质量,才能吸引风险投资企业。

但2003年的统计结果令人担忧,中部六省科技综合进步平均水平只有28.94%,比全国38.46%的平均水平低9.52%。因此,中部要崛起,必须提高区域创新力,建立充满活力的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在短期内中部六省除了发挥各自特长,做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外,搭建公共科技平台,建立灵活的运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对于有共同需求又有一定优势的科技创新领域,可选择若干重点实验室实行合作共建,尤其是要发挥各省区在人才或学科上的优势,在交叉学科领域共建重点实验室;大力倡导平时交流和小型会议,增进科学交流,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因为开放是创新的灵魂和源泉,交流是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德棉、蔡莉著: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2] 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投资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年。

[3] 元征:试论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客观推动作用,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9月。

[4] 覃成林、唐永: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塌陷”特征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10月。

浅谈风险投资运作中管理风险的控制 篇2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作用。风险投资是专指萌芽状态中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率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由于风险投资项目大多数是由技术创新而产生的高科技项目,过去同行业的历史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风险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风险企业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统称为风险投资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组织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这一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在项目计划阶段,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项目成本、时间和性能参数也要随之调整,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贯穿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保证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I.克利兰着,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2002(6)

3.王景涛编着。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韦斯特菲尔德。公司理财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浅谈风险投资运作中管理风险的控制 篇3

浅谈风险投资运作中管理风险的控制

摘 要:文章结合我国的风险投资实践,对于风险投资项目运作中的管理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风险控制。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产运作管理相关论文 篇4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前几年通过学习兄弟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狠抓“三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提升和阶段性进步,但由于本身管理方面不够精细,与先进单位仍存在差距。比如在生产运行方面,上海石化炼化装置运行稳定性相对较差,非计划停工次数与时间和先进单位相比均有差距;精细管理方面,上海石化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相对落后。上海石化要高速发展、创先进、争领先,就要认清自身在思想认识、观念创新、精神状态和管理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管理体制要优化,技术水平创先进,工作作风要硬朗,员工综合素质要提高,要以创新的思维、先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可能迎来上海石化的真正进步。

1上海石化炼化装置现状分析

为了对上海石化炼化装置生产技术管理进行更好的优化,故对目前炼化装置在“安稳长满优”运行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原料监控手段不完善

在炼化装置的运行中,原料监控是需把好的第一道关卡,原料是否符合装置的使用要求将直接影响到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由于国内原油资源匮乏,进口原油数量逐年递增,原油品种不断丰富,原油质量却逐年下降,因此对于炼化企业而言,做好各炼化装置原料的管理及监控工作也将成为装置稳定运行的关键,对于原料的监控应当做到不分主次、全面受控。因原料监控不到位所引起的事故也屡有发生,上海石化近两年加工的原油普遍重质化、劣质化,原油硫含量、酸值经常超设防值,多次造成生产事故。

1.2装置设计不够完善

初期投资规划和设计方案是影响装置运行的先天因素。投资规模决定了装置硬件基础,适用适度的资金投入可以保证设备本质安全,同时能够保证装置的运行能耗处于合理的水平,而设计方案的选择决定了其既有的能力,是影响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的重要因素。设计方案不仅存在先天缺陷,还缺乏前瞻性,如未综合考虑节能和环保等要求,导致炼化装置不合理性在建成初期就会暴露,虽然一次投资额可能会有所节省,但从长远来看非常不经济。

1.3检修维护不到位

检修维护不到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大修工作欠规范。装置大修是一项系统工作,主要问题表现在:

(1)大修工期过分压缩;

(2)物资和施工人员准备不充分;

(3)检修计划编制水平低;

(4)与技改、技措脱节;

(5)执行计划不严格;

(6)检修、更换设备质量不过关。在日常维护方面,由于机电仪运维单位的改制和修理费用紧张的影响,设备维修和抢修工作组织、协调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检修维护质量下降,突出表现在动设备事故突发和多发。而检修深度不到位,造成部分设备检修后在运行过程中再次出现问题,必须重新停工返修或带“病”运行。如何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是新形势下生产单位与运维单位共同探讨的核心议题。

1.4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企业间的竞争激烈,企业员工的思想日益活跃,加速了人才的流动。虽然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企业积累了一些具备丰富操作和管理经验的人才,但是由于薪酬等问题,生产骨干不断流失。此外,在上海石化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大批来自于关停装置的员工作为转岗人员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而新的工作岗位往往又与原岗位差距较大,加上转岗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习热情不高,由此带来的不专业的操作势必给装置长周期安全平稳运行带来影响。因此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或责任心不强引起的事故屡见不鲜。

2原因分析

上海石化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与先进石化单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自身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根据与兄弟单位管理模式和自身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原因,找出差异,制定出更合理的管理方案。

2.1与兄弟单位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2.1.1管理模式差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以下简称镇海炼化)拥有23Mt/a的原油加工能力,实行二级管理模式,保证了扁平化管理架构下机关、机构和基层的“各就各位”。镇海炼化界定了每项业务的职责分工,谁是责任处室、谁是执行单位、谁是横向部门,以及各自承担什么职责,什么事情“该谁做”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镇海炼化现有员工6300人,但是它并没有满足,正在实施规模扩大一倍,人员减少一半的人员计划。而上海石化拥有16Mt/a原油加工能力,在册人数超过1人,尚处于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越多,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垂直沟通更加复杂,也会减缓决策速度;同时管理部门岗位职责容易划分不清,出现重叠现象。

2.1.2管理机制差异镇海炼化认为,一切问题均归结为管理原因,对查出或发生的问题,必须上溯管理责任。外部检查发现的问题,检查管理处室是否履责到位;管理处室发现的问题,检查运行部是否进行过检查;运行部内部发现的问题,检查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是否管理到位。通过管理处室对运行部的“月岗检”、运行部对装置的“日岗检”,确保相关制度、要求落到实处,管理步入长效、规范的轨道。在建设制度的同时,镇海炼化还坚持在使用中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制度,确保各项制度的生命长青。如镇海炼化将岗位职责和工作业务相结合,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识别,绘制出可视化工作业务流程,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使其工作职责横向分工清晰、纵向职责明确。部分现场作业采用作业票制度,相比“教科书”式的岗位操作法和技术规程,作业票采用更加精炼、操作性更强的语言,直接告诉不同岗位人员每一步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实现了从面向任务到面向岗位的转变。而上海石化尚未建立定期修订完善制度机制,导致某些条款不具可行性,下属单位无所适从。同时部分制度和检查流于表面,尚处于有没有的问题,可执行性不强。

2.1.3管理智能化差异镇海炼化正全面推行智能化辅助工具。比如采用电子化巡检,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靠挂牌、抄表的原始巡检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提高了巡检效率和质量,真实有效的现场数据成为装置平稳生产的“晴雨表”。镇海炼化还组织开发统一的班长、内操、外操交接班日志电子化平台,实现了生产操作作业信息的实时共享,员工可以在接班前对生产问题进行查看,提高了岗位工作交接质量。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查询交接班日志,全面了解生产信息,包括上下游装置的所有操作调整,便于开展技术分析。目前操作化管理系统正在上海石化大范围推广,同时智能化巡检正在上海石化的几套装置进行试点,效果较为良好,各类装置将会逐步采用。

2.2自身管理上不足的原因分析

2.2.1现场生产管理分析上海石化经过多年的生产,不断的学习和优化,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但目前上海石化实行公司职能部室、二级单位、装置三级管理模式,各二级单位需对上海石化的制度进行细化分解,方可具体执行落实。通过制度比对并结合生产实际,生产系统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工作目前可能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目前生产系统重大事项中凡书面形式上报公司的内容如重大作业或事故报告均需二级单位分管经理签字后方可提报,但在制度文件中均未体现,使得在执行中无制度可依;

(2)制度中未对重大作业完成后的反馈进行明确要求,虽在实际执行时有此程序,但也缺乏制度依据,使得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上报时间节点拖延、上报内容不规范的情况。

(3)电气专业划至公用事业部统一管理后,各二级单位电气专业的重大作业及电气方面引发的生产事故的汇报流程尚不明确,公司尚未有统一、明确的行文条款进行规范。

2.2.2质量管理分析上海石化的炼化装置分属炼油部、烯烃部和芳烃部,这三个二级单位为原上海石化炼油化工事业部拆分而来,有基本相同的生产特点、管理模式和人员配置,但彼此之间也有自己的个性和不同。针对技术条线的质量管理而言,从管理职责到工作程序,再到监督、检查和考核,每个二级单位均是不同的,例如较为典型的“产品馏出口不合格处置流程”和“纠正预防措施”来进行比较,找出三个部门的异同,造成三个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的原因。根据三个部门的《上海石化质量管理规定及细则》对比,针对“不合格馏出口”的处理流程比较来看,炼油部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了细分,不同级别的馏出口,通过不同的审核流程,做到了层次清晰、责任明确;另外,炼油部这几年一直是采用在线填报和审批,不仅做到审批快速简易,也节省了耗材,更是响应了“两化融合”的号召。由于炼油部馏出口处理较细化,一旦出现不合格,就需要进行不合格品处置流程和纠正措施流程的双重填报,造成流程中各个层级的工作量增加。在烯烃部和芳烃部的质量管理制度中,也都进行了不合格品分类,并对不同的不合格品进行了清晰的流程划分,尤其是“一般馏出口”和“产品馏出口”,在处置流程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处理流程中,各个层级的工作量较炼油事业部少。烯烃部和芳烃部还未能将不合格处置流程和纠正预防措施流程整合至互联网,或多或少会造成审批流程耗时长、及时性不足等问题。三个部门对质量管理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制度执行力不足,上级下达管理规定,二级单位还要根据自身生产情况再做细化,出现次重点不同,引起管理上出现纰漏。

3生产技术管理的优化建议

3.1物料优化

目前各二级单位之间物料对接都是按照基本的馏出口控制指标完成进出料互供。如何从整体物料优化角度出发,需要各二级单位之间进行更好的协调。现以3#连续重整装置脱碳七塔为例简单介绍。六期工程二联合装置建成投产的3#连续重整装置,由于国内汽油标准的提升,重整装置分馏部分设计了脱碳六、脱碳七塔,脱碳七塔主要处理脱碳七以上芳烃,塔顶分离出碳七作为汽油调和组分,塔底抽出碳八作为芳烃原料,塔底碳八主要控制水分、溴指数和甲苯三项。塔顶馏分主要从汽油调和组分角度设定硫含量、外观、铜片腐蚀等控制指标。但从塔顶组成来看,碳八平均占比在8%左右,最高达到16%,芳烃资源相对紧缺,这么多的优质原料直接拔到汽油调和组分是有点可惜。当芳烃市场不景气时,在满足下游计划负荷的前提下,可以多拔出汽油调和组分;当芳烃市场回暖时,尽量控制塔顶的碳八含量,尽可能减少碳八的损失以满足芳烃的原料供给。二级单位之间的物料互供在严格执行基本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物料的优化配置,如何根据市场调节配置在石化生产新常态背景下凸显了重要性。

3.2油品流程优化

3.2.1油品平衡优化炼油部新建渣油加氢装置投产后,上海石化重油深加工能力强、手段多样,既有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延迟焦化,还有溶剂脱沥青。目前,上海石化通过优化原油品种,组织生产沥青,已做到长期停运1#焦化装置,但重油加工还存在优化潜力。上海石化石脑油主要由常减压直馏石脑油和加氢裂化石脑油和加氢焦化汽油等组成。其中两套常减压轻烃回收装置均分出轻重石脑油,轻石脑油与加氢焦化汽油和部分加氢裂化轻石脑油一起作乙烯原料,重石脑油作重整原料,部分加氢裂化轻石脑油调合生产汽油。在目前原油加工负荷情况下,上海石化乙烯料资源不足,因此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1)充分发挥重油加工能力强、手段丰富的优势,在保证渣油加氢长周期运行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渣油加氢减渣掺炼比例;提高溶剂脱沥青负荷,优化操作条件,提高脱沥青油收率,降低焦化负荷;研究和实施新的油浆加工路线,提高油浆利用价值。

(2)拓宽蜡油馏分,提高加氢裂化负荷,多产重石脑油供重整加工,顶出的直馏石脑油替代常一线组分供乙烯,提高炼化一体化效益。

(3)将渣油加氢重石脑油改做重整原料,芳潜含量较高,是较好的重整原料。

3.2.2产品质量优化上海石化汽油调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汽油烯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汽油干点较低,马达法辛烷值和研究法辛烷值卡边。柴油十六烷值卡边、凝点质量余度较大、密度有提高的空间,部分催化柴油去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1)提高催化汽油干点,增上加氢裂化轻石脑油脱硫装置,加氢裂化轻石脑油调合汽油,减少芳烃抽余油调合汽油量。

(2)在炼油产成品量大幅增加,炼油产品的组分变化波动大,炼油产成品的标准升级多的各种困难情况下,需要质管中心积极应对,加强分析方法分析样品的抽复查,进一步提升检验数据的准确性,确保产品质量出现偏差时可以及时调整。

(3)加强提升质管中心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检验服务模式和服务水平,并加强分析站值班长和装置值班长的横向联系,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将监控到的异常数据能第一时间反馈到装置,给装置工艺调节争取更多时间。

3.2.3动力能源优化上海石化氢气用户主要有3.9Mt/a渣油加氢、2套1.5Mt/a加氢裂化,1#~4#加氢、歧化、异构化、石脑油加氢等装置。氢源品种较多,但氢气流程没有达到各尽其用,突出的问题是柴油加氢装置普遍使用高纯度氢,而1#柴油加氢新氢全部为低纯度的2#乙烯氢,甲烷含量较高,需要高分排尾氢来满足生产需要,造成氢气损失。还有部分含氢干气只能作为燃料气,造成经济效益流失,以及对炼厂燃料气管网的安全及加热炉运行不利。2#炼油装置干气脱硫产生净化干气5000~6000m3/h,其中包含加工的回收火炬气量3000~4000m3/h,部分供2#炼油各装置加热炉用,多余部分并入南、北干气总管。因回收火炬气中氮气和氢气含量高,造成净化干气热值低及性质频繁波动,长期影响溶脱、1#加氢、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装置加热炉的正常燃烧,装置负荷受到严重制约,同时还存在瞬间熄火的安全隐患。上海石化蒸汽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中压蒸汽温度偏低,低压蒸汽压力高,降低了背压透平的做功能力,增加了中压蒸汽消耗。另外蒸汽费用按热量计量,重视了热量影响,忽略了压力能的影响,降低了指标要求,对整体优化不利。因此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1)优化氢气使用系统,根据不同装置的实际生产情况,做到统筹规划,尽量回收排放废氢,用于制氢,增加氢气产量。

(2)对2#炼油装置干气流程进行改造,不再使用含有大量回收火炬气的炼化干气作为燃料,改用单独使用焦化干气作为加热炉热源,保证燃料气热值高,组分稳定,确保装置长周期安稳运行。

(3)适当降低低压蒸汽管网压力,提高中压蒸汽做功能力。

(4)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中压蒸汽主管线进行检测,尤其是立管、弯头、保温接缝及管托部分,对效果差的保温进行更换,减少蒸汽损耗。

(5)加强蒸汽系统计量管理,减少蒸汽平衡数据,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

3.3工艺生产管理细节的优化

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夯实各二级单位生产运行管理基础。完善工作标准,细化具体工作流程,要做到全员参与,并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对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并做了详细规定。对安全、工艺、设备、质量、巡检、交接班、劳动纪律等工作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对查出的问题,按照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提高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抓好工艺技术管理,优化装置运行条件,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做到节能降耗时刻在。同时根据不同的原料组分、原料性质、投料方式,以及系统生产方案,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艺参数,缓解因生产原料变化,方案不同带来的工艺系统不利的状况。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消除装置运行“瓶颈”,提高各二级单位的处理量,降低能耗,增加效益。

4结语

上海石化的炼化装置存在原料监控手段不完善、装置现状与设计工况差异较大、检修维护不到位、检修维护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与兄弟单位比较,分析自身管理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期提高上海石化炼化装置的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生产工艺管理的优化,不单单是现场生产、工艺流程和规章制度的优化,还需要人员业务素质的优化,许多事故都是由于员工的不认真、业务能力不足导致的,员工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更需要加强。与国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相比,上海石化还存在着差距,有些装置存在技术老化的缺陷,通过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念,通过坚持不懈、扎实有效的工作,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上海石化的发展才会实现突破。

[生产运作管理相关论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