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论文论文(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首先阐述数学建模内涵;其次分析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的关系;最后总结出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教学;教学模式
什么是数学建模,为什么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经过反复阅读有关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的文章,仔细研修数十个高校的数学建模精品课程,数学建模优秀教学案例等,笔者对数学教学与数学建模进行初步探索,形成一定认识。
一、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即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通过对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计算出结果,对实际问题给出合理解决方案、建议等。系统的谈数学建模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起。
1.数学建模课程。
“数学建模”课程特色鲜明,以综合门类为基础,重实践,重应用。旨在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现代科研活动主动性与参与工程技术开发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相关素质。
2.数学建模竞赛。
1985年,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发起的一项大学生竞赛活动名为“数学建模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与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己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时这项活动推动了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学专家对数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教学知识重新认识。1992年,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数学学会创办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截止20xx年10月已举办有21届。大力推进了我国高校数学教学改革进程。
3.数学建模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灵魂。数学建模竞赛是实现数学教育创新的重要载体。如20xx年A题,葡萄酒的评价中,要求学生对葡萄酒原料与酿造、储存于葡萄酒色泽、口味等有全面认识;而20xx年D题,机器人行走避障问题,要求学生了解对机器人行走特点;20xx年B题,乘公交看奥运,要求学生了解公交换乘系统。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涉及不是单一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融合其它学科知识。同时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有助于增强其积极思考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与实践的重要载体;数学教学旨在传授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相辅相成,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反之传统应试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数学教学效果,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体现显著。
三、数学教学
1.数学教学“教”什么。电子科技大学的黄廷祝老师说:“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领会数学精神实质。
2.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是手段,革新评价机制是保障。
①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素质。
数学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20xx年胡书记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教育出了问题,问题关键在教师队伍。数学学科特点鲜明。若数学教师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不强,则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将无从谈起。因此数学教师需通过如参加培训、学习精品课程、同行评教、与专家探讨等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②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
(1)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首先要转变继承性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其次要转变注入式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再次要转变应试教育理念。注重素质的培养是长久发展之计。最后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科技发展为教育教学实现提供多种选择。教育工作者应提供多种教学模式以提高学习效果。
(2)必须改革数学教学模式。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有很多不足,学生参与不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在今后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增加课题互动环节,采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巧用提问。教师可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根据数学思维方式特点巧设提问,让学生回答,教师在关键的地方进行启发点拨,并适当的总结。在问答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讨论形式。采用小组讨论与集体展示、互评相结合。旨在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分析不同;学会表达,勇于提出见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在数学课堂上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使学生亲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考核、综合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发展。二是要建立多元化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多元化评价机制对学生评价更客观、公正,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感谢上帝,让我可以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回顾两年多以来的专科学习,我在学业、科研和生活上得到了众多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热心帮助和有力支持。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首先,今日论文的完稿,多承蒙我导师杨*副教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两位老师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同时在科研上给了我大量的、极其有益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并在论文的撰写和审稿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此外,杨老师还在生活和思想上关心我、照顾我。在此,我再次表示万分的感谢!
其次,非常感谢实验室的硕士的帮助,对我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我的科研工作和论文撰写中,他们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再次,特别谢谢我的一群同学和朋友+,一起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美好时光里,你们给予我的`真诚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是终生难忘的。
最后,我要感谢父母和亲人多年来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持,我能长这么大,还能够有机会读书,甚至硕士毕业,真的不知道对你们的付出说些什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感恩的话:辛苦了!
上海海洋大学综合教育选修课是面向全校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综合教育选修课程,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随着上海海洋大学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xx年实施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以来,我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还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不能满足我校深化内涵发展,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综合教育选修课程的质量,上海海洋大学从全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遴选了一批作为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哲学与人生》于20xx年被遴选为校重点建设课程,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网站、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意义和基础
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在众多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被遴选为重点建设进一步表明了本课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各方面已经为建设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课程建设的意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可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精华。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人生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生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矛盾,灵与肉的矛盾,生存与死亡的矛盾,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等。中国哲学是中国思想家探索、处理和解决上述种种矛盾的方式和答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古代先人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程的修习,使学生对中国哲学内涵线索、思维特征等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中国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等诸领域有更加深入合理的认识,训练学生运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分析知识、人生和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心灵习惯和独立优异的道德人格,启迪人生智慧,升华心灵境界。
2.课程建设的基础。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入的了解,智慧得到了开启,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本门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本门课程相近的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这一课程已经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主讲教师队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新形势下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深化、教法和手段改进、科学评估等方面的新要求,教师队伍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本门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已列为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上海海洋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要加强我校的内涵建设,离不开文科的支持,对学生的培养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生智慧的开启。本课程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学习而获取人生智慧,提高心灵境界,提升人文素养。本门课程负责人攻读的硕士、博士学位都是中国哲学专业,主攻的方向是人生哲学。对中国哲学中的人生哲学深有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课堂教学方面,课程负责人讲课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节奏紧凑,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教态自然,声音明亮有感染力,善于用典,生动具体,讲课认真投入;对所教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观点深刻独到,知识含量大,能引导学生进行对应的学术思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除课堂教学外还能推荐相关书目给学生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目前,《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经验,教学计划、课件制作、课程大纲、阅读文献都趋于成熟。课程组成员在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在知识结构、师资配备方面有相当优势,总体学术水平较高,是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群体。
二、《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途径
课程组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围绕“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方针和要求,开展了积极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建立结构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课程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课程组一直狠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广泛开展各项政治学习,深切领会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围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深入讨论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实践问题,统一了师资队伍的思想认识,从而保证了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和贯彻。课程组确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年轻教师须具有博士学位,初步建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的课程教师梯队。目前课程组主要有6名教师组成。职称结构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上两人,35岁以下4人。课程主讲教师以副教授为主体,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具备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课程负责人硕博攻读学位的专业都是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在此领域已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了五项课题,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课程组成员通过到重点大学进修、与重点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或教学研讨会等措施进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这一年参加重点大学进修班有6人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形成“传、帮、带、促、导”等,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必须常抓不懈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才能为中国的卫生事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2.选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参考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上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课程选用了郭齐勇编著的《中国哲学史》作为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全面,体系完整,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文字流畅,深入浅出。此外,该书注重学理上的分析,又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新颖且立论坚实的学术观点,因此适合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除了这本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列出参考书目。这方面好的参考书目有:冯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李泽厚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年版。在教学手段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直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电影播放和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学时,注意使学生观看和教师讲解结合起来。在课程网站上,不仅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电子教案、及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上了网,同时还进行在线检测,也将开展学习论坛,力争做到相关问题能在网上解决。
3.形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形式进行,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对每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作总体的介绍,提示其中的学派特征、各派思想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同异比较等方面,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以提示参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授课的有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从而获得对这门知识的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智慧去解决现实中人生困惑。为了优化课程设计,本课程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考核方法: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分+小组发言10分+平时作业10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把一个班级的60人分成10个兴趣小组,每组6人,选举一个同学做小组长。每个小组关注一个流派,选取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0xx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使学生之间充分的互动,最后是教师点评,并作补充。
三、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学校制定了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的的规划,颁布了相关的文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建设过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起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使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畅通,措施上得力,以确保质量,体现出课程的特色。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重点课程的建设目标为综合教育类精品课程,应由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至少已担任讲师及以上技术职务。通过1~2个开课周期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应符合如下要求:课程内容要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每门课程不超过两个学分。教学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旨在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了解和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作业练习及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合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大课的讨论可以分组进行,聘请助教协助组织和主持;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每课的作业不少于两次,考试内容及形式应能检测学生读书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开课时应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大致的进度、基本参考资料目录、成绩考核办法以及上课时间、地点、课程编号、教师姓名、联系办法等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辅教辅学。所建成的网站至少提供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我院除了对重点建设的课程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外,还聘请了部分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组成学校教学督导小组,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班级中设立教学信息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等提出建议,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结语
总之,本课程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为对象与范围,介绍中国人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之发展演变历程,以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为重点,兼顾其他各流派思想家的人生智慧的介绍。课程难点在于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面广,文言文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篇幅。针对以上难点似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辅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掌握古汉语的相关知识,阅读原著;加强中西哲学中的人生智慧的比较,凸显中国人生智慧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广度和深度二者的关系,避免平分秋色,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建设,能够初步建立《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参考资料文库,实现部分授课录像上网,建立一套高质量的课件,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完备的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努力使得该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选修课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心中充满无限骄傲与自豪时,又是否清醒的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呢?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比较单一,没有自己的技术品牌,面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行,同行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飘零不定。
美国《财富》杂志此前评选出的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11家企业“榜上有名”,而且多数属于电力、石油、银行等国家垄断性行业,不具备自己的品牌;在20xx年公布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大陆仅一个品牌入选。
然而,“MadeinChina”却已深入世界每个角落,并逐渐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所谓的“中国制造”指的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还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但随着科技水品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了。在中国制造迫切需要确立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创造”。毕竟,仅仅是制造而没有创新,制造就没有生命力。
中国之所以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就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要摆脱“不发达”阶段,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必须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而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科技落后的局面。
我国已经从低成本时代向高成本时代过渡,因而企业也必须由“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而“技术优势”的核心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真正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真正参与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蛋糕”,我们必须拥有创新能力,并以此向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最终加入科技创新国家之列。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所以,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是否能够真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否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都是很难的。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把学生引导在课堂的“五大”环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轨道上,一点不漏,并且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我们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大脑中进行“氧化”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说“不记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我们教师的观念变了,学生的意志就增强了,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进行积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为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与成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聆听,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①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由此,要有效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让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进其边听边思考,并能从中有收获,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有一名初中生在家听见别人在辩论百家姓中的“仇”一字多音读法是否正确,于是就利用工具书查字典,消除自己的疑惑。这为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要重视教导学生边聆听边思考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二、熟读多诵,在读诵中积累语言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有课内、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继续、是扩大。在课内应该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举一反三的规律性指导。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有时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做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扩大其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丰厚其语感图式。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创建语感桥梁。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
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时,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鲁迅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描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的确,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储备充盈丰富,使见识广博而深刻,真正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②
三、勤练笔,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写出事能感人、情能动人、理能服人的优秀作品来,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正确的尝试不断保留,错误的不停的放弃才能得到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勤奋、不断地练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如许特立同志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勤动笔,多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而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既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③
总之,以上三点都是息息相关的,对语言积累成败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摘要〕 近代以来,世界上大致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规律性机理:发生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其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其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是重要动力,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重要趋势。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的耦合,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等。
〔关键词〕 民生科技,第六次科技革命,机理,走向,重要维度,现实路径
关于科技革命,学界有三次说、四次说、五次说,比较能够达到共识的是五次说。 “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学诞生,第二次是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第三次是电力和运输革命,第四次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革命,第五次是电子和信息革命。” 〔1 〕 20xx年以来,《科学时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科学基金》《决策》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论文、调查报告和人物专访。根据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以及专家学者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猜测,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民生科技指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换和科技服务。” 〔2 〕 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一、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及其走向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把握科技革命发生的规律有助于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
(一)科技革命发生的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是以日心说、牛顿力学等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革命,促进近代化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的发展,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机和机械革命,促进了当时英国冶金业、纺织业等产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是以发电机、内燃机、电讯技术等为代表的电力技术革命,促进了汽车、无线电、航空等行业的发展;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促进了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发展。前四次科技革命表征为主体科学技术在发生革命的过程中渗透或带动了与其相关科学或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
第五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在内的学科群革命。第五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四次科技革命,它是以某主体学科为先导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科群革命。从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轨迹看,科技革命不仅体现了从某学科革命走向学科群革命,而且体现了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再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
(二)科技革命发生的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科学革命主要来源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技术革命更多来源于社会外部需求。“发达国家的科技需求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更紧密。” 〔1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来源于英国解决棉纺织品质量低劣、竞争力低问题,因急需采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的需求而产生;电力革命起源于欧洲,发生于美国,“原因在于当时美国人少地多,劳力不足,需要发展节约劳力的机械技术。” 〔3 〕第五次科技革命来源于解放脑力劳动和解决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能源、生态、环境等危机的'需求。美国在20世纪中后期具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成为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地。因此,科技革命是否发生需要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的推动。
(三)科技革命发生的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一般来讲,科学革命引起人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变革,技术革命引起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两次科学革命产生了机械唯物观和辩证唯物观;三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生活方式电气化和信息化,使人类逐步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促进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路线基本是一致的,即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
(四)科技革命发生的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发生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不断走向一体化。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相隔近200年;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相隔仅几十年。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越来越走向一体化。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763~1870年,第一次技术与第一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46~1970年,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所以,从发展趋势看,总体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走向一体化。
二、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
第六次科技革命什么时候发生?一些专家认为可能发生于20xx~20xx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约20xx~20xx年)有可能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需要的最新科技。” 〔4 〕他提出三个方面原因,每次科技革命发生周期约70年,第五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20~50年代近70年,此后将会发生新的科技革命;分子生物学从1953年诞生到20xx年近70年的积累,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潜能;还有20xx年有可能是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拐点。中科院通过对300多名专家研究形成“面向20xx年中科院发布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及综合考虑专家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具有相应的动力机制,并对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讨论具有一定的“科学猜想”性质。 (一)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从目前世界科技发展视角看,“许多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许多国家对生命科学的投入比较大。” 〔1 〕生物学发展对人口健康等民生科技发展具有变革力。从我国科技发展情况看,20xx年5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曾收回108位院士关于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看法与对策建议。从统计资料看,“信息和仿生工程的支持率最高,达到72%;部分院士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体部分应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防灾减灾科学等;有院士认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绿色能源问题。” 〔5 〕从面向20xx年中科院发布科技发展路线图来看,围绕民生的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望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维度。所以,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以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生物学为先导,包括健康科技、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防灾减灾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内的学科群革命。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
(二)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动力。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看,学术界多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或者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领域。” 〔5 〕
从社会需求看,21世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把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作为国家科技规划的重要选择。美国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作为重要维度之一;欧盟把“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资源的管理”作为四个主题计划之一;日本把建设“人民安居乐业且生活质量高的国家”作为科技发展三个目标之一;我国《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绿色城镇关键技术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中将与民众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能源科技、环境科技、人口与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信息科技、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纳米技术和新材料科技,以及与公共卫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领域多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重点领域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有广泛影响的领域。” 〔6 〕
所以,从科技发展内部发展需要和外部需求看,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为己任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等民生科技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
(三)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从观念变革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观。18~20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21世纪的科技重点将是人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适应太空环境,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可持续性和适应宇航时代的需要” 〔1 〕,体现为以人为本,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社会、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使人类生产方式走向人性化,生活方式走向休闲化和创新化,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引起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转移到何处?从目前国际发展趋向看,谁抓住机遇,抢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1700~1950年期间中国从世界强国降为半殖民地国家,从发达国家降为欠发达国家。” 〔4 〕 1950年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第15位,1980年第7位,20xx年跃升为第2位。第六次科技革命使中国再次面临选择,我们是从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抓住机遇获得巨大发展,还是付出高额代价,关键看我们的行动。我们只有主动解决民生问题,积极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才有可能创造新的辉煌。
(四)民生科技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趋势。从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机理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是交替发生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实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并走各一体化。原因在于:其一,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化时间越来越短。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真空管用了5年。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融合趋势,预示着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将走向一体化。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围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而展开,它从一开始就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一旦有科学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必然会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总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一场围绕解决人类自身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而引发的,以生物学为先导,包括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内的学科群革命,并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等变革。
三、发展民生科技,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现实路径
从科技革命发展历程看,中国错过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机会,第五次科技革命收获不是特别多。所以,对第六次科技革命倍受学界关注。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创新民生科技发展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科技观是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指示灯。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期间产生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科技乐观主义,科技发展以满足人类需求为价值取向,不惜以生态和环境破坏为代价。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危机、人口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科技悲观主义越来越盛行,给世人以警示,唤醒了人们的忧患意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运动不断掀起。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进入21世纪,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应遵循的理念。首先,体现以人为本,即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发展成果由民众共享理念来发展科学技术;其次,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从世界范围看,目前生态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力发展生态环境科技和新能源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是未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公共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未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民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实现人自身和谐发展也成为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念。总之,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 (二)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发展需求的耦合。从科技发展的内部需要看,近年来生物学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xx-2020 年)》中,生物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 在国家 “十一五”、“十二五” 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也将生物学列入了重点支持领域。“20xx-2012年(截止11月1日)10年间,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14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药学与毒物学居世界第6位,生物与生物化学居世界第8位,微生物学居世界第10位。此外,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居世界第12位,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居世界第13位,临床医学仍保持世界第14位,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居世界第16位。” 〔7 〕这些学科多是与解决民众健康等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生物学与医学领域。
从民众需求看,解决健康、安全、环保等民生问题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外部需求。“”以来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民生科技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的民生科技从资金、人才、管理、科普等方面进行规划,体现了民生科技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支撑功能。从目前看,科技发展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是一致的,都集中于解决民众健康、安全、环保等民生问题相关的生物学、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二者的耦合有助于加快民生科技的转化与应用。
(三)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使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走向一体化。我们应创造条件加快民生科技与其相关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在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充分建立起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所、大学与民众参与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在产业上加快环保、健康、医药卫生、安全等民生科技产业的布局,为民生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制度等保障。目前我国民生科技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人才和制度等支撑都比较缺乏,民生科技学科建设比较滞后,这些严重影响了民生科技产业化水平;再者,提高民生科技对传统农业、工业等改造力度,实现传统产业健康化、安全化、生态化发展。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存在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安全系数低等问题,要实现传统产业健康、安全和环保发展,必须加快民生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变革,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加快民生科技对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步伐。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它将使人类从观念上越来越重视健康、安全、环保,人类观念的变革反过来会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民生科技的发展也会使人类生产方式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安全,人类生活方式越来越走向人性化和休闲化。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往往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随着民生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的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越来越来越人性化,不断走向健康、安全和环保,引领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总之,“科学革命是不同时代发展的产物。” 〔8 〕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维度,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快解决健康、安全和环保等民生问题,大力发展健康、环保和安全等环保产业,实现人类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何传启。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J〕.中国科学基金,20xx(5).
〔2〕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EB/OL〕.中国聚合物网,20xx-07-21.
〔3〕张瑞民。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简介及启示〔J〕.社科纵横,20xx(5).
〔4〕金振蓉。我国面临第六次科技革命战略机遇〔N〕.光明日报,20xx-08-06.
〔5〕叶 青,何传启。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J〕.决策,20xx(8).
〔6〕李正风,邱惠丽。若干典型国家科技规划共性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xx(3).
〔7〕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国际论文“表现不俗”〔N〕.中国医药报,20xx-12-19.
〔8〕苏玉娟,魏屹东。库恩与科恩科学革命观的比较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x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