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思修论文【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历程,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为培养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育人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
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那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气”和“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虚事实抓,虚功实做,软件硬抓,软硬兼施,才能发挥最大效益。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由软变硬,才能真正做到软任务硬化,软意识强化,软指标量化,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设。在思想建设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在文化建设上,要始终突出思想教育的功能。(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宏观含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考察,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中分析,世界新科技革命大格局里研究。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自我封闭,不能自我循环。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中心:以自我成材为中心,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材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两个矛盾:学生自我期望值高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声很高,但一旦改革伤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娱乐设施的矛盾,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娱乐手段落后,许多学校周边文化是社会低俗文化(影视厅、歌舞厅),不能满足学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个压力: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经济压力,由于招生收费并轨,学校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占5%。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
家庭经济能力脆弱,难以支撑学生完成学业。就业压力,人才招录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竞争,担心自身才能和发展前程会被无规则的选人用人机制断送。
四个转变:由关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转变到关心中国的国情,从80年代的“西方热”转向90年代的东方文化热;
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到比较求真务实;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转变到国内寻求用才之地。
五个更多: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五个更多。
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成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演变的趋势。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演变的评价,应着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四有”新人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整体看,多种取向并存;
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就发展趋势而言,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酿成严重后果。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
主体性。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过份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
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的多样性。青年学生对成材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
(1)以学业为目标;
(2)以从事社会活动为目标;
(3)以出国、经商、赚钱为目标;
(4)对人生未来的发展没有正确目标。
时代性。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的时代特征。
不稳定性。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英模报告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
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败坏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我们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
《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简论》
摘要:爱国主义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试分析了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重点在探讨新时期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对策,以期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方面有所收益。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时期;青年
作者简介:董琴琴,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问题。如何与时俱进的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全球化、网络科技信息化的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要重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首先要找寻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爱国主义教育知与行的分离
在我们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不仅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观念和意志,还应当激发他们努力地将此付诸实践,即“爱国行动”。客观分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的党和政府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都做了周密的部署,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直没有放松。从幼儿园到大学,学校和老师都通过升国旗、唱国歌、课堂灌输、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等简单而通俗的教育方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不难发现,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对祖国是有感情的,知道自己应该爱国,但又不知道该怎样爱国,这就说明,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知与行分离的现象。
比如,在学校里,爱国主题的校(班)会、团(队)会、报告会、知识竞赛、传统节日、重要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等等各种各样的教育主题活动不断,但往往都是追求的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是否取得效果,不是为了真正培养学生实际的爱国情操而开展的,长此以往,青年学生在爱国这个问题上表现出品行不一、知情不一、行信不一,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实效性。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未能体现时代特征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核心部分应该具有长期稳定性,但一些具体的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加以充实。而且,即使那些基本稳定的内容,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的需要,选择新的角度,突出新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只有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结合现代化社会多元化的现实变化,才能有效吸引到青年学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的热情。然而,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长期以来过于注重以思想品德课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对于通过历史、文化教育来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重视不够。我国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我们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多不胜数,之所以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花大力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料,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在政治多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开放环境中,爱国主义教育在环境、教育对象的特点、目标要求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方法必须有所开拓和创新。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课堂上的灌输说教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讲究“灌输”的策略和方法,对传统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我国学校比较重视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形式化的缺陷,往往是发生大事的时候重视宣传,平时又淡化,检查的时候也只是重形式而不重效果,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整合学校、社会的力量创新社会实践的方法有限,教育活动的形式仍然偏于传统,读书、看展览、出墙报、听报告、参观等形式比较盛行,忽视了网络这一具有趣味性高、交互性强、个性化高的网络教育手段。新方法的探索不够,对一些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的认识把握不够,在实践中运用自然自觉性不高;对已经证实了的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的借鉴和运用不够。
二、新时期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渠道、教育环境等方面做出合乎时代发展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拓展与创新
新时期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必须不断的拓展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爱国主义研究表明,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怀有强烈的崇敬和自豪感,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也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目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文化的主导地位,弘扬先进文化,捍卫文化主权,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首先,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内涵,大力推进优秀民族文化教育,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悠久和灿烂的历史,读史明智、知史爱国。其次,在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自觉地对它国文化进行鉴定和取舍。再次,要进行文化的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现代化的文化大国、强国姿态,出现在世界文化格局中。
第二,加强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一个不能居安思危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将民族忧患意识作为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更多的强调取得的成绩,而对存在问题分析不足或是强调不多。过多强调成就,回避问题,反而会降低教育的可信度,而忧患意识也必然不能得到加强。因此,加强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使他们认清现实国情和国际形势,能居安思危,激发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第三,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强意识教育。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祖国的振兴,还要靠新一代青年去奋斗。因此,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年轻一代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地维护中国的国格,在祖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时,不妄自菲薄;在强国、霸权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诱惑,不做丧失国格人格的事。只有成为一个自尊者才会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起他们的自强意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发奋图强。
(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要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又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更需要不断整合新手段与传统手段的优秀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整合中提高实效。
第一,抢占网络阵地,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截止2010年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57亿,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就达到27.3%。可以看出上网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普遍。占领网络这个阵地,就等于吸引了这个年轻群体。为此,我们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首先,建立、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一方面是利用原有的校园网络,构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其次,要大力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软件,这些软件力求把爱国知识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把严肃的、抽象的爱国主义主题以生动形象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能集德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一体的教材,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网络使用者的思想,可以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性。
第二,大力开发寓含爱国思想的文化娱乐作品。寓教于乐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它能把思想教育和欣赏体验、理智提升和情感融入、审美愉悦和道德培养等紧密联系起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应积极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这方面,文学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文化娱乐作品应坚持旨在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民众形成时代精神与伦理道德这条主线,创作出反映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的作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把爱国主义思想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聚科学性与娱乐性为一体,在满足青年学生的娱乐、审美要求的同时,深刻陶冶和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精神。
第三,充分利用典型事迹培养爱国情感。青年学生还具有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因而用爱国的典型事迹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更具有感染力。我们要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体现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事迹,如,在5.12汶川地震中涌现了许多优秀人物人物和先进事迹以及凝练出的“抗震救灾”精神;聂海胜、翟志刚等中国新一代航天人不顾个人安危,成就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凝练出的“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会中广大运动员的为国争光而拼搏的事迹凝练出的“奥运精神”等等。我们应抓住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典型事迹和事件,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以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学校或是家庭某一方面的责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发挥社会合力作用,齐抓共管,才能落到实处。
在全球化、网络技术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青年学生无时不刻不生活在已给开放的大环境下,他们的思想随时有发生变化和受到侵蚀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社会手段和途径,为他们营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体机构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社区等等组织机构的协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琴琴。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1(12).
[2]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侯旭平。全球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简论。求索。2003(6).
摘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读书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养成和社会适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目前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唤起大学生的读书意识,并且为了让大家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组织了此次对于大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
大学生 读书 浅阅读 娱乐
一、大学生的读书现状
现状一:大学生读书时间少。
对本院大一到大四100名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1小时,只有3%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2小时,其余63%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都少于1小时。
现状二:大学生读书类型多样。
在对大学生读书内容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选择了经济管理类图书,这与我们学校是一个财经类大学有极大的关系,22%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性图书,如漫画、时尚杂志等,一名大三学生解释说:“平时课业负担很重,读书时间本来就比较少,读这些休闲类书籍能让我放松下来,给自己减减压”。20%的学生选择了经典名著类别的书籍,他们认为这些书籍是真正的精华,能让他们汲取到真正的养分。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军事类、历史性读物、时政书籍的学生也有不少。现状三:大学生读书功利性强。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逐渐加强。很多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占书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这些书籍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书籍、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考研书籍、BEC、TOEFL、IELTS等考试书籍最受青睐。在课外读书时间中,这类书籍也已经成为了首眩不难发现,这些书籍中大部分与英语有关。在走访几家大型书店时也发现,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最畅销的也往往是各类备考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读书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要的。
现状四:阅读渠道多样,电子阅读成为时尚。
在“你通过什么方式阅读?”的问题上,44%的同学选择了从图书馆借阅,20%的学生选择自己购买,21%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渠道。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扩大阅读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从结果中也明显地发现电子阅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书籍,并悄然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现状五:快餐式“浅阅读”渐成风尚。
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根据这些年的有关报道,大致可以归结为:一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在对我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承认自己的阅读比较快餐化,通常以浏览为主。仅有少数学生对自己比较偏爱的读书会精读甚至重复读。
通过以上调查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生活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忧的是在读书内容、读书方式的选择上以及在读书时间的分配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造成这种读书现状的原因的思考。
二、大学生读书现状成因分析
1、网络和休闲娱乐挤占了大部分读书时间。
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们不再满足象牙塔里单调的读书生活,他们的业余时间被各种娱乐活动所占据。如今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如网上聊天、网络游戏、KTV、电影、旅游等等。除论此之外,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也日益丰富,男女朋友、各种老乡会、学生社团活动层出不穷,这让刚刚从高压式应试教育禁锢中挣脱出来的大学生们眼前一亮,不觉陶醉其间、乐此不疲,如此一来,阅读时间更为大大减少。
2、课业负担重也是大学生读书较少的原因之一。
当今大学生课外阅读较少的原因还有课程偏多,再加上不少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外语、学计算机等,使得他们读书时间自然减少。就拿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来说,一走进大二,各种考试接踵而至,计算机二机,英语四级,英语六级,托业,托福,BEC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试,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考试前的准备、各种补习班,消耗掉的不单单是时间,更是心血。毕竟,这些考试决定着自己的前途命运。为了美好的前程牺牲点读书时间,这笔账不管谁来算都是划得来的。
2、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读书功利性的直接原因。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大学生读书目的越来越实际。他们是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的,已经习惯了考什么学什么,因而他们在读书之前总是先考虑这本书对自己是否实用,显得十分急功近利。这和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例如很多招聘单位青睐那些拥有英语四六证书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压力,迫使大学生为了与招聘单位要求相符而读书,这无疑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功利性。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广泛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有益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读书现状,我们有责任进行反思,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三、启示与思考
(一)学校方面
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学校方面责无旁贷,学校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他们明确读书的目的,实现课外阅读的多样化、合理化,真正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提高素质。
1、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阅读主阵地。
如今,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频繁的社团活动占用了学生很多课余时间,使他们用于读书的时间相对减少。如果学校也能组织一些读书方面的社团活动,这对大学生的阅读生活无疑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如定期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读书汇报会、读书演讲会等,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读书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让他们在活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久而久之,积极健康的阅读活动自然成了引领学生人生导向的主阵地,在学校德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性功能。
图书馆是学生读书的最佳场所。图书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提升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开放性功能。为了让学生在图书馆中的。阅读收获最大,学校应该不断丰富图书馆的书目种类,增加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严格图书馆的借阅制度。使学生在这里得到诗意的栖居,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2、完善考核制度,把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
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瞬间,所有从高考的独木桥中挤过来的学子们都暂时松了一口气,以为从此告别题海,迈向新的天地。没想到进入大学不久,高三的一幕重新上演,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再一次被题海所淹没。因此,完善考核制度也是高校改革的当务之急,如学校可以增加选修科目,减少必修科目,或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以便让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不只做学习的工具和考试的机器,而是做一个有思想有观点有理想有道德的发展中的人。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读书的选择、读书的方式上直接决定着读书的效果。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是立足自己的发展,还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读书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抓住点滴时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有人把没有时间当作不读书的理由,其实这只是借口。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我们无须像欧阳修那样连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也不放过,也不用像董仲舒那样“三年不窥园”地苦读,我们只要从那些毫无意义的网络游戏、休闲娱乐中解放出来,就会拥有更多的读书时间。因为网络只是虚拟空间,它给人带来的快乐毕竟是短暂的,只有读书带给人的才是终身的享受;而人沉溺于休闲娱乐中久了,也容易玩物丧志,只有读书终能启迪人的心志,使人变得高尚。
2、树立远大理想,克服读书的功利性。
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单单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因此那些考什么就读什么的做法,只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人不能只盯着个人的前途,只有把眼光放远,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后来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铸就了大国总理的不朽风范。因此我们不能只想着毕业后找一份事做,而应该先想着会一个高尚的人。克服了功利性目的,那么可选择的阅读范围就会广阔得多,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2、培养广泛兴趣,不断完善阅读结构。
“读书就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博采众长。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校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了重专业轻素质、重消遣轻理论、重“畅销”轻经典的倾向,这样的阅读倾向和阅读结构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阅读结构,专业理论书籍要阅读,经典名著更要阅读,因为能成为经典的名著,浓缩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语言,它让我们走进高尚,远离低俗。休闲娱乐不是不可以阅读,但决不能让休闲娱乐左右我们的价值取向。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我们读书既要广泛又要精选,既要博采又要专攻,使阅读跟得上时代的节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语:
调查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调查中显示的不仅仅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数据,它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阅读理念,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关注,阅读更应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行为,除了学校和学生,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一个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浓郁的读书氛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553年起,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就是向大众,尤其是向青少年推广读书活动。身在热爱读书的国度,身在书香四溢的大学校园,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发展,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一、孟子思想要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首先,是“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守护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满足自己必要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物质欲望,避免欲壑难填。在孟子看来,物质欲望不多的人,即使善心有一定的丧失,也不会丧失太多;而物质欲望很强的人,即使他的善心还能保存一些,肯定也不会保存太多。孟子非常强调过多的物质欲望对人生修养的羁绊,甚至损害。从生活经验来看,物质欲望过多,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不仅会损害自己的人生修养,对国家和人民也是灾难。其次,是“思诚”。要修养自己的德性,必须要“诚”。孟子把“诚”的地位提的非常高,认为是“天之道”,告知人们必须要追求“诚”,即“思诚”。善是人们追求“诚”的基石,要真诚地、专心致志地去发展壮大自己的善的萌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有善端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最后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道德的境界。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心伟大刚强的气,必须用道义去培养,而且不能有一点点的伤害,只有这样才能充塞于天地之间。我们在生活中对“浩然之气”的培养,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揠苗助长,而是需要在生活点滴中不断地积累,用一生去培养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气质。那些宁愿在艰苦地区工作,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民公仆,正是在践行“浩然之气”,传播正能量。
二、孟子思想要义对当今政治文化建设的启迪意义
孟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孟子思想的最终目的,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进一步推广到政治中去,即“仁政”。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德性,让自己心中那个善的端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抵御一切的不正之风。同时,中国共产党员还应当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尽一个党员的应有职责。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如何把这种善心、仁的思想推向政治实践呢?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和先养后教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源远流长。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社稷和君主相比较而言,人民在社会中最为重要,是最有价值的主体。孟子对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认识,主要是看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与表达,这是构成君权的基础。人民是国家、君主存在的理由和唯一根据。国家、君主的设立,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所以,施政者的行为必须与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符合,竭心尽力为人民服务。孟子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不仅是理论,还有具体、务实的措施。孟子非常重视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并且还设计出一套具体的经济措施。孟子认为,普通的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民以食为天”,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和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如果因为统治者不体恤民情无法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导致人们铤而走险,等他们犯罪了再去实施刑罚,这就等于是设置罗网来陷害普通老百姓。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大学生做为时代的一个人才主力军,对人生环境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地位。大学生既有梦想,又有追求,同时又有一些自负。担心。恐惧与迷茫。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这是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 从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就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特长。优势劣势有正确的把握。
2、良好的交际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并没有掌握,所以你必须重新学。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 有人说大学生在二十八岁以前吃专业饭,二十八岁以后靠人脉吃饭。无形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际交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决不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 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能力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
4、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态,善代挫折勇于面对是良师,是益友,因为挫折与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当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一定会有许多不适应,加上工作的压力与挫折,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点?就需要自己的调整与勇敢面对。对自己不满得人和无加以客观的对待,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发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勇敢面对,并从挫折中汲取教训,自己才能吃一趼,长一智。以后才会有长途的发展,才有进步。
5、拥有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长处。人们都说要样样通,更要几样更通,坚决反对样样通通,样样松。由此可见,一技之长是必须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那么他们肯定会有自卑心理,觉得技不如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经营自己的短处回是你的人生贬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灵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士。
6、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在社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竞争有善于竞争。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社会,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参与竞争能力。正确认识竞争,正确的竞争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必不可少。正确的竞争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竞争。正确认识合作,合作是某几个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俗话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 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合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团结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
7、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国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要有 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 的信念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达完美,伟大的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现在有四种不同的:
一、光宗耀组型,考取功名,为家族增光,显耀四邻。
二、自我奋斗型,时时处处为自己将来的美好前程着想,这类人没有丧失自我,但过于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
三、为他人活者型,这类人富于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为历史所赞颂。
四、为国增光型,这类人把子自己的出发点建立在国家的兴旺上,名族的兴盛基础之上象年轻时的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无规不成方圆,但规则又离不开道德的维护。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败只地,良好的道德修养遇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形式,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协调,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总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一个新新力量,也是时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泽东说过 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上的论述是所必须具备的,但是一个大学生只有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为的大学生,武装自己,随时迎接时代的挑战吧。首先,责任与理想联系在一起。理想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是人的主心骨。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基础,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就无从谈起;理想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摘 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在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尝试借助新兴媒体指引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创造性运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
作者简介:郭玉华,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224-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人治到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方式不可逆转的趋势。经过建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十分紧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客观要求。
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任务。《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的探讨指明了方向。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内容对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构成、价值、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自觉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基础性引导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发展的历程内容对大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法治在中国社会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历史背景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对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统领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的、总任务、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养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综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开展研究,既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题中之意。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
从词语构成上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为对象,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题内容的词语。科学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要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的英文是“rule of law”, 意为法的统治。黑格尔是真正把法与”理念“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提出,“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法的理念是自由”。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国内多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使用。如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2009)、喻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2012)、杨亚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2011)等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了较系统界定。学者张元、张文显、李泽龙等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价值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等作了分析。王会军在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中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做出了分析。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指导思想和学界研究成果,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民主观、法治观、公平观、正义观和基本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五大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反映和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功能、性质、价值取向、目标和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活动的指导思想。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相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为特定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培养目标和内容有别于法律知识教育,培育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
1.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与公务员、工人、农民等群体相比,校园是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读书、求知是大学生的主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乐于接受新事物,又缺乏独立辨别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必须紧紧抓住学校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灌输与现实阐释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德育资源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与中国法治建设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改进建议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对比分析。
2.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任务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价值和伟大目标,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二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及其对执政党、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要求,做一个知法、守法、善于用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公民。三是帮助学生自觉树立尊重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意识,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联系的必然性和科学性,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四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水平,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以“概论”课为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一些地方尝试的专题式教学、重视课堂实践、运用微课、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中的精神要求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培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的重要任务,通过理论讲授、历史分析、时政研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概论”课中直接涉及法治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理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等问题的分析中,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法的阶级性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一是要正确认识法治与人治在理念、价值、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自觉形成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二是清楚了解法治建设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执政党的法治思维、公民的法治意识的联系,对法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了解。三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自信。
(二) 借助新兴媒体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人们了解和传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中也应该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使理论讲授更接底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一是通过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跟踪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进展。二是通过新兴媒体将国家法治建设形势政策文件和进展与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定信心。三是对社会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正面积极的学法、用法、尊法、守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扩散,传播正能量,树立典型标杆形象。四是对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思维缺乏的典型事件和案例,尤其是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三)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来说,社会实践活动也必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通过主题演讲、主题晚会、观看主题视频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内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辩论会等形式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展中的主流和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通过社会调研、参与普法宣传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来,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觉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直以来被诸多人质疑,有人说这样的课程“假、大、空”,讲得理论高高在上、冠冕堂皇,可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打败;有人说学生今后在工作过程中根本用不上这些大道理,还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课程上。笔者完全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在日益重视“就业软实力”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我们应当转变课程的授课理念、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使本门课程的作用能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学生能在未来的职场中利用“就业软实力”成功、自信地展示自己。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侧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中的需要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应当面面俱到,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具体到每节课的内容都相当饱满。上过这门课程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问题不敢过于展开讲,否则一节课内容根本无法完成。笔者反思,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面面俱到呢?我们应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且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需要。例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并且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可以大胆删去这部分内容。很多人会质疑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样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但笔者坚持认为: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生更有用的问题上。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缺乏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与未来社会的接轨。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笔者决定大胆尝试,即结合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以其为使学生的大学学习更为有效,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残酷的职业竞争中能自信地展示自己,成为职业圈当中的成功者。并且大学学习中老师讲授只占到很小的比例,更多的问题和知识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所以删去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
2、教学内容应当重点向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倾斜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删减一部分内容之外,还应当重点放在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方面。例如:对于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就应该着重向学生介绍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实际解决现在或者将来职场中所面临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关于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这个内容,就应该通过大量实例告诉学生人的品格和修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具备哪些品格。在这些教学内容上的侧重,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而这些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最需要的“就业软实力”。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1、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未来的职场中,除了要求求职者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此笔者经常思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之外,还能否帮助学生增强未来从事职业中所需要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经过反复研究尝试,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小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从同龄人身上学到更为优秀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教学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没有团队合作与沟通,仅凭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不会有富有战斗力的小组。通过小组激励制教学,对表现积极和优秀的小组适当给予奖励和加分,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每个成员意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没有获得奖励小组也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和优势做到最好。
2、小组活动成果展示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创建多个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和内容,通过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情景剧、微电影、事例、图片、音乐等,说明和诠释某个问题,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和比拼。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仅会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而且会培养学生未来职场中所需要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敬业精神是干好工作、实现职业理想的必备条件。应该在学生时代就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经过研究尝试,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为了使小组活动精彩纷呈、独具匠心、精益求精,能在诸多小组活动中脱颖而出,受到其他小组同学和老师的青睐,就要牺牲很多休息时间,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并且要具备“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神,不是应付差事,而是做出像模像样、精雕细琢的成果作品。这种在小组活动中的干劲、认真、兢业正是未来职场生涯中敬业的缩影。在笔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为小组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场景,那么在课堂上就绝对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并且号召全班同学向这个小组学习。创新意识是任何一个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就业软实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那么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就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为什么别人能想到用这样的角度和创意表现同一个主题和内容从而反思自己的成果作品,进而增强想象力,创造出富有新意的小组成果。如果要想使每一次活动成果都非常精彩,使小组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更要创新当头、不断挑战,因为每个小组都在不遗余力地改变自己。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应当结合未来职场中所需要的软实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通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不仅能扩充和增加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更能使之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未来能更快地融入职场和社会。
思修论文4
一、启发式教学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课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少了思考,也没有兴趣思考,更别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了。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该课程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社会,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指出,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教育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学生学。”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适时地采用多种引导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通过思考、反省、评价掌握了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和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双向交流,既强调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又注重学生的“愤悱”理性自觉,“反求诸己”“内省”“反思”。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推动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和学生一起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在相互配合中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启发式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推动了双方的学术研究。德国教育学家洪堡也曾说过:“大学教授的责任并不是‘教’,学生的职责也不是‘学’,而是从事研究,教师应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进行学术探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很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出来,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当学生不断的提出一些新问题后,可以促进师生一起去研究,也可以带动教师做更广、更深的研究,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实施启发式
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还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启发式教学不是说几个案例就可以了,启发式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探索。这里,介绍几种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供大家相互学习。
(一)设疑启发向学生提问
然后引发他们思考,是很多教师惯用的启发方式。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难度适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思考,最终找到问题的结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师提问没有精心准备,随意性很大,深浅过渡,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运用此方法前,一定要认真准备,给学生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他们思考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大学生诚信的问题时,笔者问了这么几个问题,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吗?有多少人从来没有作弊过的?除了考试作弊,大学生在校园中还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善意的谎言你能接受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同时引出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话题。
(二)讨论启发讨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的特点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在进行讨论前,教师要精心制定讨论的话题,题目给大家后,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以免学生的思路偏离了轨道。例如,笔者在讲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问题时,并没有直接照搬书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讨论这么几个话题:你认为咱们医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医学生要想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医学生创业,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了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并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在比如讲授公民道德时,组织学生讨论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现象及如何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怎样完善自己。
(三)案例启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比较强
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向学生呈现精选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的作用时,笔者引用了以下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案例,效果较好:清华大学高材生考过600分也不易,可一个每天三顿为清华学子切菜卖饭的农民工,头回上场就爆出冷门———北京日报报道,清华园里人才济济,但学生食堂的师傅张立勇,也为许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说是件新鲜事了。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顽强,让清华学子动容。水木清华BBS上,头一回为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好学掀起波澜。张立勇,做农民工10年,如今即将拿到北大国际贸易专业大本文。在案例看完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张立勇为什么高中读完后不直接考大学?(2)他为何选择去清华打工?(2)食堂工作很幸苦,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挑战国内知名高校?学生对这样的事迹显得很有兴趣,他们都踊跃参与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还讲到听过他的演讲,被他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动。
(四)比较启发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些知识学生难以区分,或者有些问题学生已经有一些思考了,但其思考的方向有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就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例如理想和信念是两个概念,学生从直观上看感觉是一个意思,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的事迹,让他们比较分析名人各自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最后总结理想的实现靠信念,这样就能分清异同了。在比如,在讲爱国主义这章时,很多学生都没兴趣,认为理论知识曾经学过,有的学生表示发达国家都不上这样的课,我们上没必要,思想方面首先就有问题。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发达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料、发达国家公民爱国的一些事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比较中进行判断,进而激发他们思考如今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理性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