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发展农业生态绿色产业会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破坏降到最低,同时以生态产业为龙头的发展模式,会带动环境保护,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生态建设论文【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位班主任的生态文明建设
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
赵玉环 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请看党的十八大: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些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就好像一只强心针,给广大人名注入了活力。
读着这些我激动万分,仿佛看到了祖国到处天蓝蓝、地绿绿,到处花香鸟语、莺歌燕舞。同时也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兼班主任肩上的责任和大有可为。因为我可以比一名普通百姓做的更多。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念。回想这些年的做法我十分欣慰。
老百姓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意思是凡事从小时候开始教育效果最好。学生固然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班主任的教育作用必是首当其冲的。你给学生们灌输什么理念,学生总会受到影响的;你坚守什么,学生也总会耳濡目染的。所以,我主要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低碳意识,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践行。
树立一种意识,就等于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越早越好,越深刻越好。所以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去做:为什么要树立节约和环保低碳意识?树立怎样的意识?现在怎样践行?长大了怎样践行?这三个方面步步递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一、为什么要树立节约和环保低碳意识
这是问题解决的根本。只有让学生弄明白这个问题,才会从心底触动学生,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急迫性和严重性,学生才会从心底接受这种理念。为什么要树立节约和环保低碳意识?主要原因就是国家资源的有限甚至短缺与日益增多的需求之间的极大矛盾,所以要节约;触目惊心的资源破坏与环境生存、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要低碳环保。我的方法是放手让学生搜集资料,一个小组一个方面,分别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水资源的短缺、破坏和浪费,电资源的短缺和浪费,水土流失及危害,空气质量与危害,温室效应及其危害,粮食资源及其浪费情况六个方面进行。大家汇总后展现给全班同学,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手抄报、课件等,可图文并茂,相互解说。目的是人人动手,人人了解,人人自危。虽然耗费了一定的时日,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大大的教训,真是不弄不知道,一弄吓一跳,学生们感言说太可怕了。我把大家的资料整理如下:
1、水资源的短缺、破坏和浪费 .水资源的短缺:
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地球虽有70%的表面被水覆盖,但其中的97%是海洋,海水含盐量过高,不能被陆生生物利用。剩下3%的淡水面中又有2%以上集中在地球南北极,其余不足1%的淡水,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地下、大气以及生物体内,可见,水资源并不丰富。由于利用、污染和浪费越来越剧烈,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明显。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全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严重缺水城市中北方城市占71个,南方城市有43个。即便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也有缺水城市59个,缺水县城155个。中国近90%沿海城市水资源短缺18城市极度缺水。
.水资源的破坏:目前我国江河湖泊70%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震惊国人的十大水污染事件。
.水资源的浪费: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水的宝贵,随意浪费水,随意往江河扔垃圾,排放污水。有很多孩子认为:自来水一开水笼头就有,自来水厂里多的是,没必要节约。他们没有意识到水从河里抽上来要经许多工序才能供我们使用,而且,河水被污染得越利害,花费的人力、物力就更大。每一滴水来之不易,不节制用水,不保护好环境,水就会越来越少,将来我们用的水就要比金子还宝贵。
2、电资源的短缺和浪费 当前,我国一方面面临电资源短缺的困扰,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的电资源浪费现象。以北京市为例,今年夏天估计最高用电负荷将突破1000万千瓦,而电网供电能力只有830万千瓦,供电形势严峻。但是,有多少单位出现“长明灯”现象。
3、水土流失及危害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严重。
面积大,范围广。根据遥感调查,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2%。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强度大,侵蚀重。
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以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225个、海河71个、松辽河44个,分别占41.0%、34.9%、11.0%和6.8%。从省级行政区来看,水土流失严重县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个;其次是山西省,84个;然后依次是陕西省63个,内蒙古自治区52个,甘肃省50个。
危害: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空气质量与危害
我国空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很差。环保专家指出,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着下降。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是室内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及家具等散发的有害气体: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苯、氡、氨等。
危害:
二氧化硫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主要影响呼吸道,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产生气喘、咳嗽等一系列症状。可吸入颗粒物,能随人体呼吸深入肺部,产生毒害作用,尤其值得关注。
二氧化氮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
一氧化碳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降低血液输送氧的能力,引起组织缺氧,使机体各项代谢发生紊乱。
臭氧对呼吸系统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甲醛可引起人的嗅觉异常,并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急性中毒时可出现流泪、流涕、咳嗽等症状,并发生呼吸道疾病。慢性吸入可导致持续头痛、无力、失眠等。造成肺功能、肝功能、免疫功能异常,甲醛还被确定为可疑致癌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人体影响主要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导致皮肤过敏,使人产生头痛、咽喉痛、乏力等症状;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有毒致癌物质,吸收或经皮肤吸收一定量会引起中毒,严重时会对人体造血系统、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苯不仅能引起麻醉和刺激呼吸道,还能在体内神经组织及骨髓中蓄积,破坏造血功能,长期接触会造成严重后果。
5、温室效应及其危害
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海平面上升;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6、粮食资源及其浪费情况
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发表报告称,全球每年浪费20亿吨食物,几乎占生产量的一半。生产食物需要耗用大量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浪费食物无疑就是浪费宝贵的资源和能源。因此,节约粮食也是一种环保。我国一年的粮食浪费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以上内容的整理让学生既懂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懂得了人类主要生存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其被破坏的现状和极大的危害。从根本上懂得了为什么要树立节约和环保低碳意识,这种认识是根本性的、长久性的,也是刻骨铭心的,他们会发自内心的需要去做。所以如何实践就不会是一种空话。
二、树立怎样的意识
树立节约和环保低碳意识意识 。大力宣扬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思想,倡导环保低碳的行为。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升油,每一粒米,每一元钱的小事做起,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多用节能环保产品,做到人走水断流、下班关电源、剩饭剩菜不浪费,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厉行节约,拒绝浪费。拒绝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等。做到少开一天车、多植一棵树等,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影响和带动自己的亲朋好友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加入节约环保行列,揭露和制止铺张浪费行为,在社区、在企业、在校园、在农村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树立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树立节约环保刻不容缓的危机意识。树立节约环保关乎民族生存发展的忧患意识。树立节约环保为自己、为子孙的发展意识。树立人人为建立“美丽中国”尽一份力的责任意识。
三、如何践行
只有理念的倡导,没有行为的实践,理念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要把理念转化成一种有力的力量,就必须在如何践行上下功夫。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发动学生,让学生说自己或他人平时的浪费和不环保低碳的行为,然后分成几类进行整理如下:
1、吃的方面 ①吃饭时挑食,不好吃就扔掉,剩饭剩菜随意倒掉;请客大讲面子,多点多要,大半剩下倒掉,尤其是婚宴和公款吃喝。 ②买各种零食吃; 可以看出在吃的方面,凡事多余的、不必要的、过高的需求均会带来浪费。
2、穿的方面 ①旧的衣裤不穿,总爱买新的衣服; ②互相攀比,追求新异穿名牌。
3、用的方面 ①随意丢弃、破坏物品,比如桌椅,买不适合学生的高档文具和图书 ②将铅笔、橡皮、书本、衣服、雨伞等经常丢失。 ③浪费纸张,不会节约用纸,环保用纸,乱撕作业本,一张纸上随意写几个字就丢掉。无用的纸张随意丢掉 ④乱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杂志,花钱大手大脚。(5) 买东西大量使用塑料袋又随意丢掉,一天使用十几个是常有的事。(6)废旧电池乱仍。
4、玩的方面 ①买很多玩具,又不爱惜,几天就弄坏了。 ②过生日,大手大脚请客。 ③到公园时,玩这样那样。 (4)电视、电脑长时间使用,无效使用。
5、资源方面 ①随便浪费水电。洗脸、洗澡时使用大量的水,不用时也不关水龙头,在公共浴池洗澡用水量是在自己家洗澡用水量的几倍;能第二次使用的水也任它流走。长流水经常出现在办公场所及公共场所;随意开空调等。
二、大家讨论解决办法,畅所欲言,整理分类,有的放矢。
1、水:水龙头使用时间长有漏水现象,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的橡胶盖剪一个与原来一样的垫圈放进去,可以保证滴水不漏;洗澡时多用喷头淋浴,这比用浴缸洗澡节省水量达八成之多。洗澡时应避免过长时间冲淋,搓洗时应及时关水,不要将喷头的水自始至终地开着;用洗米水、煮面水洗碗筷,可节省生活用水及减少洗洁的污染。用洗菜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清洗水来浇花、洗车及擦洗地板,蔬菜先用淘米水洗一遍,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水,而且能有效清除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增加水的二次利用。
2、 电脑:长时间不使用电脑,可以将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器关闭,短暂休息期间,尽量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关机后,一定要将电源插头拔下,否则不仅浪费电而且会缩短电脑的寿命。在用电脑听音乐或看影碟时,最好使用耳机,以减少音箱的耗电量。
3、 电视机:音量不要太大,时间不要过长。关上后应切断电源,拔下插头。
4、 灯光:不用时随即熄掉;尽量用日光灯代替白炽灯,日光灯具有发光效率高、光线柔和、寿命长、耗电少的特点。
5、 空调:夏天温度不要过低,冬天不要过高,能降低一度算一度。
6、 电冰箱:冷藏室设在5℃,冷冻室设-6℃,冰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也最省电,购买时应挑选高能源效益的型号。
7、 洗衣机: 装满一机衣物才洗衣;切勿使用过量洗洁剂; 特别是使用乾衣机前,先采用高速旋转脱水程序较为节电。
8、、 拒塑:拒绝塑料袋、使用布袋子,也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方便筷。
9、不浪费粮食:吃多少,做多少,不随意丢弃;吃不完打包;不买过多的零食。
10、不买过多的衣物,不破坏物品,做到物尽其用;纸张两面使用,废弃纸张集中存放,回收利用。
以上是教导学生们的个人行为,要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落实在每一天。我们还探讨了班级节约行为,营造了一种人人环保节约的班级氛围:
1、开展了“环保节能口号”征集大赛,各班上报的口号简洁新颖,“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人人树立节约意识”,“个个争当绿色天使”,“树环保之风,迎美好明天”;充分体现了同学们重视环保,提倡节约的决心。并且张贴这些学生创造的环保宣传语,各小组轮流。
2、设立环保角,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要求学生集中存放塑料瓶、废弃纸张。各组轮流管理。
3、纸张必须双面使用,且合理使用。
4、选派专人负责电扇和点灯的开关,防止无效浪费。灯开关处张贴了自制的写有“随手关灯,节约能源”字样的提示牌,提示同学们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意识
5、定期选择并嘉奖优秀环保员。
6、定期创办“我为环保做贡献”手抄报。
通过以上行为,学生树立了节约环保意识,形成了节约环保习惯。
《生态承载力与崇明岛生态建设》
摘要: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位于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T”字形格局的交汇点,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之一。崇明的自然资源数量,特别是滩涂土地面积,风能、太阳能和大量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供给状况,以及绵长稳定的深水岸线在本区域都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崇明岛生态建设
1崇明岛生态建设背景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位于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T”字形格局的交汇点,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之一。崇明的自然资源数量,特别是滩涂土地面积,风能、太阳能和大量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供给状况,以及绵长稳定的深水岸线在本区域都具有一定优势。此外,崇明岛也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受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影响较小的地区,素以“水清、土洁、气净”而著称[18]。但是,由于崇明岛远离上海市中心,受交通条件的制约,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严重受阻,所受辐射影响较小,导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缺乏竞争力[41],被称为上海的“西部”,已严重制约了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全面腾飞。
因此,崇明的发展早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2年,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积极做好崇明开发准备”,并随后编制了《崇明岛域总体规划纲要》。2004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上海市提出把崇明岛建设成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岛的规划给予了肯定,希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规划好、建设好崇明岛。同年,国务院对崇明越江通道可行性给予批复。依照《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崇明岛域自南向北的地带性规律,结合岛域东西两端的特色空间要求和道路布局特征,整个岛域总体布局将形成五大功能分区:崇东分区,以生态示范,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体的门户景观区;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办公总部,休闲居住为主体的中央森林区;崇北分区,以主题乐园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乐园旅游区;崇南分区,全岛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的田园式中心城区;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体的东方日内瓦式景湖度假区。到2020年,崇明将基本建设成为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品牌,以闻名的游乐度假为主导,以发达的清洁生产为支撑,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保障健全、城乡融合的上海世界级城市的生态岛区和最优美的“海上花园”,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类生态环境与生态活动示范岛区。科技兴岛,从2004年7月起,上海市科委组织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上百名专家,先后几十次上岛,实地调查,倾听建议。十易其稿,一份《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支撑实施方案(2005-2007)》日臻完善。目前,上海市崇明生态科技创新基地已初具规模,市科委布局的包括“崇明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的一批科研项目正陆续展开,新成立的六大实验室已经启动,生态崇明蓄势待发。
2崇明岛生态经济现状及生态建设中的科学问题
崇明岛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均有别于上海其它地区:
(1)从自然条件上,作为一个成陆历史很短的河口岛屿,崇明植被群落构成单一,稳定性差,服务功能和抵御风险能力低[26][29][32][37]。崇明岛岛屿面积变化显著,岸线不稳定。自公元7世纪露出水面以来,崇明岛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变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面积不断扩大,仅解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面积就扩大了一倍,由建国初的600km2扩大为现在的1200km2。崇明东滩是历史上淤涨最快的岸段,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每年向海推进200~300m。但是,近十余年来,由于长江入海泥沙急剧下降,崇明东滩淤涨减缓[4][28][31]。二是不断移动,长期以来崇明岛呈“南坍北涨”之势,岛屿中心向北移动。演变不定的崇明岛不仅关系到岛屿的空间扩展,还会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诸多生态风险。
(2)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首先,崇明生态岛的建设面临着淡水资源匮乏的严峻问题。虽然崇明岛三面临江,一面濒海,境内河网密布,雨水充沛,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但是崇明岛水资源量和利用状况却不容乐观。崇明地表水总量虽然丰富,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为33.60×108m3,但其中约90%为理论上可利用长江引潮水量,本地径流量仅占10%左右[33]。随着长江沿岸耗水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长江口咸潮入侵对崇明岛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每年用于防潮、排渍等的水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崇明淡水资源的季节性短缺会更加突出。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产业经营比较粗放,生产和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突出,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崇明可利用水资源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其次,由于近年来长江流域高度密集的人口和产业的快速扩展,造成崇明沿岸水质不断下降,其中三氮、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含量指标已接近或超过三类海水标准,油类含量相当于二类海水,海底的某些重金属元素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而岛内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有机污染和石油污染的范围扩大等加重了河网水系的污染,近40%的河道水质不能达到功能要求。崇明每年排放生产和生活废水4292.62×104m3,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体,是造成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已成为困扰崇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42]。最后,船行波淘刷、引排水带进的泥沙、水土流失等,造成河道淤浅严重,加之道路和城镇建设等导致的河道填堵等,使崇明岛河网水系不断衰减,水资源的调蓄和利用能力受到严重制约[27]。
(3)崇明岛是长江河口海陆相互作用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特有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影响最严重的是盐水入侵。整个岛屿东侧和北侧每潮均受海水入侵之虞,西侧和南侧上段还要遭受北支盐水倒灌之害。特别在枯水季节,严重的盐水入侵可能会使崇明岛被咸水围困,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危害。如1978年正逢长江流域流量大幅减少,沿江各地大量抽水,致使长江口南、北港盐水上溯强度大增,同时北支盐水连续大量倒灌入南支,致使整个崇明岛被盐水包围,众多工厂被迫停产,居民饮水发生困难,崇明县2万亩水稻因此错过种植季节。此次盐水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00多万元,间接损失不可估量。而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三峡水库及河口深水航道等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盐水入侵将进一步加剧。其次是风暴潮。崇明岛毗邻大海,地势低洼,由强热带风暴或台风造成的风暴潮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风暴潮席卷之处,海水淹没房屋等建筑设施,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的海水倒灌造成农田盐碱化,沿岸淡水资源受到污染,自然资源退化。风暴潮还增大沿岸泥沙的运移,加剧了对海岸的侵蚀。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具影响力的台风平均6~7次,特大风暴潮平均约18年出现1次。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海平面上升抬高了风暴潮的基面,势必会加剧风暴潮的破坏强度。
(4)经济相对落后[41]。2003年,崇明县的GDP增加值仅70.1亿元,为全上海市19个区县最低,是闵行区的1/4,浦东新区的1/8[30]。农村人口比重大。虽然人口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长时期来持续减少的地区,但是,随着沪崇苏快速干道建设规划的实施,横沙、长兴、崇明三岛之间以及三岛与浦东新区的联系必将大大增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必将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投资的增长、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会带来土地和人口的巨大压力。
总之,在资源有限,经济落后,灾害频繁,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平衡关系是崇明新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实现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的前提条件。依照《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目标需求与崇明现状,笔者认为急需解决以下重大科学问题: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生态内涵应该怎样落实?崇明重要资源、环境与社会承载力的潜势和未来扩展空间如何变化?它们对新型产业和未来人口的支撑能力如何?规划目标下,未来崇明适合的人口规模、能源、交通结构以及新产业结构、准入标准和布局应该是什么?如何建立承载力基础上的崇明岛生态安全预警和保障体系等等。这些科学问题和建设需求是关系到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对崇明岛人口和经济发展与其资源和环境支撑能力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生态承载力与崇明生态岛建设
生态承载力强调特定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多种生态要素综合形成的一种自然潜能[1]。与其它能力一样,它可以发展,也可以衰退,取决于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一定生态承载力基础上,可以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是可变的,取决于人口与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优化程度、以及产业结构与产业技术水平[15]。因此,生态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生态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34][38]。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匾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甚至倒退。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保障。生态承载力研究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共容、持续承载和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价值的选择、社会目标、价值观念、技术手段与承载力的互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一整套政策,使一个地区在人口和资源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发展,或根据区域承载力制定相应的人口、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密切相关。
崇明生态岛建设旨在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跨越式区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崇明的资源与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明显压力[24]。首先,交通条件、流通环境的改善将会大大增加岛上的人口数量。相应地,这将要求单位面积上的土地产出更多。但是,由于崇明岛目前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均落后于上海市其他各区,从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崇明县要尽力赶上上海发展的节奏,也必须大大地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承载压力势必增大。其次,生态岛的建设目标对岛屿淡水水质和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剧了原有的水资源矛盾和水环境问题,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型缺水等问题更加突出,水资源安全利用的风险将会成为影响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和战略瓶颈。加快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规划战略,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是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性任务。第三,根据《崇明岛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森林花园岛、旅游渡假岛以及生态人居岛的建设目标,未来崇明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果品以满足更多人口消费和建设需求,还肩负着如何在人口压力增大、各项工程带来的生态风险增加情况下,维持和提升完备的生态涵养和防护的功能,同时能满足人们欣赏风景、陶冶性情的旅游需求。根据《崇明岛林业发展规划》(2003~2020),至2020年崇明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届时崇明岛将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被森林覆盖,森林生态系统将成为崇明岛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崇明岛生态建设的主要部分[30]。因此,崇明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对生态岛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最后,由于特殊的区位地理条件,崇明岛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自然灾害,如盐水入侵、风暴潮等。因此,崇明生态岛建设应该首先借鉴国际岛屿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并对岛屿生态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估及阈值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构建崇明岛重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开发环境安全和灾害预警系统,为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战略决策依据。
4建议
依据生态学原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考虑崇明岛重要资源、环境、人口和产业现状以及区域优势,从生态承载力研究出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4.1崇明生态承载力研究要紧密结合区域特点
根据生态承载力的国际研究热点,结合崇明岛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应注重以下方面:
(1)注重资源要素的网络关系,开展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综合研究。早期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多侧重单一资源要素,如水、土地和关键矿产等,忽略了资源各要素间的网络关系以及系统的整体效应。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概念的提出,迫切需要从“自然—经济—社会”更宏观的复合巨系统层面上,探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同人口、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崇明岛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区域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复合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三岛联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崇明与浦东、苏北交通联系的改善,崇明与外界的联系必将大大加强,崇明县与上海市、长江三角洲、中国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态势、互利机制将增强,崇明岛将有更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机会,并会在未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机遇挑战并行,崇明生态岛良好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利外部环境还将需要大量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研究要注重多目标、多情景系统模拟与动态预测。
(2)强调结果的动态及可预测性。以往生态承载力研究多偏重于静态现状分析,缺乏对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未能将现状承载力同潜在承载力相结合。对于崇明岛而言,作为一个冲积岛屿,其面积和岸线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崇明岛生态环境建设将给岛上的人口、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等社会经济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动态的环境要求其承载力的研究结果是动态的,并且具有可预测性。
(3)考虑区域及国家政策等人为影响,强调经济发展的跨越性。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享受到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青睐。优惠的政策,巨额的投资,将为崇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使崇明成为国际投资环境新热点,并迎来一次跨越式的大发展。同时,势必带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的大演变。因此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及国家政策等人为影响因素,注重其时效性、滞后性和潜在性。
(4)从“3R”原则、B模式理念出发,探讨提高崇明承载力的对策。“3R”原则是指循环经济建立依赖于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内容的行为原则。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相类似的,莱斯特·R·布朗提出的B模式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主要能源,广泛再使用、再循环和稳定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布朗提出要通过市场的努力,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最重要的是要调整能源经济结构,改变过去那种以高度能源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崇明生态岛建设为一种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遵从“3R”原则、B模式理念,积极寻求提高崇明生态承载力的对策与策略。
4.2研究生态岛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尽管具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崇明的发展也需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美国纽约长岛和崇明岛的情况是最相似的,它是毗邻大都市的岛屿经济发展典范。它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土地,大力发展度假居住、科技研发等产业,成为纽约集投资移民和智力移民的后来居上的现代化综合型生态岛。通过对纽约长岛生态岛研究,分析如何利用毗邻大都市岛屿的区位条件,发展以科技研发、度假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又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开发模式。重点应放在生态岛与毗邻大都市区互动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政策文化环境。制定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提出崇明生态岛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似乎是矛盾的,难以两全。然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发展模式给这一问题以圆满的答案,巴州面积7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是德国最大的“农业州”。50多年前,巴州工业贫乏,经济落后,在经济发展中“掉”在了德国国家经济的最后面。但是,目前巴伐利亚州已成为德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纯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工业、科技及服务业所占比重增至99%。2003年巴州的社会生产总值达3709亿欧元,已超过欧盟25国中的19个国家。人均产值为29917欧元,也明显高于德国和欧盟的平均水平。巴州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也非常值得崇明岛借鉴。此外,位于德国南部的“黑森林”地区不仅保持了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而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城镇,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崇明生态岛建设应该借鉴国内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结合崇明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重点分析与崇明岛类似地区的区域发展轨迹,分析和总结生态岛建设不同模式及其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崇明资源节约型生态岛建设模式。总之,可以通过调研和模拟,分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时的人口结构,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经济资源消耗密度与经济总量(GDP、人均GDP)的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响应”的变迁模式和一般规律。最后,对比研究崇明岛自身历史、现状与未来(生态岛建设目标)。应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数据收集,对崇明岛自然资源特点,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气等环境因子状况、经济结构与空间形态、人口增长与分布、乡土文化与公共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研与分析,建立生态资本帐目表与环境状况动态监测及预警、预报系统,鉴明崇明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以了解现实差距、明确薄弱环节、确立开发优势,从而对崇明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判定。4.3综合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侧重于模型模拟和区域承载力的综合研究[3][5][11]。在模型研究方面,有系统生态学的分室模型[25],生态足迹模型[9],Logistic模型[6]等。英国苏格兰资源利用研究所(英文名)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备选方案模型,即ECCO(EnhancementofCarryingCapacityOptions)模型[19]。该模型在“一切都是能量”的假设前提下,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弹性关系,从而确定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发展优选方案。该模型在一些国家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认可[35]。在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也有很多报道[7][12][13][16]。Walker(1995)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区域和地方三个尺度上进行了比较研究[22];而Harris等(1999)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分析,探讨了农业产量、生态制约因素及人口等的关系,为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树立了典范[10]。因此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研究应紧跟国际前沿,直取生长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首先必须对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现状有清楚的了解。可以通过对现有自然、社会和经济背景资料进行调研,采用网格法对岛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要素调查、取样、分析,获得相对完整的水、气、土、动植物、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进行环境监测。对卫片、航片进行判读和解译,应用国内外成熟的商业数据管理系统和主流的商业GIS工具,以及成熟的Web服务技术框架,建立崇明岛生态信息系统,以便为研究人员提供简捷、高效的数据贮存、获取、量化、分类,可视化分析和制图,情景模拟以及辅助决策管理等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与上海市数字城市基础平台的对接。系统主要由多源、分布式生态环境资源数据模块,生态信息管理模块,元数据库和目录服务模块组成。基于生态信息系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方法、资源与需求差量方法、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模型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状态空间法等对比[14][20][21][39]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
(2)评价崇明岛重要资源和环境要素承载力
崇明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其重要资源和环境要素承载力应当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评估模型研究,探讨特定资源或环境要素的承载力与区域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特定资源或环境对人口、产业的支撑能力和阈值。应包括以下内容:i)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应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速度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从而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承载力的双向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经济密度、空间结构与土地经济承载力的互动关系;在特定前提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与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的互动关系;在上述三方面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多目标、多因素综合评估目标体系,提出可供选择的决策咨询方案。ii)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根据崇明岛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探讨崇明岛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研究崇明岛不同功能区域各部分生态需水量。从水资源供水系统、需水系统和排放系统,筛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构建崇明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内各系统的反馈结构及其因果关系链,定量计算崇明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态资产维护目标,判断崇明岛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承载可行性。研究制定崇明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技术、经济、政策、宣传等角度,构建崇明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机制。iii)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森林是区域生态基础设施之一,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森林资源承载力应从岛屿森林资源现状质、量调查入手,根据木材、果品、防护、景观美化、道路养护等不同目的需求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岛屿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采用3S系统,对整个岛屿的森林承载力进行评估、模拟和预测,为崇明岛未来森林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和多目标系统模型预测
考虑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目标定位,应从整个岛屿的可持续利用管理出发对崇明岛生态系统承载力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探讨崇明产业状况、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协调机制,寻求提升崇明生态承载力的对策等。同时,应纳入预测的科技发展、可利用的区域优势,进行情景分析,预测崇明重要资源承载力在未来(2005-2020年)的发展动态,并评估不同时段崇明资源承载力潜势与预测人口、产业发展的耦合状况,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利用途径以及提升资源承载力的有效对策。具体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量化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以ECCO(EnhancementofCarryingCapacityOptions)模型为基础的崇明生态系统承载力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参数化;崇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动态模拟及变化趋势预测;崇明产业状况、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优化配置等。
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存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开放性系统,因此研究区域承载力就不能过于局限,而应该把它放在更高一层的系统中综合考虑。尽管崇明岛是一个孤立的岛屿,它与周围生态系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上海市或整个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模式及水污染的状况直接影响崇明岛的水资源现状。崇明岛不断与外界发生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特别是当沪崇苏快速干道和东海大桥建成之后,崇明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就会迅速融合为一个整体。因此研究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整个上海市,甚至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要素状况。
4.4研究提高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生态承载力是可变的,但这种可变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这体现出生态承载力具有人类价值的选择性。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应有目的地寻求生态限制因子,并降低其限制强度,以使生态承载力在量和质上向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但人类施加的影响和作用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必须在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然规律范围内,否则会降低系统的生态承载力,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提高生态承载力的过程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将生态承载力低的生态系统改造为生态承载力高的生态系统,且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等,阻止生态系统功能发生退化。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增加自然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太阳能要通过绿色植物才能被固定下来,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将直接影响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因此,大幅度增加崇明岛植被覆盖率将有助于其承载力的提高。由于各植被类型固定太阳能的能力不同,其承载力也不同。森林是净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类型,生态承载力也最高。因此,为提升崇明岛的生态承载力,应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目前全岛森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2003年森林覆盖率达16.8%,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按照《崇明岛林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如何实现,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作者认为除了按规划在岛屿中部建设100km2左右的森林休闲度假区外,在岛屿西、南、北面沿江200m范围内建设防汛护岸的江防林,树种以阳性、耐湿树种为主,如湿地松(Pinuselliottii)、旱快柳(Salixmatsudana)、加杨(Populuscanadensis)等。东面在围垦地边缘建设保地防潮的海防林,选择阳性、耐盐碱、耐生理干旱、根系发达的树种。以上两种防护林应同时考虑配置灌木树种来增强防护效果,树种选择耐阴、树型优美、花期长久的品种,如柽柳(Tamarixhispida)、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赤杨(Alnustinctoria)(有固氮能力)。这样,在崇明岛不断向东淤长的过程中,将在岛屿东部逐渐形成大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也会大幅度提升东滩的旅游承载力。在道路两侧50m范围内建设景观优美的防护林;在农田中每隔500~800m建设宽度为30m左右的农田防护林网,树种以阳性树种为主,枝叶繁茂,防风效果好。这些防护林不仅能直接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通过抗灾减灾间接地提高了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此外,优质牧草场、高产作物品种等也属于承载力较高的植被类型。
(2)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适度发展立体交通
崇明岛由泥沙淤积而成,成陆历史很短,目前还在不断向东扩展,面积以每年两万亩的速率逐年增加。但作为岛屿,它的发展空间还是受到限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各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道路建设的增长,环境压力将增大,对土地的需求将空前高涨。因此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在城镇建设和道路建设规划中要有超前意识,充分发展空间结构,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避免“住宅”污染,保证有大面积的土地以实施生态农业、集约经营的需求。在交通建设方面,应考虑崇明的长远发展,须作到水、陆、空结合,立体发展。陆路交通要合理规划,具有前瞻性,避免重复建设。
(3)开发利用无公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的利用方式对区域生态承载力影响很大,很多能源工业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造成区域承载力下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所以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开发崇明岛具有优势地位的清洁、无公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进行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布局,使得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与生态岛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结合。
(4)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有利于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避免掠夺式开发和经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因而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投入少,产出多。在崇明这个一直以农业为主,今后以保护原生态为目标的相对落后的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唯一可行的对策。因此必须调整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资源节约型、集约化、科技含量高的规模化农业模式。在牧业方面,到目前为止,崇明岛上的牧业(山羊)还是以散养为主,不仅效率低下,对生态系统破坏也很严重。对牧场的管理基本上采取只取不给的掠夺式经营。要提高生态承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以人工或半人工草场为主的经济型畜牧业生产基地,提高草场净第一性生产力。草场管理集约化经营,牲畜采用圈养,不仅可发挥崇明畜牧业的原有优势,还可大大提高其草场的生态承载力。
(5)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根据生态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应用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产业集群、新产业区、点轴模式等理论,以崇明岛经济社会基础、资源和区域优势、科技进步等为前提,进行崇明资源供给需求分析,崇明岛经济物质代谢对外界依赖度分析,以及经济转型后的资源利用模式情景分析,构建崇明经济资源消耗密度评价和资源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崇明未来生态型经济发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探讨生态产业园区的组织模式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最终建立基于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的崇明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模式。
(6)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适度人口规模和目标
虽然崇明人口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长时期来持续减少的地区,但是,随着崇明大发展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带来人口的大量集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也意味着人类向自然索取的递增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增多。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必须切实予以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深入研究适宜崇明生态岛持续发展的产业与人口结构,探讨崇明产业结构转型、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互动机制[23]。同时,应制定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对于实现崇明大开发的目标定位和宏伟蓝图,促进崇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采用P—S“可能—满意度”法、“环境—就业”法,“趋势—理想—目标”法等方法建立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理论模型,评估崇明岛人口发展的压力,并在多方案设计下,模拟和预测未来(2005-2020)的适度人口规模。应重点探讨人口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过程关系,人口发展和资源承载力扩展以及人口发展与环境容量发展的协同关系。
(7)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制观念,运用法律、法规等保护环境
法律、法规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人们生态意识还不太强时,它是防止生态退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应加强有关法律的执行检查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惩前是为了毖后,还应充分利用崇明县前卫生态村生态学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示范和生态宣传教育。
4.5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预警调控系统
与生态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另一人类关注的问题是生态安全[2][8][17][36][40][43]。随着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实施,生态安全问题将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重要的资源生态系统、环境敏感区,如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区、重要滨岸湿地、淡水资源等。如何构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以确保生态岛建设目标的实现将是当务之急。生态安全的基础是生态承载力,在前两项建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不同尺度调查和过程模型分析,结合区域人口、产业、交通、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动态发展状况以及承载力阈值分析,开发多层次、多尺度以及兼备评价、预测、预警和对策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评估淡水资源生态安全
应参考崇明岛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一步对崇明岛淡水资源的状况,供需平衡,重要风险源过程、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合宏观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等多因素预测,对崇明岛淡水资源安全现状和未来20年的变化进行生态安全评估。
(2)评估重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安全
依照《崇明岛域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崇明交通状况将发生巨大变化,如陈海公路和拟建中的沪崇苏高速公路等,将大大改善崇明的交通状况。作为一个生态岛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崇明岛交通干线及沿线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健康和风险状况以及环境,对污染、土地占用和能源消耗等安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沪崇苏高速公路开通后崇明交通状况进行情景模拟分析,预测和评估未来崇明主要交通干线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状况。从生态和资源环境角度对崇明交通的发展规模进行监控和预警,以促进崇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3)评估重要滨岸湿地生态环境安全
湿地是崇明岛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应对崇明岛重要滨岸湿地结构和功能,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湿地在不同层次的安全阈值等进行评估。利用“P-S-R”法,从“压力(P)”,如咸潮入侵、风暴潮冲淤频率、围垦强度、沉积物污染状况、水体营养状况、动植物污染状况、滩涂养殖和捕捞等,湿地“状态(S)”,如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滩地面积、滩地淤涨速率等,,以及“响应(R)”,如湿地保护措施的加强、恢复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治理经费的增加等,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滨岸重要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
(4)基于3S系统的崇明岛生态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3S系统是区域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与方法。运用3S技术,基于崇明生态信息系统,可以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的风险评价、管理和预警信息系统,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安全管理的分析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用户需求调研和分析,主要风险要素的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建立,生态环境风险评价,风险要素的制图和地球观测数据的使用和评估模型建立等。
5结语
崇明岛由于其独特的区域位置和自然优势,成为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崇明生态岛建设应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类似发展的成功模式,结合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以及崇明岛重要资源、环境、人口和产业现状以及区域优势,提出适合崇明生态建设目标的发展途径。通过确定崇明岛重要资源的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适宜的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提出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并积极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构建崇明岛重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发环境安全与灾害预警系统,为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战略决策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策研究论文
国家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不仅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视为出发点,还应把其视为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生态法治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修订《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产权进行明确界定,成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消除生态治理过程存在的利己主义现象。其次,健全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机制,将各级环境监管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经常性地组织专项执法活动,严格执法,加强对开发利用资源与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的监督执法力度。在执法监督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级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的监督力度,防止出现行政不作为、执法不规范等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司法部门的监督,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能够依法展开。
2、完善生态公共政策体系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主动承担起管理生态的职责。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各地区的生态行政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本地区的生态行政部门,并积极执行国家出台的生态行政管理政策。为了充分发挥全国生态管理部门的职能,可以在中央政府设立直接负责全国生态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协调全国各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在一级政府内部成立生态行政联合管理部门,通过会议展开研讨,促进信息交流,监督各项生态管理法律政策的执行情况,维护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协调性。
3、健全生态管理机制
针对环境资源保护主管部门,实行行政级别升级制度,形成该项工作部门垂直管理模式,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优化机构设置,推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制定相应政策,解决监测数据部门垄断问题,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公开政府政务,制定科学决策;进一步改革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
二、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
我们要积极开发各种资源节约技术,并推广意义重大的替代技术,探索出能够推动产业链得以延长的相关科学技术,着力创新与发展零排放、回收处理、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以及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加快低排放、低耗能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用先进、实用的高新科技,替代传统落后的技术。在重点行业与领域以及工业园区,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动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快速发展循环经济。
2、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生态产业突破传统一、二、三产业概念,通过产业细化分工和生产环节的优化,形成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业态,实现能源资源的多次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最小最少破坏。生态产业是专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而开发的产业组合,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是指在特定空间内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以能源有机循环的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产业链式的生态循环模式,可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在合理利用能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三、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树立全民生态文明理念
要强化公众生态思维模式。生态思维模式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交互关联作用基础上的,它能够反映出各种生态现象和生态发展变化,能够深入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和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应当以生态学思维方式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并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利用生态构架的整体性对事物的发展进行认识,解释事物发展的动态关系和发展趋势等,从而认识和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为可行的理论支持,从而形成更具指导性和全局意识的构架模式,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生态产业的必然趋势。
2、强化全民生态文明价值观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人与自然在发展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作用。生态文化构建的核心理念是“互利共生”。自然界相对于人类之需要的价值是多样的,正因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所以,在进行开发的时候,既要有资源的经济价值尺度,又要有生态价值尺度;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不可忽视生态效益。另外,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承认自然价值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人的利益,还包括其他非人类的生命,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共同依附于自然资源而生存发展,自然界所有存在形式都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
3、增强全民绿色消费观
在消费领域引入生态文明观念,继而构建起生态化消费模式:一是建立人本消费观念,在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公众消费活动和生活方式的良性转变。二是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费观。例如绿色消费、低碳消费。三是倡导公平和谐的消费观,在满足公众消费需要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环保体系的构建。
四、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构建起生态监测的完整体系
在建立生态预警与监测网络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大力支持生态应急工作,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对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建立起生态保护应急机制和有效保护措施。
2、强化环境管理的体系构建
为了获得最佳治理效果,应当与当地生态治理方式相结合。政府监管部门要做到责任落实到位,科学分工,构建协调的领导组织和管理体系。各管理部门要落实追责制度,防止出现部门之间的责任推诿,实现政府监管、地方监察、下属单位联合实施的治理链条。中央政府应当对生态治理起到整体统筹作用,地方监督工作要突出重点,各实施单位要落实责任认真执行。
3、强化环境监督条例的实施
环境治理措施应当与地方实际排污总量相适应,对于污染物治理实行分级制,排污不达标则严禁生产运行。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排污项目和排放超标企业,要责令其尽快整改,新上项目停止审批。对排污治理要做到限期执行,对于期限内难以达标的企业要责令停产整顿。此外,还应加大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做到“防治同步”,提升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形成“经济环境两手抓”的良好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GDP已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截至201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2013年人民群众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今天爆表了吗”。生态环境恶化势头明显,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经济发展又要兼顾环境保护。为了深入研究,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包含了深刻的环境保护理论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应该包含生态文明的构建,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必须能够有效推进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履职。
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范文篇一
《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重视,而农村环境保护的好坏直接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
当今时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极其尖锐,不仅涉及到农民的身体健康,还阻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所以,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当今我国的必然选择。
对新农村生态文明问题的探析,对解决当今农村经济社会资源问题,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 生态建设问题 对策
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同时,又积极注重改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发展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积极优化,并且对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积极的克服。
(二)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
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当今我国重中之重的事情,包括对农村经济的建设、政治制度的建设、以及文化的完善,内容十分充实,作为其中重要的成分生态文明,具有自己的特征。
新农村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
①生态文明提倡创建一个和谐社会,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要兼顾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要改变过去的旧思想,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应该达到环境和经济和谐共生的状态。
二、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1.农药污染。
农药是包含化学成分的产品,它对农产品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对环境会产生很大的污染,并且由于施用的方法、错误的意识等制约,致使农药的肆意施用,使农业生产环节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威胁人类的生存,还有环境的可持续使用,这俨然成为农业的发展问题。
2.化肥污染。
农业生产中想要提升农业的质量,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进行科学施肥,农产品增加产量,农民收入增加,有着至关的重要性。
特别对许多城市进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的种植产品都严重不符合标准,大家吃了这种瓜果蔬菜会容易生病,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直接关系人们的食品安全和生存空间。
(二)乡镇企业对环境的破坏
乡镇企业分布比较分散,机器和工艺普遍较落后,对于污染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污染的范围也比较广,难以监管和治理。
而且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条件的提高和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城市污染在逐步向农村转移,农村一些地区逐步沦为污染企业的聚集地。
(三)生活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当今我国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所以越来越多,品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垃圾产生的问题也日渐明显。
例如污水不能合理地排出,只是肆意地排放;垃圾没有指定的位置堆放,任意地四处堆积;柴草堆放到处都是;畜禽到处乱跑,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这些现象直接造成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地下水的污染严重与空气质量很差的问题,导致农村的生活环境日趋下降。
(四)畜禽养殖对环境的破坏
随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于蛋肉需求量比较大,所以畜禽养殖得到大力的发展,同时也对环境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当今农村都是以散养为主,并没有规划,产生的废弃物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探讨
(一)加强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污染治理,使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
要特别防止农药化肥对农村土地的污染,对所有的化学产品都要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使用的数量;还要对有机肥和化肥进行交替使用,因为长期使用化肥,不仅会污染环境还能对人们的身体产生伤害。
因此,大力提倡使用高产、低毒的农药产品,努力开发出增产高效和防治效果明显、对人畜无毒的先进技术。
②除此之外,要有计划地定期对田地的施肥状态进行监测,对使用的剂量不断地进行适当的改变,建设文明的生态家园需要对农村的畜禽产生的垃圾以及生活中排放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理,对畜禽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则。
此外还要加强秸秆、沼气的利用,为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要从多领域开拓秸秆的利用范围,提倡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推广,开发出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秸秆的使用率。
饮用水的质量好与坏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要大力加强饮用水源头的监管,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要努力倡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产品,污水灌输管理要严格,防止农村的土地资源被破坏。
规模化养殖业给环境带来了大面积污染,如果实现污染物重新被利用,这样会使资源被合理利用。
美丽乡镇是我国一直以来要创建的目标,因此要全面提倡创建无污染、纯天然的农村,就要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到底。
(二)积极倡导循环经济
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实现要求大力提倡循环经济为导向,循环经济可以使污染物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最大使用率。
达到优化环境的效果。
环境如果受到污染,这不仅仅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和身体健康,还会阻碍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③由此,农村应该推行减量减排的处理方式,使用循环经济的办法,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才会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依相生。
如果禁止养殖业的规模化生产,无疑对畜牧业的发展会造成伤害,可以采用畜禽排泄出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这样就会合理促进排泄物的无害化和多元化,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因此,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把废物材料变废为宝,既不破坏环境,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为依托。
(三)转变乡镇企业发展方式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要求把握我国的现实状况,用开放的思维探求我国在全球定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
实施后发优势策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国际上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
改变以前依靠物质资源的发展模式,着力依靠人力资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让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之路,才能建设更加文明的新农村生态环境。
(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农民作为其主体,开设针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课程,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针对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采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深入到田间,手把手地去答疑解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其中,可以着重培养具有初高中以上学历的人,让这部分人先调动起来,来带动更多的人。
还可以利用电视和远程电脑来进行培训,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农民之间的凝聚力,还能够让农民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生态文明关乎着农民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民的经济利益。
我国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譬如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污染,乡镇企业对环境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然。
由此,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赋予人类的责任,我们要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倡导循环经济,转变乡镇企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改善当前农村的环境,创建更加美好的家园,使祖国的天空更蓝、水更清。
注释:
①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4):17-22
②盛世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