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因为中国近代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但是时势造英雄,也涌现出了不少关键人物。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李大钊宗教思想述论》
[摘 要] 李大钊宗教思想是立于唯物主义基石上的,他从物质经济变动的角度解释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并指出善恶根源的不可解是宗教产生的一个原因。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向往使李大钊对____有一定的好感并对基督____有所发挥。在彻底批判宗教的同时李大钊提出了科学的真理观,以真理取代宗教。因唯物主义贯穿于李大钊宗教思想的始终,使其宗教思想更具有彻底性和革命性。
[关键词] 李大钊 唯物史观 无神论 非宗教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名激进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接受者、宣传者,李大钊在非____运动和非宗教运动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研究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唯物主义理论在反宗教运动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对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无神论宗教思想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真理观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以唯物主义为指导
李大钊是最早介绍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之一,唯物主义史观始终是其宗教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也是李大钊无神论宗教思想最为彻底的根本原因。
第一,李大钊认为宗教是以物质为基础并随物质变动而变动的。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李大钊认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指出,“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1]李大钊指出宗教问题也是如此,“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宗教、哲学都是随着物质变动而变动的。”[2]
第二,宗教生活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宗教必须适应经济生活。李大钊指出,“精神界现象,完全是人间社会物质经济情形之反映。认社会生活是整个者,有经济生活而表现宗教种种生活”,“宗教生活一部分亦由经济生活发生者也。”由此,李大钊还论及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宗教的前途,他说,“社会主义者反对立在旧的经济组织所建之宗教。将来新的经济组织亦许发生新宗教,但此宗教是适用于新的经济组织。”[3]由此可见,李大钊并没有武断指出将来的人类社会定然是无宗教,他从经济变动角度出发科学地指出了在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是允许存在的,但它必须与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社会主义与宗教不是根本对立的,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李大钊的这一理论与今天“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政策是相吻合的。
第三,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李大钊还从宗教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人类对于自然界或人间现象不能理解的地方,便归之于神。”这是唯物主义者对宗教起源的一致共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基本观点,李大钊对宗教起源的论述是其唯物主义无神论立场的集中体现。他指出,“道德这个东西,既是无论如何由人间现实的生活都不能说明,于是就有些人抛了地上的生活、人间的生活,逃入宗教的灵界”,“在人间现实生活以外的地方,求道德的根源,就是说,善心是神特地给人间的,恶心是由人间的肉欲生的,是由物质界生的,是由罪孽生的。本来善恶根源的不可解,就是宗教发生的原因。”[4]从道德与宗教关系的角度论述宗教产生的原因,说明李大钊对宗教的认识并非肤浅,而是有一定深度的。
总之,唯物主义史观的传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宗教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表明中国知识界对宗教的批判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始逐渐摆脱单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反教言论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李大钊以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宗教的分析和批判影响了同时代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并壮大了反宗教的队伍,推动了“非宗教运动”的发展。
二、李大钊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宗教的产生与存在总是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的。宗教曾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因此,从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出发,坚持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忽视或抹杀过宗教的作用,他们对待各类宗教,均是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李大钊也是如此。
(一)早期对____精神的赞美和发扬。
首先,____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其教义中所含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其“爱人类”的伟大精神吸引着初步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李大钊。他指出,“立宪国民之仪度,当以自由、博爱、平等为持身接物之信条。此等信条入人既深,则其气质之慈祥恺悌、中正和平,必能相为感召,以成循礼守法之风习。”[5]这说明李大钊希望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来塑造国民修养,改善国民性。这与陈独秀主张吸收基督____大精神以塑造新国民性格的观点有一致之处。[6]李大钊还指出,东方宗教处处显“寂灭之象征”,而西方宗教“示人以发见新生命、创造新生命之理,其教义以永生在天灵魂不灭为人生之究竟,教堂中之福音与祈祷,皆足以助人生之奋斗。”[7]可见李大钊对西方基督____有的创造的、助人奋斗的精神是肯定的。
其次,李大钊继承发展了____义中“爱”的思想,主张以“爱”为基础创立新民国、新生活。他指出,“博爱”、“自由”、“平等”、“牺牲”是“我们创造‘新生活’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建立民国的基础”, “充博爱的精神,应该爱世界的人类都像爱自己的同胞一般”,“博爱的生活,是无差别的生活”,“是以爱为基础的生活。”[8]李大钊对基督____dquo;爱”的精神的发挥体现了他为全中国人民,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宽广胸怀。此外,李大钊还主张建立以博爱为基础的新文学,“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9]李大钊早期对基督____的赞美与发挥是与其政治思想主张相一致的。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作为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李大钊的宗教思想受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是必然的。在西潮涌入,全盘西化的时代,对西方文明的赞美与拯救中国文明之弊相联系,李大钊对基督____精神的发挥体现了当时激进的知识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期待与向往。
(二)对宗教的批判与否定。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大旗,坚持进化论,注定要对宗教迷信展开讨论和批判。因此,无论是孔教、佛教、道教,还是后来居上的____,均难逃一劫。接受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李大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后来的“非基督____”中自然站到了反对宗教的立场上。他对宗教的批判是彻底的、否定的,对宗教的斗争是不妥协的,体现了其唯物主义的坚定立场和荡涤一切宗教迷信的决心。
第一,李大钊认为宗教妨碍社会进步,并将斗争矛头指向一切宗教。在组织非宗教大同盟时,李大钊指出,“我们坚信宗教是妨碍人类进步的东西,把所有的问题都想依赖宗教去解决,那是一种不承认科学文明的态度。”而我们反对宗教的目的,“并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单单是反对阻碍人类进步的所有的宗教”,而组织非宗教同盟的原因,“那是因为我们历来认为宗教对探求真理,亦即对人类进化上是非常有害的东西,为此我们曾利用一切机会来讲这个道理。”非宗教大同盟的诞生是针对____而来的,因对基督____判而延伸到了一切阻碍人类进步的宗教,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孔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李大钊等人组织的非宗教大同盟及其活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宗教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李大钊认为应重点批判____,并将基督____判资本主义社会联系起来,他说,“在现代社会中,基督____发达的,有最多的信徒,最大的势力,因此应首先反对这个最有势力因而流毒最广的基督____rdquo;基督____人安于贫穷的说教,“是要使他们卑躬屈从,而人的本性是绝不甘于忍受贫穷的”,因此,基督____教有违人性。况且,“富人决不会无缘无故来施舍他人的”,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看看资本主义是从何处发达起来的就可以完全明白了,资本家听了基督的‘富人进天国比骆驼钻针眼还难’的说教,就真有舍弃自己钱财的吗?”[10]由此,基督____教只是让人们妥协退让,安于现状,对社会进步毫无用处。
第三,受非宗教运动的影响,李大钊否认了____与自由、平等、博爱的关系,并对此予以了逐次批判。他认为宗教必信仰神,心灵上必受神的束缚,那么便“断无思想自由存在的余地”,“真正的思想自由,在宗教影响之下,断乎不能存在。”而非宗教运动即是申明这个道理。欲“求得真知而确信,非先从脱离宗教的范围做起不可。”而非宗教者,则是“为拥护人人的思想自由,不是为干涉他人的思想自由。”在论及宗教与平等时,他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不平等关系的表现”,而没有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博爱”,也达不到博爱的目的。[11]李大钊对“自由”、“平等”、“博爱”与宗教关系的否认,受到了当时_运动和非基督____的影响,这与他政治立场的转变相联系。此时的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已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放弃了以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观念。在紧张的革命斗争年代,文化运动应服从于救亡图存这个主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创始人,李大钊的对宗教基本精神的批判尽管有偏激之处,但仍然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主张思想自由,坚信科学真理。为弥补因批判宗教迷信而引发的信仰缺失,李大钊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观,号召广大青年坚信科学,反对宗教迷信。他反对宗教束缚,认为信仰自由,“决不许稍加限制”,因为“信仰一种宗教,乃在求一安心立命之所,出于人类精神上之自然的要求,非可以人为之力施以干涉也。”[12]谈到宇宙真理,他指出“余信宇宙间有唯一无二之真理。此真理者,乃宇宙之本体,非一人一教所得而私也”,“非传说之迷信所得而蔽也。”[13]宗教中所含之真理,“偏而不全,驳而不确”,“真理乃自然的因果的宗教传说乃神秘的迷信的。故吾人与其信孔子,信释迦,信耶稣,不如信真理。”[14]李大钊坚信真理反对宗教迷信,他指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一时幻妄之象,虚伪之用,举不足移易吾人真理之主张也。”“而自信者,又人生达于真理之途径也。”[15]以真理取代宗教信仰,体现了科学主义思潮对李大钊宗教思想的影响,这表明他是科学的坚定信仰者,他的真理观不仅激励了同时代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而且,对于我们今天以科学反对邪教和迷信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李大钊宗教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首先,李大钊无神论的宗教思想体系中,唯物主义历史观贯穿始终。李大钊是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与其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相比,李大钊的宗教思想更鲜明地体现了无产阶级对宗教的基本态度。他最早从物质经济变动的角度解释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指明了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变动的。他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对宗教的批判为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李大钊的宗教思想是无产阶级宗教思想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其次,李大钊在批判宗教迷信时提出了自己科学的真理观,并主张以真理来代替宗教信仰,这也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与陈独秀“以科学代宗教”,“以美术哲学代宗教”,以及蔡元培等人的“以美育代宗教”相比,李大钊的“以真理代宗教”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更具革命性和科学性。
最后,李大钊的宗教思想是彻底无神论的宗教思想,他的反教立场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他在早期对____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赞扬和发展并非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谈及的,而是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立场上不自觉流露的。以基督____为主导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本身就带有基督____印。虽然李大钊早期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向往使他对基督____感,但并不影响他的反教决心和坚定立场。○
注 释:
[1] [2] [3] [4] [8] [9] [10] [11]《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37、139-143、382、135、96-97 、164、555-556、566-567页。
[5] [7] [12] [13] [14] [15]《李大钊文集》(上),第332、559、248、261、262、446页。
[6]参见《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278―287页。
看过“近代史人物李大钊论文”的人还看了:
内容摘要: 中国的近代史中有这样的一个女人,她不像武则天那样直接当权,也不像吕后那样干涉朝政,她用了一个新的词,叫“垂帘听政”。她曾经是咸丰的妃子,从咸丰末年得势开始,历经三朝皇帝,倘若计上她临死时钦点的宣统帝溥仪总共是四代人,她——就是慈禧。对于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慈禧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她对爱心觉罗氏的江山其实“孝心可鉴”。自1861年当政,到1908年驾崩,慈禧太后控制中国实际政治近五十年之久,其间处理应对了很多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善后、平定太平天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新政改革,等等。在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里,她是中国的实际掌舵人,她的功与过是与非,都有太多的总结价值。
关键词:慈禧 改革派 政治家 知人善用 铺张浪费
正 文:
他曾是咸丰的妃子,鼓励过咸丰进行鸦片战争,她相信中国地大物博,是天朝大国。因此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她不断进行战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反对新的技术和观念,即使一次次失败也还是坚持。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很少成功。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暂时镇压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纵观慈禧的一生,上苍压根就没把她当做女人看待,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战乱纷争变革贯穿始终。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按这一点来说,武则天也好吕后也罢又或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都是无法与之比拟的。故我认为,我们应从理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慈禧。
毫无疑问,她可以称得上是晚清时期最重要的一名政治家。她对于中国发展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起促进作用的。
首先,慈禧还是知人善任的,且不说曾国藩,象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都是为慈禧所重用的,客观的说,慈禧还是勤政有为的。从她垂帘听政,就能看得出她的能力可见一斑,切她当权以后,很快扑灭了太平天国,及时调整了统治政策,在她统治的四十八年时间里,除了革命党,维新派,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果她真是桀纣之辈,怎么可能稳坐四十八年的江山。
其次,慈禧晚期也是改革派。不错,慈禧确实镇压过百日维新,那是因为她长期隐居深宫,对真正的国内形势并不了解,事实上,如果没有慈禧的默许和支持,光绪皇帝的新政一个月都维持不了,在维新变法的初期,是得到了慈禧的赞同的,当然后来在周围守旧派的挑唆下,慈禧镇压了维新派。两年后,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被迫西逃的过程中,她终于看到了真正的社会实际情况,她怒斥大臣们说:国家坏到这种地步,你们怎么忍心骗我母子。回京以后,慈禧立即着手改革,其力度实际上远远超过光绪的维新。延续了上千年的六部制度被新式制度所取代,户部改制成为大清银行,这是中国新式银行的发端,毅然排除守旧派的阻拦,大兴铁路和开矿,著名的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就是得到慈禧的支持得以开工的,废除了科举制度和各种酷刑,开始准备实施君主立宪,派大臣出国考察外国制度等等,只是她死了早了一些,所以没有彻底完成。
再次,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最后,她能体验民间疾苦,她是从民间选入宫中的秀女,对民间生活有直接的了解,这种出身使她不同于自嘉庆之后历代出身深宫的皇帝,这对她的政治决策作用很大。
当然,她也有不足之处。第一,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操纵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竣。
第二,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
第三,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
“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花费巨资重修和扩建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秩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且对于皇帝及大臣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
第四,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因其本身的保守心态及揽权私欲,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嘎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趋保守,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
总之,既然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就应该正视历史。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同样的道路不要再走一遍。一个人的好与坏,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考虑,慈禧既是我们的政治家,但同时亦是导致国家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罪人。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从外国殖民者的入侵到民族自救再到抗日战争爆发直至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历史知识,并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面对压迫勇于斗争、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资源分析教材基本结构
这学期主要是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它概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xx年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二是近代化的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历史事件的联系。
2.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合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历史问题的解答也比较熟练,语言恰当、准确,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还是有些学生分析问题容易偏,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上也不是很踊跃。因此,这学期将把教学重心放到这部分学生的身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方法设计
1.采取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采取阶段测试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评价方案
通过分析测试卷的重难点、题型变化、易错点等相关情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含对后1/3的帮扶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和教学水平,多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
4.对于后1/3学生重点做以下几方面(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做基础题。(2)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溜号,因此要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听课情况,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3)多关注他们身上小的闪光点,多去表扬他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我们所认识的蒋介石,很大情况下由于中学历史书的原因,因此所了解的对其事迹几乎都是在在北伐、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而事实上,作为一个国民党的领导人,他的事迹当然远远不止这么少。
百度百科中对他的简介是这样的:
“蒋介石(01887.10.31—1975.4.5),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具有这么多身份的的人物,其出身却是卑微的甚至是低下的,他母亲是二婚,当过尼姑,而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至此,这对一个小孩来说就从小蒙上了阴影,很自然的滋生出自卑,从而在成长中慢慢地演变成我们所认识的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
曾有过这样记录他的一些儿时的事情:
“蒋从小顽劣,据记载,奉化有旧历新正参拜宗祠后分芝麻糖的习俗,但蒋介石小时候不肯按次序领糖,要抢先。经别人阻止后,竟倒地弄得满身污泥,然后往人群中乱钻,别人只好让他先领。又据蒋介石同学蒋周兰的女儿玉英说,蒋介石在私塾读书,不守规矩,遭塾师打手心,但还未打着,就已倒地打滚哭闹。他哥哥因为同他不是一个妈妈生的,对他妈妈非常不孝。据他养子蒋纬国晚年说,蒋在四五岁时,曾经误将取暖用的『夹炉』当成坐的『板凳』,致使他的臀部和阴囊都受到了严重的灼伤,后来为了止痛在其阴囊上涂沫了猪油,因为狗的咬伤,丧失了生育的能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蒋的心灵,给遭受创伤的心又撒上了一把厚厚盐。
蒋不断遭受着来自家庭内部的折磨,家庭的矛盾让他变得暴躁,多疑。据他养子蒋纬国晚年说,蒋怀疑毛福梅有外遇,一次抓住毛的头发,将毛从二楼拖到楼下, 毛向他跪下,请求不要将自己赶离家门,他还又踢又骂。他的小老婆姚冶诚好赌,他天天同姚吵架,气不过就经常在日记里咒姚为何不死。对于小舅子宋子文也特别讨厌, 经常怀疑他居心不良,骂他跋扈,少年得志;骂姨夫孔祥熙是头猪,骂外甥孙科是阿斗。” 有这样一句话:“三岁定八十。”虽然某种程度上这样说是猛烈了点,可是从小所显示出的,就是一种极为极端的性格。
至此,不得不想起在近代的近几次战争乃至最后撤至台湾的一系列事件,都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他的这种性格。
对于外敌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他作为一个政党的领导人,即使面对着内战的担忧,却能先以国家的完整为先,对维护国家完整说到做到。抗日战争时期,带领全国军民最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是个伟大的人物。而这方面早在蒋介石留学日本,勇于驳斥日本教官对中国的蔑视时就已经体现了出来。所以,虽然有“西安事变”这一事情的发生,而且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对于一个自小就不孝而且狭隘和极端的人来说,先答应后倒戈也是未尝不可的,但事实上这场战争正是因为他给与共军的重大战力,才得以抵抗日本侵略者。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战略计划。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蒋介石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而又对敌人毫不留情的人,却只限于对国家的“大爱”而非顾及全部人或者大多数人的“泛爱”,充分显示了他的残酷与专横,因此在内战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并抵御了侵略之后,他的国家“大爱”转移成个人的对国家的获得和领导的贪婪。
于是新一轮的对共产党的围剿又开动了。
因为这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至此,蒋介石终于失去了对占有大陆的所有力量。,因为此行再也难以归去,可是作为爱国者的他的确始终不承认“两个中国”,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这种说法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这种极端的爱国情绪始终是畸形的,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最终落得败走台湾的收场,谁人都知道,他的心依然对中国带着贪婪,正如他“不可动摇的国家决心”和“光复大陆”的说法一样,正是那些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成就了他,也在他心中扎了根,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想要统一,却又要是由一个独裁者上场主导。今天,独裁者在世界上越来越不受待见,人民期待的是那个自由而非独裁的统治,所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只是历史的路注定有人走的是一条荆棘满途但最终却因为方向从一开始就错误而无法达到理想的终点。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篇一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
(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
(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
(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
(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