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小学老师师德论文(最新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什么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无悔的人生。将近十年的教师生涯,我深深地认识到蜡烛事业,春蚕事业的甘与苦。也深切感受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先将本次师德师风个人总结汇报如下: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同时也是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则居主导地位。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热爱学生。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在这方面,我特别注意,针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缺少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我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从生活、学习、心理给予更多的辅导,使其健康、茁壮成长。我班王小明同学,父母6年没在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学习成绩较差,了解情况后,我及时和他沟通交流,并留他在家吃饭,时间久了,也活泼了,成绩也上来了,见了老师也爱打招呼了,有礼貌了许多。
二、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我不定期通过电话与家长联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这一做法,使家长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很关心。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我把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各种行式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详细地了解到孩子在校的纪律、学习、劳动等各方面的表现,再请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我。这一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在家的各种表现,为我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我长期坚持这种信息交换,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优化育人环境。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三、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
屈指算来,将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当我看到同学们有的成了技术熟练的会计,有的成了独当一面的厂长,有的成了给农民们排忧解难的农业技术员,有的成了医术不凡的年轻医生,有的和我一样踏上了教育岗位……我渐渐从内心体会到了桃李满天下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了我乐教勤业的巨大动力。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塑造一个好老师的形象,让学生喜欢上你呢?我认为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是学生喜欢的标志之一。有人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是啊,一个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寻找科学的育人规律,是勤业乐教的重要体现。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摘要:本文从文化背景,社会实践,学校环境以及教师业已形成的德育价值理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深刻地论述了制约中小学教师德育价值取向的内外因素,有助于把握主客体之间的德育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为科学、合理的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创造条件。
一、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德育理论界就提出“德育要从简单灌输某些信条和养成某些行为的工作‘重点’上,转移到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上来”。[1] 那么,30年过去了,中小学道德教育成功地转移到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上了吗?基于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我们对海南地区4所学校的16名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德育观念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认为德育内容无所不包而导致卸责
访谈中教师谈到的德育内容很广泛,共涉及28个小点,从具体的“坐姿,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到“注意礼仪、卫生习惯和团结合作”再到“对生活、对人的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有的教师认为德育的意义重大,“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德育)对他(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影响很大,如果把他管理教育好了,不管是学习、思想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实际情况是“班主任更应该潜心下来专心研究,跟踪调查班里的学生,这是我自己认为的理想,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忙起来主要按照《 新课程标准 》做,它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
教师对于德育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对待并不是个别现象。“道德是人类自身人性的完善方式”,教师认识到德育的意义重大、内容众多:道德关乎人的一生,涉及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身的各方面,德育像个以历时为经、以共时为纬的网,包围着每人每事和每时。但在没有刚性标准来评价,没有具体方法来操作,又没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来保证的情况下,教师面对如网的德育,望而却步而导致责任扩散。
2.教师以身作则却收效甚微
谈及“德育,最需要教师做什么?”半数以上的教师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榜样的作用毋庸置疑。面对无所不包的德育,教师无从下手,那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这看似是个不错的做法。但自身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能够“以身作则”,只是教师的职业前提,如果把德育仅仅看成是为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则还远远不够。网络时代,信息、榜样遍地都是,学生遭遇的信息已不由教师来控制,相反地,教师变成了可供学生选择的众多信息源中的一个。校外的现实情境若与校内的榜样示范发生冲突而不能平息,就会出现榜样式微、无效,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对德育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访谈中,16名教师都没有提到在德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道德困境、道德两难问题或者关于道德相对性的困惑。这表明,在他们的意识中,德育与智育一样,都有可以参照的统一要求和标准答案,即道德规范是确定无疑的,是可以直接灌输的。
可是道德具有历史性、情境性和相对性。德育的目的不仅仅也不可能只是让学生掌握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让其在当前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在复杂的道德环境中,能够独立判断与思考。而这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将学生视为德育的主体,才能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表现为空喊口号。
二、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背景原因:来的路——“有章可循”的等级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度之上,“家”的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家中的长幼等级渗透到社会规范中,人被分为不同的身份等级,“有的只是皇帝、贵戚、达官、布衣、君子和小人。达官贵人能够我行我素,颐指气使,颇令人欣羡,其实这也并不是他们的个人人格,而不过是一种身份、角色而已”[2] ,各个等级都有自己的行事规范,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然而,国家的管理者成了“父母官”,师者果真如了“父”,那么,君、师、父的混同无形中让人们背上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人情包袱,“弹性很大”的规范又好像可以这样解释或那样解释。人们在各自的等级上“有章可循”地生活着,可生活中却没有了“人”自己。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遵循着等级、“弹性”的规范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但规范的意义不仅于此,规范的目的在于维护人与社会的根本利益与需要,规范指向未来,它超越现实而着眼于“理想”,体现着人提升自己的理想追求。[3] 规范虽然具有历史延续性,但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然而目前,在学校德育当中还存在着只重身份不看“人”,无视规范的目的和发展的现象,因为仍把规范当全部、当定论,所以规范事无巨细便导致德育内容无所不包。
2.根本原因:进行中——“无章可循”的当下社会
近百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使得变化迭出,自然环境也在面临着威胁,现代人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从依靠外界而走向独立,个人主体逐渐形成。按照马克思划分的人类发展三大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联合体形态。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具有封建特征的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群体主体在渐渐瓦解,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主体亟待培植。伴随着个人从多年的人性压抑中解放出来,人的情欲会喷薄而出,一时形成泛滥,这是难以避免的。[4] 泛滥的“洪水”把社会规范冲刷得“无章可循”,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可是教师既要传达社会的主流规范却又逃不出现实的不确定性和信仰缺失,他们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于是更多的教师借助“教师中心”来维系权威,用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来作为外在刺激。但是社会发展形态不会逆行,用倒退至“群体主体”的强压手段来对待个人主体,则会出现:随着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多,越发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主体,部分学生会时常做出证明自己主体身份的举动,于是教师区别对待,使得班级管理又陷入“无章可循”,教师欲以身作则却无处寻“则”的处境。
3.直接原因:去的路——学校的德育环境和教师德育理论素养亟待改善和提高
公正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首要价值法则,公正包括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平等原则,凡属社会,每个人无例外地给予;二是对等原则,凡属待遇,均与其所谓对等。[5] 由于目前中小学的班级规模过大,人数限制了被关注机会的平等分配,教师也不能给予每个学生对等的关爱,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惠及每一个人。而且用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标准来评价教师,使得教师只抓成绩而无暇抓德育,把提高学生成绩、传授教学内容作为目的,把教育对象——人当做手段,这直接导致教育异化。
如果说改善教师的德育环境需要从制度层面来调节,那么提高教师德育理论素养则时不我待。在被访谈的16名教师中,只有3名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德育相关,其中2人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1人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所以说在中小学里具有德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只占很小的比例。另外在职培训中涉及的德育理论知识也寥若晨星。没有基本的德育理论素养做支撑,教师就认识不到德育的目的和功能,便把主体性——道德的本质弃而不顾。
三、促进教师转变德育观念的对策
1.约束德育边界
“有章可循”的等级意识遗留使得德育内容无所不包,但目前学校德育中教师的任务是,熟知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的由来,明晰当前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以便有效地结合实际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所以为学生提供可选择、可判断的道德情境才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
在我国,“德育”从最初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外延不断扩大。5月颁发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关于德育的工作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至此,德育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形成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等五大板块的“大德育”,随着社会发展,环保、青春期、审美教育等也不断地加入进来。把丰富的内容提供给德育并无大碍,但是政治、法律、心理教育等的作用机制、教育方法和目的与道德教育却并不一致,所以应该明确德育目的不是传授给学生这些繁杂的内容,而是以这些内容为参考,最终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
2.确立教师职业核心价值观
“范跑跑”事件引起的轩然大波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价值虚无让人们“无章可循”,特别是对教师应遵循的核心价值的不确定。
摘要:教育之重,师德为基。“立高尚师德,铸大爱师魂”。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既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对增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造就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明确了师德师风“三维四层”核心结构理论,提高了认识水平;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创新了工作机制;优化了育人环境、规范了执教行为。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理论化、系统化、体系化,取得了显着成效。
关键词:高等教育;品德修养;师德师风
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其品德修养和师德风范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院在原有“扎实”“厚重”的基础上,更新观念、拓展师德内涵,明晰目标、确立正确导向,搭建平台、丰富活动载体,立高尚师德、铸大爱师魂、扬清正师风,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营造“学校重视师德、教师注重师表,学生尊重师长、家长支持配合”的师德建设氛围,取得了良好成效。
1更新观念 拓展师德内涵
近年来,我院在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注重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中,探寻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切入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师德师风“三维四层”(即敬业维度的敬业、爱业、乐业、创业;育人维度的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师表维度的规范、垂范、模范、世范) 核心结构理论(见图1) 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理解,并注重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升华。
申报的思政课题《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 《立德铸魂,力育良师结硕果》分别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2明晰目标 确立正确导向
以“三维四层”师德师风建设新理念为指导,突出“培养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师德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师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结合不同的主题教育,彰显正确的师德师风建设导向。
如组织观看影片《精诚大医》,举办“向张伟学习,唱响当代师德师风主旋律”演讲比赛等活动,促动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师风修养,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影响培养学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努力成为为人师表、践履笃行的典范。
3搭建平台 丰富活动载体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练”“评”为主要手段,搭建平台,丰富载体,开展意义明、形式多、成效好的实践活动。
3.1学---学理论
提修养 每学期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书目和学习要求,适时结合时政增加学习内容,并通过撰写体会、交流心得、讨论升华等途径,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
组织我院教师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等法律法规,还着重结合实际,学习了感动中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和用生命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等无数个凝聚传递正能量的鲜活事例。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鼓励党员教师立足本职工作,真“学”真“做”,真提高。
3.2练---练技艺 强师能
高尚师德与高超教育教学技能并重并用、相辅相成,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高校教师队伍育人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我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岗位大练兵活动。
如:坚持集体备课、听课制度,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举办讲座邀请教育专家莅临指导,全方位强化教师教育教学技能;选拔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合理的梯队结构;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青年教师临床跟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持续举办课堂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实施教学观摩、转变教育理念大讨论,进行教学方法交流研究;支持教师外出交流培训,定期举办百家讲坛、博士论坛,开展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展览等活动;实施教学督导与学生评教工作双轨制,完善教学监督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对教学研究项目、科研项目、青年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双语课程建设实行资助,激发广大教师教育教学及创新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3.3评---评模范 树典型
广泛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和评先创优活动,大力宣传教书育人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除每年开展“文明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外,创新性的推出两年一次的“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同时还积极开展“我最喜爱的教师和师德楷模评选活动。树标兵、推名师,以点带面,交流教书育人和师德建设经验。
我院教师中先后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和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朱艳琴、国家师德师风风范奖获得者崔应珉、全国优秀公关教师李文、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王国斌、河南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杨丽萍、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马相奇等先进模范人物。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我院注重坚持真人、真事、真情原则,挖掘身边教师的先进典型事迹,开展我身边的好老师征文和评选活动,并选出四位可亲、可近、可敬、可学的师德典范,他们分别是:将“一撇一捺,正直地行走于天地间,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作为座右铭的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朱艳琴;爱生如子,丹心一片育桃李、大爱无声铸师魂的中基妈妈崔姗姗;立足本职,献身学科发展,传承精进医术的谢忠礼;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把实验室细微繁重工作做实做好的孙曙光,引导广大教师向师德典范学习,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4夯实基础 建立长效机制
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性、约束性进行深入探索,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规范和强化教师管理服务,建立切合实际的师德规范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4.1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集思广益,形成团队合力,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4.2制定规章制度
根据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规律,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印发《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建立师德公约,上墙悬挂各级各类教师的岗位职责,完善师德规范,明确教师应如何履行师德义务,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人格塑造的楷模。
4.3完善奖惩机制
坚持“注重激励,奖优罚劣”原则,激励广大教师把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在实际工作中,把个人师德师风表现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和教学科研奖励的重要依据,赏罚分明,奖惩有度。
4.4健全监督体系
聘请教育教学技能突出、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督导团成员,随机对课堂教学上教师的精神风貌、仪容仪态、文明素养等问题进行督导检查,结合每学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互联网“学生信箱”
留言、学生家长建议及其他方面构筑多方位的监督体系,以便能及时对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进行监督检查、有效反馈。
十年砥砺,磨成一剑。我院长期致力于师德师风的研究、探索、实践,取得了骄人成绩,先后荣获“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状等奖励。
广大教师形成了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先进典范层出不穷,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显着提升。这将激励我们更加深入持久地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以期取得更大、更加深远的成效。
[1]田春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15):77-79.
[2]张万军,马相奇,宋平超,等。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的研究与探索[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1(4):75-76.
[3]李爱萍。对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必然性及措施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