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自古便是我国极为关注的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如果人不讲信用,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次为您整理了大学生诚实守信论文【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目前已为不争的之事实,它包括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的诚信缺失。相关就业制度缺位、就业压力增大和社会诚信机制缺失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构建诚信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必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强化诚信法制效应,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应运而生。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用人机制的市场化、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其中,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之现状
(一)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
1.面试时过分包装、吹嘘自己。面试是大学生求职的关键环节,但是,有的学生不是考虑如何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征服面试者,而是过分倚重外在包装,从头到脚“重金打造”。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有的学生还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优点和长处。
2.草率签约,随意违约。在毕业求职中,大学生往往将自荐书和简历漫天撒网,接到用人单位的签约通知,便匆忙签约。有的学生对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对就业协议书的基本内容不了解,一旦事后觉得自己“中套”或找到更满意的单位,立刻违约,从而造成事实上的诚信缺失。有的学生使用用人单位的就业合同或各地方的就业协议书与多个用人单位重复签约,同时,为规避学校追究,签约后又不及时将所签协议交给学校,在毕业时才选择一个上交,构成了对其他用人单位的不诚信。
3.就业后频繁跳槽,不按期偿还助学贷款。在许多大学生眼中,跳槽是时髦与能力的表现。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的一次调查中,当问到“您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有44%的人回答1~3年,5年内会有70%离开第一个单位,希望“尽量稳定下去”的只有两成。更有甚者将初次签约作为解决个人身份和户口问题的跳板,一旦上述问题得以解决,马上另谋“高就”。对于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就业后依约偿还贷款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但是,近几年有些学生恶意拖欠,工作多年仍不偿还银行贷款,导致银行的风险增大,也大大伤害银行助学的积极性,减少了其他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的机会。
(二)用人单位的诚信缺失行为
1.虚假招聘,恶意招聘。有的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醉翁之意不在酒”,要么是打广告做宣传,要么是碍于主办方面子来凑数。它们往往开列出诱人的待遇,同时附加苛刻的招聘条件,万一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前来应聘,又以种种理由予以拒绝。有些用人单位则利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以试用为名,搞恶意招聘,“不断录用,不断炒鱿鱼”,廉价雇用一批又一批的劳动力。
2.不当拔高用人条件和标准。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优秀人才无可厚非,但有些用人单位却不当拔高用人条件和标准,不但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事后应聘者“跳槽”的风险。
3.虚假宣传,用工欺诈。有的用人单位在现场招聘宣传时多讲优势和长处,少讲或不讲劣势和不足,甚至许诺不切实际的优厚待遇,诱导毕业生误签。待毕业生到单位报到时,要不以单位自行提出的诸多不合理要求作为劳动合同条款(如长达8至10年的工作期限、在工作期间不得考研等),要不故意设置合同“陷阱”(如约定两个试用期、将试用期从劳动合同期限中剥离、仅订立一份试用期合同而不签订劳动合同等),形成用工欺诈。
4.滥用人事自主权,随意违约。有的用人单位由于主管领导发生变动,单位用人政策随之变化,轻易辞退签约学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曾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的签约与违约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0.3%的毕业生曾遭遇用人单位毁约。
5.招聘诈骗。在劳动力市场监管不严格的情况下,一些传销公司等非法组织披着“人才招聘”的幌子,故意在操作过程中设置一些与收费相关的招聘环节,骗人图财。有的用人单位则与一些非法中介勾结,进行虚假招聘,合伙骗取大学生的中介费。"
(三)学校的诚信缺失行为
1.推荐评语失真。有的学校为提高就业率,为毕业生大开方便之门,如推荐表的内容(毕业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情况,有些内容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使用人单位不能获取真实的信息。
2.纵容作假,甘为帮凶。一些高校为提高就业率,不仅引导学生“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且还对学生作假材料实行“打鸟政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有的高校为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应聘前进行“突击入党、突击评干、突击评优”,有的则在校内开展适应就业需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让学生生轻易获得各种“头衔”。由于部分单位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不能有补考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出现美化成绩现象,即以补考成绩或最高成绩替代原始成绩,用补考时的高分成绩或者最高成绩模糊考试次数。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相关就业制度缺位
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机制下,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地位逐步回归,三方职能得以矫正,即大学生成为择业的主角,高校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包办者”变为服务者和见证者,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逐步扩大。在就业机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旧的就业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新的就业制度还没有完全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得以完善,使得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校方的就业观念还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没有及时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制度,对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给予引导、管理和监控,使就业市场的三方在一定时期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整个就业市场短时紊乱,诚信缺失行为屡见不鲜。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取一份好的工作,许多人不得不做出种种失范行为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由于学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和影响高校招生的重要指标,也是关系某些专业存亡的重要因素,更是学校内部各专业招生名额分配的关键依据,因此,高校教育越来越趋向实用性,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导致教育的非教养化;把解决就业作为考虑问题的首要因素,学校对毕业生的虚假行为也往往采取默许态度。对于用人单位,由于“买方市场”的出现,有些用人单位的“雇主”优越感空前膨胀,形成“高、大、全”的用人观念;有的则利用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的弱点,在招聘中虚假宣传甚至设置各种“招聘陷阱”。
(三)社会诚信机制缺失
社会诚信机制包括诚信道德监督机制和诚信法律制度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诚信应属于道德的范畴。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还没有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监督机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也没有形成完全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而复杂的,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价值评判标准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即它们对自身或他人的任何一种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或多种价值观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依据,从而使得通过道德手段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监督相对乏力。加之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诚信意识在淡薄,个人功利主义在滋长,许多人将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认为理所当然,而整个社会又缺乏对诚信行为的褒奖和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惩罚,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不诚信行为愈演愈烈。
其次,诚信又属于制度的范畴,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的有力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慢拍起步,大学生就业市场范畴内的诚信制度严重缺失,无论是以“诚信征信制度、诚信评价制度、诚信信息管理制度、诚信信息披露制度”为主体内容的专门就业诚信制度,还是规范诚信信息征集与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保护等问题的相关诚信制度,要么难觅踪迹,要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说,诚信制度的缺位是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三、构建诚信大学生就业市场之对策
(一)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诚信首先是一个道德范畴,它要求人们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德立人,确立诚信的品格和境界。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学教育、毕业指导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在诚信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引导他们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动、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引导学生建立诚信自律制度和相应的考评体系。在诚信教育方式上,要充分发挥校广播站、板报、校报、校电视台、校园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要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观点交流与碰撞中加深对诚信的认识。其次,要加强社会诚信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诚信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全社会进行持久的诚信观念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舆论引导,使每个参与社会经济的主体牢固树立“忠诚社会,讲求诚信”的理念。特别要让广大用人单位明白,诚信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要使它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才是单位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引进和使用中的不诚信行为将大大贬损单位的社会形象,降低单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最终影响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二)强化诚信法制效应
诚信又是一个法律范畴,它要求社会主体在从事社会活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讲究信誉,恪守信用,行为合法。为此,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就业诚信制度体系。在大学生方面,要尽快建立大学生就业诚信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诚信信息征集制度、大学生就业诚信评价制度、大学生就业诚信信息管理制度、大学生就业诚信信息征询与公开制度,等等。在用人单位和学校方面,要把它们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信息纳入正在建设的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信用制度体系之中。其次,要完善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相关的其他法律制度。具体包括毕业生签约制度、户籍制度、单位用人指标制度、单位人才招聘制度、大学生就业指导制度、毕业生推荐管理制度,等等。再次,要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等法律的执法力度,依法惩罚违规的失信者。
(三)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诚信度的有力举措。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可能多地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学校主动,社会联动,家长促动”的工作机制,逐渐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就业信息网,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对于到乡镇或西部欠发达地区从事1~3年的行政管理、教育、卫生、农技、乡企、扶贫等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去中小企业就业的大学生以及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政府要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信贷制度等多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与保护,进一步完善政策框架和制度机制。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美好品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格的基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把“诚信”融入职业道德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使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培养诚实守信的观念,忠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信守承诺。本人现就诚信与职业道德的涵义做了浅要介绍,并就职业道德建设中,诚信教育的途径做了简单介绍。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名言,成为中国人千年流传的人生哲学。有信,则能相互尊重、礼让;有信才能“同气相求”、众志成城,才能联结起社会交往关系中稳固的伦理网络。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诚信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基。
一、诚信的涵义
诚信包含“诚”和“信”两个方面,它们有一定的区别。在早期的儒家著作中,“诚”和“真”“实”等范畴相关联,《中庸》中提 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这里阐述的观念是 “诚”是天地之根本,是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事实和规律。 诚信 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 现实的话题。诚信最初作为一种道德活动而存在的,伴随着人 类对合作关系的诉求早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作为一种隐约的、零碎的思想、在周初开始萌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的精彩阐释和大力提倡,诚信思想基本形成,并在后世儒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下日趋成熟,成为传统伦理文化中一个内涵丰 富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诚”的意思指不有意歪曲客观事物的 本来面貌。人们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歪曲了自己主观意图 的本来面貌从而没有遵循客观规律。人对自己的主观意图都有 准确的把握,但直接的表达出来有的时候需要些代价。那么 “诚”的内涵就要求我们要忠于自己和客观规律,不因畏惧代价 而扭曲事實的原貌。“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也特别重要。“信”字初指在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后来在春秋时期经 过儒家学者的倡导远离了最初的宗教色彩并最终成为了一项 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由此可见“信”指代 人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人要信守承诺。综上所述“诚”指的 是人思想上的主客观统一不歪曲事实是静态的;而“信”更强调 的是对自己诺言的的遵守是动态的恪守。诚信既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德性修为又是一种外在的确认与表达意指诚实无欺。
二、职业道德的涵义
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是一般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反映,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用来调整职业个人、职业主体和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职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三、诚信在职业道德的体现
诚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内容,它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生活中,依法办事,平等交往,诚实待人,信守合同,讲信誉,讲信用;在其他日常工作中,高度负责、表里如一,实事求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开诚布公,以诚相待,反对虚伪。这一道德要求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于一个团体和企业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发达的基础;从经济生活来看,诚信是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一种无形的资产;从政治道德来看,诚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性,是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从政者必须具有的道德品性和政治素质;从人际关系来看,诚信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处的基础,相互之间做到信任其关键就在于诚信。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建设尤其是职业道德建设等各个方面日益显示出它的地位。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体系构建中,诚信教育的途径或方式
1、加强家庭教育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树立,必须要从家庭开始。可以说家庭教育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熟性格品质的塑造等各个重要的环节有着其他教育形式和方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诚信意识的树立,诚信观念的确立,诚信思想的形成,诚信习惯的养成,诚信行为的固化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是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家庭教育:
一是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子女的成绩和分数的做法,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其诚信意识。
二是为了给让学生家长给孩子树立诚信的典范,父母要持续提升自己的诚信修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要把诚信教育放在首位常抓不懈。
2、高校要建立诚信教育的领导机制
目前,高校只重视以“两课”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讨论的是大道理,传授的是高理论,而对于学生具体的诚信道德关注的较少。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高校领导就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诚信教育。首先要建立高校诚信教育领导机制,要成立诚信教育的领导管理系统。从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到院系主任到一般教师,直到学生会、班干部和学生,要责任落实到人,分工明确,一层抓一层,分级管理,层层落实,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在有分级管理的基础上,要经常进行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诚信论坛,举办诚信讲座等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营造大学校园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要针对高校大学生日常失信行为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落实措施,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助学贷款、工作分配等方面的诚信行为及相应的奖励措。
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措施,大学生档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个人意见”、“学校意见”、“备注”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记录,它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描述。需要了解学生诚信情况者,可凭此进行直接的调查。诚信档案的建立,使学生有了一个诚信记录,这是大学生的一份宝贵的个人资源,这会使学生产生珍惜它、维护它的愿望,使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培养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做诚实的事,得到良好的诚信记录,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作为一种写实的档案,在学生毕业时,这份诚信档案将跟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
4、积极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首先,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密切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见微知著,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
其次,通过积极开展诸如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活动,通过这些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积极参与积极奉献精神,从而锤炼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提升和完善诚信品质;
第三,应以报纸、广播、板报、墙报、宣传栏为阵地,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
最后,应以“树典型,抓反面教材”为方式,通过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诚信新形象的氛围;积极发挥团课、班会课的作用,加强对“诚信缺失”问题的积极思考,互相监督,与违背大学生诚信形象要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作斗争。
〔关键词〕诚信 主体人格 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 主体价值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一、诚信教育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人格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论,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所以诚信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首先,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处己的立身之道。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1]”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发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更加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主体,个人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使人充满了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欲望和激情激动着人不断追求。这一切,使学生具有一系列主体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使其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人活动的条件。而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
这样,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原则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应享有的的权利,并由此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对他人、集体、社会采取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发展自我,但是自我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弃置不顾。每个人都有权利而且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每个人又需要具备必要的合作精神,使个人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不致成为破坏社会生存条件的不协调因素。诚信原则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原则,而鼓励人们发展更高尚的自我实现目标。
二、诚信教育与主体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 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再因为是熟人,而是根据实证,主要是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虽然是熟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格,没有偿付的能力,就不应该和他发生信用关系;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偿还的能力,就应该在信用上给予支持。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的品格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对一些事情的追求就会执着,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落后挑战,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想找捷径。他们凭借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个讲诚信的人,会很厚实,很强大。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里指的外界物,是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体的人及其关系,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孔子认为,人不讲诚信是不行的,在他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难哉”[4]。从长远来说,必须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 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
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孔子。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8.
〔6〕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68.
〔7〕鲁洁,王建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65.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诚信越来越受到质疑,其中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尤其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一个群体,其诚信水平的状况、素质的状况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德状况,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诚信是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生必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通过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有利于探究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具体措施,倡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强化诚信理念的“内化”等手段,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思考
一、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正规教育,在具备较高知识层次的同时,其思想道德素质及诚信水平也得以不断提升。因此在这一青年群体中,诚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能够将诚信视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从而积极履行承诺,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彼此平等、相互承诺、互为信用的关系。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利益诱惑和社会各种消极现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如一些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使得诚信失去了它本来自身的价值。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损坏了高素质人才的形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中的不诚信
一是部分大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复习,甚至有些学生作业也请人代做,以至于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不争的一个事实。
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有些大学生为写论文或完成作业,不钻研求实,反靠剽窃求成。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
三是大学生以不诚实手段获取分数荣誉的现象严重存在。考试分数高低是衡量人才标准与就业起点水准的重要标志,社会上仍有以这种不正常的心态看待分数的情况,因而就必然导致部分学生以不正常的手段来获取分数。入党、三好学生、奖学金等各类评奖评优制度在推荐毕业生就业中都能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讲,无疑都是极大的诱惑。
2。大学生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不诚信
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言而无信,如借同学、老师的钱不归还;到附近的商店、饭店赊帐;助学贷款只签不还,毕业时就逃之夭夭等现象屡见不鲜。诚信缺失行为在校园内大有泛滥之势,容易导致学生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可能会使高等学校校园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3。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
一是自荐材料的虚假。大学生为了能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过程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采取涂改学习成绩证明、伪造虚假的就业材料。
二是面试中自我拔高。有的毕业生在面试时夸夸其谈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却发现其十分平庸。
三是大学生签约后随意毁约。一遇到接收单位就迫不及待地与用人单位签约,后来发现可供自己选择的单位比较多,这山望着那山高,就义无反顾地与原单位解除合同,这容易造成了企业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信任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4。大学生在经济上的不诚信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一是骗贷逃贷,有一些学生伪造困难证明,只签不还,合同意识淡薄,违约现象严重,因而导致现在不少银行在启动助学贷款项目时往往持谨慎迟疑态度,连累了许多经济确实困难的大学生。这些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整个社会的信誉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是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恶意欠费问题成为了管理者很头疼的问题,在全国各高校都有一定的普遍性,所欠金额每年也都在增加,甚至这种现象造成有的学校办学都很困难。
二、构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机制
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诚信修养,否则得到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狼来了”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促进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真正力量。诚信是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诚信是大学生必备的人格要素之一,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完善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结合我国诚信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信现状,努力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首先,转变大学教育理念,改革大学德育体系。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各层次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时,第一要明确大学德育的目标,即培养大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把诚信作为完善人格来追求、来体验,不能纯粹地只以德育的社会价值功能为起点制定目标,而要从高校德育本身的价值和目标,大学生内在需求的多元化实质来建立新的德育目标。
第二,在大学德育教育内容的建设中要坚持“两手抓”,既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同时又不能忽视他们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素养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
第三,是改进大学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德行统一。从基本行为抓起,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道德的要求,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其次,寓教于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诚信,在实践中落实诚信教育。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诚信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脑袋的工作,在实践中认真落实。要注意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典型事例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学生身边发生的凡人小事的讨论和学校院士、名教授的言传身教,把诚信教育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宿舍和学生公寓,落实到每一位大学生中。诚信教育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再次,创设诚信教育实践、完善诚信教育措施需要大学生诚信教育形成良好的机制。刚性的制度和措施是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必须建立具有强制力的诚信道德规则。让学生充分认识诚信道德是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基本前提。遵守诚信道德规则是一个大学生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对大学生来说,个人信用首先体现为一种对诚信原则的敬畏精神,把诚信作为自己安身立业的基点。那种蔑视规则、缺乏自省的意识和言行对培养完善人格十分不利。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负责任的能力、追求平等的意识、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崇敬态度,这也是学校诚信教育的核心内容。
(2)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身份证、户籍、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助学贷款、学习情况、社会实践及其评价……由学校统一管理,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教育者应定期根据诚信档案的记录,对每位学生的信用等级做出评价,并对外公布,接受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监督,使诚信档案自身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因此,学校可通过规范制度的建立来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3)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相应的约束处罚机制,让诚信者受到奖励,让不诚信者受到处罚、付出代价。此外,还应制订相应的措施保障这种诚信评估体系,如对于诚信度低的学生不得担任学生会、班干部,不能接受奖学金等;对于诚信度高的学生应予以公开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以此来加强对大学生诚信的监督。
(4)学校还应该拓展诚信监督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举报奖励制度等,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从学校入手,通过管理者带头,实施者(教师)示范,主动创设、培育诚信环境,重视诚信教育的持久性。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的诚信氛围影响着学生诚信的全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照抄,当然,也不能照搬、照抄。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国家的重视、需要高校的重视、需要全社会的重视。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克服或改变它,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共同参与进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的事情,同时还是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各个高校要在“明礼诚信,以德治国”方针指引下,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智峰著。道德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邢元敏著。道德创新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唐贤秋。道德的基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宋希仁。道德观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朱新均。人生观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尤其是诚信问题。文章分析了网络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产生网络诚信问题的根源,探讨进行网络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诚信;网络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把“明礼诚信”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诚信是必须坚持的道德尺度之一。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主体的行为具有独特的匿名性、虚拟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淡化,从而使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变得模糊不清,良心机制在网民行为中的自我监督作用减弱,从而造成网络欺骗行为不断产生。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诚信尤为必要。网络诚信要求网络主体要懂得诚信,使诚信成为网络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有序、健康的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的表现
网络使人类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互动式和开放式,达到资源共享。然而,网络在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道德人格问题。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交往完全处于虚拟空间之中,网民可以表明自己身份也可以匿名,并且可以随意地修饰和改变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网络具有“再选”和“掩盖”自我身份的作用。在匿名状态下,由于没有现实世界中的身份、等级及地域等等限制,网民有一种摆脱压抑、无拘无束的放松感,很容易在一个虚拟的角色面具下将心灵深处那个“真实”的自我完全释放和展示出来,而不必顾及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道德的监督,不怕自我的良好公众形象遭到破坏。
其次,道德冲突问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具有了现实世界没有的自由性。正是这种自由性导致人在网络世界中的道德放纵,在没有现实约束的情况下,欺骗与诚实、虚假与真实在网络世界中共存。网络交往上的伪装和不诚实会冲击现实世界中的诚实伦理,而且网络的虚假对现实世界的诚实造成极大的嘲弄。
最后,网络犯罪问题。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网络行为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增强,为人们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于是相当一部分人(也包括大学生)违背传统的道德规范,不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肆意编造虚假信息,传播电脑病毒和不健康信息;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人们根本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的还采取欺诈的手段骗取对方信任,从中获取非法利益。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的原因
首先,网络生存的虚拟性为诚信缺失行为提供了场所。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这样容易使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差,使他们做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也不可能做的事情。人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真实面目被揭穿。因此,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网民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真实的人一旦进人这个世界就或多或少地显示人性的阴暗面。
其次,网络的开放性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拓展了空间。互联网是开放的,所有信息可以自由流通,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其中。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对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进而去主动模仿那些不科学、不健康的东西,从而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
再次,对传统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过去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专职道德教育者的理论说教,偏重正面的灌输,没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不注意大学生的切身感受,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与教育部门实行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当他们进人一个能摆脱现实的束缚的虚拟网络世界时,其内心真实的心理反映也就在此暴露无遗。 最后,网络技术的局限性也为不良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机会。由于当今的网络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网络主体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使得一部分网络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即使是发现违法行为,由于对犯罪主体不容易确定,对其责任也无法追究,这无形中助长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大学生网络诚信的方法
虚拟的网络世界是现实的反映,它来源于现实社会之中。网上道德是网下道德的电子版延伸,网上道德表现和网下道德状况是同一道德主体的两种表现形式,现实道德状况决定网上道德表现,网上道德水平也影响甚至改变现实主体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对大学生既要重视网上诚信教育,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又要加强网下诚信教育,严格遵守社会公德。
首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强调网络中的道德责任。在网络世界中,道德规范的作用日渐消蚀,法律和社会舆论对个人的监督削弱,因此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尤为重要。面对网络犯罪等一系列问题,道德修养的提高和道德责任心的加强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措施。网络技术在赋予人们更多自由与平等的同时,对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网民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是防止网络诚信缺失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也有部分高校开展了网络教育,这对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管和控制,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马克思认为人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律是从外在制约性和他律转化而来的。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中,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要用高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进行监督,构筑网络空间的坚固防火墙,消除有害信息和不良行为的危害。同时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对网络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通过法律的震慑力从而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加强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在网络技术超前而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律明显滞后的状态下,人们网上行为的抉择主要靠自觉。在我们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今天,尤其需要具有古人“慎独”的崇高境界。“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特有的范畴。最早提出该思想的是《礼记》的《大学》和《中庸》。其基本思想是一个人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时有做某种坏事的可能,并且可能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道德信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一般说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在人们能够实际接触到的地方,许多人由于在乎自己的名誉和别人的议论而能够较好的遵守诚信原则,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却很难做到“慎独”。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缺乏约束机制,只能靠自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慎独”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诚信二字,对于个人,集体,乃至国家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但是,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信任危机愈演愈烈,而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我们,实该重新使这种精神普照华夏,温暖人心。
关键字:诚信,担当,团结,富强。
诚信是立人之本
正如孔子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身处凡尘,总不能像隐士那般飘飘一人,他们无所求,无所需,一间草庐,两袖风,三亩薄田,四卷书,外加五弦古琴,六尺案,仅此而已。而我们,需要立足于世,那么诚信,就是立人之本。
我们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取信于人,想被信任,首先得有这种精神。自古而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便是最好的佐证。再见:管仲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这样的人,若是我们,恐早已避之不及,割席而坐了。但鲍叔牙却始终相信管仲是有所难,仍视为知己,说服秦桓公纳之为相,成就霸业。可悲的是,桓公并未一直信任管仲,没有采纳他临终的举荐,任用隰朋,而是重用易牙,最终祸起萧墙,饿死宫中。若无信,则五霸终成四霸,若有信,桓公亦不会无颜见仲父。由此观之,诚信实乃立人之本。人而有信,逢凶化吉亦可;人而无信,惨淡收场难逃。
诚信是团队之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匹夫之勇已经难成大器,一人手段通天,也不可能诸事亲为,就像航天器的研发,纵使爱因斯坦,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吧。那么,组成团体势在必行。而一个团队要想发展壮大,诚信,必为根本。马云创出了商业神话,但是也曾有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期,那时,他们的团队可以说是凄惨非常。但是,因为信任,所以不离不弃,所以霸业终成。马云在阿里巴巴十周年讲话上说“我首先要感谢我17位同事,17位创业者,没有他们信任我,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总是坚定的站在我后面”。小团体是这样,军队、国家这样的大团体亦然。朝令夕改毁了一场场战役,烽火戏诸侯毁了一代王朝。可见,团队要想成功,诚信必须在首位。
诚信是强国之魂
如同人要立足于世一样,国家若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并日益强大,那么信字就必须摆在首位。一个言而无信的国家,是无法得到他国的帮助的,因为利益,甚至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历史证明,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只有加强交流,实现双赢,才是正途。这样的话,国家之间又可以看作个体,国家组成了一个集体,想在集体中立足并崛起,取信于人是基础。美国,现在是全球霸主,但是他并没有遵守曾经在世界人们面前立下的宣言。这也是为什么,他无法成为地球村村长的原因。中国,正走在复兴的路上,实现百国来朝是我们的目标。因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强国梦,必以合作为先,合作必以诚信为本,因而,诚信是强国之魂。
诚信是我辈责任
现在社会,信任危机愈加严重,碰瓷的普遍程度着实让人惊讶。本是“无尖不商”,现在却硬是变成了“无奸不商”,各种毒食品,展示着商业的唯利是图,但不可否认,这些鼠目寸光的商家最终会被历史踩踏,还会背上千秋骂名。而现在,钱权称霸的时代,为了一己私利出卖自己,出卖友情,甚至出卖国家利益的事件比比皆是,不得不让国人对身边的一切产生怀疑。这更加重了国人的不信任。这样的情况,若是长此以往,国家会变成一盘散沙,而没有凝聚力的国家又怎么在国际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呢?所以说,诚信危机亟待解决。
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国家的主人,国家发展最中坚的力量,有必要将诚信这种精神重新带回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我辈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担当,责无旁贷。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梳理诚信品质,因为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话,又有什么资格来要求别人呢?诚信,在我们踏入社会之前就必须要树立好,因为一旦踏入社会,这个大染坊可能会侵蚀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这样的话,害群之马有可能会将社会带入另一种境地,这绝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所以要坚决预防。我们有责任将害群之马扼杀在萌芽之中,而苏格拉底说“要除掉旷野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要让灵魂没有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它”,所以,我们要在大学期间树立诚信品质,为以后找回社会缺失的诚信打好坚定的基础。诚信,是我们的立人之本,是团体之根,也是国家之魂,因而,树立诚信品质,就是为立人做本,为团队树根,为国家铸魂。
树立诚信品质,担当社会责任。每个大学生都应为此努力!
参考文献:
《史记·管晏列传第二》
诚信自古便是我国极为关注的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如果人不讲信用,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然而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与混乱的价值观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其多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薄弱,诚信品质、价值取向偏差、缺乏爱国热情等等。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劣验证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成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准确掌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加强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教育,是时代与现实的要求,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
(一)学业中造假应付
大学生诚信缺失在学业上的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另外抄袭作业、拼接论文、更有甚者不惜雇佣“枪手”。现在大学生学业中造假应付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影响了学校教育与考核的公平性,也挫伤了另一部分勤恳学习的学生们的热情。尽管许多高校都出台了许多相应政策并加大了惩罚力度,但是这些现象不仅没有杜绝,反倒有增长之势。
(二)网络中的不负责言论
网络给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大学宿舍中几乎人手一台电脑。不能否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但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和道德问题。互联网信息环境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点,造成一些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言论自由的泛滥,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影响互联网环境和谐。
(三)求职中提供虚假信息
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就促使有的大学生盲目地去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甚至不惜采用送礼请客的手段。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目标理想化,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惜简历“注水”,20xx年某校毕业班简历中就曾出现过10多个班长20多个团支书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伪造各种证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多数学生自律意识较差
当今大学生多数都是在相对富足的家庭中长大,很少经历过磨难与风雨,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吃苦,意志力薄弱。同时大学生们,尚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缺乏对诚信缺乏的厉害的认识。另外独生子女的个人主义思想是通病,当自己的利益与诚信规则起冲突时,很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
(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的道德和诚信教育监督体系不健全,诚信缺乏的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使得整个社会诚信问题不容乐观。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错误地认为是人生存、发展乃至获得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客观上助长了人们唯利是图的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社会环境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也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高校诚信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上,高校往往采用信息灌输的方式,使诚信教育流于表面空洞无物,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一些过激的批评和教育甚至会容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反感,不但对他们没有作用,反令其走向负面。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要把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体现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各环节。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有意识地深入挖掘诚信的教育资源,激励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体,要率先垂范,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学校的所有干部职工,都要带头示范,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必须在加强实践上下工夫。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诚信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实践养成。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
必须在加强管理上下工夫。诚信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通过管理,实现他律与自律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管理,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在一些学校还存在的失信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也使守信者得到尊重和尊敬,得到鼓励和鼓舞。
必须在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制度是加强诚信建设的根本。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制约性强的信用制度,把诚信要求具体体现到各项规定之中。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用制度巩固诚信成果、遏制失信行为,从而努力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总结
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建设非常必要,大学生应该在“修业”的同时加强“修身”,防止大学生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失衡的现象发生。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克服纯文化课的倾向,即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和分数化,淡化了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样就会把大学德育的灵魂淡化掉。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方法路径选择探讨》
【摘 要】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该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需要。因此,高校领导和老师应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进行教育、强化。
【关键词】诚信道德建设;大学生;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诚信道德出现了大面积滑坡现象,不论是在生产、消费还是政治、文化、学术领域,都出现了很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如“三鹿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威胁着公众的生命安全。大学生担任着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是高校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可以根据我国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大学生诚信管理的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法和路径,这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深化诚信认知教育,加强诚信意志锻炼。诚信道德在当代大学生中是老生常谈了,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都是明知故犯,主要原因是对诚信道德认识不够,还有就是诚信意志不坚定。因此,学校必须深化诚信认知教育,加强诚信意志锻炼,这才是提高诚信教育时效性的首要途径。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向学生阐明诚信道德建设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和意义,提升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程度,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并通过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讲述诚信道德的优秀故事,使学生建立起比较理性的社会诚信认知。同时学校应该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使学生经受各种挫折锻炼,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并主动承担犯错误的代价和舆论压力的考验,给予学生用于改正错误、弥补过失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志。另外,学校要为学生创设诚信意志锻炼的情景和载体,比如在校园内设置无人售报亭、无人管理的公益自行车、公益雨伞借用点等。
(二)完善学校诚信制度。为确保大学生诚信道德能较好的建设,高校在诚信规章制度建设上必须系统化,完善学术、就业、考试等诚信管理制度。
1、完善考试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相继制定和出台了考试方面的管理文件,但是只是简单的概括了考试作弊行为的一般特征和作弊的处罚行为,这样的制度是非常不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学校应该建立考务管理机构,成立以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小组,把考试诚信落到实处,端正考风和严明考试纪律;成立教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监管会,核实学生作弊的行为,申诉对学生处罚结果的检察与纠正。同时老师应该对学生成绩评价做到科学化,不要把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唯一考核学生的标准,应该把平时课堂发言、讨论和平时作业的成绩与期末成绩他们统计,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促进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2、完善学术诚信制度。我国大多数高校把学术建设和学风建设纳入制度建设中,但是在制度内容上确实一片空白,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全是教育部文件的复制。因此,高校应该完善学术诚信规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部有关规定和大学的学术精神,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术规范制度,建立起学术诚信的监督机制,形成一套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检察制度,利用网络的自有性和隐匿性,对抄袭、伪造学术论文的现象,及时发现和受到处罚。
3、完善诚信奖罚制度。学校对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都是依靠学校相关的部门,为了体现公正,学校应该成立第三方诚信仲裁部门,负责对学生诚信与失信行为的裁定和提出表彰或处罚的意见。
(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育。学校领导应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如实践组织保障、实践经费保障和实践基地保障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开展社会实际活动,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创新型人才,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同时,学习要完善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机制,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与建设。
(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活动。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不能完全知识化,要重视诚信伦理的意义教育。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建立诚信理念,养成诚信行为,让学生在诚信道德文化活动中,主动接受诚信教育的熏陶。首先,高校可以利用广播、网络(QQ、微博、人人网、校园网)、宣传栏等大力宣传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校园风气。其次,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活动,选取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正反例子,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辩论会、团日活动等,让大学生亲身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同时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征文和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诚信教育,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诚信品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二、结语
总而言之,诚信道德建设是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更应该具有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学校应该深化学生诚信认知程度,加强诚信意志锻炼,完善学校诚信制度,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诚信道德教育活动,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健康。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2] 牟萍。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3] 杨杰。论信息化时代我国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完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8.
作者简介:韩旭(1983.02- ),女,本科,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