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大学心理教育论文(通用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1 引言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希望作为一种积极体验其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字典上将"希望"这一词语解释为对某些渴望发生的事情的一种知觉;百度百科则认为希望是形容某种情绪的词语,这种情绪是个体对与其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环境等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产物。上述两种解释分别从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对希望做了概念界定。心理学界有关希望的定义更是多达几十种,但这些众多定义间的分歧大都围绕同一个问题展开:即希望到底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认知?当代心理学认为希望是一个既包括情感成分,也包括认知成分的概念。希望的研究鼻祖 Snyder 认为希望是一种以目标为核心的思维模式,包括途径思维(认为个人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能动性思维(个人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主动性和坚持性动机)两个维度。[1]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的目标对个体能否产生希望起着重要作用,希望的两个维度也是围绕目标为中心继而对个人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和价值。目标对个体而言是否有价值、目标设置的是否清晰合理、个体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希望的产生。
希望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多数研究表明,希望是维持个体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动力,[2]国外研究均发现希望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
Korner 指出希望的本质即一种健康应对的积极现象,它不仅能够避免失败,还能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情境和压力事件。希望水平较低的个体其心理和生理更易出现问题,绝望(Hopeless)和抑郁间存在相关。Feldman 的研究表明,希望能正向预测生活意义,负向预测焦虑与抑郁。Cheavens 等的研究表明希望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寻找到更多的方法去克服困难,[1]而这一发现也恰好表明了希望是一个包含途径思维和能动性思维的二维结构,验证了希望概念中划分出途径思维这一维度的有效性。希望的培养对个体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高希望的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较低。[3]
因此从实践着手提高个体的希望水平的团体或个体干预研究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热点。但这些希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和干预研究仅考察了希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忽略了希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过程,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一影响的内部过程。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和压力情境、事件中采用的用来保持心理平衡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应激路径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能有效保护身心健康。[4]
应激理论也指出,应激是一个包括应激源、中介因素和应激反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中,应对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傅俏俏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应对方式能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消级的应对方式则会降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5]
基于前人研究及相关理论分析,本研究拟考察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洛阳市三所高校随机发放 900 份问卷,现场填写并回收,录入有效问卷 866 份,问卷有效率为96.2%。
2.2 研究工具
2.2.1 成人素质希望量表
采用任俊等人翻译的成人素质希望量表,共12 题, 适用于 15 岁以上成人。[1]陈灿锐等人进一步在中国成人身上检验了该量表的信效度,结果较好。[6]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 0.69.
2.2.2 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 Diener 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共 5个题目,7 点计分。[1]量表总分为各题分数的平均分。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 0.72.
2.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汪向东等修订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 20 题。[1]
本研究中量表总的α系数为 0.75.
3 研究结果
3.1 素质希望、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以素质希望两个维度均分、素质希望的总均分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希望总均分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26、与积极应对存在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44;与消极应对存在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1(见表 1)。
3.2 素质希望、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逐步回归的方式,将素质希望的两个因子和应对方式的两个因子作为自变量,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2.
如上表所示,最后进入方程的是素质希望的能动性维度和应对方式的两个维度,其决定系数为R2=0.167.三者对积极应对方式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能动性、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 0.293、-0.187 和 0.134,这三者对积极应对方式得分的解释率为 16.7%。
3.3 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运用回归分析考察中介效应需满足以下条件:
(1)自变量与假设的中介变量、因变量三者之间两两相关显着;(2)当中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或者回归系数显着降低。[7]在上表的回归分析中,途径思维没有进回归方程,而能动性与消极应对方式相关不显着,能动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均显着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满足中介变量的前提条件。
由表 3 结果可见,三次回归分析 t 检验结果均显着,能动性思维能显着预测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维度也能显着预测生活满意度,当积极应对维度进入方程后,t 检验结果仍显着,同时由于 c'这一回归系数也显着,所以积极应对在希望与生活满意度间是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0.326× 0.159/0.277=18.7%。
4 讨论
4.1 大学生素质希望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的相关
从素质希望与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间的关系看,素质希望的总均分与生活满意度、积极应对存在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希望水平较高的个体一般都会结合自身实际,设置较为清晰合理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有较为强烈的实现目标的意愿和动机(高能动性思维),并可能会较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寻找多种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高途径思维)去克服困难,因而其生活满意度体验也较高,心理发展较好。而希望水平较低的个体可能在设置目标时就存在目标不清晰不明确,或者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小等问题,实现目标的意愿动机也不强(低能动性思维),遇到困难和障碍更愿意选择逃避或否定等消极应对方式,不能灵活变通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低途经思维),因而其生活满意度体验较低。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素质希望的两个维度中只有能动性维度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而途经思维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这可能与两个维度的含义有关,能动性思维指的是个体找寻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的主观意愿和动机,体现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图(例如,我要追求或实现某一目标),因此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途径思维"则表明个体能找到多种实现目标的方法,但仅停留在"知道"这一认知层面,缺乏实现目标的动力,没有实际的意志行为发生,即不能很好的坚持实现目标,那么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也会受影响,因此有学者指出,能动性思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加重要。[8]
4.2 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仅发现了应付方式中积极应对的中介效应显着,积极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影响生活满意度的路径过程中起中介效应,所占效应为 18.7%。
素质希望通过积极的应对方式影响生活满意度,说明希望水平较高的个体一般都能根据个体实际情况,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能找到多种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主观动能性较强,相信自己有能力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因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个体能较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用灵活的方式来摆脱困境,更有可能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要求自己并处理困难,当问题解决后,个体就向目标更靠近,因而具有较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这与前人研究的解决问题能正向预测幸福感的结论基本一致。
Snyder也指出,积极情感和成功的应对经验能进一步激发个体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实现目标的动机水平。因此,希望、积极应对和幸福感之间是一种高希望→积极应对→高幸福感→更高希望的良性循环。[10]但本研究中并未发现消极应对方式在素质希望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这一结果与孔德生等人[9]的研究结论一致,即素质希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多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中介。而这恰恰也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相切合,它倡导人类更多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并以此获得更多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健康不仅意味着消极情绪的减少,更重要的是个体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和消极的形成是两个独立的特定机制并有不同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间的绝对独立,从哲学意义上讲,二者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性,是同一矛盾两个方面的不同体现,因此,积极心理学并非让个体全部逃避或忽略自身的消极情绪和体验,而是引导人们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学会转化,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消极体验转化成积极体验,从消极中寻找到更多的积极意义,因此培养个体的积极体验、积极应对等对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素质希望和积极应对两因素对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这也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培养个体的希望水平和积极应对的认知行为模式。
具体而言,我们应结合个体自身实际情况,帮助个体设定阶段性的、清晰而又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为核心,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实现目标。遇到困难和障碍停滞不前时,教育者要引导个体在阻碍面前学会变通,寻找并创造更多的条件去消除壁垒、化解矛盾,最终实现目标并产生一定的积极体验,实现积极心理学的终极目标--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张曼。行政人员角色压力、素质希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xx.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空前加大,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这就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要详细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比较表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和个案的咨询。即使是某些大学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不佳,教学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形成系统。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够,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体系。
二、优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指的是对待现实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色彩,不带有偏见的看待问题。马斯诺指出:客观的认知是使世界变得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态度主要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人或者是物的关系始终持有正确的态度,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阳光自信的,应该是自尊自爱的。
2、生活态度要乐观,情绪体验要积极
人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阳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被轻易的打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抱有乐观的心态,心境是明朗轻松的,觉得每天都是充满阳光的。这样的人幸福感是很强的,比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正确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这是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个阶段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与人处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全面,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保证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心理素质分为2种:一个是正性的心理素质,一个是负性的心理素质。负性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正性的,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积极的教育
积极教育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教育提倡老师要以学校和师生的现实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行为与思想去教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品质。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促进了心理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3、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实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的心理情况来决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师要应用积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来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必修课
必修课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这门课程的名称还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
2、选修课
如果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选修课的话,就能够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弥补必修课的某些缺点,使这门课程更加的完善。
3、网上教育
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开展网上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的辅助途径
1、使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训练
大学阶段在学校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进行系列化的心理锻炼。
2、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行,磨练自己的意志。
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校园的心理氛围好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渐渐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营造积极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大学校园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会形成较佳的心理,这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通过多方面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了,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xx,(17)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渐堪忧。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大学生自身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同时对于其他大学生以及高校来说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造成高校大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或措施来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们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较为健康和积极地。但是经过大量数据的调研、统计和分析,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很多的压力,有的来自于家庭、有的来自于学习、有的来自于学校、有的来自于社会,其中生活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是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们面临的主要压力。这些压力都会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就滋生了很多的健康问题,如孤独、自卑、缺乏自信、盲目攀比、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或者自杀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对学生们自身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这给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家庭、高校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们自身长远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大学生自身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寻求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2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现如今,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大学生们的健康、全面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对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2.1家庭因素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条件都是不同的。有一些大学生们家里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在生活上习惯了家人的过分照顾,自理能力不强,当这些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会非常不适用,内心会比较焦虑和压抑,容易受到同学排挤,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由于步入校园后,在校园中存在很严重的攀比风,这使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那么好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很容易出现不合群、不愿意表达和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存在一些其他由于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学校因素
很多民办高校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和学生们学习成绩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重视对学生们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没有过多的去关心和聆听大学生们的内心,更没有去积极的帮助大学生们排忧解难,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得到积聚,逐渐在大学生们心理形成了不良问题,制约了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发展。
2.3社会因素
现如今,互联网科技发展的非常迅速,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待人接物以及生活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使得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扭曲,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略
现如今,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高校的老师们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老师也要经常与大学生们勤沟通、多交流,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对于存在心理误区和偏差的学生,辅导员与老师们要联合起来对学生们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发展。此外,高校要与学生家长们实施联动机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对于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方面可以给予协调和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一来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二来能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长好本事,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们要对大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进行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现有心理偏差的苗头,学校与家长都要齐头共进的制定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共同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大学生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让大学生们能够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去生活以及未来更好的投身于工作当中,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学习和打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学生的家庭疏于管理,同时也是高校疏于教育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家庭和学校必须都要给予足够、充分的重视,家长们要与大学生建立长效的信任机制,多与子女进行沟通。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们也要于大学生们建立友谊长存的友好关系,不断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耳濡目染的传播给大学生们,不断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们能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敏。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下),20xx(6):147.
[2]张海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xx,2(21):221.
[3]鹿秀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xx,1(14):42.
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及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是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它的发展历史虽然相对较短,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展示着无限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急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发展尚未成熟,探讨其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有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岗位以及每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工作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做好在校学习的规划,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有着正面导向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