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论文3000字 (菁选【优秀3篇】

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并涉及到医学、农学、健康、环境等领域。这次为您整理了生命科学导论论文3000字 (菁选【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篇1

一、“通识教育”与生命科学教育

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养成、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知识、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最高价值。

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因而注重能力、方法和性情培养的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生命科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

目前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短缺、生态平衡失调、疑难疾病等的解决均寄希望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生命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紧密相关。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芯片的研究,要求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的融合;在化学工程领域,化学合成过程中可以引入生物催化等。人类基因组的解读改变我们对生命整体的认识,生命中最基本的生、老、病、死将重新在基因组研究的剖析下体现其隐密性,这对未来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不论是工程、法律、经济等学科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生命科学不仅拓宽了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同时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及边缘学科的空前发展。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的开展,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意识的综合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生命科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中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现状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国内的一些知名高校开始着手实施通识教育,并开展了现代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专业及通识的训练,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或“普通生物学”或“生物工程概论”等生物学课程,编写出版了不同类型的适用于非生物类不同层次类型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多种教材、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及网络课程和普及读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仍有相当部分普通高校在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特别是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的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实施上存在许多片面和不足。我校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在生物专业中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值得探究和改进的地方,而非生物专业中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仍然没有启动,如何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开展生命科学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生命科学教育

1、根据生源特点,设定相应教学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要求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普适性的课程内容,强调对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越基础,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不应把过多的应用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列入通识课程中。因此,对高校生命科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史、研究领域、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还要让他们深入了解某些热点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和进展以及生命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兴趣,拓宽知识面,帮助和促进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具备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处理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

面对与生命科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在于使非生命科学类专业的理科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愿理,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素质;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火花,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寻找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特别是增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意识,为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以利于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跨学科高层次的人才。面向文科各专业以及部分理科专业的本科生,生命科学作为供全校学生选修的一门文化素质课程,其课程目标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并为商界、新闻界、法学界和其他领域决策层储备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同时,通过了解人类自身、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现代健康意识,升华人格。

2、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使生命科学的系统知识与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学科方向和领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应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技术和方法等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又要增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意识,为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基础,因此,对讲授的内容就要求不同,可供开设的相关课程有:生物学与人类文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人体生物学、疾病与保健、观赏动物养殖、生态与环保、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人体奥秘、营养与健康、性科学与性教育、生物伦理、庭园艺学、室院花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生物史、遗传与优生、家庭小药房、生理心理学、昆虫与人类、生物进化论、生物学前沿、动物世界、生物学方法论、花卉欣赏与养护、人口问题讲座、遗传与健康、植物叶贴艺术与标本制做、生物科学技术及实验,等等。多模式地开设生命科学通识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渴求,更可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

3、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并不仅是死板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传授他们正确的科学观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提高他们的知识视野与科学素养,努力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洞察力、智慧和探索精神。为突出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上可以多采取系列讲座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其中相关内容,然后将讲授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又分为几个专题,每部分有各自的中心,各个专题前后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相对独立。在传授方式上,多开设一些研讨班形式的课程,使课程本身成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保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在民主、自由的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另外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大量增加动画和音像教学的比例,尽可能展现生命科学丰富多彩的一面。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使学生对一些陌生的生命科学概念、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操作、生命科学的微观现象和生命进化历程等有更直观的认识。

4、提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具有成绩检测、信息反馈、导向激励等多项功能。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应强调多层面、多方式和多层标准,重视综合素质与知识运用的考核。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对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开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供尝试的方法有: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期中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另外,作业、课堂提问、小组答辩赛、课程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等均可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方面。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被动状态,有效检测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情,从而实现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篇2

摘要:

作者通过云平台和移动终端深度融合,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决策数据化、资源获取智能化、师生互动多维化、教师评价实时化。本课堂实践表明,通过运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参与性与自主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

云技术;移动终端;智慧课堂;互动式教学

● 前言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终端”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基于“云+端”技术的智慧课堂,使“[]低头族”变成“兴趣族”,是目前教育界一个紧迫的任务。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分析为基础,实施课前资源智能推送、课中实时交流互动、课后学情分析与评价等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过程记录与多元智能评价的新型教学策略。[1]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作为笔者所在学校新设立的专业,具有专业新、课程新、培养任务新的特点,更应该与时俱进,笔者通过在该专业“生命科学概论”课程中构建移动端的智慧课堂,利用网络云平台,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期打造一个智能、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 “云+端”智慧课堂的特点

智慧课堂可提供多维的互动形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技术、人与资源等,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①资源智能推送。智慧课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媒体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微课视频、图片和网页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推送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使得学生得以巩固比较薄弱的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②实时交流互动。智慧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例如讨论组,师生都可以在需要时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可以实时解答,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

③评价即时反馈。智慧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综合的学习评价体系,这个评价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预习测评与反馈、课堂上实时的教学反馈与评价以及课后作业的跟踪。全方位的反馈评价不仅可以使教师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学习感受,还使课堂评价形成了完备的评价体系。

④教学决策支持。智慧课堂所生成的评价资源、学生学习习惯、视频观看、资料下载等数据都可以成为数据挖掘的基础数据,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并以数据化或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就可以依靠数据挖掘的结果精准地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重点等。

● 智慧课堂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概论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它包含生物学的多个分支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缩影和通论。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形态结构、新陈代谢、信息传递、遗传变异、动植物与微生物类群、生物多样性、生态与环境等模块。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和生命科学的概况,加强对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与规律的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生命奥秘的积极性。

1.课前预习环节

教师一方面根据本章节内容,进行学情分析,包括本章节的基本知识点、重难点分析,本章节与上下章节之间知识连贯性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分析等,从而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及最佳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案例式等,并提前准备好若干讨论话题及随堂测验题目。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提前向学生推送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动画、图片及微课等,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在生命科学概论中,每一章节笔者都会精心挑选并上传视频、动画,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解析,如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是如何产生的、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植物形态结构等。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自由观看,提高了学习兴趣。

2.课中学习环节

首先,在开始阶段学生自主介绍课前预习的有关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则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理解不透的一些知识点,从而在后续讲解过程中重点阐述这些疑难点。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布置一些随堂测验题目,通过网络云平台即时推送到每个学生的手机端。测验题目以客观题目为主,学生提交后,云平台可以进行自动批改和结果反馈。教师则根据课堂测验反馈结果和数据统计分析,快速找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并进行问题辨析,通过智慧课堂的互动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3]针对课堂互动,教师既可以借助平台的互动功能,如设置抢答环节,对回答较好的学生加1~2分,计入平时分,也可以布置分组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分组探究,并要求小组讨论后提交成果及展示发言,还可以穿插布置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端提交自己的見解,并将反馈结果集中投屏到大屏幕上,先由学生互评,再由教师集中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知识点。

3.课后复习环节

每次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个性化线上作业,即根据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个性化推送。学生则通过移动终端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线上作业并提交。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批改,主观题由教师给出分数或等级。教师可以根据每次作业分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课后指导,如利用学习通录制微课、小视频等推送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复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自带的班级聊天群,与学生展开线上讨论与交流,如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等。通过对话题的讨论,大家也会改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 智慧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1.将“低头族”变成“兴趣族”

在互联网时代,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淘宝购物、娱乐视频等,成为“低头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一直是高校管理者的困惑。在“云+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无论在课前、课中或课后都需利用移动终端登录云课堂APP,自主学习课件、参与讨论、在线测试、小组互动、观看微课视频,以及查收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移动智能设备不再只是网络游戏、娱乐八卦的平台,而是资源搜索、视频制作、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在线测试的有效工具,使学习变得更有“兴趣”。[4]

2.将教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共唱戏”

在“云+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也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其身份有了很大转变,主要起到课堂组织、指导、答疑、点评、总结的作用。学生则成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角,通过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资源搜集、课件学习、视频制作、小组讨论、测试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自主性得到增强。

3.课堂交流更活跃,互动多维化

学生在“云+端”智慧课堂充分地发言或互动,形成多维度互动教学形式。例如,课堂中设置的抢答、投票环节,每位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在课堂中讨论环节,很多学生都利用手机将回答内容滚动投屏到教室大屏幕上,这样有利于相互比较、相互交流。在课后聊天交流区,每当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其他同学都会积极地帮忙解答,这样也促成了学生的相互提升。

4.学习个性化,资源和数据获取便捷化

“云+端”智慧课堂手机端APP可随时上传和下载教学资源,教师可对教学资源库进行资源优化。学生可以在APP上反复查阅课件、观看视频。教师则可以便捷地记录学生的作业成绩,并对讨论发言积极者进行评分。另外,作业库记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能更加全面地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 结语

实施“云+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以后课堂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该教学模式使教师的准备工作量增加了,如制作微课、下载视频,或制作动画、发布教学资源等,并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力、活动现场的把控能力,这也是对高校教师提出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何良静。智慧课堂下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9): 68-70.

[2]方宜霞。“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为例[J].科教文汇,2019(05):114-116.

[3]邵煒茜,马岳。智慧课堂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3):132-134.

[4]刘颖,蒋拓,王兆丹。基于移动端的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36-37.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篇3

摘要:

随着经济与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乏它的身影。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经济的快速前进。在物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不能缺乏生物科学的指引。生物对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作为整个生命过程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离不开生物的参与。生命科学概论就是从这一环节出发,从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的息息相伴。生命科学概论通过细胞的癌变、微生物学基础、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血液与淋巴、遗传病、生物能源、生物伦理学、疫苗等章节并将其中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教学视频中,让我们对生物这一门学科的理解更为深刻。生命科学概论中对生物的研究出促进了生物学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生物学更进一步的为我们人类做出贡献。

关键词:

生物科学 人类社会 经济 多样性 科学 科学技术

正文:生命科学概论生命科学概论通过细胞的癌变、微生物学基础、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血液与淋巴、遗传病、生物能源、生物伦理学、疫苗等章节以及视频教学讲诉了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1、细胞的癌变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能够正常完成细胞分化。但是,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因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在我们人类社会,癌症的存在是普遍的,癌症的存在和发生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生活在环境较好的地区的人患癌症的几率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当然,癌细胞的转化也与我们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癌细胞是与生俱来的得。只是它只会在适当的时机用基因所表达出来而已。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三大特征:

1、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

2、能够无限增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

由癌细胞的这三大特征就可以看出来癌细胞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存在。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因而容易移动,转移至其他组织或器官中分裂,生长。癌细胞转移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为防止正常细胞的癌变,应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物质,还要保持健康的心态,注意增强体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癌细胞的致癌因子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外因主要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主要是人和动物体内普遍存在原癌基因,正常处于抑制状态。原癌基因一旦被激活,就有可能发生癌变。 所以,要预防癌症的发生,我们就必须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癌症在自己体内的发生。

2、微生物学的基础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从它的定义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微生物的存在是普遍的。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

微生物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群体,它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共性以及类群。微生物的特点主要为个体微小、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微生物的共性主要为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类群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次克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素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对人类另一个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3、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资源包括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对人类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潜在价值,它们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结构千差万别,分布极其广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如平原、丘陵、高山、高原、草原、荒漠、淡水、海洋等都有生物的分布。目前已经鉴定的生物物种约有200万种,据估计,在自然界中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0~5000万种。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的一切需要如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等都离不开生物资源。此外,它们还能提供工业原料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的栖身之所、衣食之源。所以我们人类更应该好好保护地球的生物资源,合理的加以利用,以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在三大大类广布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对我们的生活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