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心理论文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具体表现
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应用型人才的保证;专业理论素质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实践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
2、详细内容
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心理职业基础课程学习,安排2~4周岗位认知实践和6周校内心理实训,完成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年,学生在校内心理实训室学完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安排1个月校内心理实训和1周到小学做准员工的岗位见习,考取相应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第三年,结合就业工作,安排学生到就业单位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工作岗位,完成心理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能力强化的专长培养。通过上述措施,教学团队逐步完善1年基本能力培养、1年项目课程+心理实训、1年企业顶岗实习的“3个1能力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1、优化基础课程,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结构
根据社会对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结合本专业各岗位群所必须和通用的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确定“宽基础”教学内容。比如,我们设置了思想政治课、文化素质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教育理论课(教育学)。这样,使学生能学到比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基本素质,既有短期就业的能力,又有适应新岗位的基础,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创造良好的知识平台。
2、强化应用课程,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如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实训实践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项内容。专业技能课因专业的特色和市场需求,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性,避免学科间内容的重复,我们经研讨决定删除《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几门课程,增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设计》《儿童心理游戏》《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等课程。对于选修课(如人际关系心理学、应用文写作、国学经典、环境教育、课件制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三、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
1、能力模块。
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团队确定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5大模块,构建以岗位核心培养为主线的阶梯型实践能力提升体系。
2、顶岗实习。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团队积极拓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与毕业调研,使学生有效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也为学生毕业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顶岗实习的管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实习计划:实习第一周,每个学生都需要在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本人的实习计划,并交给指导老师审核。二是实习方案:实习方案主要包括教案、班主任工作方案、讲座方案、个别或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素质拓展方案和培训方案等。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上述两类以上(包括两类)的实习方案,且每类方案不低于3个。三是实习调查:实习调查报告主要包括教育现象调查、单位组织状况调查、岗位工作分析报告、该单位心理学专业化建设现状调查等。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至少完成其中的1项调查。四是实习日志:认真填写20篇以上(含20篇)的实习日志。到学校实习的学生的日志必须包括3次听课记录(包括评课记录)。五是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应认真总结,填写《教育学院学生实习总结》,字数2500字左右。
第二,顶岗实习的实施。重点落实好顶岗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阶段工作。第一阶段是实习前(计划准备):制订顶岗实习方案;公布顶岗实习的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岗位,拟订实习计划;学习企业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第二阶段是实习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岗位技能训练;教师定期访问学生和企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心理活动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在顶岗实习的真实环境中学习专业课程,结合顶岗岗位完成实用的毕业设计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第三阶段是实习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资源
1、特色教材资源建设。
校企双方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开发与优质核心课程配套的校本教材。教学团队一方面选用优秀高职教材,另一方面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团队带头人主持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
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与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本书自始至终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该教材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为学生继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分支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应用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全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书以案例、小故事、知识窗、小测试、小练习和团体活动设计等多种方式来展现主题。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以大学生在人生发展中所遇到、所关心、所困惑、所期盼的问题为主线来构思。尤其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列举的心理训练或团体活动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悟,行有所导;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更多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知识的主动建构中来完善自我。
2、拓展教学资源建设。
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本团队在教学中,结合使用了相应的扩充性资料。具体说来,团队教师选定的拓展性教学资源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基础性资源。以院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团队带头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类是推荐性资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助性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省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建设理念、改革措施和建设成果,旨在为同类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出台了4号文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先导项目在各高校启动,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三年的建设周期中,课程团队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六大要素,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机制建设[1],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体性:从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出发,科学定位课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之初,团队成员就达成共识,即不是孤立地将“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将课程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整个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团队认真厘清了三个关系,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对三个关系的科学梳理,确立了“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即奠定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全程始终突出精品课程在专业内部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体现先进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者指出,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即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2]。不仅如此,从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门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欣赏的善”,“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学”精品课程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作用,还十分关注是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启迪,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兴趣性。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很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都不同程度地对其抱有不正确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导致刚接触“普通心理学”、面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感觉抽象、枯燥,根本没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稳定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入“课前三分钟———奇妙的心理效应”、“任务驱动学习———解密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现象”等环节和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学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谜题,发现心理学的科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专业学习真正满足学生求知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2.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定[4],是一个专业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最朴素的目标。专业性的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全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肩负着专业性培养的使命。“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定位于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要进行深度解析,区分“专业理解”和“经验理解”的不同;二是培养专业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气质、夯实专业基础。
3.实践性。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将实验教学部分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由两名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撰写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中专门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建设,设计了“你来讲”、“心理问题研究”等环节,由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教材、作业和资料查阅,分小组合作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延伸性。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宽基础”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中还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向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时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幸福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向上延伸是与研究生考试相结合,把近几年的考研内容引入教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奠定基础;在中间层面将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延伸联结,凸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性。
三、凸显有效性: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与内容整合优化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往“普通心理学”的开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因课时较大,恰逢学生刚入大学,还处于高考后的松懈状态,学习方法、习惯等均不适应,所以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学习的挫败对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视。课程团队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学”分为两段开设。一方面分解了学生刚入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体现了教与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边教学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和资源利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中学时期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整体成绩普遍提高,有效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尊心,极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
四、彰显科学性: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以评促学教学评价
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师生明确教学进度、反思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被机械地视为“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5],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激发、教与学的反思、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动态的、过程性的因素,导致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生成相脱离,其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为彰显评价的功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内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教学的动态引领作用,从2012年起“普通心理学”课程逐渐摸索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此模式全程贯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效果明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以人为本,关注“当下的教学”,将对成绩目标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同时,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感,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教好”,怎样不断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虽然考试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不再被当做“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课堂表现,积累学习与评价“资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教育性: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又承载着学生知识建构、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功能,同时兼具人文教育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大学校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图书馆以及各种信息源,但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备这种资源意识。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更为突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十分重视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作用,不断积累和建立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涉及五个系列,包括经典心理学影片、国外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必读书籍、网易名校公开课以及“普通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阅读空间,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关联这些资源,在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学习内涵,提升专业学习品味,挖掘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强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专业学习丰富而充实,彰显了专业的魅力和大学生活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4.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3.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秉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4]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4.
[5]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71.
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文化知识显得越发重要,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从而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情绪,引发种种矛盾,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被家长、教育者所重视,所以家长、教育者该怎样去看待心理健康,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优化素质教育,给孩子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成为孩子发展的重点,并引发了众多的思考。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一)自身因素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变革时期,所以往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不太成熟,而且逆反心理很严重,导致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普遍不当,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基础不扎实,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学习松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动力。
(二)学校因素中国的教育迫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所以学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但是学校的学生众多,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又因教师的各种原因,如:体罚学生、嫌弃差生、不尊重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孤独。
(三)家庭因素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此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甚是重要。但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知识上给不了学生帮助,而且有的家长认为学习知识不重要,所以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再加上有的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温暖,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四)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社会的复杂性,因而产生了很多诱惑学生的事物,并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社会的多变性也影响着学生,信息时代的发展,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因为他们的童真,往往会做出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却很危险的事,给其心理带来恐惧,而且在和平的世界环境下,仍有着不法分子与恐怖组织,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一个社会的走向带动着各方面的发展,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应该高举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牌子,以健康为主题,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间的开展,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此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这块,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解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为国家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二)学校应该打造一个舒适的校舍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十分重要。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立场上,去打造学校的学习环境,制定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往积极方面发展的校章制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细节的重视,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静与愉悦,以及教室内外的装饰、一两句名人的诗句、一个顺口的标语,都会引导着学生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宿舍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有些家较远的学生会选择住校,本来就缺少家的温暖,所以宿舍的环境和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以及宿舍的安全保障等等,因此一个好的宿舍就会带来一帮乐观的孩子。
(三)师生间的关系要融洽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惑,这时唯一能帮助学生的就是老师,但是鉴于中学生的特殊发展时期,有的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甚至还有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导致其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漏洞,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师生之间要相互配合,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最好的良师益友,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并以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为主题,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开展,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学校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要加强每周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的融入,不能放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必要的话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期末考试,加强学生的重视度。还有,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聘请一些名师为学生讲课普及心理知识,现场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并指导学生怎样做好正确的心理暗示,组织学生现场观看积极的心理视频。
(五)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所以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去引导家长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了解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心理、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过多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盼望孩子成才是好事,但要寻求科学的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伤害孩子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由于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的情绪要保持冷静,不要实行暴力手段,给孩子带来恐惧与不安,所以重视家长知识的普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重中之重。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越是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就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举足轻重,需要社会、国家、学校、家长到学生个人方方面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成为祖国之栋梁,社会所需人才。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摘要: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具体表现在工作性质、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关系和工作要求上。解决这些冲突,需要辅导员准确把握角色要求,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提高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寻找角色联系,整合角色功能。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
为了满足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需要,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现象日益普遍。辅导员长期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学习状况、情感变化等各方面情况最了解。他们可以利用学校、家长、班委、同学等一切资源,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难题。辅导员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群体,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的辅导员最为信任,很多真实的想法也愿意透露给辅导员。因此,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自己的优势。然而,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毕竟不同,因此,正确认识二者的角色区别,了解两个角色之间的冲突,对于更好的完成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
我国高校普遍实行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学生辅导咨询、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指导者和政治生活的领路人。其最主要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困扰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关系问题、自我成长等的咨询辅导,并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其最主要的工作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表现
2.1、工作性质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决定了他的工作性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观念和觉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他们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入探索大学生的内在自我,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进而以积极的情绪和心态面对外部世界,成为心理健康、个性完善的社会接班人。
2.2、指导思想上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心理咨询则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术以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知识为理论支撑。二者在指导思想上不同。
2.3、工作方法上思政方法和心理学方法的冲突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主要通过说服、灌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道德教育,这一角色的本质在于“说”,以做到以理服人的说教者的形象。心理咨询师则是学生心理的引导者,主要是通过倾听、共情、理解、影响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协助来访者成长。
2.4、工作原则上价值判断和价值中立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是要看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动态是不是符合目前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是否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存在对错的价值判断的。而心理咨询师要对来访者做到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他所采取的是价值中立的原则,完全尊重来访者想法的基础上,协助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
2.5、工作目标上解决问题与助人自助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就业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则是通过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深入探索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引导来访者树立面对问题的正确心态,让来访者自己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因此,辅导员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2.6、工作关系上师生关系与咨访关系的冲突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所谓尊师重道,师生关系需要学生对教师有足够的尊重。教师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学校的代言人,在学生心中具有一定的权威地位。心理咨询中建立的是咨访关系。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也需要尊重,但是更需要的是平等。二者是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对最隐私的话题进行探讨,因此,心理咨询中对关系的'要求会更高。
2.7、工作要求上及时上报与隐私保密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是上下协调及管理说教,因此,当发现学生有一些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时,及时将情况上报给院系书记,或者学生处领导,乃至校领导,并要采取一切措施,利用所有资源,纠正学生的异常情况。而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时,在来访者的问题不会出现危机或给他人造成危机的前提下,咨询师是采取保密性原则,避免第三方知道来访者在咨询关系中所透露的任何事情。
3、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解决策略
3.1、准确把握角色要求,适时进行角色转换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强调集体原则;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侧重于学生人格个性的辅导培养,侧重个体感受。辅导员受聘于学校,必须站在学校的立场向学校负责,但在做心理咨询时,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向学生个体负责。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二者的角色要求,找好角色定位,并在需-§ 要的时候能较好地进行角色转换,有利于解决二者的角色冲突。
3.2、加强辅导员自身人格修养
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都需要具有较完备的人格素质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完善的人格素质会提高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增加辅导员的说服力。同时,也会使心理咨询师更好地建立起与来访者的关系,更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成长。因此,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符合角色期待的同时,扮演好角色。
3.3、提高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高校辅导员因为日常工作繁忙,他们除了完成国家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考试之外,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而心理咨询方法不够熟练、技术使用不灵活、咨询原则和规范不了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过程中角色的转换和扮演。因此,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应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各种方式不断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较好地掌握角色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3.4、寻找角色联系,整合角色功能
虽然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不同,但服务对象都是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因此,二者的工作有其相通之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倾听技术、共情技术、积极关注技术都可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既要从思想现象发现问题,又要从心理现象来研究人的问题。因此,辅导员可以将将心理咨询的方法与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关于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者角色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39-42.
[2]冯雯雯。关于高校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困境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61-62.
[3]张万钰,于清泉。浅谈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的素质要求[J].科技信息,2014,(33):223-226.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成功速度的快慢,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打造出色的班主任培训平台
在培训中来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自信心是一个涉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班主任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持,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以促进行为能力的跟进。比如:
1、集中培训
针对心理学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负责定期组织集中性的专题辅导。通过集中训练,解决班主任在理论方面存在的困惑问题,引导班主任以正确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2、自主培训
开出自信心方面的具体书目,班主任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同时,可以让课题组的老师共同收集有关自信心培养方面的资料、课件,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供班主任浏览,使用。
3、提供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的平台
给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对话、分享的平台,剖析教育案例,进行理性思考,构建科学的育人理念。
二、搭建学校与家长交流的桥梁
家长也对学校、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这种信心的缺失,是导致学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班主任与家长合力教育孩子就变得十分必要。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尝试:
1、大力宣传,让家长对学校充满自信
学校重视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满信心。每到家长会,学校都会给每位同学写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带回家,让父母翻阅,让家长与我们的老师“亲密接触”,让孩子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师以及教学状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2、对家长进行自信教育的有关培训
重点指导家长“赏识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引导,再多多正面鼓励,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实施感恩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主要通过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给学生写回信,举办感激父母的征文比赛,布置感恩教育作业等形式,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帮助家长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有了更多的沟通,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困境面前,积极尝试,奋力进取的学生更多了。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打开思路,引导、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对学生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接触空间最广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针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及经验进行分享:
1、在评价中培养
教师对学生经常作肯定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但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价要及时,易于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评价要恰如其分,防止遗漏,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要遗漏。③评价要因人而异。
2、在自我暗示中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励教育培养
我经常会遇到各方面较差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感。以平等、宽容、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尊重他们,并给予更多的激励和关怀。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培养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在竞争中培养
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我经常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培养自信。
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要成功,必须把班级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人。我觉得班主任应根据本班级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班干部和团干部的培训,指导他们大胆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班级日常事务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就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锻炼,在锻炼中逐步培养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学生自我管理单位,形成它们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团结机制,并拓展它们的功能
比如,班委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律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发挥突现作用。团支部对班级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沟通,确实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体系,对班级整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好的帮助。
2、开创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
(1)学习自主管理。学生自主成立班级学科兴趣小组,努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每个学科由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商讨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是一种题型的多种解法,可以是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取长补短。在这个基础上,学科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将兴趣小组的成果由同学自己以总结述评的方式在课上推荐给全班同学,因为学生自己分析的问题往往更切合本班学情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进步。
(2)行规自主管理。人人参与制定班规。利用班会课学生们根据自己本班情况定出班规,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并且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开主题班会活动
学生自主策划主题班会。班会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学生的苦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情景,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在一次次专题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沟通、互助与竞争,班会课成为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舞台。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