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题是按一定价值标准或条件对可供选择的课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研究方向、目标、领域和范围作出抉择的过程,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是决定论文内容和价值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精选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艺术教育专业论文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摘 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 ; 交往 ; 问题
一、 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1、现状分析
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又会玩的很开心。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的愿望。
2、情感与观念
幼儿必须学会处理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幼儿同伴交往中,会模仿他人的语言。幼儿在同伴游戏中练习语言表达机会多,在游戏中很轻松很愉快的学习了;在幼儿园,教师创设角色区让幼儿学习是很好的,当然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家长朋友的正确引导,还要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
1、幼儿之间的交往有着成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
幼儿在角色区“小超市”的表现,他们可以象社会上的人一样,自由表现,说错了不会被骂,可以自己定价位,收银员等超市人员还可以通过招聘等方法选取。这样,孩子们可能会在一片笑声中而过。
2、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他们会把自己最好的表现出来,他说的话做的游戏也会被他人所采纳接受,幼儿的自信心会得到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如: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时间把我教的儿歌《小老鼠》变成了拍手歌,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她们玩得更起劲并希望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1、伙伴交往的表现
伙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伴间相互交往,他们会相互学习,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得到互利,会懂得等待分享和谦让,还会使幼儿身心愉快,当一个幼儿遇到困难、心情不好时,如果与同伴一起玩,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
幼儿在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使他们发现与体验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有利于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又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了幼儿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习了自我控制谦让。
幼儿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容易发脾气,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获得社交技能, 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品德优良,人格健康的人。
二 、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普遍问题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在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
2、心理特征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他,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特殊现象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孤僻、不合群等不良行为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有些幼儿有明显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外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这些行为如不及时矫正,会逐渐使幼儿形成骄横无理、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家庭因素的影响
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普遍问题。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从而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也会立即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他们的同伴交往。独生子女生活在以父母为伙伴的家庭环境之中,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父母之间,父母与他人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重要源泉。如果没有人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往,容易使独生子女产生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的想法,表现出极强的利己性和以自己为中心。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也极易成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模型。
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较正规地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从家庭走进集体环境,会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者惩罚幼儿,这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压力,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交往特征。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人的呆板的角色等级地位,即老师就是老师,任务是教学,学生在学校,任务当然是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仅仅是幼儿个性的特征所致,从而不重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在今天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即便人们重视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是重视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因为师生交往便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仍旧忽视具有生活气息的同伴交往。在这一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包括协作精神、尊重别人权利、理解社会规范、服从他人、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和服务精神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之。
三、可采取的教育措施及对策
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更不愿意孩子孤独。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正在逐渐失去交往的机会,在生活中出现孤独或孤立化倾向。因此,成人要为促进幼儿的交往创造条件。
(一)、社区创设物质条件,社区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交往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幼儿交往的地点越来越少,社区在考虑环境设施时,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尽可能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和别人玩,在交往中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 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多带孩子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际交往方式习惯、与子女交往的次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响,平时注意以自己真诚热情的待人接物态度感染幼儿,并利用带孩子拜访亲友、到邻居家窜门等机会,让孩子能有机会参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去,并从成人之间的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影响。鼓励幼儿与各类伙伴交往,了解孩子的交友经验与感受,引导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水平。
(三)、学校要保证和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同时要对幼儿的交往行为进行积极的指导,培养幼儿正确的交往行为,使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环境
幼儿园是同伴交往最集中的地方,幼儿园就要在创设条件鼓励幼儿交往的同时,对幼儿的交往行为进行指导,可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关分享、协商、谦让等方面的游戏。教给幼儿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初步的交往技能;比如:在一次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突然发现了一只蜗牛,多多激动地和我说了这件事希望得到更多相关内容,引来许多小朋友的观看,借此机会我请孩子们互相讨论、交谈,借用了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作为随机教育请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讨论了:蜗牛的出现,饮食,繁殖等),我做及时指导。并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技能,在幼儿运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分析成功的原因,利用正强化巩固幼儿的行为;对于攻击性行为进行移情训练,有目的地设置教育情景,灵活地加以引导,使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想他人的兴趣与需要,克制自己并作出适当的反应,逐步矫正攻击性行为。
(四)、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作为幼儿教育的前沿,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同伴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为幼儿创造和提供交往的氛围,对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并给予耐心的辅导和帮助,引导幼儿多参加交往实践活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同伴关系是孩子最广泛、最正常的社会关系,成人应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对于不懂如何交往的幼儿,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于同伴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勤,《永远的“知心姐姐”对媒体说》,《中国记者》,8期,第19页
[2]卜卫:《儿童的权利》,《少年儿童研究》,4期,第25页、23页
[3]“快乐星球”网站
[4]陆晔,黄艳琳: 《重新认识“儿童”》,《现代传播》,2期,第33页、32页
[5] 邹晓燕, 李英玉 , 黄晓梅:《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第7期
小学教育的奠基地位、开端地位、黄金教育地位自然体现着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小学教育的作用与小学教育的地位是紧密相连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生兴趣各有不同,应根据所学内容因人而异进行任务安排。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范文一:小学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实践性分析
【内容摘要】在新时期,一些地区小学教育阶段中美术教学辅助优势体现不足,美术美育影响力欠缺,从教者对于美术形式的应用能力显得薄弱。
作者认为,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实践性探究,运用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和模拟训练法改进教学,提高从教者的应用能力与教学效果,为进一步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课程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通常按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教学。
笔者通过对大庆地区小学教师的听课结果进行总结,认为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应用性和参考性,学生对于如何把美术形式应用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存在诸多困难,应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故此笔者尝试采用练习法来改进教学。
一、运用练习法改进教学
在讲授完毕简笔画课程后,教师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课堂教学进行简笔画教学练习。
运用一边写板书,一边绘图、一边讲解授课内容的方法,简称为“书绘结合法”。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花”的简笔画绘制方法,在安排5分钟的手绘练习后,让学生们采用练习法来练习模拟课堂应用,并根据所学“花”的简笔画的绘制来讲解小学语文三年级《荷花》这篇课文。
然后,根据学生们练习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练习中,可选三位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讲解过程。
笔者的观察总结为:学生A与学生B绘画形象性与美感较好,学生C绘画形象性和美感稍弱,学生A能够很好地运用“书绘结合法”来讲解,但讲解时绘图用时稍长,讲解节奏有待调整。
学生B在讲解时,采用先绘图后讲解的方法,因此绘图用时较长,没有照顾到台下学生,也是不可取的;学生C在讲解时能够较好利用了“书绘结合法”,对书、绘、讲的节奏掌控很好,只要再提高绘制质量和美感就可以了。
对学生整体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后,笔者为每一位学生提出改进方案,最后针对学生们的共性问题,笔者重新进行示范演示讲解过程提供参考。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改进教学
学生兴趣各有不同,应根据所学内容因人而异进行任务安排。
任务驱动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按照自我的兴趣方向去自主选择练习课题。
同时,对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练习的反馈情况,能对学生们相互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例如,课程学习了简笔画动物的画法,设定任务为以动物为形象的课堂教学模拟。
课堂训练后,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备讲,选3位学生上讲台模拟:学生A运用蜗牛的画法来讲解小学数学问题,运用“书绘结合法”边绘制边讲解蜗牛从井底向上爬3米下滑1米的问题。
学生A的绘制能力较强、美感较好,但节奏把握较差,原因是对于这种问题的讲解,完全采用绘制方法不太妥当,用时较长,而选择结合教具的方法来讲解更为恰当。
学生B讲解课文《小松鼠找花生》,绘制形象感和美感都较好,课堂节奏把握也恰当,由于很好掌握了“书绘结合法”,课程讲解得生动有趣,但在图和文字的排版上略有冲突。
学生C尝试运用绘制动物形象讲解英语字母,造型选择也较为恰当,美感和节奏感都较好,讲解直观很生动,但对于动物形象的选择缺乏典型性和概括性。
在学生讲解完毕后,根据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不同问题,笔者分别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关键步骤重新进行讲解示范演示。
三、运用模拟训练改进教学
(一)模拟方法探究
模拟训练内容分为模拟“书绘结合法”、模拟教具制作、模拟教具应用、模拟多媒体演示制作这四个方面。
“书绘结合法”是根据授课内容来安排的,这种方法主要研究根据课程应选用何种绘图方式、绘图的速度与绘图的步骤、如何“边写边绘”、绘图的安排和板书的关系、哪些课程内容适合此种方法等。
模拟教具的制作,主要研究怎样根据授课内容来准备和制作教具,包括如何利用简易材料制作主体、如何增强教具的美感、如何把握教具的实用性、如何增加教具的可操作性等。
模拟教具的应用,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具体研究教具应用的适时性、教具的展示和操作规范性,以及如何利用教具进行互动演示等。
多媒体演示制作,具体研究为如何确定设计风格、如何增强制作的美感、如何增强操作性等。
例如,小学教材科学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通过示范制作不同溶液溶解盐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溶解盐的过程,最后结合真实的实验来了解一杯水溶解盐的过程。
在演示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定位学科风格,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图片。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不但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
通过模拟练习后,把学生分组,用任务驱动法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根据所给题目课下练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反馈。
最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改进训练内容
模拟教学内容即为训练内容,即“书绘结合法”模拟训练、教具制作模拟训练、教具应用模拟训练、多媒体演示模拟训练四大内容。
训练方式从易到难,从训练单一内容训练直到多种模拟内容的综合应用训练。
利用“书绘结合法”改进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绘图与板书书写交叉应用的协调性方面得到加强。
从绘制手段、不同绘制方法达到的不同绘制效果、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训练,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来进行具体的选择。
对于板书的书写布局安排、绘图与板书文字的组织方法、文字书写与绘图的操作节奏与合理性安排进行针对性训练。
利用模拟教具的制作方法改进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制作操作性和说明性强的教具,让教具既具实用性又具趣味性。
从制作教具的材料选择、加工方法、安装和固定方法、艺术效果的渲染、趣味性的表现方法等方面逐一进行指导训练,并加入了声、光、影、风等特殊效果。
同时,对市场上已有的教具进行解析学习,让学生们提出改进设想。
此外,可以安排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应用需要和授课者需要,分析开发制作新型教具。
利用多媒体演示制作法改进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
教师应利用PPT进行课件制作的风格设定方法、增强设计美感的方法、图片布局安排的合理性、图片与视频资料的整合利用方法、讲解与演示教学的操作规范进行分别训练。
安排学生对于操作性展示视频课下自己录制短片并剪辑后回到课堂播放。
在课程结束前每节课给出固定时间进行模拟训练的综合应用,即综合利用以上方法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练习。
(三)改进训练评价
对于训练评价,增加了模拟训练得分占总分60%的评分模式。
分别从绘制应用能力、教具制作质量、教具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等四方面来考察。
对绘制能力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从绘制手段选择是否合理、绘制方法是否规范准确、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书绘结合”操作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对教具制作质量进行评价,从教具材料选择是否合理、加工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安装和固定方法是否科学、教具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教具的制作美感表现、教具的趣味性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教具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于教具的应用时机选择的恰当性、教具展示的合理性、教具操作能力与讲解结合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PPT课件的风格定位、图片的布局安排的合理性、讲解与示范教学操作规范性进行评价。
四、实践评价
此次教学实践更加贴合时代发展需求,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中的美术实践应用更具指导性。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模拟课堂教学练习中有了实质性的收获与提高。
首先,学生在板书和绘图的综合能力应用方面得到了提升。
之前学生对于绘图手段的选择有时还不够恰当,但是经过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后,学生对于“书绘结合”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真正做到了板书与绘图较为恰当的结合。
并对不同学科特点能够采用不同的“书绘结合”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第二,学生们在模拟教具的制作中,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对于教具制作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制作中激起了学生们对趣味性的表现欲,对教具操作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加深了理解和认识。
在模拟利用教具的互动演示教学中,学生对受教者的操作效率也提出了新的想法。
第三,在模拟教具应用和训练方法中,学生更切实地体会到了受教者的需要。
了解怎么样利用教具启发学生兴趣,怎样操作教具才更具直观性和说明性。
在模拟教学中对板书的书写与教具操作,有了更加合理的结合,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
第四,在利用多媒体制作改进教学和训练方面,学生的从教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
对于不同学科的PPT课件的设计风格的把握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图片的筛选与板式的合理布局有了正确的表现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采用互动演示的方法和结合教具演示操作法使课堂效果更加丰富。
五、结语
通过此次改革实践,学生的课堂练习质量和美术形式的教学应用能力均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美术教学辅助功能,但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与困难。
例如,在某些基础技能的掌握上,有些练习需要时间的积累,如绘制方法的。练习、绘制手段的选择和应用练习、不同学科的教具的制作练习等。
因此,在某些同学作业的完成上,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笔者还需要在训练方法上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究马云鹏; 解书; 赵冬臣; 李业平高等教育研究-04-30
2、“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陈威东北师范大学-11-01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范文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探析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引发了国内教育界对小学教育的思考,所以本文对多元智能理论给小学教育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教育 启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就是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可以为小学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
因此,有必要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进行小学教育的分析,以便给小学教育带来更多的启示。
一、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小学教育
早于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就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指出,人的认智功能是具有多元性的,至少拥有数学逻辑、身体运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和音乐等八项智能。
而尽管大多数人的智能光谱并不完整,但是每个人的认知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所以,教育的任务就是进行学生多种潜能的开发,以便使每个人都进行自我潜力的发挥。
而在该种教育理念下,教育就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需要进行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强调。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课程具有明显的学术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情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国内小学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却没有建立起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而一味强调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智能,将导致学生其他认识方式的重要性遭到忽略,从而导致大量的人才资源遭到浪费。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来看,小学教育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需要将学生当做是一个整体来看待,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思想建立教学目标。
所以,除了设立认知方面的教学目标,还要设立心理、生活、情感和身体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每一教学目标确立后,还要设立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比如情感方面就可以设立服务与认知的情感目标和思想品质的情感目标。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考虑到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需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养成一定的学习态度,以便打好小学教育的素质基础。
课堂是学习知识、开拓视野、发展能力的主阵地,在这里孩子们自由快乐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的吸收各种新知识;老师则是天空中那颗明亮的启明星,给予孩子们方向指导,教会他们如何飞得更高更快,面对各种风雨的挑战将会变得游刃有余;那么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传递最充实的知识体系。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因此要对学生们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式,顺应新时代的变化,转化教学观念,逐步转化课堂中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用一颗“爱”心去教学。作为二十一世纪初期的青年教师,要大胆的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掌握学习技巧,培养其学会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以下是我对小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师生间的主次关系
1、老师树立培养学生创新和能力的意识。在唯物辨证法中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能动作用发挥是直接影响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传统的思维意识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也是传道授业的主体。在课堂上,纯粹的以“教学传授知识”为第一目的,在这种教而学的模式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间接的抹杀了学生们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们成为学习中的被动者,成为老师台下的一群观众,即形成了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惯性教学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意识的抹杀,形成了恶性循环,可能成为某些学生终生学习处世的一种惟上是从的思维意识。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需要逐步转变教学观念,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形成以教师为课堂的辅导者、引导者,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者,即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知识和创新意识并重”的新时代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掘和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动力,以新的意识形态,改变客观物质世界的固有模式,达到最终创新的目的。同时这种创新在量的不断积累创新中,达到质变,以最终的成功实践为其证明。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握课前课后的统一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好教学任务,分划好知识体系的结构,然后通过课堂的不断串联,将知识串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里,教师纯粹的主导将知识“硬生生”的塞进了学生们的大脑中,学生们在这种呆滞的学习过程中,那种活跃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慢慢被消磨,教师在初期教学有着良好的教学成绩,但忽视了学生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意识不断的被弱化,逐渐的丧失这种活跃的意识,因此学生丧失了创新的机会。
二、学校、课堂、家庭三点一线,创造有序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校、课堂、家庭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关键点。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的大理石,他认为教师灵活教学,家庭辅助配合监督,孩子自主参与学习,集体的良好氛围影响教学这四者的整合将会教育出一个叫优秀的学生。
1、学校为一切教育提供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新式教学资源不断的被发明创造和应用在教育中,小到课桌椅大到用多媒体上课的班班通。这种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构的大力投资、支持分不开。在教育资源中,安装的计算机,让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及思维想象,但是这些都是城市或者乡镇小学才有的待遇,对于偏远的乡下或者山村,那里即使有部分电脑,但总会缺乏一些专业计算机授课老师,或是因某一些原因并未将计算机课程落到实处,因此那种资源无形中被荒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利用;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学校有义务聘请计算机教师,把计算机课程落实到实处,让学生们在物质基础上与城市里面的学生保持在同一起跑线,消除部分城乡差距,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基础得到充分的满足时,相信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质量上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贫困地区的小学如何才能留住青年骨干教师也是一个值得令人反思的问题,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关注这类群体,给予他们相关的福利和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这样才能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强效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利于学生的“德智美体”得到全面发展,为祖国的未来提供多样化的人才。
2、课堂环境决定该科目的教学成果。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全体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氛围,要不断的反思教学方法。每个班总有一些“问题学生”,针对他们应采取相应的办法,为其他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任课老师要本着一颗责任心去教育每一位学生,相信这种责任心也会感化那些“问题学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相应的帮助。一位严厉的教师很在意课堂纪律,因此课堂上不断的申明课堂纪律,这样多少有点耽误上课时间,但每一次提醒总会给某些学生带来惊醒的作用。就像安庆市教育局局长说的一样,不能一味的打骂学生,教师要用耐心、爱心、责任心去感化学生,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良知限制自己的言行。我想这对长期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帮助。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从小培养其纪律性和严肃性,坚信有益于其一生。教师的严厉必将引起学生的紧张与配合,那对该科目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帮助,相信学生们最后也会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
三、指导实践工作的一些实例
1、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应用,上课不再是那么的单调无色。通过利用多媒体设施,开展多媒体讲课,相信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用图片、文字、音乐等方式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相信他们最直观的接受这些,不再是黑白的衬托显得那么的乏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让多媒体教学慢慢成为教学的主流,让学生的好奇心成为支配其认真学习的动力,让课堂便得丰富多彩。数学上,在学习物体形状时,可以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去找那些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让他们最直观的了解图形,把室内室外课堂相联系,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无处不在和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应试教育的考核需要成绩作为依据,成绩往往是最直接的天气晴雨表。老师可以通过类似奖励的方式,给予进步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如本子,卡通片玩具等,从他们的世界中进行奖励,让他们的竞争意识得到肯定,对于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作业有错题集等,给予他们更多的奖励,让学生们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学生们的付出得到老师们的肯定。针对一些学科,在班级放一个“问题信箱”,只要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应该写出来投到信箱里,然后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这样有利于发现各类的问题,也有效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到学期末,根据来信的数量和质量来评选“最勇敢的学生”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更多人参与其中。
小学教育在于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更多的认知,只有学校、老师、家长的提前认知,才能更好的落实这一系列的发展。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依靠学校和老师,更多的离不开家庭的有效配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来证明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盲目的套用造成难以预料的倒退。因此在新时期小学教育的发展中,教师的大胆创新也要结合相应的实际,用一颗有责任心去实施初等教育,使其不断的理论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着重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并引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我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着重强调了在人类的认知构成中,人所具有的八种智能有一样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教育应该对每一种智能都平等的对待,不能以传统的观念来看低某些智能。但它更深层的意义是强调每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自己智力优势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能的力量输入到到弱势智能领域中,进而促进弱势智能的发展。委员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特殊才能。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一个初步而又关键的时期,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并进一步发展弱势智能,是现今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登纳于1983年提出的。它包括以下八大技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每一种智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八种智能大体上可以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方面的整合。每个人的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在加德纳看来,智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认识能力,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个体的智能结构具有多维性、开放性和个别差异性。这理论所蕴含的尊重学生差异的学生观、个性化的课程观、多样化的教学观和多元化情景化的评价观,深刻地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化教学及评价的教学理念。
1.多元智能的核心智能
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的、平等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就是在听、说、读、写中所表现的能力,主要与语言的运用有关。逻辑-数理智能,就是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音乐-韵律智能,就是在唱歌和欣赏音乐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赏和创作的能力。空间-视觉智能,就是准确地感知外部空间世界的能力。它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的敏感性以及能够娴熟地用图画等形式表达头脑中想象的内容等。肢体-运动智能,就是运用身体和和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表现为用身体动作表达思想和感情及灵巧地操作物体,包括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特殊的身体技巧以及对外界或自身刺激反应的能力。自知自省智能,就是对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内心世界进行认识,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认识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人际交往和自然观察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即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是什么?他人是怎样工作的?如何能与他人更好的合作等。
以上八种基本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对学生来说多种智能尽可能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中没有重要或不重要之分,只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各有特点,并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创造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对智能的重新认识,以突破对旧教育理念的束缚,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等教学新理念。
2.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多元智能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性。即个体智能以多元的方式整体地存在着。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绑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且以整体的方式存在于个体,并非以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为核心,八种智能因素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要给予同等的注意力。
(2)差异性。即个体的智能组合具有差异性。尽管每个人同时绑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具有完整的智能结构,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能类型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人具有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方式。
(3)情境性。即个体智能是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表现。智能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离开情境孤立而抽象地谈智力是毫无意义的。
(4)实践性。即个体智能的实质是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多元智能理论对智能所做的界定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正如加德纳所说:“按照我的观点,大多数创造性的工作都发生在个体从事有意义且相当复杂的专题研究的情况下。”因此,专题作业在多元智能理论中被广泛倡导,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理念
1.多元化的学生观
如何看待学生,形成怎样的学生观是教学实现公平的前提呢?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生来都拥有多种智力,因环境和受教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强项,即个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不一。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之间的年龄、性别、家庭出身、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多元化的教师观
加德纳认为,我们的社会要留住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教师,这样教师的质量才会提高。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就一个概念打开多个窗户的人,觉察学生不同智能和不同学习方法的敏锐性是教师所具有的必备心理模式。优秀教师的作用,就好像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中介,能够根据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模式,经常注意到那些能更有效地传达有关教学内容的辅助教材,如课文、影片、计算机软件等,并能尽量采用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来运用它们。
3.多元化的评价观
评价是教师教育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传统的教师教育,单纯地依靠用纸笔的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其评价也只注重学业智能,特别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对其它智能均有所忽略。多元智能理论是从多角度,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超越过去静态的传统评价标准,用动态、情境、社会化的评价体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评价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注重对学生差异性的评价。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应该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分,他们只是各自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特点,善于挖掘,提供机会,对每个学生都倾予希望,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无论何时,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2.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力特点、学习风格,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其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喜好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并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思维敏捷的学生,记忆力差;基础不错的学生,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又欠缺。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这理论,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好的智力发展,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一些学生也许适应这种讲解方式,可这种方式对有些学生也许不太适应。如果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促进教学效果。对一些知识点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不同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可以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智能,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评价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评价多元化不仅仅是指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看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及表现;评价内容应更为全面,不但要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评价其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其它知识或能力的掌握;评价手段应更为多样,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进行学生互评和自评;评价标准也应更为科学,要摆脱不仅仅把分数当成评价标准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系统的总结分析加德纳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中的观念和启示对教师有重要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学生智能的多元化,让更多的教育教学者重新思考教学观念,并试图改变现存的教学方式以期发展不同学生的智能,实现个性化教学。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教育观念与实践的挑战,拓展了我们的思路、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励了我们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