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师教学论文(通用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一)评价内容片面、标准划一,评价目的有所偏差
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和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过多偏重于作品结果的优劣,对于幼儿作品中涉及到的诸如构图、着色、形象性、技能技巧等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智力因素非常重视,而对幼儿活动时应具备的认真的态度、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缺乏引导与肯定。教师评价的内容偏重于幼儿“学”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评价标准往往偏于成人化,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等。同时缺少针对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的评价,评价偏离了发展的轨道,教育评价事实上只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和课程发展”落了空。
(二)评价主体单一、方法单调,忽视幼儿的积极主动参与。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评价主体是幼儿园教师,幼儿是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评价方式上更多的是教师以个人意愿为主,自己决定作品的好坏优劣。教师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唱的是独角戏。虽然有时也让个别幼儿参与评价,教师总结,但由于教师平时缺乏对幼儿该方面的引导培养,幼儿缺少该方面能力,这一切也是形同虚设。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多采用现场即时评价,幼儿之间横向比较多,忽略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个体的差异。如评价时教师不考虑幼儿因个体差异绘画能力和速度是不同的实际情况,硬要部分幼儿放下画笔听教师讲评。教师评价时多指向于一些好的或明显不足的作品,如果是从肯定优点、发现问题的角度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许多教师似乎认为评价工作就是“寻找”处于两个极端发展水平的作品,评价对象仅在于此而已。对那些占大多数的处于一般水平的作品则常常忽略,没有指出其不足在哪里,应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三)评价方式传统,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
大部分教师的美术评价方式仍停留在以一传统的评价方式出现:
关注美术作品的结果重于活动的过程,偏重技能忽视情感表现。同时,教师的评价行为更多的发生在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体现在对幼儿已完成作品的评价上。很少有教师进行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及过程性评价。
(四)评价语言不具体,缺少艺术性、激励性。
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往往不具体,缺少针对性。在对幼儿绘画行为、绘画结果评价时,虽然语言坚持正面、鼓励,但单调、苍白如“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好”、“颜色很显眼”、“想得很特别”等等,这类语言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对幼儿创作过程的评价语言也不够深入,缺少启发性。如“你画的是什么”“想想秋天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帮助小朋友的”等,这类语言对幼儿来说过于抽象,不易操作,基本上是无效指导。有的教师指导语言虽很具体,但表现出明显的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如在幼儿画完一只小兔后,老师启发说:“小兔喜欢吃什么呀,画个萝卜吧”。还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你怎么画了个黑色的花?”“怎么画黑色的太阳,乱七八糟的,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所追求的不应是给幼儿的作品下一个结论,或评定绘画技能的高低,对幼儿的评价在考虑幼儿过去,重视幼儿现在的同时,更应关注幼儿未来的长期发展目标,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对幼儿艺术天性的保护,同时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成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判断其优势与不足,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教师应认识到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多方面的有效发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再提出知识、技法及想像、创造等方面的要求,并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与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的判断指标。
(二)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与多元化,不仅应包括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说来,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应包括:。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注重对幼儿:等的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评价应包括对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评价幼儿,发现幼儿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只有这样欣赏、乐观的态度才是真实而非虚伪的,也才能帮助被评价者自我发现进而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具体到一次美术活动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一定每次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活动进程、幼儿整体水平或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重点评价其中某些方面,或就某个题材、技法进行单项评价,但在一段时间内对全体或某个儿童的评价要能体现出评价的均衡与全面性。
(三)评价主体互换、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科学的美术评价,其中主体与客体是动态的,是不断变换的。评价活动既可由教师担任主体,也可以由幼儿担任主体,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改变过去唱独角戏,幼儿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体现幼儿在美术评价活动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
1、增强幼儿同伴间的相互评价
幼幼互动是发展幼儿相互审视评价的最好方式。幼儿相互之间了解彼此的兴趣、喜好,更容易交流沟通,更能读懂相互的作品,感受同伴作品的内涵。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心同伴的言行,帮助幼儿学会客观评价别人。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同伴间的对话、甚至争论,幼儿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协调问题,相互之间学习、取长补短。如:在同一题材的两幅作品中,一张使用了色彩明快的颜色,另一张使用的是色调灰暗的颜色。面对两幅作品幼儿参生了不同的评价。在如同辩论赛的评价争论中,最后他们发现鲜艳的色彩是好看,但会色调也是美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搭配协调的灰色作品也很漂亮。让幼儿相互评价,用平等的眼光欣赏同伴的作平,这样做对幼儿评价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甚至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重视幼儿自我的评价
幼儿的美术作品直接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经历。幼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充分展现在作品中。他们是最了解自己作品的。因此面对幼儿们的作品教师要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耐心认真地听他们讲述作品中蕴含的故事。如:。幼儿的自我评价体现着他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教师要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要正确的评价意见美术作品,就要从幼儿的角度以他们的方式观察世界,给幼儿解读自己作品的机会。
3、教师尊重幼儿差异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要考虑到幼儿之间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差异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在进行同样主题作品的绘画时由于幼儿个性特征和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作品的效果差距会很大。这时教师要避免用同一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幼儿。而要做纵向比较,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使每一位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给幼儿自信心,让他们有继续作画的愿望和兴趣。
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评价。如: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能力有限,教师在评价时尽量运用拟人化的语言。而中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师在评价时可以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构思,激发幼儿进一步创作,不断完善作品。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迅速发展。教师可以把自我评价和评价同伴作品的主动权交给他们,是但引导幼儿参予评价,使幼儿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相互学习、分享收获。
(四)评价语言生动恰当,体现激励性。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具体来说,评价首先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当幼儿的作品“离谱”时,更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时,教师应能善意地给予诠释。而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小班幼儿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应尽量采用拟人化和情景化的语言;中班幼儿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评价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大班幼儿能力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应更多采用协商和引导的语言,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总而言之,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与不同点,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错的。
(五)把握评价时机的切入。
评价时机的切入是指教师根据美术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随机进行评价。传统的美术评价往往习惯与选择在教学活动结束部分,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合理的时机切入可以安排在活动后,也可以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和下一次教学活动前。
1、教学活动中的评价:美术评价可以存在于幼儿创作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的结束部分,被称为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是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状况,及时针对教学、幼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变化来引导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的评价可以面向全体幼儿、也可以针对小组和个人进行,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后者注重对对幼儿操作成果的评判。如:活动最后教师或幼儿对美术作品从构图、色彩、想象、等方面给予判定和指导。
2、教学活动后的评价: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延伸活动中的评价。这类评价中,教师可以组织、发动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剪贴、布置,供幼儿相互欣赏、自我介绍、讨论、评议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师在运用这类评价时,还可以针对绘画过程以及作品中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3、下一次活动前的评价:这类评价能详尽地进行交流、总结上次活动中的问题,对这一次活动有较强的指导性。对系列、连续的教学有较大的帮助。
以上这些评价的时机各有所长,但也有其不足。例如教学活动后的评价更能进行个别交流,而对集体活动中的问题不能给予解决;下一次活动前的评价则对上次活动针对性价差。因此,教师在运用这些评价方式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时机情况选择、综合运用,使评价充分发挥作用。
活动实录片段: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有家吗?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有
老师:那你们明白小鸟、蜜蜂、小鱼、有家吗?
幼1说:我看到过小鸟的家,小鸟的家在树上。
幼2抢着说:我家墙上的瓦缝里也有鸟窝。
幼3说:小河是小鱼的家。
幼4说:小河是乌龟、虾还有螃蟹的家。
幼5说:花儿是蝴蝶和蜜蜂的家。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并用肢体表现模仿小鸟飞、蜜蜂飞、蜻蜓飞,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语言交往环境下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透过直观教学法结合多次欣赏,使幼儿更好的掌握诗歌的资料;透过谈话法帮忙幼儿理解诗歌中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潜力;透过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为仿编诗歌打下了很好的铺垫。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透过小鸟的家、蜜蜂的家、鱼儿的家、蜻蜓的家,让幼儿听听看看讲讲做做,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到达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
1.帮忙幼儿理解诗歌资料时,应多多让幼儿去感受去体会,教师应多引导、多提示、多模仿,深深的去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在仿编诗歌时,大多数幼儿都能理解,但作为教师应兼顾到个体差异,多关心、多帮忙、多锻炼那些口语表达潜力差的幼儿。
在以往的教科研活动中,教师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心态与情绪都是很消极的,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对教科研活动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幼儿园接触的是3—6岁幼儿,把孩子带好,用不着花很多精力搞教科研。再说,幼儿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虽专业素质好,但理论功底薄,研究水平低,没法搞教科研。二是教科研活动形式单一,总是业务园长或教研组长说、念、讲,教师则一味地记录、听讲。三是教科研活动内容经常跟着“流行风”走,外面流行研究什么,幼儿园也就跟着模仿照搬,不会在分析别人之长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搞得教师随“风”摇摆不定,兴趣不大。!
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加强思想管理,强化教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能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需要。作为园长,应把教科研放到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优先考虑和安排,树立“科研兴园”的工作指导方针,加强教科研思想管理,反复宣传教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教师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从教育发展、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教科研的必要性,从而唤起教师投身教科研的自觉性。园领导要身体力行,带动骨干教师进行示范,结合实际工作,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园领导参与进行了“幼儿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思想的渗透”、“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幼儿珠心算教育”、“幼儿听读游戏识字教育”等研究,从而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
首先,园领导和教研组长作为教科研活动的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教师,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允许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教科研活动中,与教师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既做指导者,又做平等的参与者,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见,善于提出教师存在的问题,启发教师思考。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缩小了,使教师产生被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乐于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二,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教师研究的需要,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难点、困惑为重点,将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师的需求之中,以教师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研究的“突破口”。我园常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小组讨论法来了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疑惑和对教科研活动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确定的教科研活动内容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因为它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增强了教师主人翁意识。比如,以前我园的教研观摩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园领导确定观摩内容与人选,在调查表中,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园领导根据大家的意见,将指定观摩与“自报观摩”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层层竞争选拔,选出优秀教师参加教研观摩活动;另一方面,对于能力弱一些的教师也要提供机会,通过个别指导,为她们参与教研观摩活动并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第三,改变以往管理者的“一言堂”、“独角戏”的教科研活动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科研活动,注重发挥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讨,提高活动的质量。我园的教科研活动形式有:
1、运用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知识等基本理论。!
2、邀请有关幼教专家来园作教科研专题讲座或是现场观摩,就教师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释疑与指导。
3、教师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轮流主讲,主讲人事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熟悉主讲内容,设计出讨论题目,组织大家开展讨论,最后并进行总结。
4、经常开展教研观摩活动,并认真进行评析,提出合理建议。
5、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到南京、上海、苏州等地幼儿园进行观摩活动,回来向大家传达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研究和讨论。
6、向家长或同行开展教科研成果汇报评比活动。
三、鼓励教师积极实践、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力。
教研的过程是教师将正确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将日常教育活动向研究性实践活动转化的过程。因此,管理者要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将教育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努力发挥自身潜力,促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幼教事业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怕开展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求稳怕乱,竞赛时总让孩子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待,活动内容
没有新意,结果,幼儿玩得不尽兴,活动量也达不到。针对这一情况,们组织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并认真研究存在问题,商讨对策,共同设计了大班体育游戏“扭扭虫”这一教育活动,利用“迷彩”布袋作为“扭扭虫”这一体育活动器具,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在开始的试教过程中,幼儿虽兴趣很浓,但通过对幼儿的脉搏测试,发现幼儿活动量的高潮过早地出现在准备阶段。于是,我们又通过教师们的学习、思考,建议执教者在活动中,注意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相结合,运用“慢慢爬、快快爬,滚一滚,躺下休息”等口令使活动动静交替,将四路纵队依次进行比赛改为十字队形,向场地四角同时比赛,减少幼儿等待时间,并增加教具“饼干”,从而也就增大了“扭扭虫”运“饼干”的频率,有效地控制了幼儿活动量。这项体育活动在参加扬州市学科观摩活动中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我园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有了明显的起色,教师们参加教科研活动由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动机,出现了争着搞课题研究,自费外出参观学习等前所未有的现象,这也说明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首先要明确常规不等于紧箍咒。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被要求排队的孩子一旦没有教师的监督,就会横冲直撞、争先恐后、难以自控。这说明有些不合理的规则束缚了孩子,教师应当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正确的儿童观的基础上制定常规,将其看成保证幼儿身心发展所需的“润滑剂”。如,教师讲故事时,不是让孩子们排排坐在远离教师的地方,而是参差不齐地围坐在教师身边,气氛很融洽,关系很亲切。用这样的方式组织活动,孩子们显得十分愉快,也很配合,这正是良好的常规教育的外在表现。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实际情景提出适宜的要求。
培养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常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应当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呢
常规的意义
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一系列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构成良好的习惯,构成科学的生活秩序。如,幼儿睡眠、起床、进餐都有固定的时间;幼儿玩完玩具后应当放回原先的地方;吃饭要洗手;水杯应当放在贴有标志的地方等等。
常规的作用
培养生活规律
从幼儿个体的发展来看,建立良好的常规能够使幼儿的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又能使幼儿进取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促进身体健康。
由于幼儿来自不一样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儿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作息没有规律,而在幼儿园则是按照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出贴合科学的合理安排,幼儿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时间观念和有组织、有条理的办事本事。
培养自律本事
自律是指控制自我,并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规则的本事。这种本事可经过遵守一日生活常规来逐渐培养,如幼儿在听故事、进食、午睡或者自由活动的时候,需要控制自我欲念,做到进食不说话,排队不乱挤,不强抢别人的玩具、不伤害别人等,渐渐地,遵守规则就会成为孩子们的自主行为。
建立安全感
人在一个有规律的环境里生活才会感到安全,幼儿也是如此,他们喜欢按照必须的程序做事。合理的常规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活,他们在心境愉快的情境中自然构成一种贴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则意识和规范行为。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常规应当简单、明确,适合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仅有适合幼儿的本事要求,才可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愿意去做。
“幼儿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它是幼儿园促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小班阶段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此时期的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能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做好小班的常规管理工作,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众所周知,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因此,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教师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要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常规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园孩子在午餐后通常要做以下几件事情:漱口――擦嘴――搬凳子――换鞋子――坐下看书或手指操。对于小班前期孩子来说,这里面很多事情都是在教师提醒、帮助下才能完成的,带小班的老师都有这么一种感触――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什么事情都要老师提醒,一上午下来,声音都哑了。在这个环节里,我比较注重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午餐后要完成的生活活动为例,我跟孩子们交流:
“你们知道午餐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我们要完成什么事情吗?”(漱口、擦嘴、搬凳子、换鞋子、坐下看书……)
“这段时间每天都一样长,小朋友在这段时间里必须做的事情都一样多,可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有的小朋友却没有办法完成?”(做事情不认真、拖拉)
“小朋友在这段时间里容易犯什么小错误?”(事情没有做完就去玩玩具、跑到走廊上玩……)
通过商量,最终我们约定:从午餐吃完开始,老师不提醒小朋友现在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管你做什么,只要在手指操音乐响起前坐在位置上就行了。当然,前提是坐到位置前应该把本来要完成的事做好。迟到的小朋友不能再搬凳子坐到集体中来,以免影响其他小朋友,且在别人做完手指操后,迟到的小朋友应该自行补做手指操,这个约定让孩子们非常紧张兴奋。经过半年的实践,他们都学会了尽快把该做的事情做好,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尝到了自己管理自己的“甜头”。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深化巩固常规要求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经验贫乏、正处于获得感知印象的阶段中,在幼儿的常规培养过程,还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持之以恒将常规地进行巩固。
1儿歌的妙用
在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时,我把一些常规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孩子,孩子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记住了相应的规则要求。
在幼儿叠衣服时候,我就运用儿歌:“衣服平平摆,关好两扇门,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鞠躬弯下腰。”使幼儿一下子掌握了叠衣服的步骤,在洗手的时候,教孩子们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自来水打湿,擦肥皂,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搓,自来水冲干净,一二三,甩干净。”
洗脸时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小毛巾,放手心(动作:拿毛巾,铺平放到手中),包好小手来洗车,先来洗车灯,左边车灯擦一擦(动作:擦左边的眼睛),右面车灯擦一擦(动作:擦右边的眼睛),再来擦擦小邮箱(动作:擦嘴巴),转一转,来到了平川幼儿园(动作:擦耳朵),嘀嘀嘀,到家了(动作:擦擦小鼻子)。”
吃饭时,利用餐前的时间念儿歌:“小饭碗,扶扶好,小勺子,拿拿牢,一口饭,一口菜,啊呜啊呜吃个饱。”有了这种琅琅上口的儿歌,不用刻板地说教,这些规则便印在每一位孩子的脑海里,在孩子的心里扎根,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
2标记的暗示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易遗忘,我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提示孩子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例如,为了帮助孩子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我在楼梯口画上箭号:为了让幼儿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我拍摄了本班一位小朋友正确洗手的步骤,把照片张贴在盥洗室的墙壁上,孩子们每天洗手时,我都要提醒孩子们对照图片上正确的洗手方法来洗,久而久之,孩子们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到了盥洗的好方法:为了避免孩子在喝水处你推我挤、把水泼洒在别人的身上,于是我在地面上贴小脚印,请孩子们踩着脚印去取水:为减少幼儿进卫生间发生碰撞,我在进出卫生间的过道上,画上两对小脚丫和来回箭头,提醒幼儿靠右行走。同时,我在各个区角也巧妙使用各种暗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娃娃家里,形象可爱的挂饰不仅帮助孩子分配角色,而且规定了参加游戏的人数:在音乐角里,给放沙球的框子外就贴上沙球的标志,放服装的就贴上服装的图案,让幼儿通过标志了解相同的东西要放在一起,提高幼儿的分类意识:美工区我用剪刀、水彩笔等形象的图案:玩具区张贴各种玩具图标,小小标志可以帮助孩子强化“玩完玩具归类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就是在这些各种标志的引领下,幼儿“有序摆物”、“靠右行走”等良好行为自然产生,并水到渠成地内化为一种习惯。
3榜样的激励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每次在擦嘴巴或者是擦小手时,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自觉地整理好,用完之后总会随手一丢。但有一次我发现子惠宝宝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乱的毛巾放好,我马上表扬了子惠,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把毛巾放好,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自觉地放毛巾。孩子们看到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都想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因此当幼儿自觉地以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我会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表扬,使幼儿感受到学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
三、重视家园配合,同步推进常规教育
重视家园联系,达到家园同步,帮助家长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很好,但一回家,家长往往随其自便,不能严格要求,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功亏一篑。因此,把教育延伸到幼儿的家庭,让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在家在园的一致意识。例如,对幼儿进行礼貌方面的常规教育,我教给幼儿离园、到园、离家、到家的礼貌和礼仪,同时要求家长要有榜样意识,以身作则,如送幼儿入园时,要做到主动和教师打招呼,让孩子学说、学用礼貌用语。我还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宣讲本班制定的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并把编写的《行为规范儿歌》印发给家长,让他们明白“规范”的内容,按“规范”的要求去教育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幼儿不断受到潜移默化,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效果,就能得以巩固。
总之,小班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艺术处理,唯有这样,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渐渐得由他律走向自律。逐步成长为遵守常规的小小文明人。
作为一名新老师,从20xx年八月份的新老师学校培训到半年的真正的实践工作,我收获很多,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最大的体会是老师间的竞争合作促进了自己的能力,也体会到对学生的任务要落实到位才能保证他们的成绩。要教好一个学生不难,但是要教好整个班77个学生就必须真正全心全意付出。
首先我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就要自己以身作则。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虚心请教,提高教学水平。做好备课上课。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更加贴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习惯。我接手初二(1)班的英语,我首先做的是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了解和测验了解他们的基础,预测他们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和备课组的老师互相研究参考。
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在课堂上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如果课堂上完全采用西方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西方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堂上完全放开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对于中国学生,这种自由与活跃会让一些学生忘了学习本质的内容。一节课上完了,虽然气氛很好,但也学不到什么。所以我选择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批改作业和测验一定要及时。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课后辅导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抄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要有耐心,要落实到位。
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分对象进行适当的培优辅差活动。这就要充分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我通常是布置一定的任务,他们自己讨论解决然后我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对后进生,我先让他们端正思想,重视学习,然后抓基础,将他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设定组长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组织他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增强他们的兴趣及自信。有的后进生接受能力较差,有的惰性很大。我要对他们做好跟踪工作。而期考结果证明,适当辅导差生对班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
兴趣是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要长时间使学生对某一学科保持兴趣,光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可能做到的,还需要老师多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上学期组织了几次英语活动。如“我的英语生活”,由学生用英语主持,表演小品,朗诵等节目。在学校英语活动周全年级的专题活动“手牵手防非典”中,整个活动的资料搜集,节目对白,道具,表演,主持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准备。学生的整体性,实践性,实效性,自主性和合作性都得到体现和促进。并在活动中结合学生在课本上的`知识。把课堂拉到生活中来。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教师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教师间的合作沟通促进了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新老师,最大的不足是缺少经验。对考点难点把握不住。学校“结对子”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这一不足。每次师傅听我的课,我都虚心请教师傅的意见,针对自己的存在问题改正,调整教学方法。并积极听师傅和其他老师的课并参与评课,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这半年来,是我不断学习的时间。特别幸运的是这里有许多优秀的前辈让我学习,他们也很乐意帮助我。我可以学习梁少清老师的雷厉风行的风格,学习雷雪娟老师细心负责的态度,学习苏洁红老师纯熟灵活的技巧等等。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跟学生关系方面,要跟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一点开始时我做得不好,跟学生走的太近,不利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形象,不利于教与学。我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从学生身上了解自己,定期对学生作调查,针对学生的意见反馈适当调整上课方式。如刚开始时,我上课的声音不够大,语速和教学进程都比较快,提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后来从学生的意见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改正。其实语速,教学进程应根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