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中学语文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面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说,对话理论、三维目标设计、语文素养、独特体验等术语的提出与运用。这场改革已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从而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与之相协调、相对应的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亦当有所动作,探寻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实践,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现阶段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阻碍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基本模式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经常见到的,这严重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进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社会主义是场景经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今天,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以及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优秀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调整和改造。
(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不够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更新,但是从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在知识点的选择和观念的更新上都存在着偏离实际、不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问题,没有更好注重学生学会利用知识来推动实践的培养,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等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没有得到精准地开发和运用。
(三)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技术运用不到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是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手段做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等单一教学手段依旧存在,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的充分调动以及教学质量的完善,同时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的不够到位,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推动力。
三、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究
(一)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面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 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 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 “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二)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感性材料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又是关于审美这一感性认识的科学,所以说,美学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旨在通过美学教育,培养学生在理论上的思辨能力以及在感性上对美的感受能力,所以在美学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感性材料之间的关系,保持二者的均衡,否则,如果过于强调理论,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过于强调感性材料,很难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思辨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也会相对肤浅。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化课程还存在许多不足,要培养新型的语文科教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紧扣时展的脉搏,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强化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职责,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开发潜在课程,培育教师精神;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美学理论是人类审美的理论思辨的方式以及深度的标志,是学习美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提出、分析美学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美学教育中,理论教学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只有经过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学习,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思维方式,达到一定的美学理论高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单纯的强调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何谈对美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正如朱光潜先生所主张的,通艺是谈艺的前提。感性材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且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进行深入探究的热情。
通过将感性材料融入教学,可以对枯燥的理论加以调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身边的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美学理论提升感性材料的理论高度,将理论和感性材料充分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且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不但有利于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训练学生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能力。
(三)采用多元方式,组建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体系
1.设立读书报告会,训练文本读解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交流会,提供学生阐述阅读理念与感受的平台,读书要交流,思想要碰撞,读书报告会既可以促进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在读书报告会的基础上衍生读书讲坛,将优秀的文本读解让更多的学生欣赏,传播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提升文学读解的文化意义。
2.采用“三百”方针,延伸写作能力训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更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能力。中山大学中文系所实施的“三百”(读一百本书,写一百篇读书笔记,作一百篇文章)方针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顺应写作与阅读能力的过程性,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结合,延续于大学四年中不间断的练习。我们在继承中大好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文学刊物,如班刊、系刊、主题刊、手抄报等延伸写作能力训练。要办好这些刊物,不但要有好的文笔,还要有好的策划、排版设计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妙事,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顺势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合作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越不写,就越不会写,越不会写,就越不敢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终南捷径,只有艰苦实践,只有多写,写多了自然文顺、手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因此设计好写作的专项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3.引入竞赛机制,提升专业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各类的技能大赛,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在竞争的舞台中既训练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也考验学生的专业能力。譬如,举行诗文朗诵赛、演讲赛、征文赛、博客大赛、教学设计大赛、课堂教学大赛、说课竞赛、课本剧表演赛等等。通过竞赛,提供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运用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胆略与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促进自己成长,提升专业能力。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获得扎实的文学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方式地不断改革和创新进程,而且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时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具体来说,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充分地结合起来,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显现出来,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而且仿若身临其境,获得最佳成效;教师要确定某个课堂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在网上检索和讨论,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经验和知识成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氛围,从而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科学技术的运用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就能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地独特魅力,使得初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不可或缺,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课程,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1]欧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杨云。汉语语法学纲要[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文应用型人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87-03
汉语言文学是一个开设历史久、发展相对成熟的传统专业,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学历教育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变。这也使得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就业难题。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文字处理能力、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人文应用型人才,这与我们目前学科体系内培养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型人才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及时转变培养策略,适应社会需求,培育人文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老牌大学已具优势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更应该认真反思如何才能在夹缝中谋生存求发展,以形成自己的人文学科教育特点和专业建设方向。为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成立之初就将办学目标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决定了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转变的重要方向。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指融人文性与理论性于一身,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适应社会需求,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人才。本文试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为例,探索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转向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尺度,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日益凸显。要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需按照社会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及结构。但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历史悠久,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专业基础课的变动空间不大。因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重心主要体现在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在选修课的设置方面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意愿与社会需求。大三、大四是考研与就业的分流阶段,为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其课程也实行分流设置,将该课程分为就业、考研、兴趣培养与能力提高等几个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与考研等不同意向进行选修。考研板块的专业选修课程有“古代文学专题”“古代汉语专题”“现当代文学专题”“现代汉语专题”等等。这类课程的讲授重点在学科的纵深教育上,会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专业前沿理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便于部分学生进一步考研深造。就业板块课程则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培养服务地域经济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所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教学技能”“演讲与口才”“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等。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对市场需求及学校定位的基础上设定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工作直接接轨。学生在按要求获得相应的学分后,也可以自愿参加其他兴趣培养类课程的学习,不计学分。
其次要增加实践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这一现状的出现,与学生在离校前较少接触社会,缺乏就业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举措。要适当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熟悉本专业技能。另外,专业基础课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例如“写作”要求学年内组织8课时左右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现代汉语”在讲授语音后,安排普通话训练;“演讲学”等基本技能课安排10―15学时的训练;文艺理论及文学史类课程试行学年论文制度。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围绕“文学概论”撰写文学评论类小论文;在二、三年级围绕“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现代汉语”撰写学年论文。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利用寒暑假进行三次为期至少20―30的社会调查(每学年各7―10天)。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调查总结和调查报告。这样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除利用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外,适时组织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提早到社会中去锻炼,以适应职场需求。实习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强化实习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般高校只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了能够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增加了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环节,即在第二学期安排为期两周的认知实习,第四学期安排为期四周的专业实习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工作,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并在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与实习周记,以总结经验得失。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各类公司兼职锻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结合的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提升职业竞争力,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二、合理规划专业实践活动,打造四项基本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长期存在,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是相悖的。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能力。当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上的。当然,这一点也是我们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的难点。因此就有 实际上,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既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人文素养;又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必须考虑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专业基础课要开足,否则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但同时我们又要考虑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面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合理定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以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适当增加应用性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我 因而,我们在设置系统的实践课程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有步骤地策划了系列专业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必要的实践训练。为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开展“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的系列活动,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和现代办公能力等基本功。我们在第一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第二学期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第三学期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第四学期着重培养现代办公能力。我们在每个学期都会有针对性地策划系列活动。
写一手漂亮的字,是文科大学生重要的人文素养之一,也是其就业时展现自身能力的关键一点。但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动手写字机会日益减少,这导致当代大学生动手写字的能力日益下降。因而,对于写字能力的培训就显得比较重要。我们邀请省内知名书法家为学生进行了“写字的基本要领和方法”的系列讲座。同时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书法专业指导教师,安排每天的写字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为,学生无论以后从事教育、文秘、行政管理还是文化传媒类工作都必须具备基本的语言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开展了系列即兴说话练习。早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及表达的锻炼,各班推选出优秀学生参加系里组织的即兴演讲比赛。写作能力是最能表现汉语言文学基本能力的指标之一。所以“写作”的改革也是“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系列活动的重中之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将写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定位于应用性文体的写作。为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技巧和规范,我们减少了写作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了应用写作、学术论文写作、新闻与采访写作系列课时,并通过讲座和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在讲授写作理论的同时,安排适量的写作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代办公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采用了讲授与上机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计算机实用技能培训类讲座,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现代办公实用技能。
专业实践环节是使学生将专业理论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教育部提倡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策划了“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的专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策划旨在探索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基于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的现状和社会期望学生能尽快加强的需求。
三、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社团活动
人文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尽快接触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工作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建系以来,本着以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办学宗旨,建立了广告设计、新闻编辑、摄影摄像等三个专业实验室。这些校内大型实习基地的建立也为学生加强动手能力提供了便利。另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推进校企合作,与语文报社、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太原市第二中学等十八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且聘任了多位富于实践经验,具有教学指导能力的事业机构领导与企业家担任“实践指导专家”。以弥补自有教师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的缺陷。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大了职前培训力度,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拓宽了学校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为文化企业培养有用人才。
另外,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设立的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及管理沟通能力,可以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相联系。同时,在社团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展现独立学院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因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依托系部专业特点,着力打造精品社团,形成“四社一台”的社团格局。“四社一台”包括:浩然辩论协会、湖畔文学社、I-MAX广告协会、文化创意协会和校园电视台。我们为每个社团配备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同时,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表现,会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系部的积极鼓励下,学生在社团活动方面表现积极,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浩然辩论协会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青春飞扬”杯大学生辩论赛中获得三连冠的好成绩,并成功举办了文化传播系即兴演讲比赛和新生专业辩论赛,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湖畔文学社在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人文原创大赛暨全国大学生百强人文社团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百强人文社团”。学生还自发举办了应用文基础写作培训活动及各类征文比赛、话剧展演、文学趣味知识竞赛等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并通过编辑《湖畔风》打造系文学创作的平台。I-MAX广告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广告大赛,积累了宝贵的参赛经验。文化创意协会积极联系校外公司,承办策划创意类的活动。这些活动锻炼了社团组织活动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学习和实践的途径。校园电视台是山西省唯一一个由学生自行完成采访、拍摄、制片、播放全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学生社团组织。社团还不定期对全台成员进行了专业、系统的培训,多次的学习和交流,使学生获得了实践能力上的提高。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力图通过各社团的建设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以专业为依托,打造社团精品活动,提升社团工作水平,努力发展成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平台。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色社团活动, 以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提升其创新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社团活动中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提高,以便实现独立学院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文应用型转向是大势所趋,也是关系到该学科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独立学院需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在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下,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性和应用性,使自己的培养目标能够符合社会需要,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3]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J].社科
纵横,2010,(1).
[4]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吴凤玲。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4).
[6]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6).
[7]赵丽娜,谭宏姣。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要求与特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调查法 主动学习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性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现象的能力。
近几年来,现代汉语教材建设不断出现新成果,先后出版了一批既新又实用的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欲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钱乃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江苏教育出版社);邵敬编的《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等。相对于现代汉语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步伐,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却是基本停滞不前、一成不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对语言学课程的兴趣不及文学类课程,究其原因,一是语言学理论色彩浓重,学生不易掌握运用;其次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其三是教学方法滞后,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乏味的理论演绎地生动。如何将教材更好地通过教学途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效地掌握现代汉语这门专业基础课,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1 将现代汉语教学最大限度地延伸到课堂之外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知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了解语言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正确使用语言,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高等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计划周时数一般是3:3或3:2,对这一门既要讲授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基本技能的课程来说,课时远远不够。一般教师们只能根据经验侧重重点、难点教学,忽视语言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周密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只能停留在可数的几次作业上,即使是讲解作业也常常以贴答案或精选典型实例讲解草草解决。即便如此,课程经常还处在赶进度状态(如词汇和语法部分),学生们也只能囫囵吞枣,对概念、定义似懂非懂,基础不扎实,一触及具体语言实例分析,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不知如何下手或应付了事,这样不仅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经常处在半知半解的状态下,而汉语的自身的结构特点决定汉语的学习经常是一环扣一环的,这样造成的不良循环,使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难以较好完成,还影响学生对语言学后续课程的学习。
目前,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通过分析练习达到巩固课堂讲授内容的目的,课堂讲授一般要占总课时量的70%-90%。这种方法使用较为普遍。一种则是只讲授基本原因,布置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原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实践又促进学生提高这种能力。后一种方法更为先进,但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分析思辨能力的基础上,这对现在刚从中学走入大学的大多数大一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也易使他们产生厌烦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一种就显得稳妥得多。总的来看,目前这两种方法都还是很好地完成了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任务,但对课堂之外的空间都重视不够。
我们认为,除了紧张的课堂学习,大学生课后的语言学习也是很关键的。相对于广泛的文学阅读而言,大学生课余主动学习或关注语言学的时间是很少的。往往一个学期可以阅读几本或十几本文学作品,却很难看完一部语言学专著,图书馆中语言学方面的杂志、报刊也少有人问津。即使有些愿意学习的,也只是通过课余语言学专著和语言学类期刊杂志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动态,很少参与实践活动,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去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可以说除了课后布置的练习外,学生几乎没有实践能力的机会,而且这种课后练习往往还处在被动的应付之中,即为了完成作业才上图书馆查阅一些资料。
2 将调查法应用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中
调查法是对某一社会现象通过访问、座谈、测验或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调查指标,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调查法在汉语言文字学科中应用的比较成功的是在汉语方言研究方面。自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语言调查会,开始运用现代汉语言调查方法进行方言调查,至今已有80个年头了。这期间从1928年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著作――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出版以来,陆续出版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汉语方言的专著,如《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云南方言调查报告》(1968)、《湖南方言调查报告》(1974)、《四川方言调查报告》(1984)、《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三卷(1987、1988、1990)、《云南方言志》(1989)、《闽语研究》(1991)等,乃至一些只是记录、描写一县一市一村一镇方言土语的研究专著。调查法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
近几年来,调查法的应用已不局限在汉语方言语音上,还涉及方言词汇、语法;其次,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数理统计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科的兴起,为调查法在汉语文字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打开了大门。我
首先,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调查法在汉语言学研究中都已成熟,完全适宜而且能够为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语料。其次,调查法运用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只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它可以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和素材,其本质还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语言现象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目、或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置调查研究专题,让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解释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的积极欲望。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接近生活实际,让生活中活生生的语料去激发学生分析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基础知识,以满足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需要,从而提高实践能力。这时这种学习方法也有利于学生边探索边学习边积累,弥补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不足,以课外促课内,提高学习效率。
3 现代汉语教学如何应用调查法
3.1 注意与方言调查的区别
应用于现代汉语教学的调查法,其调查的目的、范围,都不同于方言调查。方言调查的目的是对某一地区或民族的语言进行诘音、词汇、语法全方面的记录,达到描写、分析和比较目的。其调查的范围一般设定为某一特定的地域,和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而应用于现代汉语教学的调查法,则是以收集语料,应用课堂所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达到更好地消化课堂教学内容为目的的,对大一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问题,其调查范围会随着调查的目的、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有时甚至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家长,对调查对象的选择没有很高的要求。
3.2 注意把握语言调查的原则
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学习理论很薄弱,自主的调查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无法自己设计调查的内容,也缺乏调查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先讲清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讲深讲透。课堂中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是调查的实战培训。这种练习也可以先从同学之间的相互调查开始,先使他们有所发现,进而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简单讨论或是写一些评论性的总结,几句话或是体会都可以,主要是激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有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才会将问题带入课堂,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那些亲身体会也可 因而调查的原则应把握:①重过程,即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成果。调查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其本质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并获取知识,积累语料;②重体验,即让学生自主参与调查分析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在日常生活中乐于观察、捕捉,并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的学习习惯,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③重参与,即强调学生集中参与,相互探讨、相互促进;④重思考,即注重学生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培养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发现自方言语法使用调查、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从而变被动学
3.3 注意语言调查形式的多样化
语言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示等方面,也可以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学生们关注的角度入手,如规范用字调查、语音规范调查、方言词汇使用调查,招牌店名用字调查、中小学生错别字调查等。调查的时间主要是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周末或节假日,可以组织3-5人的小组,分区调查,如进行招牌店名的用字调查时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城区、近郊、远郊、县城的不同情况,各小组讨论后写出总结报告;也可以个人进行家族内方言词汇使用情况的调查等等。调查报告的设计要简洁,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和调查总结。调查内容必须详细记录调查的时间、地点、被调查人的具体情况;调查总结包括调查的心得、遇到的问题、自己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今后学习方向。对指导教师而言,应强调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理论性,防止学生将之作为个人调查;在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的建议,引导他们认真细致地完成调查。当然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主设计调查内容,调查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
总之,调查法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在他们丰富的感性认识下,主动构建起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基本认识,并把认识应用到本学科和语言学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并为将来从事语言学教学和研究积累丰富的材料。课外的语言调查既能培养兴趣又能培养基本技能,变课堂的被动学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02.
[2]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现代汉语(重排本)[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04.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化工、制药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近年来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在各高校中也渐成潮流。然而,作者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低年级基础实验课程双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盲目开展、推广双语教学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关键词:
双语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2001年教育部明文提出在高校中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开始,英语、汉语混合教学逐渐成为新世纪以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领域。作为高校化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即陆续开始尝试在低年级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英文教材,使用英文讲授,以使学生较早接触并熟悉专业英语,便于其高年级阶段的文献查阅、实验室科研等任务。我校也较早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至今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采用了一系列颇有效果的做法,如编写双语教材、强调化学化工专业词汇、实验讲解时采用较浅显的英文口语、繁难处采用汉语复述、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并使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等。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改进与反思。
二、反思
三、结语
总之,经过多年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都耗费更多的资源与时间后,我们发现表面光鲜的双语教学远未达到预期的成果,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英文水平提高并不显著。甚至因为学生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在陌生的专业英语上,反而会对实验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造成不良影响。英语并非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核心内� 因此,我们认为,双语实验教学———至少在普通高校的低年级阶段———不应为追求新潮而强行大面积推广。对于绝大部分同学,应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而部分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或可设立单独的双语教学班。此外,双语实验教学即便展开,也应与之后的专业英语、文献查阅等课程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出现过多的重复、冗余内容。
参考文献:
[1]周萍。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J].药学教育,2002,18(2):47.
[2]陈德英。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J].药学教育,2002,19(2):36-37.
[3]万福贤,姜林,尹洪宗,李映,付蕾,李长城。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166-169.
[4]盛野,张雷,吕蕾,王海晶。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初探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5,10(20):176-177.
[5]陈牲,田玫,徐丽英。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专刊:195-196.
[6]傅晶,黎俊波。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7):232-234.
[7]易兵,郭文辉,谭正德,党丽敏,宋欣荣。有机化学及实验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17-119.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面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说,对话理论、三维目标设计、语文素养、独特体验等术语的提出与运用。这场改革已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从而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与之相协调、相对应的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亦当有所动作,探寻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实践,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现阶段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阻碍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基本模式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经常见到的,这严重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进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社会主义是场景经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今天,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以及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优秀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调整和改造。
(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不够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更新,但是从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在知识点的选择和观念的更新上都存在着偏离实际、不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问题,没有更好注重学生学会利用知识来推动实践的培养,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等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没有得到精准地开发和运用。
(三)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技术运用不到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是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手段做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等单一教学手段依旧存在,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的充分调动以及教学质量的完善,同时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的不够到位,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推动力。
三、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究
(一)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面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 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 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 “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二)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感性材料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又是关于审美这一感性认识的科学,所以说,美学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旨在通过美学教育,培养学生在理论上的思辨能力以及在感性上对美的感受能力,所以在美学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感性材料之间的关系,保持二者的均衡,否则,如果过于强调理论,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过于强调感性材料,很难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思辨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也会相对肤浅。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化课程还存在许多不足,要培养新型的语文科教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紧扣时展的脉搏,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强化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职责,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开发潜在课程,培育教师精神;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美学理论是人类审美的理论思辨的方式以及深度的标志,是学习美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提出、分析美学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美学教育中,理论教学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只有经过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学习,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思维方式,达到一定的美学理论高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单纯的强调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何谈对美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正如朱光潜先生所主张的,通艺是谈艺的前提。感性材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且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进行深入探究的热情。
通过将感性材料融入教学,可以对枯燥的理论加以调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身边的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美学理论提升感性材料的理论高度,将理论和感性材料充分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且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不但有利于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训练学生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能力。
(三)采用多元方式,组建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体系
1.设立读书报告会,训练文本读解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交流会,提供学生阐述阅读理念与感受的平台,读书要交流,思想要碰撞,读书报告会既可以促进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在读书报告会的基础上衍生读书讲坛,将优秀的文本读解让更多的学生欣赏,传播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提升文学读解的文化意义。
2.采用“三百”方针,延伸写作能力训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更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能力。中山大学中文系所实施的“三百”(读一百本书,写一百篇读书笔记,作一百篇文章)方针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顺应写作与阅读能力的过程性,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结合,延续于大学四年中不间断的练习。我们在继承中大好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文学刊物,如班刊、系刊、主题刊、手抄报等延伸写作能力训练。要办好这些刊物,不但要有好的文笔,还要有好的策划、排版设计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妙事,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顺势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合作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越不写,就越不会写,越不会写,就越不敢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终南捷径,只有艰苦实践,只有多写,写多了自然文顺、手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因此设计好写作的专项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3.引入竞赛机制,提升专业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各类的技能大赛,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在竞争的舞台中既训练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也考验学生的专业能力。譬如,举行诗文朗诵赛、演讲赛、征文赛、博客大赛、教学设计大赛、课堂教学大赛、说课竞赛、课本剧表演赛等等。通过竞赛,提供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运用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胆略与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促进自己成长,提升专业能力。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获得扎实的文学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方式地不断改革和创新进程,而且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时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具体来说,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充分地结合起来,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显现出来,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而且仿若身临其境,获得最佳成效;教师要确定某个课堂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在网上检索和讨论,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经验和知识成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氛围,从而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科学技术的运用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就能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地独特魅力,使得初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