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优秀12篇

在经济学里,不确定性是一个基本的认知概念,即经济行为人发现自身在一种不确定感知中所产生的条件与状况。只要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论文 1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

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 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合周期化的趋势。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1992年味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味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1978年-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入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入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式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

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 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

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式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经济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

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股市继续上涨。

宏观经济学论文 2

美国证交所黄金板块指数(hui)近以来一直下跌,我听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中央银行出售储备金等等。的确,在过去两个月中,西班牙中央央行抛售了80吨黄金,因为他已经大量地降低了外汇储备资产,当然这其中又有另外一个话题了。

但是,我对黄金的宏观经济因素是非常看好的,尽管目前金价走势是不温不热的,甚至还有些下滑。事实上,相比短暂性的中央银售金而言,美元走势对金价得影响更有分量。40吨黄金确是也是很多,但相对于大规模的美元而言,这好像就是九牛一毛、沧海一栗吧。

目前助推金价走跌主要的因素是美元开始了短期性的升势行情。而3周以前我就已经将这些分析写给我的客户。举一个例子,我在上周就已发出金价有望下探660美元的警告,并有可能会进一步走低。两天以后,金价果如预期下破,而目前金价在650美元附近整理。

自从美元指数从点低位反弹上行以来,是什么促使美元进入这波升势行情的呢?而在此以前美元已经下跌了一个多月,其间金价两次上试挑战700美元大关。

但是,现在对美元指数来说80点是个强劲的支撑点,在几周以前,我已经预期到美元可能会开始它的上扬行情,现在看来这种预期是正确的。我预期金价将在700美元下方筑顶,自从预期发出后,金价到目前为止下跌至650美元附近。

在世界的金融市场中,美元的分量是极其大的,那么美元的任何趋势性的改变将对金价构成极大影响。既然如此,目前美元短期的上扬趋势已是非常得清楚,因此我们很少能够看清楚金价的短期趋势——主要是基于此时美元处在逆转的上扬行情中。由于国际炒家主要是在盯着美元的趋势是在向上,金价因此便经受苦难。

现在而言,金价和美元的走势也不总是相反,但是,某些时候他们会是这样。

原油价格对金价也有一些影响,还有就是最近伊朗核问题尔造成的地缘紧张局势已减弱,这些因素联合起来将金价从一个月以前的接近700美元的高位打压下来。

宏观经济因素方面。

简而言之,我所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因素对金价有推动的那些方面,而其它对金价也构成影响的典型性因素,如中央银行售金,黄金操纵等等,只是一些短期性的影响因素。他们不够成推动金价的根本性因素。我也不会去做过多的技术性分析,因为一些关联市场,如美元、原油和铜价的走势,对金价的指引更显重要。当然同样一个因素也不总是都对金价构成抑制或提振,某些时候会转变。既然这样,我试图关注的就是,它们正在转换变吗?

相比我集约化式的宏观经济方法的研究而言,有些时候,技术图表的分析显得更耐看。我相信,技术分析生来就是一种过时的分析方法,但它也有一些优点。但是,尽管我有一个数学的学士学位,并且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分析师。但我还是选择比技术分析远远困难的宏观经济研究方法。

黄金和铜。

继续讨论目前的金价,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铜就不得不提了。最近美国证交所黄金板块指数(hui)与期铜价格走势紧密。目前有报道称,中国制造业正在减少对铜的储备。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价格比较高,而且新的供给正在上市。此外,更为重要的就是,中国铜储备的减少预示着中国制造业对铜的需求可能会下降。这是我们所要密切关注的。

首先,我不指望从金融消息中听到有关中国的工业部门发展将放缓的消息。我指望看到的数据,如铜的库存告诉我们一个故事,以前任何人都了解的:中国的经济统计是非常落后的,在许多情况下,没有不对正在发生的事有一些详细的感识和真正的了解。我们只有在中国已经发生了什么以后才知道这个事实。这意味着,如果中国有任何的迹象显示,经济增长正在放慢,可能首先要观察的数据是就是对工业商品(如铜)的需求。

在大多数情况下,金价和美国证交所黄金板块指数(hui)与期铜的走势是相近的。我估计,金价和铜价正在预测世界经济放缓的事情正在发生,现在,与此种看法意见相左, 有一些狂妄的态度,就是世界金融的压力来自于国内和国外股票市场的未来前景。除了众人皆知的事实——上海市场失控,每个人似乎都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的全球性的股市大繁荣当中——也许要经历一个小的修正后。

但我必须说的是,我 也许另外一些事实能更客观的来说明这一切,像一些关键的基本金属(比如铜)价格的下跌。铜几乎被用在每件事物的假想中,并被认为是一个领先的经济指示器由于其自身的属性。依我看来,目前的令人倍感乐观的金融消息面和市场情绪只是一个大的烟雾,我们应该超越这个去看待一些问题。

我长期看好金市——但目前有些客观的评价。

我长期看好金市,但另一方面,我坚定地认为,我们将需要用黄金来阻止在未来数年内一个美元危机的发生。但是,我也对黄金复杂的属性进行着冷静客观的分析。并使用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来支持的想法。谨慎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论文 3

美国证交所黄金板块指数(hui)近以来一直下跌,我听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中央银行出售储备金等等。的确,在过去两个月中,西班牙中央央行抛售了80吨黄金,因为他已经大量地降低了外汇储备资产,当然这其中又有另外一个话题了。

但是,我对黄金的宏观经济因素是非常看好的,尽管目前金价走势是不温不热的,甚至还有些下滑。事实上,相比短暂性的中央银售金而言,美元走势对金价得影响更有分量。40吨黄金确是也是很多,但相对于大规模的美元而言,这好像就是九牛一毛、沧海一栗吧。

目前助推金价走跌主要的因素是美元开始了短期性的升势行情。而3周以前我就已经将这些分析写给我的客户。举一个例子,我在上周就已发出金价有望下探660美元的警告,并有可能会进一步走低。两天以后,金价果如预期下破,而目前金价在650美元附近整理。

自从美元指数从点低位反弹上行以来,是什么促使美元进入这波升势行情的呢?而在此以前美元已经下跌了一个多月,其间金价两次上试挑战700美元大关。

但是,现在对美元指数来说80点是个强劲的支撑点,在几周以前,我已经预期到美元可能会开始它的上扬行情,现在看来这种预期是正确的。我预期金价将在700美元下方筑顶,自从预期发出后,金价到目前为止下跌至650美元附近。

在世界的金融市场中,美元的分量是极其大的,那么美元的任何趋势性的改变将对金价构成极大影响。既然如此,目前美元短期的上扬趋势已是非常得清楚,因此我们很少能够看清楚金价的短期趋势——主要是基于此时美元处在逆转的上扬行情中。由于国际炒家主要是在盯着美元的趋势是在向上,金价因此便经受苦难。

现在而言,金价和美元的走势也不总是相反,但是,某些时候他们会是这样。

原油价格对金价也有一些影响,还有就是最近伊朗核问题尔造成的地缘紧张局势已减弱(该形势每周都有新变化),这些因素联合起来将金价从一个月以前的接近700美元的高位打压下来。

宏观经济因素方面

简而言之,我所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因素对金价有推动的那些方面,而其它对金价也构成影响的典型性因素,如中央银行售金,黄金操纵等等,只是一些短期性的影响因素。他们不够成推动金价的根本性因素。我也不会去做过多的技术性分析,因为一些关联市场,如美元、原油和铜价的走势,对金价的指引更显重要。当然同样一个因素也不总是都对金价构成抑制或提振,某些时候会转变。既然这样,我试图关注的就是,它们正在转换变吗?

相比我集约化式的宏观经济方法的研究而言,有些时候,技术图表的分析显得更耐看。我相信,技术分析生来就是一种过时的分析方法,但它也有一些优点。但是,尽管我有一个数学的学士学位,并且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分析师。但我还是选择比技术分析远远困难的宏观经济研究方法。

黄金和铜

继续讨论目前的金价,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铜就不得不提了。最近美国证交所黄金板块指数(hui)与期铜价格走势紧密。目前有报道称,中国制造业正在减少对铜的储备。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价格比较高,而且新的供给正在上市。此外,更为重要的就是,中国铜储备的减少预示着中国制造业对铜的需求可能会下降。这是我们所要密切关注的。

宏观经济论文 4

有关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分析

一、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概述

1、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的定义包括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就是经济信息。因此,对于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人类来说,经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经济活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信息的发展。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对经济信息活动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才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类方面,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如投资信息、货币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战略信息等;微观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方面的信息,如技术开发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计划等进行调节。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结构和总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各个主体的公平竞争;能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能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使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信息反映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 二是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计划的制定以统计资料、经济信息和经济情报为依据,但在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经济信息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计划与经济实际相适应。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销售等进行有机地组织,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持。

2、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组织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周期等。因此,必须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从目标来说,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任务来说,宏观经济管理按过程来说主要有决策、调节、监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来说,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3、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体现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济信息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能够监督经济活动,联系各个经济部门。二是经济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产生了新的知识,借助电脑之类的外部存储设备能够解放人的大脑,让人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融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才能够有针对性。经济信息为宏观目标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显示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人口增长数量、居民购买力的变化等,只有依据这些信息才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目标更加科学可行,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政府正确使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和生活水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和人均占有量所要达到的新水平;宏观效益目标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是指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影响下,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反映了总体经济在运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它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次分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当需求过多时,有可能存在供给不足;当总量平衡时,有可能结构失衡。因此,必须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全面覆盖,总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适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指标要达到精准十分困难,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量度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精密部署。另外,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在实现步骤上,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分阶段实现。二是落实责任。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责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宏观调控权利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组织实施。第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目标的内容、意义、实施步骤等信息,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协调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目标的实现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按预定目标进行。

2、在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计划管理需要有经济信息的支持,离开经济信息的支持,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宏观经济计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也十分复杂,其中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为了促进计划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导企业和市场,必须做好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检测工作,积极收集信息,特别是投资、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和传递。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

3、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地方经济或部门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观经济决策违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确定目标。目标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在确定目标前必须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全面的、准确的经济信息为依据,同时还要拟定多个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优化程度。三是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指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四是反馈信息。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跟踪验证,在主客观条件变化或决策有误时要及时调整。

四、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对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证经济信息有效应用的基础。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计划性原则,即要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信息资料确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此目标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二是时效性原则,即要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须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连贯性原则,即要保持信息的连贯,不断积累,丰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内容。二要保证信息源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以便选择最优的经济信息资源。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献法、内部资料法、参观访问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分类、编码、存储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对应的索引,以方便查阅。经济信息的整理能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并使其条理化,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其还能够得到丰富,因此,必须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成立管理机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同时还要引导用户参与到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三是联合共建。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国家投资外,还要积极吸引多方资金,建立共享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开发信息市场。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经济信息的作用,拓宽经济信息的覆盖范围。五是培养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后备信息人才。

五、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必须有效地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关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依赖市场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然而经济结构规律及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建设落后及运行机制不健全、人员信息素质水平偏低及对经济信息的整理不科学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应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急需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来解决。

一、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经济信息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直接在经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广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与整个经济运动有关联的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把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反映出来[1]。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经济信息都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来说,国家各级政府应基于市场调节来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调节整个经济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信息的影响是: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投资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投资规模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经济信息。由此可见,经济信息与投资规模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为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就应考虑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信息产生的影响,以满足国家经济增长需求,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信息能促进资源结构变得合理化,从而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用,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拥有的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资源配置及利用的合理化非常关键。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是不可消除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也一直存在,只有通过应用经济信息来宏观调控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的效益

管理并应用经济信息的目标在于追求宏观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里,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各个环节、各个经济部门效益的总和,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一个国家国民总值的增长,或是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总体有时候是局部的总和,但有时候局部的提高并不会使总体得到相应的提高[2]。在很多情况下,局部与总体之间都有很多矛盾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需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和方式促使局部与总体之间达到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效益;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信息导致的部分经济行为将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但是,既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有正面的,那么负面的经济效益也不可避免。所以好的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等不仅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如果能把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那么生态效益也会逐渐获得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也会对是否能完成宏观经济效益目标产生影响,只有通过有效应用经济信息,才能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保障措施

(一)探索经济管理结构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宏观调控的任务包括: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办法,基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3]。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不懈探索、实事求是的观点,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不仅要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水平,有针对性地选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不断建立健全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确保经济信息的应用充分、有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源就是经济信息,如果经济信息得不到有效应用,那么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一门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由于它的多层性、广泛性,决定着它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它的规律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才能进行探索。面对这些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可分为直接管理、间接管理;按照不同的管理主体和职能,可分为宏观经济决策、经济规划与调节、经济监督等。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经济结构管理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来统一规划,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采取正确的技术策略实现经济信息应用的现代化,促进提高宏观效益。

(二)建设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建立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包含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长时间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设置机构时都忽略了信息服务机构,即便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但并没有在决策过程中得到重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不充分。最大的信息用户是政府,政府同时也是最大的信息采集、生产和拥有者。政府信息机构采集到的经济信息的特点有客观性、宏观性、综合性、预测性等,能为各种职能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它的职责就在于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把经济信息定期公布给社会,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确保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4]。同时,经济信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的另一个前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应深入改革,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尽量减少直接管理的微观经济部门,或直接撤销,发展社会监督、服务组织,分担政府的部分管理任务,从而提高效率,为经济信息服务机构的运行提供条件,最终有效应用经济信息。

(三)提高人员信息素质水平,优化信息整理工作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如果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难以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走进信息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人员面临的要求就更高。对此,宏观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还要保持对经济信息的主动性、敏感性,熟练掌握经济信息知识;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锻炼自己运用经济信息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水平,善于从无序的、零散的经济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有效应用经济信息资源提供保障。当然,经济信息整理工作是应用的前提,需要宏观经济管理人员按照特定需求审核、重组、分类、编码、存储、更新收集到的经济信息,并建立信息检索系统,把孤立无序、凌乱分散的经济信息整理好,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应用提供方便。整理经济信息的目的在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为检索经济信息奠定基础,使经济信息管理更加准确、及时、系统、经济、有效,使经济信息整理工作变得更加优化更加有条理,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宏观经济学论文 5

繁荣的现代教育培育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现代教学法丛林。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由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法,各种教学法都具有其独到之处。对各种教学法优缺点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现实教学条件约束和教学对象自身状况一概而论,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盲目推行看似新颖、活泼、现代化的教学法而全然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许多传统教学法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被反复运用,依然生机勃勃,例如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导,指引学生学习的讲授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涌现出来的网络教学,以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以及各有偏重的研究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众多现代教学法,因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活动参与度,启发学生思考以及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安排灵活性上的种种优势,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欢迎。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中还出现了各种教学法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态势,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同时运用了几种教学法,实现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互补。但仅就教学法本身而言无法判断其好坏,也无法保障教学目标实现。适宜的教学法就是好的教学法。为此应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作为判断教学法优劣的标准。早到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 笔者提出的融会式分级教学法,正是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以“因材施教”法为基础加以变通,其教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分级与融会两个方面。一是分级。所谓分级是指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学习推进层次性要求而采取的层级式教学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对象是已完成了本科学习任务并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严谨性上还有待深化,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待培养。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该阶段的教学既要向学生教授更多前沿理论知识,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为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向更高一级科研领域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差异。从学科知识角度上看,科学硕士的学科知识、科研能力要求较高,属于学术型人才遴选,以及为更高一级科研工作做知识与能力准备的阶段。专业硕士则偏重于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偏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阶段。为达到上述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分级式教学法能更为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更为合理地选取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将更为客观、合理。二是融会。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与运用的交融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相互支撑性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互通性三个方面。知识的交融性是指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是实践运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即使是运用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情况稍有变化就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仍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重点。但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阶段将更加注重对学科知识来源的探究,通过来源追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在知识的发展变迁中触摸知识的运用,在学与用的交融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以学助用,以用促学、促创新。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包含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学习能力是学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实际管理工作的首要能力,同时也是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提升的基石。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不仅能较快地寻找到学习重点,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实现自我学习,而且还能利用其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积累总结经验,实现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现代科研与管理工作并不是截然分割开来的。科研工作需要实际管理案例的支持,管理工作需要科研成果的指导,研究生在未来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因此学生必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管理能力。融会式教学法通过专业知识的分级与融会,多种教学形式交融,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未来就业可能性。

二、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设计与构建

了解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新生专业背景、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是实施融会式分级教学的起点。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是近些年来研究生招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海南大学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几乎没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经管类其它专业的学生,还有一半是非经管类的跨学科学生;科学硕士的这种情况要好于专业硕士,但学生的跨专业率也几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数学生只学习过经济管理的一般知识,而从未接触过农林经济管理知识。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为达到培养目标,设计并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成为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核心。

(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首先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个层次,明确各个教学层次的关系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指标,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方面的关系从下至上来看,处于下层的知识是学习上层内容的基础。例如,硬核是学习主干的基础,主干是学习外延的台阶,并且硬核处于最下方,是“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必备内容。从上至下看则是,外延是主干内容的具体化,是对硬核的拓展,而主干将在学习中固化为硬核,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阶梯。此外,上述三方面教学内容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简单的逐级向上关系,而是在相互支撑的同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使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下面分别就三个层次内容的构建目标和依据展开具体论述。具体来说,硬核包含知识与能力两项。知识是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必需的专有知识。能力则是指专业分析能力,具体指是否能从基本假设出发,瞄准论证目标,通过分步骤严格推导论证,得到最终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还包含了对研究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的才能。因此,硬核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从专业知识层面出发确定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必备的专业知识;二是从研究与应用能力出发的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是超越了专业知识范畴的通用能力。所以就专业知识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的硬核教学内容明显有别于其它专业;但就能力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与其它专业的硕士极为相似。学生在掌握了硬核内容中属于知识部分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进行主干学习了。从专业知识角度上看,主干具有明显的课程属性,表现为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级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处于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位置,是学习该课程其它内容的起点;二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当前的专业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三是能反映研究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专业研究领域中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点;四是与当前宏观经济领域中突显出来的主要经济矛盾密切相关,倍受关注。确定了主干教学内容,硬核中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平台。通过向学生讲解模型构建的出发点、过程及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论证的顺序性、逻辑性与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学术问题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提升其理论模型发散式探讨的能力,在探讨中发现并拓展方向。外延由于完成时间较灵活,考核形式较宽松,通常被误认为是最不重要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在对外延的重要性进行合理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外延的教学目标。经济学在经管类硕士生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当前许多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要学习该课程,形成了在同一经济学课堂汇集了许多不同专业的经管类硕士生的局面。但各个专业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需求的具体知识不同,这就决定了外延学习的多目标性。从大的方向上讲,一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模型生动化、具体化,学生能接触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运用实例。二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科研工作展开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论证本专业学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大量学术性论文的阅读与具体案例剖析,使学生形成查阅参考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中发掘学科研究热点与空白,熟悉规范性科研学术论文的撰写格式,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及教学内容确定

明确了各层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下一步就是要将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具体化,并确定每一层次的具体教学内容。考虑到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专业背景与培养目标的不同,指标确定与具体教学内容选取也将有所不同。首先,硬核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的硬核选取指标极为相似,都集中在基础假设、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三个方面。所不同的是,科学硕士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教育背景,硬核的选取重在知识深化,专业硕士重在学科基础知识构建。具体来说,专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学习是要使其养成从专业假设出发,按照专业思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科学硕士则是要进一步深化理论基础知识。尽管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与初级并无根本不同,但受层次上的限制,初级经济学中的假设往往直接给出,较为武断,有关理论与事实不相吻合的现象也没有给予全面系统的解释,使得学生常对理论是否有价值产生疑问。为使经济问题的探讨能在更为客观、合理的基础上展开,需要对已学假设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例如经济人假设合理性的问题。基础性分析工具是贯穿“中级宏观经济学”始终,并被大量反复使用的工具。没有这一基础性工具就无法系统准确地学习中级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考虑到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知识储备上的差距,专业硕士的学习重点是基础技术学习,以运用为目的学习分析工具,不做系统理论探讨。科学硕士则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数学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函数极值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问题的讨论与求解,理解动态均衡的内涵与求解方法。在分析方法上,无论哪类研究生都要掌握从合理的假设前提出发,通过科学逻辑推导得到结论的推理论证法,科学硕士出于研究上的需要还应做到各种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依照分级要求,两类硕士研究生的主干选择指标不同,科学硕士以研究中的使用频率、学科发展方向作为选择指标;专业硕士则以基础模型、体现专业性、实用性作为选择指标。选择指标确定后,两类硕士“中级宏观经济学”的主干内容就明朗化了。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索罗-斯旺模型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而且是理解其它增长模型的基础,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该模型还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宏观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中,有着大量丰富的模型运用案例,所以该模型应列为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再如,市场非完全性、技术与知识的外溢性与非递减增长等,都是近些年来宏观经济研究取得突破的方向,经典的新古典模型未能涵盖上述内容,AK模型则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对AK模型的解析是科学硕士另一主干教学内容。相比之下,专业硕士的主干学习是为了构建学科框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因此,主干内容以一般性的宏观知识为主,重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宏观供需模型、管理政策、农业与工业化专题、“三农”专题 外延较硬核和主干而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随专业研究热点、研究技术、实际经济运行以及学生学习状况调整。科学硕士的选择指标是模型加深、运用拓展和热点追踪。根据这三项指标确定的教学内容,一是与基础模型密切相关的经典论文原文精读,如索罗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通过经典论文原文阅读,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研究成果,经典原文中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语言上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必学内容。二是国内外优秀专业杂志论文选读。研究生阶段可以把重点放在国内优秀杂志阅读上,避免要求过高而学生无法实现的问题,但论文阅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实现了解国内研究动态的目的。文章的选取要把握好与主干模型相关,体现主干模型变化与运用的原则,同时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体现专业研究热点的原则。专业硕士的外延包括获取当前农林经济数据,了解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状况及具体管理案例等内容。学生通过数据文献查询,熟悉掌握数据来源、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培养自己日后实际工作中对数据的敏感性与重视度。管理案例剖析是专业硕士重要的外延内容,通过对不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掌握各种运营模式的发展演变、管理绩效,探寻不同管理模型、运营方式的适用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三、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实施与考核

(一)组织实施

“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性决定了该课程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内容定方式,以方式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综合考虑各层次教学内容的目标、学生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方式的长处,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阶段采用最为适宜的教学方式。对于硬核中较为稳定、规范化的内容,如基础性数学知识,仍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一定的课后习题式作业。目前研究生阶段课后习题式作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现象往往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和学生都应集中精力做科研,而研究生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不需要再进行费时、费力而又刻板的课后习题练习。殊不知,这违背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原则,没有硬核支撑的研究将难以维系,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何况研究生还处于积累专业知识的阶段,课后习题是掌握知识所必需的。硬核中属于能力的内容则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互动和学生课后阅读等。因为能力是多维的,单一教学方式不可能实现培养多维能力的目的,能力的评价也需要具体问题支撑,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也没有现成程序可以遵循。为构建学生坚实的综合能力硬核,分阶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可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第一阶段以课堂教学法完成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的讲解;第二阶段由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相关作业,并要求将学习成果书面化;第三阶段针对学生提交的书面化学习成果进行课堂或课后的师生互动,保证整个教学都围绕着提高能力展开。主干内容的学时数最多,教学场所也主要在课堂这一较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感觉的场所中展开。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能自行阅读掌握的主干内容可采用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还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暴露出的不足,合理安排后续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营造更为活泼的课堂氛围。外延教学形式最为灵活,通常采取学生课后阅读、自学和完成一定课后作业、研究任务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上看,外延内容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外,容易产生外延学习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错误印象。事实上,外延之所以采取课外自学的方式,是因为通过前期的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现在需要的是个人在课外拓展性学习,针对研究课题选择性学习。应当指出的是,外延教学不是完全放任学生不管,及时督促、检查是促进外延学习所必需的,因此,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文献解读、案例剖析,并在期终考试中设置一定的外延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外延学习任务。

(二)考核

硕士研究生在掌握学科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发展方向不同考核方式也应有所差别。现有考核方式在评价学生能力上各有优势与不足。根据融会式分级教学思想,有效的考核方法是充分利用各种考核法的长处,优势互补,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定。试卷考核作为最常用的课堂考核法,在多样化考核中不能或缺。通过试卷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并给予客观评价。科学硕士的试卷考核重在考查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专业硕士则是知识的运用,分数权重上科学硕士要大。此外,还有重在即时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课后学习完成情况的其它课堂考核方式。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的随机提问,专题发言、讨论,这些考核方式淡化了考核的紧张气氛,赋予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参与度、发言质量等完成学生综合能力评判。这种形式的课堂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一般要小于试卷考核,但专业硕士的比重可以较高。课后考核以专题写作为主。为保证写作质量,题目应设计得较为具体,确保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题目通常由教师设定,也可采取学生根据各自研究方向,先提交题目,教师审核后再定写作题目的方式。由试卷、课堂评定、课后写作三部份考查构成的能力分级考核体系,操作上较为简便,时间上较易控制,且整合了三方面考核结果的最终成绩也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综合素质。

宏观经济学论文 6

(一)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

在高考招生中,独立学院为本科第三批,总分相对较低,并可以适当降分录取。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特别经济学类的专业大多招收的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更差,而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公式的推导,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基础知识较差的原因大多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正,所以很多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觉难跟上,听不懂。

(二)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习新生事物能力较强

独立学院的收费较高,所以能上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一般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活跃,情商高,兴趣广泛,大多有文艺特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非常熟悉,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讨厌刻板的理论学习。

(三)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缺乏刻苦精神

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控能力较差,在大学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学习习惯很难改正,导致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效果不显著;学习方法也缺乏灵活性,由于习惯了高中的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不会自己总结和解决问题,严重依赖教师。此外,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愿深究,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针对以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扎实基础、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精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独立学院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畏难态度,使学生真正把宏观经济学学好

(一)扎实基础知识

主要体现在数学和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上,在大一的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应该拿出相当的时间复习高中的数学知识,另外,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要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打实基础。在经济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例如案例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等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历代经济学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经济理论和历史或现在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独立学院的学生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是想符合的,通过形象的各种实际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现实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建立起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三)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单一的利用教授法,这样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应该充分理由学生知识面广、才艺突出、对计算机和因特网的熟悉来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通货膨胀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亲朋好友的通货膨胀经历,然后用小品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对失业问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典型国家的失业率指标,然后用PPT的方式进行演讲;而对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就可以通过课程提问的方式互动,多做练习,多多激励和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总之,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相应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激励制约机制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自制能力较差,逃课现象比较突出,上课不专心听讲。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上面也要在制度上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制约。例如,在上课时,对积极互动发言的同学加平时学分,对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和迟到旷课的学生减平时学分,对旷课严重的学生给予退课处理等。通过奖惩两方面的作用,从外部起到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并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总结

在目前独立学院学生日益庞大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基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特出经济学的特色,创新多种培养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使学生慢慢掌握经济学的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学好。

宏观经济论文 7

一、宏观经济学源于何时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个术语,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一文(伦敦,1933)中提出的;作为与“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术语在教科书中被首先使用,则是在美国肯尼斯·博尔丁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纽约,1948)。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标志,这一点在西方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但对宏观经济学到底源于何时却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看法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研究了宏观经济问题,因为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 第二种看法认为,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重农学派,理由是法国重农经济学家魁奈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把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中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中。第三种看法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是宏观经济学的最早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从普遍的物质生产领域考察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增加,而且还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考察了宏观经济的运行。

这三种观点中,厉以宁教授(1986)认为,第一种观点是不恰当的。尽管重商主义学说作为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确实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但由于其研究对象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内,停留在对交换对象的观察上,因而它建立的不是一种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也就谈不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源头。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如果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法国重农主义者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的贡献不可忽视;如果从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财富增长的角度来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成就同样不可抹杀。因此,可

就代表人物而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被认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他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一书被看作是西方经济学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从时间顺序上看,早期宏观经济学则经历了一个从威廉·配第到魁奈、再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除这些人物之外,西施蒙第等也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有过重要贡献。

二、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线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说,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为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即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这一时期;第三阶段: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这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时期。

在第一阶段即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虽然已经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了,并且已经运用了总量概念,但是与19世纪晚期以后的各种宏观经济学相比,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仍有一些重要区别:(1)在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那里,宏观经济研究和微观经济研究的划分是不明确的,还谈不上有什么分工;(2)其总量分析方法还没有建立在边际概念基础之上;(3)其理论基础仍然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后来的以边际效用论为依据的价值论;(4)后来广泛采用的均衡理论在当时还没有产生和运用。

在第二阶段,即从19世纪晚期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于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上,形成了许多种宏观经济学说,如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等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使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下面着重介绍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

在第三阶段,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出现,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为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才真正产生了,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其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因此被称作收入分析。它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的论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而20世纪最初30年的宏观经济学,则或者只限于对货币数量和利息率水平的分析,而不涉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问题;或者维持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谐的传统观点,把经济周期中阶段的更替看成是经济中自发力量调整的结果。对于30年代大危机,以往的经济学无能为力,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给予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决定总就业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这样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市场机制是没有力量自动使之均衡的,必须依靠国家干预才能实现充分就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恢复正常运行。需要注意的是,凯恩斯的分析是假定供给不变、社会上存在足够的资源为前提,而进行的短期的、比较静态的总量分析,因而只是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凯恩斯的追随者看来,这种短期的、比较静态的总量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他们从三个不同方面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

(1)把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动态分析,发展了投资函数理论,出现了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其中汉森和萨缪尔森等人的对乘数和加速系数交织作用的分析,被认为是投资函数理论早期发展中的最重要贡献;哈罗德和多马,斯旺、索洛、米德等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使投资函数理论得到进一步延伸。

(2)发展了消费函数理论,引入了个人可支配收入、持久收入(预期收入)和相对收入的概念,而不象凯恩斯那样仅停留于国民收入、绝对收入的分析,同时发展了市场预测理论。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杜生贝的相对收入假定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定。

(3)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为开放经济模型,打破了凯恩斯假想的封闭经济模型,引入了国外部门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马柯洛普、琼·罗宾逊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凯恩斯的追随者们的这些论点不仅发展和丰富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而且符合了当时西方各国经济增长和对外投资的需要,成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第四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现代宏观经济学在争论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出现以后,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派,在二战后大约保持了20年的极盛时期。60年代后期起,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难以做出解释,未能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于是,宏观经济学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1)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开始复兴。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 其次,以林德伯克为代表的新一代瑞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学也开始复兴。他们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结构分析,提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和“混合经济模型”是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又一个新动向。另外,长周期理论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如熊彼特以创新为中心的周期理论、康德拉捷夫的55年长周期理论以及库兹涅茨的20年长周期观点等。

(2)凯恩斯派宏观经济理论也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长期化时,不仅从总需求方面作了补充,而且还重视分析了总供给的变化;不仅继续采用实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且也强调采用规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后一方面,琼·罗宾逊、詹姆斯·拓宾、阿瑟·奥肯等人在经济分析中对价值判断、伦理标准的强调,都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规范经济学色彩强化的具体表现。

(3)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互相渗透。两派虽然都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但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不同,因而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论战非常激烈。不过,经过较长时期的争论,两派开始互相吸收对方的合理部分,互相影响和渗透。目前,在货币因素的重要性、失业问题的顽固性、国家长期规划的作用、浮动汇率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接近的看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派的分歧消失了,事实上,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和货币主义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二者的论战还将继续下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领域又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由于理性预期学说的兴起及其影响的扩大,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他们以粘性工资和粘性价格假说为出发点,对非自愿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作了新的解释,同时还致力于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寻求一个新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这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性、不对称性和滞后性。

(2)非均衡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贝纳西等人的努力,形成了一个非均衡经济学体系。

(3)对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视野显著地扩大了,引入了人力资本、非技术因素等,特别是重视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诸如产权问题、交易成本问题的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宏观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结合,使宏观经济研究出现了新的格局。

(4)政府失灵问题引起了较大的研究兴趣,出现了从金融政策角度或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进行的新的理论解释,这些研究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宏观经济学范围。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规律的学问。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学本来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划分。这从经济学说史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在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那里,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不仅研究了国民收入、国民财富、货币流通总量等问题,而且也研究了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价值和分配问题,即使是魁奈,也对微观经济学领域内的“纯产品”问题进行过细致的讨论。只是到了后来,随着分工的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深入,才出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划分。对此,正如我国经济学家樊纲(1997)指出的,“经济学发展史的最初阶段上,理论是十分综合的,但也正因如此,最初阶段的经济学是较为幼稚的;经济学分支的发展,是一种进步;正是这种分工为理论的深入和这深入之后更高级的综合,提供了新的基础。”

微观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所谓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作为经济学的不同分支,共同点也是明显的:只是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采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方法,即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涉及制度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从而与制度经济学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得比较成熟,因而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一直是激烈争论的问题,这里有必要多说一些。宏观经济理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都把微观经济理论所探讨和得出的某些原理当作既定的前提加以接受,诸如价值形成问题、收入分配的依据问题等并不包括在他们的理论之中。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一直缺乏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寻找微观基础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者孜孜以求的工作。

(1)对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萨缪尔逊早就提出,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因而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另外以卡尔多、琼·罗宾逊为首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要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中去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要承认价值本身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承认分配问题不能脱离特定历史条件和所有权因素来考察。凯恩斯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中两大分支—新古典综合派与新剑桥学派—之争,这个争论还在继续进行。

(2)货币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问题,货币主义者们、尤其是所谓第二代通货膨胀研究者们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们认为,人们的预期的形成与市场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市场信息的获得不仅需要成本,而且难以充分。因此,只分析宏观经济学领域中货币流通总量和利息率水平,不分析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人们对工资和价格的预期、市场信息的传递方式,是显然不够的。

(3)希克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上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既不同于凯恩斯主义,也不同于货币主义。早在30年代,他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就着手于二者结合的尝试,在他的理论中,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是一致的。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的学问,而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加总的结果,因此,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构成经济的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企业的微观基本行为相一致。为此,现代宏观经济学采取三个基本步骤:首先,试图从理论水平上理解单个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过程。他们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典型的或平均的家庭或企业,然后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研究它们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怎样以及将要怎样行为。其次,宏观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加总经济中个别家庭和企业的所有决定,来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他们将典型家庭或企业的行为以某种适当的方法加以“复合”(multiplied),把经济中的关键变量如价格、产量、消费量等等加总,然后推导出整体数据间的各种不同关系,以图解释关键经济变量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宏观经济数据以赋予理论经验内容,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宏观经济学就是这样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四、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宏观经济学普遍地引入中国已有近20多年的时间,其中经历了批判、部分吸收、全盘吸收、科学借鉴等曲折的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有用性以及如何运用等问题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期间的原因主要有: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学一直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唯一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作为“后来者”要被整个经济学界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要被老一代经济学家接受难度很大,目前主要是中青年一代掌握得较好。其次,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与西方经济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有巨大的体制差异,改革以来虽然正在实现转轨,但这种体制变迁尚未完成,这样,西方经济学要在中国开花结果,还需要伴随体制“土壤”的转变和培植。另外,中国长期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西方的经济自由主义因子的生长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强调政府作用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其干预的“度”的把握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只有在对现代西方经济学整体掌握和精髓吸纳的前提下,才能谈到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全面发展。

关于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在中国是否有用,已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中国经济学要与国际范式接轨是大势所趋。至于有人提出建立所谓的经济学的中国流派,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面对的是人类一般的经济活动,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国界之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不同国家来说,只是研究的问题不同,运用的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可以相同,西方经济学作为有用的工具,完全可以拿来运用,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当然,直接运用不等于完全照搬,一定的修改和完善还是必要的。当前重要的不是要不要重建中国经济学流派的问题,而是要平心静气地学习和消化西方经济学理论精髓和学术传统的问题,重点实现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转换。

目前在我国,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和运用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1)把宏观经济学当成是“宏大的、包罗万象”的学问。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正如樊纲教授所指出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不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很小的、很“窄”的,只是经济学宏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说明许多问题,而只能说明经济生活定的一类或一组问题;更严格地说,它只是对复杂的、立体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解析。

(2)把一些微观经济学的问题“宏观化”了。例如企业效率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等本来都属于微观领域的问题,但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事、结构的事都由中央政府管,因此似乎是“宏观”的事。但从理论分工的角度看,并非如此。现代宏观经济学虽然也从家庭、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入手分析宏观现象,但它实际上研究的是单个主体所面对的一类特定问题,如消费和储蓄行为、投资行为、就业行为等动态效率问题,而不是“成本最小化”的企业自身问题,或“结构瓶颈”之类的产业结构问题。

(3)把一些本属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长期问题”扯进了宏观经济学的范围。增长理论属于一种“长期理论”,它研究的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问题和何种长期增长率最优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短期理论”,它研究的是“短期波动”问题,而不是“长期增长”问题。与此相关的是“发展问题”。所谓发展问题其实是增长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特例,它比一般的增长问题更加具体、也更加综合,一般运用发展经济学进行解释。所谓发展经济学,就是在经济学各种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理论,不仅仅涉及到宏观经济学。

(4)把一些制度经济学的问题与宏观经济学混淆了。我们知道,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最基础的地位,它决定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决定着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稳定。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研究,一般都把“制度”假定为既定的。制度经济学则不同,它是把“制度”因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专门研究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如科斯的产权理论)以及制度本身发展变迁的规律(如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当前进行的“经济改革”问题,很显然属于制度经济学的范围,但常常被当作宏观经济学问题来谈论。把体制转轨、制度变迁之类的“长期的、动态的”问题当作只能解决“短期的波动”问题的宏观经济学问题,显然超出了宏观经济学之所能,是不恰当的。

总之,宏观经济学是在给定的经济制度条件下,在经济长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某一较短时期内的由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缩小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其实是很窄的、很有限的,不过是研究如何解释经济波动和如何通过宏观政策来熨平经济波动的“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在吸收、借鉴和运用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时已经出现并必须注意纠正的倾向。参考文献

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1997:《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厉以宁,1997:《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出版社。

梁小民,1997:《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

P·萨缪尔逊、W·诺德豪斯,1989:《经济学》,商务出版社。

E·夏皮罗,1985:《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论文 8

著作: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3、克莱恩:《凯恩斯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费雪:《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6、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说明》,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7、布坎南:《自由、市场、国家》(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马丁·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国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孙国茂:《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光 主编:《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4、Liundgqvist,L、、and、Sargent、Recursive:Macroeconomic Theory 、 MIF Press ,2001

15、Phelps:The Modern Equilibrium Theory of Un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Asste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6、Romer,Davi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McGraw – Hill:1996

17、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教材

1、保罗,A、萨缪尔逊,威廉; D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4、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5、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魏埙、蔡继明等著:《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袁志刚、欧阳明:《宏观经济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罗伯特耐尔海尔布伦纳、莱斯特瑟罗著 秦海译:《经济学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0、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著 吴汉洪、苏晚囡 译:《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1、莫里斯D利维著 刘立、陆瑾、张普译:《生活中的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布莱恩诺斯登、霍华德文著 王曙光、来有为等译:《与经济学大师对话——阐释现代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徐平华等著《西方经济学演义》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14、 N、 Gregory Mankiw:Principals of Economics 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1998年版

15、 Michael Parkin,Macroeconomics 5th ,Addison—Wesely Publishing Company,2003

16、 P、A、Samuelson & W、D、 Nordhaus,Macroeconomics 15th,McGraw—Hill,Inc、1996

17、 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Macroeconomics 8th,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长春出版社,2006年。

19。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

论文

理论部分:

1、卢卡斯:论经济发展的机制,美国《货币银行学杂志》,1988年第22期

2、罗 默: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86第10期

3、丁堡骏:亚当·斯密的宏观经济分析与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经济评论》,1996年第6期

4、赵世洪: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2期

5、谷书堂,刘占年: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11期

6、谷书堂: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与微观经济改革的关系,《经济学家》,1997年第5期

7、谷书堂:论中国转型期经济学,《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8、何国华、范卫清:新凯恩斯主义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

9、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10、陈峥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江海学刊》,1996年第6期

11、马颖: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假定前提,《经济评论》,1997年第3期

12、车卉淳: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3、叶景聪: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固定与浮动汇率体系之比较,《财经论丛》2002年第5期

14、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15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 《经济研究》 2007、1

应用部分:

1、谷书堂,顾颉:当前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中的一个矛盾与对策,《经济界》,1998年第1期

2、杨桂菊:关于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0年第3期

3、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者论宏观经济调控和我们的思考,《经济学家》,1994年第6期

4、李连城:试论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纵横》,1994年第7期

5、赵海宽: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金融》,1994年第1期

6、尹 恒:宏观经济模型的时间框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7、周天勇: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财贸经济》,2003年第3期

8、方方、刘力臻: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9、陈戈止:宏观调控两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财经科学》,1994年第6期

10、曹 新:宏观经济总量内涵异议,《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4年第5期

11、魏 杰,沈坤荣: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问题,《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5期

12、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中国物价》,2004年第3期

13、陈东琪:2004年宏观经济调控的主题——兼论均衡增长思路,《中国物价》,2004年第2期

1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15、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

16、柳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17、柳欣: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东岳论丛》,1999年03期

18、柳欣: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01期

19、柳欣,郭金星:虚拟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20、柳 欣: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经济学动态》,2003年10期

21、刘国光: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几点看法,《经济学动态》,2001年06期

22、刘国光:我国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09期

23、刘国光: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看法,《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22期

24、刘国光: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经济学动态》,2002年01期

25、刘国光: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学动态》,2003年05期

26、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还有多大,《了望》,1999年15期

27、林毅夫: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05期

28、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29、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年08期

30、房维中: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管理世界》,1994年03期

31、江铭强:日本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特点,《中国物资流通》,1994年09期

32、江铭强:美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手段,《中国物资流通》,1994年10期

33、江铭强:法国宏观经济计划调节体系简介,《中国物资流通》1994年11期

34、刘树成、张晓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特点和地区间经济差异的缩小, 《经济研究》2007、10

35、安同良,卞加振,陆国庆,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与模式:微观行为主体的视角,《经济研究》2007、7

36、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 《经济研究》2007、10

37、管汉晖,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经济研究》2007、2

38、贾俊雪,郭庆旺,刘晓路,资本性支出分权、公共资本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 《经济研究》2006、12

3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增长失衡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性支出角度的分析, 《经济研究》2006、10

40、吴汉洪 崔永,中国的铸币税与通货膨胀:1952—2004 《经济研究》 2006、9

41、王树春:现代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42、王树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与实证分析,《中国财政》,2000年第8期

43、王树春:城市集体经济的制度变迁及其趋势,《中国集体经济》,2001年第3期

44、王树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及其趋势——论体制转轨的重要性,《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3——转轨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002年6月

45、王树春: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研究中的局限性,《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4》,2003年6月

46、王树春:试析居民收入与消费需求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以天津市为例,《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5——市场经济的分配理论研究》,2003年6月

47、贾保文:创新型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改革的道路选择,《天津市党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48、贾保文:国家职能定位与体制改革,《现代财经》,2003年第12期

49、贾保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认定,《前线》,2003年第6期

50、王常柏:构建与财政、货币政策相配合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金融与经济》,2003年第5期

51、吴爱东:论国有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与规模经营,《商业研究》2000年第5期

52、黄卫华:利率、税率和价格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重庆金融》2001年

53、周莉津:入世与中零售业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0年

54、刘欣欣:阿马蒂亚·森的价值限制定理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

55、刘欣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

56、 李海伟、农地使用权流转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吗,《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7期

57、 李海伟、论制度变迁中的供求错位———以农地流转为例、《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58、 王树春,后税费时代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1期

59、王树春、略论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制度选择、 《现代财经》、 2006年第12期。

60、 王继平、美国反垄断兼并指南变迁中经济学家的作用及其启示、 《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61、 王继平、"幸福论"的研究与启示、《xxx》2007年4月24日

国外主要刊物

1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美国经济评论 美

2 The Economist 经济学家 英

3 Econometrica 计量经济学 美

4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季刊 美

5 The Economic quarterly 经济学杂志 英

6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经济研究评论 英

7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经济理论杂志 美

8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世界经济评论 德

9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 德

宏观经济论文 9

(一)实证方法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往往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变量间的关系,然而经济理论通常并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提供一个严密的说明,而且内生变量既可以出现在方程的左端也可以出现在方程的右端,从而使得估计和推断变得更加复杂,向量自回归(VAR)较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在研究货币政策传导及其影响的过程中,向量自回归模型已� 因此本文也采取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二)变量选取本文基于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选择变量,选取中国的经济增速、物价、货币供应量增速、贸易余额增速、股价、汇率以及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进行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速,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数据为季度数据,数据量较少,而工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存在非常相似的变化态势,因此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cgdg)作为经济增速的变量。对于物价,因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cppi)市场敏感度非常高,通常可作为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因此将其作为指标。关于货币供应量增速,以M2增速(cm2g)为研究对象。对于贸易余额增速(ceig),选择出口当期值与进口当期值之差的同比增速来衡量。以上证收盘综合指数作为股价(csti)的衡量变量。对于汇率,基于目前中国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将其确定为实际有效汇率(cexr)。对于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以M3可能更好的衡量流动性,然而IMF统计数据库的M3统计时期截至2005年第四季度,此外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度相对较低,美国M3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因此以美国的M2增速(um2g)作为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IMF统计数据库和国际清算银行。

(三)数据说明及其统计特征在样本选择期方面,由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开始启动首轮量化宽松政策;此外2008年量化宽松政策开启至目前的季度数据跨度较短,实证结果难以说明问题;因此选取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区间。为进一步对比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前后中国经济指标响应的变化,以量化宽松政策开启时点为界限,将样本选择期划分为两个子区间:第一阶段为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第二阶段为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对这两个子区间再分别进行研究。各序列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中国的经济增速(cgdg)、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cppi)、M2增速(cm2g)、贸易余额增速(ceig)、实际有效汇率(cexr)和美国M2增速(um2g)均为I(0)序列,而中国的上证收盘综合指数(csti)为I(1)序列。这样,如果要利用回归模型研究各序列之间的关系,就要求各序列之间存在协整性,为此本文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方法对其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七个序列中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量化宽松政策之前的估计结果根据AIC统计量可得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二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求取美国M2增速对中国的经济增速(cgdg)、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cppi)、M2增速(cm2g)、贸易余额增速(ceig)、上证收盘综合指数(csti)、实际有效汇率(cexr)六个指标的冲击。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前即以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的样本为研究对象。美国M2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长期来看,美国M2增速对中国经济增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中国M2增速具有正向的冲击;对贸易余额增速、实际有效汇率具有反向的冲击;上证收盘综合指数基本不受影响。各经济指标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表3是中国经济指标波动的方差分解结果。以第36期即3年的时期来看,美国M2增速对中国各指标的贡献度分别为6.58%、4.17%、5.12%、4.93%、1.32%和1.76%,国内因素对各对应指标的贡献度分别为93.42%、95.83%、94.88%、95.07%、98.68%和98.24%。

(二)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的估计结果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后即以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为样本区间进行研究。美国M2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增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M2增速、上证收盘综合指数呈现正向的变化;贸易余额增速和实际有效汇率呈现反向的变化。如表4所示,以第36期即3年的时期来看,美国M2增速对中国各指标的贡献度分别为8.14%、19.29%、14.22%、4.52%、9.51%和8.09%,国内因素对各相应指标的贡献度分别为91.86%、80.71%、85.78%、95.48%、90.49%和91.91%。总体而言,美国M2增速发生一个正向冲击,对于中国各经济指标,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之后,其变化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对于上证收盘综合指数,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前的结果显示基本不受影响,而之后的结果呈现正向的响应。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的美国M2增速对中国各经济指标变化的影响程度大于量化宽松政策之前。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2年至2013年这一新的样本选择期,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为进一步使得研究具有对比性,将样本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加以检验,研究结论总体如下。首先,无论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前还是之后,美国M2增速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贡献度仅占很小的比例,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绝大部分由其自身解释。因为自2005年7月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在此基础上测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水平的变化;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呈现一定的独立性。其次,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各宏观经济指标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后,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变化呈现明显的方向性。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后的美国M2增速对中国各经济指标变化的解释程度大于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前。最后,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M2增速、上证收盘综合指数呈现正向的响应;这是因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会导致其需求增加,基于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同时由于中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从而引起中国M2增速、中国经济增速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升,中国的流动性增加会引起股价指数上涨。贸易余额增速和实际有效汇率呈现反向的响应,因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导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所以实际有效汇率表现为反向变化,这进一步会引起贸易余额增速呈现反向变动。

宏观经济学论文 10

(一)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程序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法。例如,宏观经济学中投资这个概念对初学者来说很容易造成困惑,而投资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十分重要。对投资的正确理解,是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还是难以把握投资这一概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用尝试教学法,先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一旦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发现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的含义不同,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 然后教师导入新课,在新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把握投资与资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的含义不同,懂得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厂商购买资本或对资本的需求,是厂商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明确要从资本的角度来理解投资。最后,教师再次进行课堂作业并给予课堂小结,以此巩固对投资的理解。采用尝试教学的关键是两次尝试题的设计,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尝试题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与课本或学习材料的例题相似,便于学生藉以自学课本或学习材料,共同讨论和尝试解决问题。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时,可配合课本的题目来进行,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自学辅导教学

自学辅导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辅导教学的具体步骤包括:启发引导、阅读课本、自做练习、知道练习结果、教师小结。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把教学从着重灌输知识、技能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例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这章内容,理论性强,没有什么数学模型,同时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必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用自学辅导教学法,先从旧知识引发新问题,提出问题:你们在上章中了解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那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实践中是如何实施的呢?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阅读课本,该做练习时做练习,并核对答案。最后,教师小结,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再比如,GDP的问题也难以把握,在教师讲授GDP的概念之后,为使学生全面把握和增强理解GDP,以及有关GDP的评价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搜集资料,制作成PPT,来讲授相关内容。在学生讲述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学习心得。采用自学辅导教学的关键是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需巡视课堂,不打断学生的思维,只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发现共性的问题。小结时,做到有的放矢,纠错解疑,规范学生做题,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

(三)专题讨论教学

专题讨论教学是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锻炼的一种教学模式。专题讨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挖掘学科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综合知识的能力。对于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专题讨论教学法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专题讨论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设计好多个专题,让每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专题,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然后给学生1~2周的时间收集资料,并利用本章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接下来将每个小组讨论的结果用PPT的形式展示,派1~2代表做演讲。同时,课堂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做评委,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点评打分。最后由老师做总结发言,分析讨论的结果,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陈述。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课堂讨论对专题报告进行修改,每个组员提交1份个人研究报告,小组提交1份总报告。例如,在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讨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劳动者、企业主等阶层的影响。在讲消费理论时,要求学生查阅中国储蓄资料,分析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储蓄?在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时,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以我国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为时代背景,讨论政策组合的实际应用情况等。采用专题讨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应该精选专题,控制好学生陈述的时间,把握课堂节奏,带动气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优势明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教学难度增大、教学结构松散、教师的指导地位难以保证等等。笔者认为,要扬长避短,在宏观经济学自主学习教学安排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足够的授课学时

自主学习教学不否定理论讲授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难度和复杂性,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应当以理论讲授为主。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的授课时数约51学时,这只能保证讲授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为顺利实施教学范式改革,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教学内容,必须在原有授课学时的基础上至少增加16课时,即每学期至少达到68学时。

(二)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实证分析是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要想做好实证分析,学生必须具备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这也是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顺利实施的保证。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等公共资源收集数据,并传授一些基本的处理原始数据的方法等。例如,在讲“国民收入核算”、“失业与通货膨胀”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搜集中国名义GDP、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CPI、PPI等数据,让学生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有总体的认识。在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其中涉及货币政策问题时,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搜集中国历年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大体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建立科学的学生考核机制

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应当纠正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偏差,扩大评价的内涵和范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科学考核的标准应是多重的,丰富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应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研讨与辩论的表现、自主查文献讲课的表现、课程作业的表现等。着重评价学生掌握方法和能力的程度,考察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实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其教学难度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增大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既要精心设计、策划,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由课堂任课教师一人独自难以承担。因此,《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负责课堂讲授,每一章的自主学习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由课程教学团队的每一位主讲教师分别负责,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专业背景等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宏观经济论文 11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以资本理论为基础。在思想流派划分的问题上,部分经济思想史学者把奥地利学派简单地归类为古典学派的做法是欠妥的。尽管奥地利学派继承了古典学派思想中的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储蓄等于投资和充分就业等假设,然而,奥地利学派一旦把资本异质性和生产结构用于对市场过程的分析,就意味着与古典学派的决裂,因为它强调时间的作用和抛弃了货币中性假设。尽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尝试运用微观基础来巩固宏观经济学理论,并且承认理性行为人不会形成系统性错误的预期,但它是以瓦尔拉斯的均衡框架为基础来构建模型的,以此发展出一种分析总量波动的均衡方法。与其不同,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不是一个完全确定性的过程,不能用基于均衡的概念来解释。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理论是动态的,它把货币、时间、生产要素和企业家精神整合到市场过程的分析中,成为区别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标志。与主流假设资本是同质的不同,奥地利学派假设资本是异质的。资本的异质性不仅 因此,在资本问题上,经济学家不能忽视企业家赋予资本品各种各样的功能。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开篇就提出“不同级财货理论”,用来说明人类欲望及其满足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门格尔将直接满足人的需要的财货称为第一级财货(消费品),将生产第一级财货的其他财货称为高级财货,离最终消费品越远的财货级别越高。门格尔把资本定义为生产期间保有的高级财货。门格尔强调资本的异质性和互补性,认为“若没有同时支配着其余(补足)的高级财货,则我们要用一个单一的高级财货来满足我们的欲望是不可能的。”同时,门格尔强调时间是市场过程分析中的一个“本质要素”,“一些高级财货,要在瞬间将其转化为相应的低级财货是全然不可能的。”时间偏好理论是杰文斯对经济学的一大贡献。在《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中,杰文斯创造性地运用三角形图解的形式来表示资本与时间的关系,认为“资本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劳动者能够等候长久工作的结果———使企业的开始至终局,可以距离一个时间。”这直接影响了哈耶克在《物价与生产》中提出的“哈耶克三角”跨期结构分析框架。庞巴维克是奥地利学派资本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迂回生产理论是基于时间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他认为,迂回生产的优势是人们获得的产品比直接生产的要多,以及它是获得某类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高和结构复杂的产品)的唯一方法。迂回生产是一种资本化的生产方式,迂回的过程越长,所产出的资本就越多,从而生产的资本化程度就越高。米塞斯和哈耶克在资本理论问题上整合了时间与货币两个核心要素,创立了商业循环理论。米塞斯指出:“资本是储藏起来的劳动、自然和时间。不靠资本品帮助的生产与利用资本品的生产,其区别在时间。”在《货币与信用原理》(1912)中,米塞斯将门格尔的主观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方法运用到货币价值的分析上,并揭示了信贷扩张如何通过相对价格扭曲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变化并引发周期性的波动。米塞斯突破了古典模型中的两分法(实际部门和货币部门是分离的),提出“货币非中立”的观点。米塞斯认为“中立的货币”这个概念是自相矛盾的,“货币如果其本身不具推动力,就不算是完全的货币,甚至根本就不是货币。”即使在长期,货币也是非中性的,货币本身就是引起资本结构变动的一个因素。在此基础上,哈耶克的《物价与生产》(1931)首次提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结构”的概念,建立了被称为“哈耶克三角”的跨期结构分析框架,阐述货币—产出的因果关系及货币在生产结构中的传递机制,强调相对价格在决定生产数量和方向中的支配性作用。哈耶克的分析框架成为加里森宏观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加里森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主要借助于三个图形工具,可贷资金市场和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从主流宏观经济学吸收过来的,而跨期生产结构主要是以“哈耶克三角”为基础的。加里森认为该模型的新颖之处在于其整合性和运用性。右下方的坐标为可贷资金市场,它反映了不同利率水平下储蓄者的贷款意愿和投资者借入资金的意愿,可贷资金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利率,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右上方的坐标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它用来分析替代性产品(投资品和消费品)的生产组合。其中,坐标纵轴描绘了消费品的运动轨迹,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在坐标纵轴的投影与跨期生产结构(“哈耶克三角”)垂直直角边上体现的最终消费品的产出相一致。坐标横轴描绘了总投资的轨迹。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表示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投资与消费组合。遵循哈耶克在《物价与生产》的分析路径,模型的分析是从充分就业和资源被充分利用这一假定均衡状态出发。左上方的坐标是跨期生产结构,它具有两个维度:价值维度和时间维度。垂直直角边表示价值维度,用于衡量消费品产出的价值,它通过货币价值表示出来;水平直角边表示时间维度,即生产的迂回程度。水平直角边的左端是远离消费品(即资本化程度高)的阶段,右端是靠近消费品(即资本化程度低)的阶段。

从时间轴到斜边的垂直距离表示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价值。时间偏好的变化创造了获利机会,企业家的预期利润是决定生产结构变化的最现实和最重要因素。当市场主体的时间偏好降低时,人们减少当前消费,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S',均衡利率下降,原本无利可图的资本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现在变得有利可图,投资者把资源和劳动服务从相对靠后的阶段转移到相对靠前的阶段,从而使生产过程更加迂回,整个生产结构链条被拉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在图形分析上,均衡利率的下降引致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投资与消费组合沿着边界顺时针运动,“哈耶克三角”的斜边更扁平了。从整个生产过程看来,在资本重构的初期经济增长率可能出现短暂性下降,一旦资本重构完成后,经济增长率将会比偏好变化前更高,资本重构(形状发生变化)后不断扩大的“哈耶克三角”。由时间偏好变化引致的资本重构,并不会使消费持续性地降低,而是未来消费增加得更快,因此,资本重构促进消费增加的结果与市场主体时间偏好变化的目的相一致,这种增长模式是可持续的。奥地利学派与凯恩斯理论的根本分歧集中在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以及利率的问题上。凯恩斯认为储蓄与投资是两个完全独立和相互矛盾的过程,他说道:“个人的储蓄行为不是用将来的消费需求来代替现在的消费需求,它是这种需求的一种净减少。储蓄行为除了会减少现在的消费需求以外,还会减少现在的投资需求。”在利率问题上,凯恩斯指出:“即使货币数量大量增加,也只能对利率施加相对较小的影响。因为货币数量的大量增加,会使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此之大,以致由于安全动机引起的流动性偏好会加强。”在凯恩斯看来,投资者的信心状态或信贷机构的信用状态的弱化将引致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并导致经济危机,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内在于市场经济中,国家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来直接组织投资”。奥地利学派则从资本异质性和生产结构的角度对凯恩斯的观点进行反驳。他们继承古典学派的观� 在解决“储蓄如何有效转化为投资”的问题上,奥地利学派提出了自己的解释:第一,在资金来源方面,商业企业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不仅来源于消费者的直接储蓄,还来源于自身留存利润(自我借贷);第二,在转化方面,市场经济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金融工具,商业企业能够获得扩大经营规模和采用新技术的资本;第三,在因果关系上,认为凯恩斯所坚持的“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不是衰退的原因,相反,它却是此前信贷扩张和随后利率扭曲引致资源错配的结果。投资者信心的普遍丧失和流动性偏好的增强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它们并不内在于市场经济中。加里森运用引申需求效应和时间贴现效应,来说明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把引申需求定义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以及由此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在转向资本化程度更高的生产方法的过程中,时间贴现效应是巨大的,它有助于抵消引申需求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在这过程中,生产手段作为产品本身,其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引申需求效应主导较晚阶段,时间贴现效应主导较早阶段。在缺乏资本异质性的理论前提下,凯恩斯关于“储蓄与投资的矛盾性”否定了时间贴现效应,同时暗含着“投资的增加不需要牺牲当下的消费为代价”这一假设,因此凯恩斯往往忽略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投资与消费组合沿着边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运动。在利率问题上,奥地利学派认为,尽管在信贷扩张的初始阶段,货币数量的增加确实会暂时性地降低利率,然而,从长远来看货币数量不会影响利率,除非时间偏好发生变化。储蓄—投资—消费的比例是由每个市场主体的时间偏好决定的。奥地利学派认为,信贷扩张是经济波动的制动机制,相对价格变动是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假设市场主体的时间偏好不变,中央银行为应对经济衰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用△MC表示信贷扩张),信贷扩张引致均衡利率的暂时性下降,人为的低利率向投资者释放错误的信号,激励他们增加资本投入。然而,信贷扩张引起资源的跨期错误配置,生产结构在两个方向受到扭曲,一个朝向早期阶段,另一个朝向晚期阶段,中间阶段经历了相对下降(甚至绝对下降),陷入了“双重失衡”。

投资在时间上靠前和靠后的部门中的过量资本并不会产生更多的最终产品,因为并不存在足以完成生产过程的其他互补性资源和真实储蓄。“哈耶克三角”的两条直角边受到两股相反力量的拉动,斜边发生断裂,中间阶段的产出相对减少。根据资本的互补性,中间阶段产品的相对减少意味着市场过程正常运转的各生产要素的恰当比例遭受破坏,这预示着资本重构过程不可能完成。此外,政府的信贷扩张政策不可能无限期进行下去,信贷扩张引致的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压力必将迫使政府收缩信贷扩张力度,原本依赖于廉价信贷进行扩张的长期项目将出现资金链断裂而无法清偿银行的贷款。当银行出现大规模的坏账时,整个金融系统和生产过程就会突然崩溃。根据加里森的分析,信贷扩张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投资与消费组合暂时性地偏离边界,一旦资本重构过程最终失败时,在边界外部的投资与消费组合就回落到边界的内部。第一,在跨期生产失衡出现之前,信贷扩张确实使原来无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得以执行,这也是政府刺激性政策在信贷扩张初期能够获得暂时性成功的原因。第二,当经济出现跨期失衡时,投资与消费组合并不是简单地沿着原来的发展路径向边界上原初的位置折回,而是会落到边界的内部。在长期项目被迫终止时,尽管非专用性生产要素能够在各生产阶段进行转移,但专用性生产要素却不能被转移到其他生产阶段,而不得不被放弃。由此可见,信贷扩张政策在短期内能够刺激投资和扶持就业,但从长期来看却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

三、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启示

1.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本化程度高的产业。

资本化程度高的产业在信贷扩张的效应下表现为规模扩张过快,这种扩张模式严重依赖于高负债来实现,在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经济复苏不明朗的情况下,高负债意味着高风险。根据奥地利学派的分析路径,等到投资要清算的时候,危机必然爆发。在产能过剩引致结构性问题的条件下,单纯运用需求政策,往往使政府的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选择信贷扩张的方式来提振资本化程度高的产业,尽管在短期内有助于产业复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产能过剩的困境,相反只会恶化企业债务负担,并进一步加深中国经济的脆弱性;另一方面,过度扩张的资本化程度高的产业与上下游产业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产业网络,若政府放手不管,这些产业的收缩效应将进一步扩散,给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从增长速度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已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进入一个结构调整期。下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改革来重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以优化产业结构比例。中国的结构调整是一个经济再平衡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改革可能会导致未来增长率略微下降,但这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发展现象。总理强调:“经济发展不是短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劲。”

2.资本的异质性和互补性,要求在良序运作的法律制度环境下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资本的异质性和互补性要求各要素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生产的目的,然而有效率的资本组合并不是自动达成或由某个超市场力量(如政府)的意志决定的,相反,它主要依赖于市场过程中的企业家活动。在动态的生产结构中,异质性资本的有效组合,实际上就是企业家头脑中分散的知识如何通过价格体系有效地实现跨期协调的问题。企业家依据价格和预期利润来配置各类资源,或采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工序,或引进更具盈利性的商业组织形式。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引擎,企业要持续地获取利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竞争优势上,他们必须持续地创新,避免模仿者的模仿行为终结企业家的利润。另一方面法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至关重要。哈耶克明确指出:“经济领域中的政策应当由法治支配。经济活动的自由,原本意指法治下的自由,而不是说完全不要政府的行动。”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哈耶克强调:“重要的是政府活动的质,而不是量。一个功效显著的市场经济,乃是以国家采取某些行动为前提的;有一些政府行动对于增进市场经济作用而言,极有助益;而且市场经济还能容忍更多的政府行动,只要它们是那类符合有效市场的行动。”鲍莫尔关于“游戏规则在决定企业家精神配置到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活动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的分析,极具启发意义。实现企业家精神与市场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离不开法治和政府的监督作用。法治和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必然使企业家沿着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的路径去追求财富。政府在创设良好的营商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充分利用好三大清单,即利用“权力清单”来限制政府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利用“责任清单”来限制政府的“不作为”,落实政府监管职责;利用“负面清单”来保护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利,以此来激活市场活力。在缺乏法治的环境下,放任市场自发力量所带来的破坏性经济后果,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受的。

3.资本的异质性和互�

当经济发生系统性危机,政府不得不实施干预政策来拯救经济时,政府的调控措施必须尊重市场原则和生产规律,改革和创新宏观调控手段。新古典关于资本同质性的过于简化的分析,并没有为政府的有效调控提出具可操作性的建议,那种认为只要增加投资就能刺激经济的观点,其实是一种误解,它忽略了“耐用的投资品并不代表增加产出所需要的一切资本”的事实。要实现预期增长,政府必须把与耐用投资品互补的其他资源投放到生产过程中,以实现各级资本品需求和消费品需求之间恰当的比例。因此,政府在对市场结构进行调整时,不能仅仅关注投资的货币数量,更需要关注生产结构中各种资本的合理配置,重点扶持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防止累积性的结构失衡。总理在谈到政府职能和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上,多次强调要“激活力、补短板和强实体。”“激活力”要求政府为企业家精神更好地发挥生产性作用优化宏观环境,激发巨大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补短板”要求政府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通过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的“微刺激”政策(如定向降准)来修补生产结构中的缺环;“强实体”突出了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金融市场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实体经济是因,金融表现是果,两者决不能相反。一旦实体经济中的生产结构出现资源错配,最终其经济问题必然在金融市场上得到强烈的反映。

4.政策制定者需要准确理解总量性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之间的关系。

利率对异质性资本价格的不同影响,可突破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为理解经济周期性波动提供新的切入点。主流宏观经济学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助于改变市场主体对未来前景的悲观情绪,起到鼓励投资和刺激消费的作用。然而,在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看来,即使货币当局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措施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经济也可能出现跨期失衡,因此,政策制定者不能简单地将价格稳定作为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标志。在市场过程的分析中,我们不能忽视通货膨胀对相对价格的扭曲效应:某类资产价格(尤其是资本化程度高的产业)能够对信贷扩张迅速作出调整,而有些价格则调整得很慢。信贷扩张引致的相对价格的变动向市场主体发出了如何配置资源的信号,这些扭曲性的价格将导致资源的低效乃至错误配置。2007—200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合理性。

四、结语

宏观经济论文 12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理论性较强,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一般看来我国现有的本科院校中,一部分学校偏向科研的教学,这部分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相比之下,另一些学校特别是三本类院校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薄弱。这样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学本身教学上的困难。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的内容也应该适当调整。而目前看民办院校学生的毕业学分的获得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期末考试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学校的期末考试普遍强调的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的学习,而缺少对实践理解的要求。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多少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明确,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改革的目标。到目前我们国家已建立基本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第一,现在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形成,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在逐步减少。第二,市场的竞争性和有序性不断提高,维护市场有序性的法律逐步完善。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期货市场管理条例》等的出台为市场秩序的规范起了重要作用。第三,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分别行使不同的对经济的调节权,中央当局也同时行使对货币市场的调节权。特别是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所起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

1)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为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提供了逐步改善和提高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分析都是以完善的市场 宏观经济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的是国民收入即GDP的概念,GDP的核算就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基础的。其次,宏观经济按支出把GDP分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各种商品市场的完善和投资市场的发展、以及政府的调控都为宏观经济学的这部分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再次,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几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使学生容易对什么是宏观调控产生兴趣。

2)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也应该能够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宏观经济学首先强调的是需求决定供给,即需求决定产出。那么需求有哪些呢?宏观经济学把需求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需求要能够对产出起决定作用那么必须通过市场完成。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没有价格机制的需求决定产出的作用就很难达到。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这一分析,我们国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各种市场:消费品市场、投资产品市场。而在这些市场中又必须让价格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否则市场的运行就会发生扭曲。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当国民收入不足是政府应该起的作用。既然一国的产出取决于消费、投资、出口,那么当居民的消费倾向和企业的投资倾向不足时,政府应该起到主动调节经济的作用,即增加政府的购买支出,而当居民的消费倾向和企业的投资倾向过高时,政府就应该减少购买支出,这样就可以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三、如何激发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一)使学生能顺利和简洁的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主要内容

要做到是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内容是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上课首先要熟读教材,并且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要透彻。其次准备好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和思路进行讲解。再次上课前要准备好足够的课件资料。课堂的资料可以包括教学ppt,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影像资料等等。

(二)联系热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