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读书心得(通用21篇)
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确实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也是为什么爱的教育被评为爱的魔法书的原因。《爱的教育》告诉我们: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只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经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细节时,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次当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贵。是的,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是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我觉得应该给这些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一个特写。尽管我知道时间不会给我多余胶卷,这些瞬间也许只会成为我们心中无足轻重的片段,被时间剪掉,那些瞬间,永远只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尽管幸福那么短暂。《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安利科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为什么呢?我思考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类是那么伟大,难道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吗?《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连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不是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但为什么仍有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呢?当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的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这份心情,也将我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
分局给每个工商所发了一本李开复的书《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是帮助他们实现成功的方向指引。书中运用很多的例子,为中国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得出成功的结论: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是仅仅靠知识、创意等外在素质赢得成功,成功的经验在于,他们具备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价值的素质或品格。书中很多文字给我很直接的启发和感触。我觉得它最值得读的地方是李开复老师结合了中国和美国人思维的精华,而且给了正确的成功的概念和方法。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正确,无论他怎样努力,都会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离成功越来越远;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他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他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他是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俗话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如果态度是消极的,就会显得悲观、软弱。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态度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社会和他人心目中的反射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他就不可能体现出正确的态度或品质来。现在社会需要积极向上、勇于参与、勇于挑战的人,只要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远离不良的习惯,从小事做起;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积极尝试,抓住机遇;充分准备,把握机遇;积极争取,创造机遇;积极地推销自己;要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要有“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厚积薄发,协调均衡,成功就不会太远。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自己有追寻理想、踏实肯干、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和合作沟通的行动。我们在追寻成功的时候,要以勇气指导自己追寻理想、以自省指导自己去干、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以宽广的胸怀促进团队合作与相互沟通。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思潮中汲取力量。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真正体现自我的价值。
做最好的自己,成为一个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这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须让他人看到,自己是一个非常真诚和坦白的人。一个人如果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坦白地暴露给对方,就能很容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书中告诉我们,表现真诚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真心和诚意。一个虚伪的人假装真诚,很容易就会被看穿,因为没有诚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做到真诚坦白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如果能够进一步用自己的感情打动他人,那么,不但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且会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读完此书,收益颇多。
书还没读完的时候,就跑到当当上买了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卡普钦斯基这个人的经历呀,之前是一无所知,
看了介绍后大吃一惊,竟然在旅行中四次被判处死刑,而其中一次是由于刽子手喝的酩酊大醉拔不出枪来才逃过一劫。
中国人不懂的旅行和旅游的区别,也愤愤不平那些老外为何悠哉悠哉地这里玩上一两个月,那里玩上一两个月。中国人典型的旅游,
大部分类似有一年跟同事一起去的泰国,急冲冲地赶去看大象,大象看完赶去看海滩,再去看商店,最后去看人妖,那些人妖,
其实要是没有中国人,泰国早就没人妖了。
又好比那次我要去越南,朋友同事得知大多疑惑不解:越南比中国还穷,有什么好去的呢?当然那次还算不上真正的旅行,但也不是走马观花了。
什么是旅行?你别睬我,我只想到处走走,不行么?
卡普钦斯基,这个人,是旅行到极致,就像那些登山的,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
但卡普钦斯基还是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六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这本书是卡普钦斯基被翻译到国内的第一本书。
卡普钦斯基随身携带着去旅行的一本书,就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而希罗多德的《历史》,不是图书馆里翻资料撰写出来的,而是靠脚走出来的。
课文中萧红的《小城三月》这部作品,反复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里都会有莫名的失落,从初读时的隐约的伤感,到最后似乎变得有一些沉静,就像许多外国小说一样,被时代背景所压迫,深深的无奈,人性想要挣脱枷锁触碰美好时却友被巨大的压力所牢笼住。
终是被时代所绊住,悲剧收场,外国小说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艾米莉·简·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就类似这样,不过不同的是萧红作家的叙述方式以及各自的社会背景,作者那小孩般的平静的叙述,似乎没有很重的悲悯气息,就像对于这个悲剧的最终的形成,似乎是早就注定的,它在那个陈旧、封闭、黑暗的社会里也许不过是那许多不幸里的千分之一,在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婚姻只是一种人们习惯了的应有的无需任何感情来作为其根基的形式,只是那俗语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是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所谓伦理道德,阻拦了我们的女主人公追求其自身真正的幸福的道路,而在一种接受了新的思想的影响后,想要摆脱却又无力摆脱旧的思想的左右,想要追求却又不敢追求真正爱情的悲哀中无从选择而最终凄楚的死亡。
她的死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东方女性的爱情悲剧。 别林斯基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越能显出作者的才能过人”,在这个故事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所有的情节仿佛司空见惯,就像你自己身边的生活,它没有像侦探小说里那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它所有的那么简单,逛街,聊天,家庭的小小的音乐会,或是元宵节里的花灯,你感受到的故事是那么平常,但也正是在这么平常的生活里,这样的悲剧不断的上演,生活在岁月的年轮里剥蚀着它的华美的色泽,也剥落了幸福和快乐。
翠姨她是这么样一个细致的女人,当她那般想要买到那么一双绒绳鞋而终究不能如愿以偿时,她悲凉的感叹:“我的命,不会好的。”作者用一双买不到的绒鞋做道具,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生活的悄然流逝,让这个最初单纯可爱的少女对婚姻和命运日渐恐惧,更增添了作品的凄楚和悲凉。萧红对翠姨很少做直接的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灭的心理历程,我们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人理解她为什么死去了,甚至连她挚爱着的我的堂哥哥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孤寂的死去,那种典型的东方式的恋爱,深爱着对方,却始终不肯说出,只是深埋在心底,直到最后带去坟墓,翠姨就是这样不自觉的觉醒者,她的苦恼、哀怨以及小心翼翼,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她只能“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痴痴的望着”。即使和自己深爱的人单独相处时,也是拘谨着,互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而且一听到有人来,就赶紧慌乱地掩饰自己的窘态。只有在即将离开人世的弥留之际,四顾无人,才第一次失态的拉着爱人的手,“像要把心哭出来般”大哭。可是她的力量那么单薄。命运真的存在吗?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个角落,会有那么一种无形的力牵引我们走向天堂或者走向黑暗的深渊,她的那颗小小的心里满足了,带着那一点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执着,她苦笑着安静地离开了,她或许去了天堂,那片圣洁的纯白的地方,然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她的世界荒芜一片,忧伤蔓延。
也许那些值得纪念的生命里曾经确乎真实地快乐过,那些曾经的相遇,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对她来说都是美丽的,正是为了这些美丽,她认为那些付出值得,她总是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那些过于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在她的眼里是奢侈的,于是她羡慕着‘我’的“读过书”,她羡慕着那种在她认为清白的出生, “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她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有那么许多美丽的,她会沉静而美丽地走路,会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讲话,她甚至还会弹大正琴,会吹箫、吹笛子,她有着那么多女孩儿所没有的,然而她的万般的美丽也没能让她逃脱这世俗的厄运,悲哀是早已酝酿着,她不能逃脱,没有人逃脱。
就是这样一个含情转睇、顾盼生姿的婉约的女子,表面似乎不露声色,而内心却时刻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她忠于自己的爱情,不惜以生命献祭。三月的原野绿了,作者用散文样的笔调开始诉说,又用散文样的笔调结束了这一段悲剧的生活,春天的命运那么短,像极了翠姨她的那段短暂也许美丽过的生活。这“春”的背景,这么优美而悲切,这种东方女性的悲剧,在她身后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索。
名著积聚了作家深刻的思想内容,并给我们生动地展现出丰富的精神世界。亲近名著,多读经典名著作品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而一些哲理、启示就蕴含在其中。所以,我经常会阅读名著,最近,我也品读了一番由米切尔所著的《飘》。的确,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
本书的女主人公是非常美丽的姑娘——思嘉,着重描写了她留在后方家里所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一开始对战争怀有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
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但是,我们这位女主人公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
在重重困难面前,她表现出了极其惊人的坚强和勇气。思嘉在自己最困难的时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塔拉是我的命运,是我的战场,我一定要鼓起勇气来战胜它!”
是啊,她有着常人无法具备的坚强意志与乐观向上的精神,她有勇气,有毅力,永不言败,即使遭遇人生的低谷,她还是会顽强的与困难做斗争,我们难道不该学习她那乐观和坚强吗?
海伦?凯勒靠着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克服了自己的缺陷,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所以她成功了,夏洛蒂靠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了传统的观念,写下了《简?爱》,所以她成功了,霍金靠着勇敢顽强、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写下了《时间简史》,所以他也成功了……人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在挫折面前,有太多太多的人靠着自己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意志最终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记得在圣诞节的时候,爸爸妈妈送给了我一个游龙板,我喜出望外,嚷嚷着要学。我迫不及待的踏上了滑板,可还没等我开始滑,就已经失去平衡摔了一跤,爸爸妈妈赶紧跑过来扶起我,并鼓励道:“没有失败,那会有成功?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我相信,只要你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我又再一次踏上了滑板,这一次站稳了,我便尝试着向前“扭”去,可没滑多远,又摔了个“狗啃泥”,这回我可再也没心情、没信心滑了!因为失去了坚强意志,因为失去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而半途而废了。
我今后一定要像思嘉和其他有着坚持意志的人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永远都乐观,永远都坚强,做一个不畏困难的强者!
朱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民爱戴的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人民出版社的《战争年代的朱德同志》一共选收了十二篇会议朱德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从事革命活动的文章。用生动有趣朴实的语言介绍了朱德同志在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长针途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斗争生活。从书中深刻感受到朱德同志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紧跟---脚步,产检和发展人民军队、建设和壮大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同志的斗争中,所立下的不朽的功勋;在现了朱德同志坚定勇敢地对敌斗争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以及他那无产阶级的优良作风。朱德同志的一生,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坚持继续革命成为他一生的信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司令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率领抗日将士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朱德同志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战,力挽狂澜,为挺进敌后、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5月,朱德同志从太行前线回到延安,协助__领导各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战争。为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朱德同志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亲自指导和推动大生产运动,倡导培育了“南泥湾精神”,成为人民军队的一个光荣传统。
1945年4月,朱德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总结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基本经验。解放战争中,朱德同志参与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协助__指挥各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朱德同志不畏艰险,深入前线,有效解决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后勤补给、军工生产等问题。朱德同志亲自指导解放石家庄战役,为组织夺取大中城市的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战略决战和战略追歼阶段,朱德同志协助__,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人民解放军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大陆的统治,领导我们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朱德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在党、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朱德同志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参与领导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朱德同志是第一任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为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纪党风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朱德同志十分重视国防现代化建设,在人民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和各军兵种创建发展、军事院校建设、部队教育训练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9月,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朱德同志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从1959年至1976年,朱德同志连任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会委员长职务,主持了170多次人大会会议,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朱德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朱德同志参加革命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__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
在阅读中,对朱德同志的热爱和怀念不断加深,同时也激励我一定要继承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意志信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为共产事业奋斗终身。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1、系统思考2、自我增进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扬花三月,故郁伤城
榆钱微黄,杨花满城。春意就在这一寸一寸的日子里绿透了三月的原野,也绿透了少女的心。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当春带着呼唤,带着蛊惑,吹到每个人的心坎时,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初见翠姨,印象深刻的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当我在脑海里细细描摹着一个清末时期身着修身旗袍,宛如玉兰般温婉可人的大家闺秀时,怎会想到,她竟是一个可以为了注定无果的爱情而死去的刚烈女子。
翠姨的妹妹是美丽的,她的美是姿容绰约的余容,美得张扬。而翠姨的美,是安静而内敛的,像是静洒幽香的兰花,窈窈窕窕的往那一站,却是说不出的动人。
翠姨的妹妹是个可爱的女子,心热,讨喜,和平常女子一样,喜爱着芜芜杂杂的衣裳,合乎着应有尽有的原则。如余容一般,美得一览无余,美得尽收眼底。
翠姨却是不同的,她是个有钱人家的姑娘,是看似再传统不过了的女孩子,可她纤细而沉静的身子里,藏了多少大胆,甚至“要造反了”的念头。她想读书,想接触洋文化,甚至想拥有自己的爱情。但这些都是当时所不允许的,于是她将那些热忱的思想,连同对堂哥哥的爱意,都敛进了自己静静垂下的眼眸。她像一枝素白的玉兰,美得雅致精巧,美得惹人探寻。
翠姨的爱情是内敛的,是矜持的。她的爱情,是她的秘密,好像要被她带到坟墓中去,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她诉说。就像她苦寻不得的绒绳鞋,她爱之如斯,但必得等许多人都采办了,她才动心,才开始去找寻,可却再得不着了。
她与堂哥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就像看着自己喜爱的绒线鞋,她看守着她的爱情,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兰花,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她忍受着这社会给她带来的一切,但又不甘心就此认命,她不愿与她妹妹一样,与这世间大多女子一样,找一个好的夫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似风光的,痛苦的嫁出去,活完这一辈子。
翠姨看似守旧的心里,是渴望着一些新的东西的,她喜欢上过学堂的“我”,喜欢各色的花边儿,喜欢夏日流行的银灰色市布大衫,也喜欢心里那个埋得深深的,不愿提及也割舍不去的爱情。
终于,翠姨也订婚了,和她初初订婚的妹妹一般,翠姨变得阔气了,衣裳翻新,装扮摩登,面上是白的粉,唇上是桃的红,得尽了女人们艳羡的目光,但她在“我”的眼里,却是还没有原来美丽。
翠姨待嫁的三年,大概是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她待在“我”的家。在这个比较有势力地位的家庭里,孩子们接受了新潮思想,在“咸与维新”的氛围里,翠姨找到了一种新奇的快乐。这里的男女之间比较开通,他们一起嬉戏游玩。一起演奏乐器,一起看花灯,一起打网球。没有了封建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芥蒂,翠姨的爱情,也就在这样的家庭里慢慢萌芽了。
可三年转瞬,当翠姨婆家开始为她张罗出嫁,她才记起自己还有这么一桩爹许娘配的婚事。矮小的丈夫,无爱的婚姻像一击重剑砸在她的头上,让她惶恐。而采办嫁妆期间,男学生们殷勤的体贴的尊重的招待更加重了她的恐怖。翠姨想起了她出嫁了的,却常遭夫家打骂的妹妹。那如余容般美丽的女孩子,在看似华丽的婚姻下,被折磨的一点点的衰败。她不想如妹妹般过得痛苦。
翠姨对于出嫁的不热心,对于读书的强烈要求,外祖母终是许了的,她知道翠姨的心情,也想起了翠姨妹妹的遭遇。于是许了翠姨白天念书,晚上回外祖母家。
翠姨在这段日子里是十分痛苦的,她不能说出自己的心声。“自己已经订了婚,是一个人的未婚妻:二则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她不能不想哥哥大概是那样看她的”。于是她紧闭心扉,日渐憔悴。
翠姨用沉默掩饰自己的日渐绝望的心。婚期将近,她更加拼命糟蹋自己的身子,只求快死。无路可选时,死亡或许是种解脱。
堂哥哥来看她时,她平静的笑着,说她的心里安静,说她所求的都已得到了。
而她毕生不可得之人,就在她的面前,茫然的看着她,不知道说什么。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从此天人永隔。而可悲的,却是她所爱之人,至死未解伊人心。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这就是翠姨的爱,如兰般内敛矜持,但却至死不渝。而纵观当时的时代背景,似乎就算翠姨勇敢的开了口,也是难有美好结局的。
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翠姨在最美的年华中爱上了一个人,又在最决绝的时刻封存了所有记忆。她知道这爱情不被允许,但从此,她的年华不朽,她的爱情无悔,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了。
也许这样是最美好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又是一个三月,杨花舞雪,榆钱满地,小城的春天似乎总是那么短暂,就像那些转瞬即逝的爱情。
生命维以不永伤。
还好翠姨,已带着她的永恒,安然睡去。
合上《呼兰河传》,脑中萦绕的是萧红作为一位女性,在创作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有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
“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与归宿。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一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与安居有着同样强烈的渴望,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和时间———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见证着萧红的“在”与“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动不息,穿越众多认识纷纭和离合聚散,与萧红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出走,体验生命的创痛和无奈。始终在她心里,大门外的流浪者,在没有回忆的空虚的景色中,我们每一个人带着一瓮家乡的土,很久以来收拢来的能摸得着的土。
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在萧红那里极具私人性和独特性,它更多地属于萧红的个人体验:她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字———属于萧红的心灵空间和私人地图。在香港,“呼兰河”以话语的形式公开而完整地浮现,这使萧红在世的最后一个空间香港和最初的空间呼兰河有某种程度的混淆。换句话说,文字、记忆和幻想吞噬了萧红的现实生活,香港作为一个现实空间,开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和缝隙。这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彼此渗透缘于一种相似的寂寞。
萧红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这种寂寞对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胁,皖南事变以后的香港文坛,其实是热闹、空前活跃的,而萧红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这是个“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天地”,一个“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一个小女孩的寂寞心境,被遗忘、被忽略、被批评,甚至被误解。
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以寂寞的心境,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这可以解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
作为一名女性,她是孤独和寂寞的。青年时逃婚离家,与萧军相恋、结婚、离异,孩子夭折,受病痛的折磨与病中无人照顾,直至孤寂的死去,年仅31岁。她的人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人生的遭遇、心灵的创伤和文学天赋,成就了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以女性视角对生命进行了独特的观察和叙述,使凄迷哀婉的氛围贯穿作品。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这种感受和体验在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场》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同的寂寞,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中包含了吸引与排斥、拥抱与抵制、清晰与模糊、凸现与隐匿等诸种可能性。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充分显示了一个出走的灵魂,对肉身的暧昧情绪: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惧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经拒斥的;她已放弃的,其实一直深深纠缠;她勇往直前,却只为了落叶归根。
她离开时,没想到要回来。她回来时,却是永远离开。
“呼兰河”成了萧红拥有无法统一、永远矛盾着的女性空间的象征。她或者留在这个固定空间里,享受稳定、可靠、安全、温暖,同时忍受沉闷、单调、压抑、封闭,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样四处漂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流浪,同时也要面对孤独、受伤、各种陷阱、无法识别的危险以及风风雨雨。这种尖锐冲突着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截然对立、不能调和的空间,但萧红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反复,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蚀,损耗殆尽。既“极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萧红,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决内心的矛盾。
《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都说信合人是平凡的,但我觉得能在平凡中坚持就是伟大;都说信合人是奉献的,但我觉得默默奉献就是光荣;都说信合人是寂寞的,但我觉得寂寞的信合人有着自己的辉煌。进入农村信用社工作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于小处我看到了每个基层小社里的工作人员与群众沟通交流、为人民服务,于大处我看到了农村信用社在银行系统的大浪潮里一路披荆斩棘,稳步前进。可以说信用社见证了我的健康成长,也可以说我亲身经历着信用社系统的逐步发展。身为一名信合人,我想我是自豪的,面对这些取得的成绩,我想所有信用社人都是骄傲的。
这次省联社开展的“读书学习创先争优”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既是贯彻党的xx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适应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也是推动省联社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落实省委省政府“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任务、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我系统的研读了活动推荐的书籍,通过此次学习,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个人修养,收获了很多心得。我认为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一)作为一名信合人要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时刻以一名合格的信合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工作,潜心钻研业务技能,使自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为信合事业发出一份光,一份热。作为一线员工,更应该将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更好的为广大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服务。以“客户满意,业务发展”为目标,搞好服务,坚持做好“微笑服务”,耐心细致的解答客户的问题,遇到不讲理的客户,也要试着去包容和理解;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让每一个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二)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忠于职守,尽力而为的。作为临柜人员,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工作要特别注意比较细节的东西,比如汇款的帐号、户名、汇入行……和最为普通的存取款业务,哪怕只是多一字,少一字,多输入一个零,少输入一个零,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小方面来说可能会给个人带来经济、名誉方面的损失,严重点的话甚至会惹上官司,使单位的声誉和经济受到损害。
作为服务人员我切身的体会到“顾客永远是上帝”这句话的含义。客户总是形形色色的,而我们总是以客户为中心,努力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在维护银行利益的前提下,多为客户谋利益。比如办理定期存单取现时,我总是特别留意存单的到期日,若未到期,就看是否可以办理不提,能不提的,就尽量替客户办理不提;若存单快要到期,就及时提醒客户是否到期后再来支取,使客户存单利息损失降到最低点。我们有时也哀叹客户提出的要求太过无理,有时对顾客啰嗦的询问不耐烦,有时对客户的不配合感到懊恼。可静下心来,为什么总把问题搭在顾客身上,怎么就不想想自己:你的业务技能是否合格?你工作的时候是否带有个人情绪?你与顾客沟通的方式是否得当?换个角度思考,也许无理的是我们呢!如果繁杂的业务令你措手不及,说明你还不够精业;如果带着个人情绪去上班,说明你还不够敬业;如果不懂得如何跟顾客沟通,说明你还不够专业。
在日常生活中,领导和同事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这里的同事很照顾我,在我不懂的时候,他们耐心的给我解释,在我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给我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信用社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对于同事们,我怀着深深的感激。
很幸运能够成为信合大家庭的一员,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信合大家庭的温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紧学习,更好的充实自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为信合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由玛格丽特·米切尔著作的长篇小说《飘》,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贵族的生活。
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位具有叛逆性格乔治亚贵族女性斯嘉丽,讲述了她与朋友、家人、情人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内战爆发期间、以及战后重建时期的生活;同时也讲述了斯嘉丽与白瑞德之间的爱情故事。
整个故事情节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亚特兰大沦陷时,斯嘉丽逃往塔拉庄园的那一段。1864年8月,亚特兰大沦陷之际,韩媚兰临盆在即,斯嘉丽不顾自己的安危,留下来为其接生。在北军进程之前,白瑞德护送斯嘉丽和韩媚兰母子出城回塔拉庄园。
途中,白瑞德参加南军,让斯嘉丽独自驾着马车护送韩媚兰母子赶回塔拉庄园。在这段漫长的逃亡之路中,充满了坎坷与艰辛,斯嘉丽随时都有可能被路上突然冒出来的北军或劫匪残害,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以及爱尔兰人特有的强悍品质,斯嘉丽终于战胜了困难挺起来了,带着媚兰母子安全回到了塔拉庄园。这段让人揪心的逃亡历程让人着实佩服斯嘉丽的伟大与不凡。
体现了斯嘉丽强悍女性本色的还有她极强的责任心。在遭到北军洗劫之后,斯嘉丽的母亲去世,父亲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了,两个妹妹有重病在床,没有食物。此时,19岁的斯嘉丽独自扛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她心底里有个强烈的愿望,她要靠自己的双手重振塔拉庄园昔日风采。看到这里,我不由的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对这位伟大的女性肃然起敬。
本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在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方面的刻画。斯嘉丽,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作为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能为自己的土地争取到最大的利益,除了聪敏、智慧、还有勇气、毅力与责任心。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在什么困境中都能生存。她不完全依赖于男人,是个积极进取且新手承诺的女性。当然,仅有有点而没有缺点的认识不完整的,也是不存在的,本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有她身上所暴露出来的人性的缺点。她自私、虚荣和冷漠等,让我们感觉这个人物形象很真实,虽然“不完美”,但却很丰满。再说白瑞德,他的男性形象被许多女性所推崇,这主要归功于他对待感情的执着。
他是个有政治主见、立场坚定的男人,但又不忘本。他表现玩世不恭,爱一个人却智与感情,冷酷与柔情的冲突,在他身上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因此,白瑞德这个男一号的形象塑造的也相当“完美”。
从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用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还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对我们付出的感情,不要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到那时,悔之晚矣。因此,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来自他人的唉,也尽量用自己爱去回报爱我们的每一个人,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留下过多的遗憾。
通过近段时间廉文推荐的学习,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反腐倡廉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廉洁从政意识,自觉加强从政道德修养。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要在本职岗位上做到廉洁从政,关键要做到以下四心:即平常心、责任心、进取心、廉洁心。
保持平常心是基础。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红尘滚滚,诱惑纷纷,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显得尤为重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要彻底清除“官本位”意识,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岗位的调换,职位的变迁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是关键。权力是一种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规划设计关系到城市建设全局,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应深感责任之大,化压力为动力,切实做到对岗位负责,对人民负责。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是动力。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朝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是保证。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永远做人民的公仆;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正确的人生追求,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通过“读书思廉”活动,使我清醒地看到,我们要真正保持正常心态,保持人生清廉,只有勤奋学习,加强廉政建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抵挡不良风气的侵蚀;要自觉实践“----”的重要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要恪守为民之责,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事,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时时严格要求,事事严于律己,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地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校长对她的阴冷的语气,同学们尖酸的讽刺,以及她质朴、厚道的话语和父亲对女儿充满希望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文中许多极为细致的神态描写也生动得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话。而文章也以“我”的心里变化为线索。“我”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到对她有一丝好感到她离开时的一线惋惜,表现了“我”的无奈、同情。这双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向我展现了这些人物,也向我展现了如此一个社会,如此一种氛围,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而这本小说集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值得一读的。不管是《小城三月》还是《旷野的呼喊》等等都与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繁华世界全然不同。它似乎带着我走进了不同的世界,让我去了解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显然,这种笔触与如今商业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萧红女士通过该书所要表达的那种对人性美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这些青年好好细读的。
萧红女士的生命虽然如此短暂,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小城三月》,一本怀旧经典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老酒,香浓四溢,使人回味无穷!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是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你在为谁而工作》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从中我学到了许多对我一生都有益的东西。在这些中,我觉得首先我要学的就是对工作的态度——敬业。
作为一个新人,很多时候,都会做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但我觉得不屑于做具体的事,不屑认真对待小事和细节,就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成功。在工作中,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同样是做小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成就。如果不屑于做小事,就可能只会在工作中打发时间,所以我必须积极工作,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深入了解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利用小事去多方面体味,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我必须充分利用时间来换取其他的资源,不能白白浪费时间而没有任何收获,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必须在工作初期从经手的每一件琐事,每一件小事中得到锻炼。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轨迹,有的人成为业务骨干;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不被人知晓。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我认为我的工作态度,就应该是勤勉进取,决不能得过且过。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只有保证自己有了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走向成功。当然,我知道坚持这种态度很不容易,但只有这种态度成了我个人价值的一部分,才能体验到他人的肯定给我的工作带来的乐趣。
敬业的态度在工作中就是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使自己的工作放射出光彩。我刚刚开始做记者,许多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多向别人学习,随时准备把握机会,把交付的任务出色的完成。一开始,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了解自己需要做哪些事,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永远保持主动率先的精神,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称职、值得信赖的人。
敬业在工作中就是要求立即行动,决不拖延。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拖延时间而心生反感,结果是又拖延一次,三番五次之后,这件事情也就成了历史,而自己也对这种拖延的行为习以为常了。拖延会侵蚀人们的意志和心灵,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大家都知道拖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会使问题变得从容,但拖延却能时常操纵我们的思想。作为刚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不顺和困难,因此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拖一天是一天,还是积极寻求办法解决,将对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养成做事从不拖延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工作还在等待着我,每天要问问自己:“今天工作你完成了么?”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将心态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现,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的心不甘情不愿,于私于公都没有好处。
《山居岁月》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山姆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寻找曾祖父留下的葛博礼农场,而走进了大森林,开始了森林里的生活。
书中是这样描写的:纽约男孩山姆在五月的一天离开了家,走向了大森林。他在去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小刀、一捆很结实的绳索、一把大斧头、一些打火石和一些钢片。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哇,去森林要带这么多的东西呀!”我也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而且对山姆而言,他要在那里渡过漫长的一生,并不是像游客一样只在那里旅行或露营,因为那里是他的“故居”。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也有一些跃跃欲试的感觉,因为我知道了去大森林探险需要带什么东西了,还知道盐是人体必需的,外出一定得要带足够多的盐巴,还要带足够多的水。水可是占人体75%的,在野外生存还需要食物,必须在池塘边露营,因为在河里可以捞到点贻贝吃。
我非常想要去大森林,因为我们现在对大自然了解的太少,我们应该融入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语言,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我想对全世界说:“我们的生活太科技化,完全没有考虑到大自然的心情。多去了解大自然,会对我们生活更有帮助。”
合上《呼兰河传》,脑中萦绕的是萧红作为一位女性,在创作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有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
“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与归宿。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一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与安居有着同样强烈的渴望,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和时间 ———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见证着萧红的“在”与“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动不息,穿越众多认识纷纭和离合聚散,与萧红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出走,体验生命的创痛和无奈。始终在她心里,大门外的流浪者,在没有回忆的空虚的景色中,我们每一个人带着一瓮家乡的土,很久以来收拢来的能摸得着的土。
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在萧红那里极具私人性和独特性,它更多地属于萧红的个人体验:她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字———属于萧红的心灵空间和私人地图。在香港,“呼兰河”以话语的形式公开而完整地浮现,这使萧红在世的最后一个空间香港和最初的空间呼兰河有某种程度的混淆。换句话说,文字、记忆和幻想吞噬了萧红的现实生活,香港作为一个现实空间,开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和缝隙。这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彼此渗透缘于一种相似的寂寞。
萧红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这种寂寞对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胁,皖南事变以后的香港文坛,其实是热闹、空前活跃的,而萧红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这是个“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天地”,一个“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一个小女孩的寂寞心境,被遗忘、被忽略、被批评,甚至被误解。
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以寂寞的心境,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这可以解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
作为一名女性,她是孤独和寂寞的。青年时逃婚离家,与萧军相恋、结婚、离异,孩子夭折,受病痛的折磨与病中无人照顾,直至孤寂的死去,年仅31岁。她的人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人生的遭遇、心灵的创伤和文学天赋,成就了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以女性视角对生命进行了独特的观察和叙述,使凄迷哀婉的氛围贯穿作品。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这种感受和体验在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场》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同的寂寞,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中包含了吸引与排斥、拥抱与抵制、清晰与模糊、凸现与隐匿等诸种可能性。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充分显示了一个出走的灵魂,对肉身的暧昧情绪: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惧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经拒斥的;她已放弃的,其实一直深深纠缠;她勇往直前,却只为了落叶归根。
她离开时,没想到要回来。她回来时,却是永远离开。
“呼兰河”成了萧红拥有无法统一、永远矛盾着的女性空间的象征。她或者留在这个固定空间里,享受稳定、可靠、安全、温暖,同时忍受沉闷、单调、压抑、封闭,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样四处漂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流浪,同时也要面对孤独、受伤、各种陷阱、无法识别的危险以及风风雨雨。这种尖锐冲突着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截然对立、不能调和的空间,但萧红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反复,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蚀,损耗殆尽。既“极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 “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萧红,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决内心的矛盾。
《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
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从未有过一种心境,像满怀渴望大胆追求那般撩人心脾;从未有过一种风景,像少女怀梦笑靥盛开那般美丽动人;从未有过一种爱情,像郁结在心相思成疾那般伤感悲恸。
《诗经》中说:维以不永伤。可是翠姨,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被有始无终的爱情折磨、成伤乃至干涸而死。
她很朴实,却也喜欢新鲜的流行的东西;她很腼腆,却也能为一双鞋执著地跑遍全城;她很勇敢,却怀揣爱情从不说出口;她依从父母,面对包办婚姻只有暗自嗟伤;她没有过人之处,但在精致细节的刻画下愈显动人;她没有太多的话,没有太美的相貌,但她那悄悄沉淀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她焕发生之光辉,死之哀伤。
萧红的刻画很细腻,虽从“我”的角度侧面述说翠姨,但翠姨仿佛生活在了我们身边,形象鲜明生动,我们为之感慨复叹唏嘘不已。
我不想把这样一个形象附以过多的时代背景和封建特色,仅仅从人的角度她就足以让我们辗转缅怀。
我见识过许许多多让人感慨的爱情,如崔莺莺誓死不屈的爱情,杜十娘破釜沉舟的爱情,林黛玉悲伤辛酸的爱情,子君冲破世俗的爱情,简爱坚强勇敢的爱情,等等。可翠姨的爱情又是区别于这些多种多样的爱情的。她不喜欢母亲给她定下的婚姻,却接受了,而又迟迟不肯完婚;她跟表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只是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小草,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终不堪忍受抑郁至死。
看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久久无法从悲伤中返回,我为翠姨的死和整个世界的懦弱而悲伤。可是过后当我重新回忆,我发现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翠姨的微笑,悠久而甜美的微笑。
她已经挣脱了现实的樊篱,摆脱了躯体的困扰,她的灵魂永生,她可以在精神上延续她的爱情、她的生命。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而生之所依、爱之所伏却让翠姨得以永生,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
三月的花开了,三月的花又谢了。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随风消逝而去,却又开遍了整个星空。
我想这便是永恒。
没有禁锢,没有纷扰,像樱花盛开般烂漫;没有痛苦,没有哀伤,像挠拨金鼓般高亢。
只是生命,维以不永伤。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三月的花开了;在这样一座小城中,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悲情下的妖娆之花开了。
十月,大队纪委开展了“读一本书活动”,指定读物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该书也是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材料之一。书中收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阐述。通过对该书的认真研读和学习,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对于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一)回顾历史,引以为鉴,以古为镜,常照己身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先贤古训世代流传,如暮鼓晨钟,给人警醒,催人奋进。他们对“勤俭兴邦,骄奢覆国”的修齐治平之道的剖析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朝代兴衰更替。因铺张浪费、穷奢极欲而导致国破家亡的例子可算是不胜枚举。夏朝国君桀“为酒池可以运舟”,荒淫无度,终遭商汤兴师问罪,王朝覆灭;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在位后期,建鹿台、造酒池、兴土木、悬肉为林,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致使天怒人怨,最终被周武王举兵讨伐,败走鹿台,赴火自焚;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不悯民苦,拒谏劳兵,最终将变民反,二世而亡;宋徽宗赵佶奢侈浮华、沉湎酒色,贪图享乐,结果弄得基业不保,命丧五国城……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经验教训无不表明,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个人是难以奋发有为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二)正视现实,查摆问题,洗澡治病,以正衣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便开始盛行起来。上到党员、干部,下到平民百姓,开始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勤俭节约的意识,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好面子,讲排场,比阔气,搞关系,千百年来,这些习气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于是谈工作、交朋友、搞关系都离不开请客吃饭。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据保守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至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开销达到3000亿元......这一连串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无不折射出当前中国病态的消费和餐饮观念,让人痛心疾首。
当我们抱怨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流失、沙尘暴频发、地沟油、生态破坏、转基因食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身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节约用电,能够少浪费多少能源?如果我们节约用纸,能够少砍伐多少树木?如果我们节约粮食,能够多养活多少人?如果我们节约用水,能够节省多少水资源?如果......多少个如果,都仅仅只是假设罢了。多数情况下的铺张浪费,都是在我们觉得无所谓的时候悄然发生。有些人觉得勤俭节约那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的特殊使命,不得以而为之,现在时代不同了;有些人觉得节约也好、浪费也罢,这些都是个人私事,一不犯法,二不违纪,谁都管不着,有钱就是大爷;有些人觉得自己不浪费,总还有别人会浪费,反正浪费也不差自己这一点点......然而,我们应该明白,资源总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任何一种东西,都是经不起我们长此以往的挥霍和浪费的。我们不能只贪图自己享受,而不去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那是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的。
(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防微杜渐,不惧艰险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从当下做起,从自身做起。作为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树立榜样,时刻警惕,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给人民群众传递正能量。作为普通老百姓,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带动家人、朋友以及身边的其他人一起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共同行动。
这次中央狠抓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之风,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以及求真务实、狠抓作风转变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入群众、尊重群众、真情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亲民执政理念。自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党上下乃至全国上下大力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号召,四风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些真实的例子:队领导很多时候的工作接待餐都是在单位食堂简单解决;重要节日的欢庆活动一切从简,都不再大操大办;很多住一小区的同事都开始拼车上下班;下班后大家相互监督是否做到关水关灯关电脑……这些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信号,昭示着党和人民群众、干部和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建设和谐单位、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烈愿望。
奢侈浪费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是低级庸俗的诱因,是耍弄特权的舞台,是伤害民心的利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使命是光荣而伟大的,同时也是长期而艰巨的。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以身作则,防微杜渐,坚定不移地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实到行动上。正如习所说的那样,要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课文中萧红的《小城三月》这部作品,反复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里都会有莫名的失落,从初读时的隐约的伤感,到最后似乎变得有一些沉静,就像许多外国小说一样,被时代背景所压迫,深深的无奈,人性想要挣脱枷锁触碰美好时却友被巨大的压力所牢笼住。
终是被时代所绊住,悲剧收场,外国小说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艾米莉·简·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就类似这样,不过不同的是萧红作家的叙述方式以及各自的`社会背景,作者那小孩般的平静的叙述,似乎没有很重的悲悯气息,就像对于这个悲剧的最终的形成,似乎是早就注定的,它在那个陈旧、封闭、黑暗的社会里也许不过是那许多不幸里的千分之一,在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婚姻只是一种人们习惯了的应有的无需任何感情来作为其根基的形式,只是那俗语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是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所谓伦理道德,阻拦了我们的女主人公追求其自身真正的幸福的道路,而在一种接受了新的思想的影响后,想要摆脱却又无力摆脱旧的思想的左右,想要追求却又不敢追求真正爱情的悲哀中无从选择而最终凄楚的死亡。
她的死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东方女性的爱情悲剧。别林斯基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越能显出作者的才能过人",在这个故事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所有的情节仿佛司空见惯,就像你自己身边的生活,它没有像侦探小说里那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它所有的那么简单,逛街,聊天,家庭的小小的音乐会,或是元宵节里的花灯,你感受到的故事是那么平常,但也正是在这么平常的生活里,这样的悲剧不断的上演,生活在岁月的年轮里剥蚀着它的华美的色泽,也剥落了幸福和快乐。
翠姨她是这么样一个细致的女人,当她那般想要买到那么一双绒绳鞋而终究不能如愿以偿时,她悲凉的感叹:"我的命,不会好的。"作者用一双买不到的绒鞋做道具,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生活的悄然流逝,让这个最初单纯可爱的少女对婚姻和命运日渐恐惧,更增添了作品的凄楚和悲凉。萧红对翠姨很少做直接的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灭的心理历程,我们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人理解她为什么死去了,甚至连她挚爱着的我的堂哥哥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孤寂的死去,那种典型的东方式的恋爱,深爱着对方,却始终不肯说出,只是深埋在心底,直到最后带去坟墓,翠姨就是这样不自觉的觉醒者,她的苦恼、哀怨以及小心翼翼,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她只能"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痴痴的望着"。即使和自己深爱的人单独相处时,也是拘谨着,互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而且一听到有人来,就赶紧慌乱地掩饰自己的窘态。只有在即将离开人世的弥留之际,四顾无人,才第一次失态的拉着爱人的手,"像要把心哭出来般"大哭。可是她的力量那么单薄。命运真的存在吗?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个角落,会有那么一种无形的力牵引我们走向天堂或者走向黑暗的深渊,她的那颗小小的心里满足了,带着那一点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执着,她苦笑着安静地离开了,她或许去了天堂,那片圣洁的纯白的地方,然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她的世界荒芜一片,忧伤蔓延。
也许那些值得纪念的生命里曾经确乎真实地快乐过,那些曾经的相遇,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对她来说都是美丽的,正是为了这些美丽,她认为那些付出值得,她总是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那些过于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在她的眼里是奢侈的,于是她羡慕着‘我’的"读过书",她羡慕着那种在她认为清白的出生, "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她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有那么许多美丽的,她会沉静而美丽地走路,会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讲话,她甚至还会弹大正琴,会吹箫、吹笛子,她有着那么多女孩儿所没有的,然而她的万般的美丽也没能让她逃脱这世俗的厄运,悲哀是早已酝酿着,她不能逃脱,没有人逃脱。
就是这样一个含情转睇、顾盼生姿的婉约的女子,表面似乎不露声色,而内心却时刻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她忠于自己的爱情,不惜以生命献祭。三月的原野绿了,作者用散文样的笔调开始诉说,又用散文样的笔调结束了这一段悲剧的生活,春天的命运那么短,像极了翠姨她的那段短暂也许美丽过的生活。这"春"的背景,这么优美而悲切,这种东方女性的悲剧,在她身后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索。
自管理处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与大桥共成长读书月”活动以来,通过认真阅读《用心做事》等书籍,深刻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用心做事,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
一、牢固树立“工作无小事”的责任意识,树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
1、要有敬业精神,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2、办事要稳妥,处事要严谨,在廉洁自律上要求严格,严于律已,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3、做人要诚实、正派,有高尚的品质,朴实的作风,公正的原则。所谓"高尚"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所谓"朴实"就是人的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只要把劲全使出来,就是一个好同志;所谓"公正"就是在原则问题上不能糊涂,不能像墙头芦苇随风倒,看领导眼色行事;要能够与人团结共事,而且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工作方法。有了成绩归功于大家,出了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
二、认真学习和掌握做好本职工作必须的知识能力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只有平时注重学习,理解掌握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够在工作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较高的政治敏锐性。
三、积极调整,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作为企业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
一是忠诚可靠,洁身端正。树立全心全意做好服务的思想。在行动上要服从领导,对领导和各项决定要认真地贯彻执行,不得自行其事,一旦遇到领导作出的决定不妥或明显失误时,要出以公心,予以提醒,切不可为博得领导欢心而盲目服从,曲意迎逢。
二是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工作琐碎、繁杂、单调、枯燥,这要求自己具有不为名、不为利、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品德,经受得起各种误解、委曲和挫折,胸怀要宽,肚量要大,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既化解矛盾,又综合协调,努力为领导分忧解难,把工作搞好。再有就是工作中难免出错,也有不顺心的时刻,只要心底坦然承认错误,加以改正,明天又是暂新的一天。积极调整,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要有激情,没有激情就会迟钝,不能进入工作状态,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工作。
三是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一个单位的同事,由于生活阅历、工作经历、文化层次、兴趣爱好、职责任务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人宽厚诚恳,对事必须严谨认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协调工作。促进工作的高效运转。
以上这些,就是我这一阶段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要更加深入、扎实的进行学习,使自己的工作水平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Copyright (C) 记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