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关端午节的优秀作文1200字汇编三篇

高中有关端午节的优秀作文1200字(通用3篇)

高中有关端午节的优秀作文1200字 篇1

离端午节还有两天了,富贵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这富贵村,虽然名为“富贵”,但其实是一片山坳坳里的穷乡僻壤,偶尔飞出一两个金凤凰,萧顺就是一个。去年刚刚医科大学毕业的他正在城里医院里履行着天职。家里有一老母,还有一个快要生娃的童养媳,她们并不知道萧顺的工作单位在哪里,因为这山村实在太闭塞了,惟一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那一月才来一次的邮差。

往年,萧顺都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寄信回家,这样,婆媳们就会在端午节前收到他的信,为他将要回家作准备。可是今年有些反常,离端午节只有两天了,他的信还没到。婆媳俩倒没怎么担心,心想也许他忙,就忘了写信,反正过节一定会回来,按往年一样准备就是了。

端午节转眼就到了,村长按惯例用挨家挨户集来的钱买了一串火红的鞭炮,放得震天响。按他们那里的习俗,每户的男丁都要跪在离鞭炮4米的圈子里,然后祈福。可人们发现,萧顺没来,于是村长又派人去请。……然后,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萧顺没回来,然后,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萧顺端午节没回家!

在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穷山村里,女人们开始用她们独特的传播方式,生动地演绎着这个“号外”。真是团结力量大,现在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萧顺这个假冒的孝子,抛妻弃子,在城里一个人风流快活,还包养了一个小老婆。

萧家婆媳整日闭门不出,媳妇本来挺相信丈夫的,可听传言说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着个大肚子,整日以泪洗面。她将信将疑,只有萧顺的妈始终坚信儿子不会如此,她始终以坚定的口吻劝慰媳妇:“顺子不会的,他不会的!”

一日,婆婆听到门外又有村妇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她不顾媳妇的劝阻,毅然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门口,打开门,只说了一句话:“顺子不会的,不会的!”话音未落,萧顺站在了老母的面前!

原来,奋战在“非典”一线的萧顺刚刚结束任务,又在宾馆被隔离了一个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赶,所以耽搁了。

于是,女人们开始说:“萧顺真孝顺!”

媳妇开始说:“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说:“他不会做那种事!”

高中有关端午节的优秀作文1200字 篇2

(一)

端午节早已到了。

一位老奶奶摆着粽子的小车,脸上是满满的安详,那种感觉是可以让你的心很柔软很安静。女儿喊着,要吃老奶奶的棕子。把车停在路边,女儿乖乖地坐在老奶奶身边的小凳子上,那老人用那双深深皱纹的手,慢慢地打开一块粽子,放进小盘子里,又蘸上了一些蜂蜜,还又执意地一口一口地喂女儿吃,眼睛中满是慈爱和爱怜。

一个小摊前,满脸皱纹的老奶奶,戴着老花镜,右手拿针线,左手捏着丝绸布头,专注地缝制着香包,一个个鲜艳的布料做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里面放上香料,挂在小车的帘头,在风中摇摆,药香四溢。对面坐的中年妇女,正选出五根不同颜色的丝线,拧在一起搓起来,配着小珠子或叮铛发出悦耳的声响。

站在旁边看了许久,似乎把自己带入了儿时的记忆,挑选了几根五彩丝线戴在女儿的手腕脚腕上,再把香包挂在女儿的脖子上,女儿低头举着胳膊打量,手捧起香包不时地嗅一下,甜甜地笑了。

“妈妈,那黄色的果子是什么?”女儿手指着路边水果摊上的杏子问。

“是杏子。”

“啊,妈妈,你看,桃子也熟了。”

“街上怎么这么热闹,好像过节一样。”

“是啊,端午节到了。”微风携来阵阵香草的味道,我深吸了一口气,感叹着说。

“什么是端午节啊?”女儿又问。

我一时不知该怎么来告诉女儿端午节的由来及历史意义,只是顺口念出了《端阳》这首儿歌。

桃儿红,杏儿黄,

五月初五是端阳。

粽叶香,包五粮,

剥个粽子裹上糖,

幸福生活万年长。

女儿跟着读了几遍,开心地笑了。

(二)

走进教室,孩子们正在背书,只是有孩子正看着手腕上带着的五彩丝线入神,有孩子从衣裙里拿出小小香包嗅了又嗅,更甚者,还有孩子钻进抽屉里偷着吃粽子,嘴角还粘着几粒糯米。呵呵,端午,在孩子的心里,原来就是快乐啊。如此想着,不由悄然微笑起来。

有关端午的资料,网上下载了很多,只是很多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太深太深。想了很久,还是决定把晨诵与端午课程结合起来,给孩子介绍些有关端午来历的知识,介绍介绍家乡端午的特色,介绍制作鸡心香包的方法,最后开展做香包的活动。

于是,我们开始聊起端午这个话题。

“孩子们,马上就是端午节了,这几日,在家里,在街上,你闻到了端午节的气息了吗?在你的印象里,端午节是什么样子的?”我问道。

“端午节可以带五彩丝线做成的花花线,看,这是我妈妈给我搓的。”郭晓彤骄傲地举起胳膊,炫耀起来。

“端午节就是要吃粽子,有大米,红枣,蘸着蜂蜜白糖,可好吃啦!”刚刚偷吃的杨家豪似乎还意犹未尽,说着,用舌头舔了舔嘴唇。

“端午节还会赛龙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张恒铭抡动着胳膊做着划船的姿势。

“我知道端午节的来历。我国的大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那天投入了汩罗江,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节。”赵昕迪总是有她沉稳安静的地方,这个孩子总是最用心的一个。

……

因紧张的复习,并没有布置孩子们去查端午节的资料,孩子们已经从身边感受到了端午节的快乐与喜悦。

随着《汨罗江幻想曲》的优美乐曲,屏幕上出现了“菖蒲艾叶迎端午”的标题,我向孩子们介绍着端午的来历、习俗、活动。

“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当《端阳》这首儿歌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孩子们就着幻灯片上的桃子和黄杏也发了一会儿感慨。然后,便开心地你一句我一句读了起来,几遍下来,教室里便充盈了满满的开心和快乐了。

然后,继续出现儿歌《五月五,是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带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水下喜洋洋。

孩子们读着读着,艾叶,香囊,粽子,龙船,象征着端午习俗的事物映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突然有孩子问:“老师,赛龙舟是什么样子的?”

当《划龙船》这首民谣伴随着赛龙舟的图片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教室里几乎欢呼起来。

清水河长又长,

两岸人海又人山,

老年人拄着龙头杖,

姑娘们穿起花衣裳。

要问今天做什么事,

端阳佳节赛龙船。

青龙黄龙来竞赛,

赛的江河浪花翻。

赛的小孩蹦蹦跳,

赛的姑娘笑断肠。

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男女生对读,随着鼓点节拍画起了龙船,很是欢欣,似乎自己已到了赛龙舟的现场。

就这样,一边诵读端午的儿歌,孩子们随着鼓点节拍划起了龙船,看到丝粽香包惊喜地欢呼,听到屈原的故事静静地仰望,朗读着儿歌手舞足蹈……端午渐渐融入了孩子们的生命里了。

(三)

读完儿歌和民谣,我把郭晓彤脖子上带着的香包拿到讲台上,问孩子们:“大家想不想亲手做一个这样的香包啊?”

“想!”孩子们瞪大了眼睛。

看着幻灯片,给孩子叙述了制作香包所需的材料和步骤,孩子们津津有味地看着,小手也不禁比划着,心形的香包新鲜出炉了。

因为没有事先准备,所以要孩子们回家先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来做香包。

希望孩子们的这个端午节会印记在他们童年的记忆里,并开出美丽的花来。

高中有关端午节的优秀作文1200字 篇3

炙热的阳光,带着金黄的翅膀,扑簌簌的飞溅下来。窗外的世界,那份从芳菲的四月里一直延续下来的温婉和清爽,显然一日日的淡远了。随之而来的,是掩在婆娑之中的那些藤藤蔓蔓和枝枝丫丫罅隙里的光和影,在午后青白的阳光下,闪烁的有些耀眼。

那日,外出办事,闻到一股子荷韵的清凉,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扑鼻而来,忽而晓得,一年一年的端午不知不觉悄然而至了。

就在昨日,母亲打电话一再叮嘱我端午节那天一定不能忘记“悬艾叶、挂菖蒲、吃粽子”的端午习惯。听筒的那头,母亲一遍遍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叮咛着;听筒这头,我一声声欢快平静的答应着,仿若彼此间要把所有的惦记和牵挂融在这年年如约而来的端午中。

记忆里,每一个端午节那天,一大早,母亲会带着我河塘或水渠边有露水的地方采集一大把艾叶,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她母亲说,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还可以保佑一家人无论漂泊在何处都能平安吉祥的生活下去。这种念想一直在心头温暖了好多年,直到今日还依旧!

不过,让秋雨难忘的还是挂香包和拴五色丝线了。小时候,对端午三宝不太懂,也就向往着那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香包和手腕花线了。清晰记得无论再忙再累,母亲总要在这一天抽出时间和精力,用好看的丝线和花布给我们姊妹三个做飘着艾叶香味的香包。

老屋的小院,是解放前那种又窄又深的小庭院,母亲搬来几只咯吱响的木椅子,坐在靠墙角的那棵粗壮的枣树下,六月的风轻轻扬扬的拂过母亲年轻娟秀的脸庞。一片片鹅黄柔软的枣花飞舞着,簌簌而下,跌落在母亲眉间和发丝上,不一会儿,那一片片碎花布就在母亲手里跟变戏法似的成了一只只活泼乖巧的花鸟虫草,母亲再用绣花线绣出溜圆眼,红红的唇,彩色的羽毛或尾巴,好看极了。

装香包的原料当时在农村真的不常见,还好,村西头的老中医和爷爷是至交,他平日里捻药材剩下的苍术、白芷、菖蒲、麝香、牛黄、香附等余物会让爷爷拿回来一些,母亲小心放在碗里,搅拌在一起,用勺子一点点装进做好的香包里,用鲜红的丝线锁边,最后,缝在我们的鞋子尖头上、衣服肩下五六公分处。至今还记得,我的身上跳跃的小猪头撅着嘴巴俏皮而活泛的跳跃着,同伴眼馋和羡慕的眼光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公主!

花丝线不是现成的,母亲做起来并不容易,她要把红黄绿蓝等不同颜色的线拆成一股股,相互错开,搭配成看的花色,然后一点点在腿上捻成一整条,截成合适的尺寸,两头扎成蝴蝶结挂在脖子上,手腕上,脚踝上,一圈圈的,好看之极!偶尔,慧心的母亲会从箱子最底层拿出自己当年的嫁妆,从上面取下几个彩色珠子,栓在花线绳的两头,走起路来,叮当悦耳。

小时侯是早产,体弱,这种香包和花线绳在我身上直到十二岁,有一年实在有些不好意思,母亲还是箍着给我带上,还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你这瘦猴丫,乖乖戴上,省的病怏怏的,让我一次次的揪心!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北方也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了,这一天,母亲和奶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很多。有蜜枣的,豆沙的,水果的,还没出锅,已经香飘满院了,而我站在灶台前流口水的谗相一直让大人们忍俊不禁。

包粽子,江米,粘而香气浓郁。然而,那个时候,生活在北方的我们,想要吃到南方的大米,除非狠下心来奢侈一回。让我感动的是,每每端午的前几日里,母亲就留心那些走村串乡的大米商贩,但凡听到村子里有叫卖声传来,母亲总会撂下手边的活儿,急忙跑出去瞅瞅。碰上了,一斤大米,要用好几斤玉米或麦子才能换到,那白白透亮珍珠般的糯米,生生换走了父母沉甸甸的辛劳和艰辛,而母亲心满意足的抱着换来的三五斤大米,脸上美滋滋的笑容却一直沉淀在我心底。

北方少水,粽叶也是很难得的,多是用苇叶代替。芦苇叶,窄窄的面,很脆,一不小心,会包烂的,所以一般只能包一次,不过,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河塘水渠边到处都是。母亲会将芦苇叶子采回家洗干净,小心地叠在一起,舀上一勺糯米,一双灵巧的手随意翻转着卷几下,一只只棱角分明的菱形粽子就出来了。尔后,再用一根棉线缠绕起来捆扎结实,下到锅里,大火旺烧半小时,随后小火慢慢温着,过一会儿,就有一股子清甜的香味,慢慢的渗出来。

记忆犹新的是,那时的我,踮着脚尖,站在锅台边,流着口水急切的等着粽子出锅的惊喜和馋香,惹得母亲怜爱的摸着我的头:“丫儿,马上就熟了!”然后,就是从厨房里溢出的朗朗笑声,和着四下弥散而出的粽子清香,化作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腾而去。

如今,又是端午了,由于笨拙,不会象母亲那样穿针引线的绣出活泼可爱的虫草鸟兽香包,也没学会母亲包粽子的娴熟和灵巧,但儿时的苇叶粽子里裹着母亲沉沉的爱,捆扎着岁月匆匆消逝时悄悄永驻的温暖,却一直在我心底,永不褪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