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调研报告(实用六篇)

公路养护调研报告(通用6篇)

公路养护调研报告 篇1

隆冬季节,带给人们一丝寒意。正值此时,我段的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荡尽了冬的寒意,像一股暖流沁入心脾,温暖着职工的心房。

20xx年11月,我段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坚持以“平稳有序、高效科学”的原则,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里,进行了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为主要方式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方式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和同志们的好评。

一、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为改革奠定基础

根据县委的总体要求,我段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职工对改革在意识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多次召开了段务会,职工代表大会进行专题研究,反复进行宣传动员,使广大职工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真正懂得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现实矛盾的需要。为此次人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制定实施方案,稳妥推进改革

1、坚持因事设岗,优化组合的用人用工机制。段机关实行定编、定岗、定责的“三定”原则。股室负责人和机关管理、工勤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各基层养护站生产岗位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

2、坚持规范操作,平稳过渡原则,建立健全制度。如制定自谋职业、离岗待退等职工分流处理办法、充分考虑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规范运作,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实施公开竞聘,为改革提供保障

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实行各股室负责人、机关管理、工勤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养护站员工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程序都是透明的,没有任何暗箱操作,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为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得到了全段职工的拥护,干部职工没有异议,就是落聘人员也无话可说。通过公开竞聘21名同志走上了段机关管理人员岗位。

沐浴着春风的人们,积极投入到改革之中来,改革的枝头挂满了累累硕果:使职工们的思想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提高、观念得到了转变,真正达到了“以为争位,以位促为”的改革目标;建立起了“竞争、高效、科学”的用人机制,极大地优化了职工队伍结构;为养路事业的更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养护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路养护调研报告 篇2

为了有效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事业沿着健康方向科学有序发展,带着农村公路养护如何实现新的突破这一课题,我们调研组于5月14日、15日,分别对河南、河北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重点是县、乡对农村公路管养的政策、措施、街办交通管理机构的建设发展,农村公路的管养方式等,通过2天的调查了解,现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公路养护现状

(一)农村公路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底,我区农村公路养护里程共1543.882公里,其中县道221.507公里、乡道270.65公里、专用道23.703公里、村道1028.022公里。

(二)现阶段养护方式1、现行农村公路管养体制

我区的农村公路主要由我站为养护责任主体,负责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小修保养和日常的管养体制。

2、养护补助标准

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县道10000元/年公里、乡道6000元/年公里、专用道60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

3、养护资金来源和投入使用情况

一直以来,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由市财政拨付。由于我区一半公路为山区道路,水毁较为多,养护成本不断加大,所以长期以来都存在养护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

养护经费的使用:每月对养护公司进行考核,按养护里程、养护情况拨付。

二、现行农村公路养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县、乡、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一)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养护和管理需求。

按照省、市要求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标准,我区现有县道里程为221.507公里,需日常养护资金221.507万元;乡道、270.65公里,需日常养护资金162.39万元;专用道23.703公里,需日常养护资金14.2218万元;村道1028.022公里,需日常养护资金102.8022万元。全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共需500.921万元,按市级财政配套50%,区财政需承担日常养护费50%的比例,市财政需承担日常养护费250.4605万元,区财政需承担日常养护费250.4605万元,不足部分由区财政解决。

但由于我区财政困难,资金筹措缺乏必要的保障机构,区自筹资金有名无实,而市补资金仅仅能够满足日常保洁,无法维持正常养护,同时由于养护体制实施前,县、乡、村道失养情况普遍严重,加之超限运输车辆绕逃农村公路问题严重,公路养护成本大为增加,更加突显了养护资金不足。

(二)县乡公路养护工个人待遇低。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县乡公路路面养护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月工资只有400元,平均一天13元,这些养护工人起早贪黑,怨声较大。

根据西安市最低工资标准1050元/月.人,我区县乡公路养护里程为492.157公里,按每人养护2公里计算,需养护人员250人。每年需支付养护工人工资315万元。而每年县乡公路养护费用为383.879万元,其中50%用于路面养护,50%用于人员工资,每年实际支付的人员工资为192万元。还存在123万元的人员工资缺口。

若要提高工人待遇,从根本上应提高养护费用。

三)把农村公路村道养护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街办是村道养护和管理的实施主体,在调查过程中,街办未能充分发挥村道管养人员职能,村道基本存在失养问题。

措施: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养护方针,确保村道公路安全。一是街办政府将村道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纳入街办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二是加强管理人员和养护道工的职业技能和道德培训,努力提高管养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步打造半专业、专业化的养护队伍;三是实行“六定”公路养护责任制,即;“定人员、定里程、定料具、定经费、定奖惩、定时上路”,采取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的方式。

农村公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部门应当以延长公路寿命、提高公路等级、保障公路安全畅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民生的大事来抓,使公路真正做到为民利民,才能使农村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公路养护调研报告 篇3

在高速公路管理工作中,公路养护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的养护工作不同于一般公路,它具有技术性强、人员素质全面、维修反应迅速、机械化程度高、安全措施严格等内在要求。但是目前由于受较为落后的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限制,使得各地高速公路养护工作都无法完全达到这一内在要求。

一、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护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复杂。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管养一体”和“管养分离”两种模式,其中“管养一体”模式比较普遍。许多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仍然套用事业型养护管理体制,职责不明、责任不清,养护经费采用拨款形式,这种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公司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束缚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另外在机构设置上,许多高速公路仍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领导”原则设置养护处、养护科、养护工区等,造成人员庞大、机构臃肿。这种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养护管理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养护工程市场化,另一方面不利于养护工程的监督和质量管理。

2、养护运行机制落后,创新力度不够。近年来,根据交通部提出的“管养分离、事企分开”的原则,各省(区、市)都不同程度的进行高速公路养护运行体制的改革,并取得的初步成效。但是目前由于各地对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运作尚存疑虑,从而使得养护运行机制较为落后,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养护市场封闭运作、养护市场化模式尚未确定、养护市场主体尚未完全形成、养护市场各项制度尚不完善等等。另外,高速公路养护目前仍未制定全国统一的养护定额和高速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各地养护部门在编制养护计划和养护费用估算时,大都参考公路工程定额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养护工程费支出缺乏严格的考量标准,随意性较大;养护质量的考核仍沿用一般公路养护的“好路率”指标,不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全方位养护的客观要求。

3、养护队伍臃肿,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在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由于“政、事、企”不分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强,导致各地养护机构重复设置,非生产人员膨胀,养护队伍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养护经费被挤占,养护队伍素质下降等问题产生。同时在现有养护队伍中,其人员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管理人员过多,一线从事养护生产的人员太少;(2)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力量薄弱。以河北某高速为例说明,此高速公路共有养护职工126人,其中正式工73人,临时工53人,正式职工主要从事管理工作,一线施工大多由临时工进行。在养护职工中,中专以上学历仅为25%,由此其技术力量可见一斑。

4、用工制度僵化,分配形式不活。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机械在高速公路养护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养护单位一方面急需专、精、尖人才,而另一方面无法解决“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安置问题,从而导致内部人员出不去,外部人才进不来的“两难”境地。在工资分配上,效益工资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激励作用不强,使得“有工不出、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差,责任心不强,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产生。

5、养护资金不足,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全国各地高速公路养护中普遍存在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建设资金缺口太大,有限的养护资金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护任务;(2)有些高速公路本身收费额低、效益差,养护资金分配不足。(3)偿本付息压力较大,养护资金投入不够充足。(4)由于利益驱使,不愿投入过多资金用于养护。尤其是一些采用bot、tot方式经营的高速公路,由于经营公司一味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从而忽视了对高速公路养护维修的投入。养护资金的不足,必然会使高速公路病害得不到及时处理,公路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给经营者和使用者都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由于各地高速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臃肿,养护生产效率低下,导致高速公路养护成本居高不下。

6、机械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及时养护”需求。高速公路需要高标准的养护,实现养护机械化是推进养护工艺更新和养护技术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和改善高速公路交通环境的客观要求。但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维修较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养护作业,养护机械化水平不高,养护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比较低,作业效率和养护质量难以适应高速公路大交通量、快速交通的要求,无法确保高速公路养护的及时性、快捷性和高效性。

7、养护体系不健全,无法实现“预防性养护”要求。目前各地高速公路养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养护,主要表现为疲于应付各种病害,缺乏运营使用过程中的路况调查、病害预测以及适时养护决策和养护规划。只有变被动养护为预防性维护,才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益。实现预防性养护应具备两个条件:(1)技术条件,包括道路及桥梁结构检测系统、路况评价预警系统、养护决策系统及成套养护设备;(2)机制条件,指养护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养护决策、养护规划、养护调度及工程养护监理制度。

8、法规建设滞后,影响养护市场化进程。

近几年来,一系列公路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公路法规体系尚不配套,尤其是高速公路管理与养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难以适应突飞猛进的高速公路建设和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应加速制定高速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养护保障、养护定额等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完善养护系统,以实现养护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1、重建轻养。自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3.4万公里,并且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要达到8.5万公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时期,建设任务很重,各地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将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高速公路项目的融资及建设上面,而对于高速公路的养护问题,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高速公路工程质量好,早期无须养护”的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发展”的真正内涵,因此导致高速公路养护资金被挪用挤占,养护体制缺乏创新等问题的产生。

2、体制不顺。为了解决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国家不断深化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高速公路建设的积极性,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混乱必然导致养护体制的不顺,尤其是“政、事、企”不分现象比较严重,养护管理套用计划经济模式,长期封闭运行,使得高速公路养护工作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以及效益意识。

3、管养不分。由于各地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增长迅速以及养护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管养不分”现象比较普遍,许多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既是养护管理者,又是养护生产者,同时也是养护质量的监督者,这种管养不分的传统养护模式,很难实现养护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养护实施的严格性和彻底性、养护监督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从而给高速公路养护带来诸多弊端。

4、垄断经营。长期以来,由于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管养不分,因此目前各地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基本上都是内部封闭运作,垄断经营,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离真正的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有相当的距离。这对于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容易导致养护效率低下、养护成本居高不下、养护人员过度膨胀等问题的产生。

5、规模不经济。目前,各地高速公路管理基本上采用“一路一公司”或“一路一处”经营形式,所管辖里程最多200公里左右,最短的只有十几公里。而大多数经营公司(或处)自设养护机构,这必然使高速公路养护无法达到最佳规模,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养护规模不经济,则容易导致养护单位无钱购置现代化养护设备或由于里程短出现养护设备闲置浪费现象,另外规模不经济也会导致养护队伍文化素质不高,养护技术不强、养护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6、规章不健全。为了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和交通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公路养护市场准入暂行规定》、《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是,由于目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以省(市、区)为主,上述规章制度的颁布只是给各地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原则,指明了方向。各省(市、区)由于具体情况各异,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一,各种养护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政策及配套政策尚未完全出台,从而导致养护体制改革的混乱和问题的产生。

三、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养护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应加快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响应交通部提出的养护体制改革基本精神,理顺管理体制、建养并重、管养分离,同时打破垄断经营,健全各种规章,实现养护市场化、规模化及专业化运作。从改革实践看,自从“九五”期间交通部提出“管养分开、事企分离”养护体制改革原则以来,各地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公路养护模式上,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实践,全国涌现了以“上海模式”、“吉林模式”、“浙江模式”、“湖北模式”为代表的众多成功范例。在市场化改革实践中,已经显现出市场化养护的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1)事企分开,突出养护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有利于精简机构,可以改善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局面。(2)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从事养护的企业进行自身的优化改革,有利于培育高素质的养护企业。(3)有利于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和养护质量。这些成功范例的出现以及其显示出来的市场化养护的优越性充分说明了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可行性。在具体实施中,尤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建养并重。要顺利推进高速公路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政府部门及高速公路管理机构首先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到建养并重,保证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理顺体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做好养护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为此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高速公路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从有利于高速公路事业的大局出发,尽快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

3、管养分离。高速公路市场化养护模式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价格机制等引入养护工作中,达到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的目的。为此,就应该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将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所属的适宜于市场化养护工区、养护中心等与管理机构相分离,并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我发展、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独立产权”的养护企业。

4、监管到位。在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即政府部门是养护市场的“掌舵者”,而非“划桨者”,它以自己的行政权威对高速公路经营公司、高速公路养护公司、高速公路养护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制定有关政策及规则保障养护市场规范有序运转;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应该对养护市场准入、招投标、养护质量等方面加强监管,做到政府监管到位,保障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依法保障。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在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中,应该以《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规为龙头,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有关法规的制定。政府部门应建立一整套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评价办法及检查制度,使高速公路市场化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减少改革风险,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公路养护调研报告 篇4

路政与养护是公路行业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传统的工作模式下,路政管理和公路养护工作各自独立,路政中队和养护人员分别上路巡查,两支队伍、两辆车巡的是同一段路,从事的是不同的工作,这就造成了工作效率的降低和人力、物力的浪费。为进一步提高公路巡查效率,降低巡查成本,打造高效型、节约型单位,初,滨州市公路管理局选取县公路管理局作为路政、养护联合巡查管理工作试点单位,近期我们对县公路局路政、养护“两位一体”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局经过近一年来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暴露了几个问题,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路政、养护“两位一体”模式主要做法

1、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角色转换。路政、养护“两位一体”工作模式的实行,要求路政员兼任养路工、养路工兼任路政员,角色的转换首要任务是提高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县公路局组织全体路政人员进行公路养护知识培训,同时对全体养护人员进行路政知识培训,使他们全面了解养护及路政工作方面的知识,培养成为双重职责多面手,以此强化一线路政、养护力量,为新工作模式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深化资源整合,实施集约管理。新模式实行以来,各路政中队入驻基层公路站,改变了以前路政中队没有固定办公地点,而公路站有多间闲置房屋得不到利用的状况。整合后的路政中队、公路站由原来的两部车上路巡查,现在共用一部路政巡查车上路,既节约了行政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3、健全运行机制,理顺工作流程。路政、养护“两位一体”模式下,公路站站长兼任路政大队副大队长,负责所辖区域内国省道干线公路的路政管理与公路养护工作,野外工作补助由路政大队发放,路政巡查中队长兼任公路站副站长,协助公路站站长工作,养护人员聘为兼职路政员,路政员兼顾养护工作,将路政管理和公路养护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加强日常养护工作的基础上,严格落实路政巡查制度,科学制定巡查计划,有针对性的加大巡查密度和频率,对管辖路段的涉路行为,做到了尽早发现、迅速出警、依法查处,及时消除各种影响道路安全畅通的隐患。

4、做到权责明晰,确保管养互补。新模式下,公路站职责范围包括:一是维护路产路权。及时制止、查处公路用地取土采石,损坏路基边坡,占用堵塞边沟,边沟排放工业污水,倾倒垃圾以及损坏硬化路肩、护肩石、路缘石、泄水槽,损坏、腐蚀、漏撒污染路面,损坏桥梁栏杆扶手、立柱、桥梁人行道、块石涵洞、涵顶帽石、浆砌防护工程、隔离墩隔离墙(栅)、防撞护栏、示警桩、轮廓标、铝材反光标志、钢管标志杆、水泥里程碑、水泥百米桩、水泥界碑、照明装饰灯、施工路栏、锥形标志、路面标线,损坏公路绿化乔木、长青绿篱带、常绿篱球、木本花木、矮林、草坪、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割损部分树冠等损害公路路产、侵犯路权的行为。二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对利用公路及公路用地进行集市贸易、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利用边沟排放污物或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现象进行整治,对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进行清理。三是标志标线管理、设施维护。对标志、标线进行管理,确保标志、标线齐全、规范、美观,及时补设缺失公路标志、扶正歪斜公路标志,对公路路面、桥梁、界桩、行道树、路缘石等路产进行管理。四是路政许可管理。对临时占用路面、临时占用公路用地、建设占用公路用地、占用绿化用地、新增平交路口、桥梁附设电缆(管线)、设置非公路标志等路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负责路政许可施工现场的管护工作和养护施工现场的交通管理工作。五是公路养护管理。加强公路日常养护管理,保持路面清洁,边坡适度,行车舒适;路肩整洁,边坡稳定、排水畅通;构造物、桥涵、隧道完好;沿线设施完善;绿化林木协调美观。六是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

二、县公路局试点工作取得经验

路政、养护“两位一体”模式下,县公路局积极找寻公路管养的最佳结合点,路政和养护人员密切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体现了这项新机制强大优势。

1、处理问题突出“专”。目前,路政养护两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局运行良好,合二为一后的公路站现有路政员4名,养护人员兼职路政员1名。路政、养护“两位一体”模式,将单一的养路工、路政员两种身份合二为一,使路政、养护力量都得到了充实,突出解决了过去工作中存在的责权不明,甚至相互推诿的现象,现在路政、养护人员在工作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从以前的各自为战转变为协调同步,涉路问题不分你我,形成了人人关心路政管理工作、人人从事公路养护的良好局面,推动路政、养护工作向纵深迈进。

2、解决问题突出“快”。以前路政巡查发现问题后,回去先将情况写入巡查记录,再将该问题反映给分管领导;如果养护巡查人员在路上发现路政案件后,也是要向养护分管领导的汇报,然后再逐级将情况反馈给路政管理部门。而现在新模式下,在路上发现问题后,现场就能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减少了中间环节,同一问题的处理变的更为快捷,日常的养护工作在巡查过程中一并完成,巡路人员能够及时填报巡路日志、报案记录,第一时间掌握公路桥梁状况、公路绿化、沿线设施、标志设置情况及超限运输车辆交通量等信息,既提高了路政管理效能,确保及时制止、查处各种损害路产路权违法行为,又将对公路的损坏控制在前期或较小损坏阶段。

3、行政成本突出“省”。联合巡查改变了过去路政、养护分别巡查,重复巡查的做法,将两者合并同车巡查,一经发现问题,由巡查人员共同处理。此举减少了重复支出,有效的降低了巡查成本。县公路局三个路政中队入驻公路站以后,路政、养护上路巡查使用一辆路政执法车辆,封存三辆原公路站养护巡查皮卡车,根据往年核算的车辆油耗、维修保养成本,预计每年至少可以减少36000元的行政费用支出,突出体现了集约化的要求。

4、服务意识突出“强”。新模式实行以来,县公路局强力推进路政、养护作风整顿,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使职工从思想上做到以路为业,以站为家,形成了管理与服务并重、管理与服务同步的工作新格局。路政中队入驻公路站,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并配齐摄像机、照相机等器材以及各类事案文书、路赔票据,方便群众就近处理路政事案、咨询涉路问题,对于现场可处理的各类路政事案,可就近在公路站完成,事案文书、路赔票据月底交路政大厅汇总,这样就节省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了工作效能效率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公路部门的社会形象。

5、管养效果突出“好”。今年以来,县公路局路政、养护上路巡查的密度、频率更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强,及时发现、处理的涉路事案更多。截至10月底,路政巡查总里程达153500公里,处理路政事案数由去年同期的89起上升为733起,依法收缴路赔收入117万余元,事案查处率、结案率均达到96%以上。路政执法人员与养护人员互相配合,深入开展迎全运城乡环境规划建设管理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城区进出口及穿村镇路段脏乱差、建筑控制区违法建筑、集市贸易、摆摊设点、未经许可违法设置非公路标志、公路用地内各种堆积物、麦收期间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等现象进行整治和清理,进一步确保了县域内干线公路的“畅、安、舒、美、优”。

三、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是县公路局实行路政、养护“两位一体”模式第一年,由于没有以往经验的可供借鉴,尚处于探索磨合阶段,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几个问题。

1、路政、养护共用一辆车上路巡查、作业,人员、车辆过于集中,两项工作同时出现紧急任务时,调配困难大,就会出现分身乏术的问题。

2、具体工作中,存在重管轻养现象。由于路政管理要求人员、车辆大部分时间在路上巡查,而日常养护工作以及小修保养需要定点施工,这就会造成保证了路政巡查时间和效果,养护工作质量下降的问题。

开展路政、养护“两位一体”模式是当前公路发展形势下加强公路管理工作、创新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符合节约化、人本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县公路局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虽然也暴露出了几个问题,但从综合分析的角度来看,利远大于弊。我们认为通过进一步在实践中的探索、完善,这种新的工作机制值得在系统内推广。

公路养护调研报告 篇5

截止20xx年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103.873公里,其中县道7条,109.917公里;乡道14条,84.161公里;专用公路3条,5.929公里;村道578条,903.866公里;二级公路7.694公里,三级公路78.884公里,四级公路1017.29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93.504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682.588公里,沥青碎石路面7.922公里,碎石路面192.927公里,土路121.261公里,其他材料铺筑路面5.671公里。

一、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们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变当地面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20xx年开始至今已建成苟段公路一期、余平公路、界汤公路、界阜公路、咸兴北路及天王路等县级公路85公里。今年将开工建设西宝中线(兴平段)、兴小路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相继建成将更大的提升我市交通通行能力。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情况

我市农村公路养护情况为:县道7条109.917公里,平均好路率为77.3%,好路里程85公里;乡道14条84.161公里,平均好路率为83%,好路里程70公里;专用公路3条

5.929公里,平均好路率为84%,好路里程为5公里。村道

903.866公里,平均好路率83.4%,好路里程754公里。

(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设置情况

1、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成立兴平市农村公路公路管理站,人员编制20名,事业编制,下设办公室、财务室、试验资料室、公路养护股、路政股。人员工资为县财政全额支付。设站长1名,支部书记1名,副站长2名。其职责是:承担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拟定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和日常养护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落实县乡公路养护工程工作,组织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检查、验收、评比、考核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负责县乡公路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保护,指导村公路的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

2、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我市共有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人员编制3名,其中所长1名、由主管交通的副乡(镇)长兼任,副所长1名、公路专干1名。其职责是:接受农村公路管理站的行业指导,具体负责落实本辖区内村级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拟定村级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和养护计划,对村级公路的养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比,并指导村级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

3、村级公路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村级设有农村公路养护员,第一责任人为村委会主任。

按照该村村道里程每2公里不少于1人确定养管员,全市共聘用养管员511名养管人员。其职责是:在农村公路管理站、乡镇公路管理所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公路养护标准进行养护作业;提高养护质量,确保路面路肩平整坚实,路基边沟无积水、无杂物、无损坏,行道树无缺损;配合支持县乡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维护村级公路路产路权,发现重大破坏公路产权的人和事,及时制止并上报。

三、目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公路的建设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五年建设了近1000多公里的农村道路,但农村公路的网络化程度和技术标准还不够高,自然村通村率还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

(一)大项目建设损毁公路严重。20xx年以来,由于西宝高速改扩建、西宝客专、西宝北线改扩建相继施工,运送沙石车辆对我市农村公路损毁严重,沿渭的6个乡镇尤为严重。

(二)建设、养护资金不足。关于建设资金问题,我局领导已多次在省市交通会议上提出加大补助标准,目前的补助标准只占到公路总预算的40%(按目前公路造价三级公路每公里改建造价约120万元,国家补助45万元),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过去,村级公路一直未纳入交通公路部门的管养范围,没有正常固定的养护经费来源,农村

公路养护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超限运输问题严重,公路养护成本大为增加,但养护资金投入甚少。

(三)养护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正在建立,市、镇、村三级养管体系有待完善。

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目前农村公路建设及其养护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改善并提高农村公路路况,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体制

进一步健全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明确以政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交通局为行业管理责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加快乡镇政府管理养护体制的建立健全,配齐养护人员,加大管理的力度,使农村公路管理在组织、制度、养护标准、考核、资金保障等各方面规范化、制度化,并将农村公路管理工作要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通村公路建设先易后难,只有坚持规划优先,才能确保有序发展。现在,我们重点要以“通畅”为目标,以“通客车”为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要利用好现有路基实施改造,用好资源,节约资金;

又要注意路网辐射面,让更多数群众受益,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路网规划还要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将农村公路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强与新农村规划的衔接。

(三)多方筹资,提供保障。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是保障,是重点,也是难点。必须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建设有序地推进。要采取“五个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即向上级争取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农民群众自愿筹集一点、就地取材节省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建议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凡是可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涉农资金都可以争取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二是广泛发动社会捐助。通过动员和鼓励原籍在外成功人士、企业业主为家乡捐资修路。三是认真抓好“一事一议”。农民群众是农村公路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依据国家政策,运用“一事一议”的办法是筹集部分建设资金和推进公路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四)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公路养护资源,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可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管养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监督、行业管理、主体负责、承包人实干”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保证体系。实行招标

公路养护调研报告 篇6

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路面改造工程的实施,农村公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由于我省农村公路量大面广、地区差异较大,加之养护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养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日益突出。今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xx〕49号)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们拟定了《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职责分工等进行了规范,为理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各种关系、健全养护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和水平,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省厅将《关于我省农村公路管养模式的探讨研究》列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为此,我们在前两年农村养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有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浦江、海盐、安吉等各具特色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践探索和分析,同时借鉴省外养护管理经验,对群众性养护、分段养护、道班养护、专业养护等养护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形成本调研报告。

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基本情况:

(一)农村公路现有里程和规模

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止,全省农村公路(县、乡、村道)总里程为85643公里。按目前行政等级标准分,其中:县道23097公里、乡道15873公里、村道46673公里;按技术等级分,其中:一级公路1019公里、二级公路3648公里、三级公路6935公里、四级公路43895公里、等外公路30146公里(其中准四级公路13527公里);按路面类型分,其中:水泥砼路面36329公里(其中县道9384公里、乡道5703公里、村道21242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8965公里(其中县道5016公里、乡道655公里、村道3294公里),简易铺装路面17089公里(其中县道8549公里、乡道3589公里、村道4951公里),未铺装路面23258公里(其中县道147公里、乡道5926公里、村道17185里)。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合计62384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2.84,到20xx年年底乡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完成后,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将增加5000多公里,达到67000多公里。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现状

20xx年前我省各市、县均设有专业和县乡两个公路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国省道和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20xx年养护体制改革后,实现了两合并,即:所有市和绝大部县(市)专业与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合并,国省道、县乡道公路养护管理职能统一由市、县(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部分市、县(市)公路管理机构内相应增设了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内设机构。

目前,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县道和乡道大部分已纳入交通公路部门管养范围,基本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县为主”。村道公路的管养,由于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一直未纳入交通公路部门管理范围。在养护资金安排上,目前仍沿袭过去(两合并前)专业养护经费和县乡养护经费分别安排下达的方式。县乡养护经费由省汽车养路费切块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解决(手拖费安排一部分,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

(三)农村公路养护生产运行机制

目前,县道公路的养护生产(包括日常养护和大中修工程)基本上采用国省道的养护运行机制,走养护市场化的路子,主要由专业养护队伍(养护公司)进行养护,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行业管理。乡道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主要由乡镇政府负责,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行业指导和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或以奖代补)。

我省乡村道的养护生产运行机制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一:由乡镇成立固定的专门养护队,负责乡村道的日常养护和大中修。养护队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并有少量的机具设备;养护资金由交通部门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解决。这种模式一般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采用较多。

模式二:乡镇政府按行政区域将乡村道公路的路面保洁、巡查、行道树维护等日常管养工作分段包给沿线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将乡村公路养护工作承包给村里的农户。大中修工程通过招投标,由专业队伍施工;养护资金由交通部门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和村委会解决。

模式三:由村委会组织,一年对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公路集中进行二、三次季节性、不定期的突击养护(保洁和少量的维修)。这种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山区)采用较多。养护资金由交通部门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主要通过投工投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