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21篇)
一、调研目的
学校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而面对现代社会的需求,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发展的要求。我校的信息化需要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那路有在何方呢?为此我进行了这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内容及分析
接下来就学校信息化的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及分析。
(1)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调研描述:
据不详细统计,近5年来学校对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投入上达到了近千万元,生机比达到了10∶1,师机比达到了∶1,配置也基本上是主流配置;完成校园网络总体布局,实现了三校区网络互通,百兆互联网到学校目标;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投影教室、计算机资料及工作室、软件制作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学校建立了1000余个信息点的校园网络和18个点的数字监控系统。有计算机693台,服务器12台,计算机教室6间,多媒体投影教室164间,便携式投影机10台,教学平台软件21个,计算机教室座位306个。学校每班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终端,实现了校园广播网、电视传输网、数字监控网、信息宽带网“四网”的班班通工程,有效服务教育教学。调研分析: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设施设备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育教学,应该说我们学校的信息化条件在全市中小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分析5年来信息化的投入情况,近千余万元的投入95%以上是添置的信息化设施设备。只有很少数的钱用来支持或购买信息化软件和软环境的建设。这就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软硬件不配套、不协调,在追求设备新,功能全,速度快的时,却忽视了应用能力的提升。打个不形象的比喻,校园网中的硬件好比是路,软件是车,而资源就是货物。我们现在就像建好了一条高速公路,却没有几辆车,或者赶着牛车在高速公路上蹒跚而行,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只是最基础的硬件建设和简单应用,只发挥了信息化优势的皮毛。
(2)学校管理、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
调研描述:
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拥有了一个功能丰富的校园网站,网站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班级博客互动等于一体。同时还搭筑了一个以学校管理与办公应用为主的校园管理网络系统。该系统承载了校区之间公文流转、信息交流、公示公告、资源共享、报表上传等多种功能,实现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学校还在原有校园管理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研究开发了“学校电教报修系统”、“教职工工资查询系统”、“学生上机登记系统”等多个符合学校实际的网络管理系统。调研分析:
应该说学校在信息化运用与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有效的探索,特别是在针对学校三个校区相对分散,管理相对困难。而开发的一系列优化管理的系统,切实提高了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在学生学习方面,在校园网上开通了互通班级博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但是也是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系统比较分散单一,功能还不够强大,对学校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面还不够广。利用层次不够高。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还有很大文章可做,有一次,我和朋友闲聊,谈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时,他举了他们单位的例子,他的单位是德国的外企,他说,他们的企业的设备和资产都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启用的一套非常先进的管理系统。每一件进入企业东西都有它唯一的身份识别码,设备和资产的转移和报废,只要使用无线扫描枪扫描身份识别码,这个设备的所信息都有显示,还可以实现设备和资产的现场操作和转移登记等一系列操作步骤。听了这个故事,联想学校,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优化管理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教务管理,学籍管理、资产管理、远程教育远程视频等信息化管理功能。
(3)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调研描述:
最近几年,通过学校购买,教师制作,电教老师收集。目前我校建设适合教学的校本资源库已初步建成,资源库包含课件、音乐、视频、图片等综合素材,还有课堂教学的录像等,方便教师课件制作,和教育教学探讨,现在资源库已拥有各类资料2T之多。调研分析:
在资源建设和教学支持上,学校自己开发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资源数量和质量都或多或少受到学校人力、财力的限制,所以资源类型还不丰富,质量不高,对教学的融合的还不强。很多资源只是处在有的境况,很多都还处在“原材料”阶段,而离高品质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在教学支持中,很多资源存放还比较凌乱,没有和教材建立相对应的资源体系,给教师的查找和使用带来一定困难。再加上受到了学校配套的教学环境和师资的影响,其利用率还不高,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效益。(4)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调研描述:
为了更好的了解一下老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情况,我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东校区各个班级上课教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做了一个简单统计。语数英老师使用率平均为55%,语文老师使用率更高。达到63%。其他学科老师使用率为31%。从使用的形式来看,语数英老师使用71%左右为配套光盘和磁带。只有29%的教师使用的自制或网站下载修改的课件上课。其他学科教师使用的课件主要以演示介绍为主。调研分析:
教师是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实施者,管理者、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这个学校的信息化进程的快慢、发展是否合理顺畅、效果效益是否明显和突出的关键因素。从调研统计可以看出,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整体偏低,观念落后,很多教师还把信息技术运用仅仅放在了课堂的简单辅助教学上,而忽视了课堂之外的运用和实践。这也是信息化辅助教学为什么出现了不被人看好的,甚至有人觉得它还会影响教学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上面所提到的资源库建设还不够让教师使用方便,也造成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质量。
总之,通过调研可以看出,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在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上,也取得了许多进步和成就,但还没有达到充分利用的比例。因此,从发展阶段来看,学校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实现从无到有、注重硬件产品配备的信息化投入期,且重点放在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上。
三、调研建议
那我们站在现有的起点,今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或者说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下想法。
(1)更新教师信息技术观念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现实生活。掌握信息技术是适应时代的基本要求,可以说21世纪不掌握信息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文盲。信息技术给人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更新的传播媒体,而且给我们创造了更多、更丰富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但有专家就提出一个疑问,作为教育应该是引领时代发展的领路人,而我们的教育却总是处于在被动地接受时代的发展呢?我个人觉得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教师的观念,有人开玩笑说,教师和医生是对信息新技术最为排斥的群体。我觉得不无道理,像现在风靡全球的微博,有可能很多教师也许还停留在个人博客的时代,还在为学会了QQ、博客沾沾自喜。其实我们已经被时代丢弃了。我再举个例子,大家知道现在的互联网新的发展方向和热点是什么吗?可能很多人都回答不出来,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上网了解了一下,现在最火的是物联网技术,有可能这个技术在未来几年要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加大培训的力度,明确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在大面积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有重点地加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的训练,利用各种教师培训中心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教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尽快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转变学校资金投入的重点和方向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应用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说,前几年的信息化是实现从无到有、注重信息化对教育行业的覆盖、注重硬件产品、配备的信息化投入期;那么,未来五年将是我们要实现质量(应用水平)的提升,逐步达到“用信息技术整合、开发、共享利用信息、学习资源,从而实现对外部信息(市场)快速反应”目的的信息化整合见效期。如果说在信息化的投入期,硬件产品大行其道的话,那么在信息化的整合见效期,软件和服务将以提升软硬件应用效果的强大功能而使信息化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发动机,所有下阶段,我个人认为,学校在继续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要把重点资金投入到软件及软环境建设上去,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改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资源建设的模式
如果教师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停留在用媒体设备代替教师讲课,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写板书,用电子文档代替印刷教材的初级阶段,这必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这也决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因此,要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将有利于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所以只有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作为学生的认知内容,而不是演示播放工具,要通过教学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改革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同时我们还有做好学校资源库的整理和归类工作,以全面提高课程信息化水平为目标,提倡集成化开发,采用教育教学资源的定制开发和学校自主研制并重的开发模式,依据教材的对应性、教学的针对性、资源的开放性原则,结合课改要求,寻找课件资源开发的突破口,校际协同、区域合作,依托公司,有偿开发,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加快开发进度,建设有较高利用价值、适合于教师进行简易二次加工的教学资源库,降低应用难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4)借助外力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简单实用的管理系统,对学校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远远还不能满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学校自身开发受技术条件、专业人才因素的限制,很难在在新的技术上有较大地突破。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和专业公司紧密合作,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系列的平台和软件。毕竟教育信息化变革需要有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技术理论背景、有技术问题解决能力的机构与组织,从外部冲击,打破文化惯性,促进学校变革。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企业的机制,不仅是购买它们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购买它们的服务,通过管理咨询和服务,借助外力,实现组织的变革,只有实现了业务流程重组,实现了组织结构优化,教育信息化才能焕发生机,产生效益。同时,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现代化、教育组织变革的过程中,与权威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教育服务机构合作,引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咨询与指导服务,通过外力来促进学校的变化和教师、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教学业务流程重组,减少自发进化与调整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的投入,从而整体提高效益,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尾声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学校信息化管理方面,无论是在哪个环节上我们都应该在整体规化的前提下不断地去想、不断地去做,让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的同时,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党在__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__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__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是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xx年8月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我局开始实施多元化电子电报纳税推广工作。作为第二批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单位,分局上下树立大局意识,发扬“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不怕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推广起步晚、基础条件差的困难,积极向全区所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税人推广了以“网上申报和银行扣缴税款为主的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方式。截止xx年底,企业和个体户电子申报户数及电子划缴税款比率均达到98以上(个体 00),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推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全区基本上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化为主导”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主要成效
一是提高了办税效能。通过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扬信息畅通之长,避交通不便之短,扬信息无时限之长,避机关定时制之短,扬信息平台宽广之长,避办税窗口狭小拥挤之短,提高了办税效率,方便了纳税人,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二是节约了征纳成本。潘集区纵横上百里,交通十分不便,加之纳税人分散在各个乡镇,无论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税,还是税务人员到一线去征税,往返一趟都需要花十几元、甚至上百元的交通费,实行多元化电子申报后,避免了劳途奔波,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是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之前,全局企业申报率只有90左右,个体户申报率只有70左右;推广成功后,现在企业和个体户申报率每月基本上保持 00。四是提升了地税形象。为纳税人免费开发、提供多元化电子申报软件,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免费集中培训,免费上门辅导,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四免”全程式服务,切实从纳税人最急、最缺、最盼望的事做起,真正体现了地税机关“务实、高效”为民服务办实事的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受到了纳税人拥护和欢迎。
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首要环节。
思想观念是基础是先导。在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中,潘集区分局在思想观念上历经了一个“排斥—基本认可—完全赞同”的转变过程。坦白地说,推广之初,首先,做为分局一把手的我,在思想上存在着分歧:一是固守成规,片面认为纳税人已经习惯上门集中申报纳税方式,无需多此一举;二是畏难情绪,潘集区是一个农业区,全区总面积590多平方公里,下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纳税人经营规模偏小,税源分散,信息化水平滞后,推广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行动上一度比较迟缓。但随着多元化电子申报在其他分局的深入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特别是全市征管工作会议的召开后,我们在观念上有了大转变,深刻认识到税收征管工作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性跨越,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已势在必行,作为农村分局更应增强紧迫感,及时适应和融入新的征管改革大潮中,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和促进税收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领导重视,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工作期间,市局叶局长、分管领导顾局长多次深入潘集调研、协调、指导工作,现场解决许多工作难题,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推广的信心,增强了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为了扎实开展推广工作,我局做到“三到位”:一是领导到位,班子成员齐上阵,分工协作,投身到推广工作的每一环节;二是组织到位,成立了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协调组、宣传辅导组和技术保障组;三是工作到位,建立“每天一通报,一周一会”制度,集体研究解决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广工作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证。
(三)落实责任,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
为了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分局制定了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步骤,细化组织、协调、宣传、技术辅导、保障服务等工作职责。从领导到税干,从分局机关到基层,人人有责任,人人抓落实。同时,将推广工作进度、质量与岗位责任制酬金挂钩,加大监督考核,提高了全员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有效地推动了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工作的稳步进行。
(四)因地制宜,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措施保障。
面对辖区内税源结构分散,既无中行网点,又无交行网点等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我们抓住农村信用社,覆盖全区这一有利条件,在全市,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税务、信用社、交行”三家携手,共同为纳税人服务的推广之路。由于户数少,税源小,信用社刚开始不太愿意合作,在市局的大力协调帮助下,在分局的多方努力下,最终达成共识,为推广工作创造了有得条件。鉴于,“三家携手”存在“信息不对称”“跨行划拨税款”等技术难题,本着稳步推进的原则,首月,我们选择了35户分散在各个乡镇经营规模稍大的纳税户进行试点,令人欣喜的是,在大量仔细的前期工作基础上,首次试点全部成功,这也使我们推广工作的信心倍增。在认真总结前期成功推广经验后,第二个月,我们一次性将符合条件企业、个体纳税户全部推广电子申报,再告成功。
(五)优质服务,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质量保证。
在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事前,我们充分利用淮南日报潘集版、潘集广播电台、潘集有限电视台“三大地方媒介”优势,反复刊登、播放宣传材料、滚动字幕,向纳税人广泛宣传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的意义和优点,营造积极推广应用的氛围;事中,坚持集中培训与个别上门辅导相结合,联合有关部门“一条龙”为纳税人签合同、办CA证书;事后,通过“一二三”服务提醒推广方式,提升了推广质量,即:第一个月税务人员逐户上门指导网上申报,督促个体工商户提前足额存款;第二个月申报期前电话逐户指导、催缴;第三个月征收期结束前5天,电话提醒未申报、缴款的纳税人,从而使纳税人更好地掌握了网上申报技术,形成提前申报缴款的良好习惯;另外,电子申报纳税正常运行后,我们继续指定专人负责分析研究日常电子申报工作,及时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保证了电子申报成功率。
潘集区分局在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市局要求和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借鉴和学习兄弟单位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把税收征管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努力开创税收征管工作新局面。
一、党建信息化发展现状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社会形态。我们党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也非常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建工作。
就我市而言,20__年,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启动实施,拉开了全市党建信息化的帷幕;20__年,党建网的正式开通,标志着全市党建信息化进入门户网站时代;20__年党建微信公众号的开通运营,意味着全市党建信息化服务已拓展延伸到移动互联网阶段。与此同时,大组工网、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也得到有序推进,特别是20__年建成了全省、全国一流的干部人事档案智能检索系统。
20__年,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审时度势,响亮提出“以互联网思维谋划党建,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党建”的工作思路,把管理信息化作为全市基层党建“四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党建一切工作在线落实与不断创新的基础,以务实管用为原则,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载体,谋划并搭建起一个中心、两个网络、三个平台为基本架构,集管理办公、宣传教育、服务互动6大板块34项功能为一体的党建云平台,走出一条党务工作在线落实、党内活动实时监督、党员动态随时掌握的智慧党建新路子,形成了“组织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管理尽在掌上”的工作新常态。XX县“党建视讯交互系统”、XX县“党建工作指挥部”、“支部小管家”和XX县“智慧社区”等一大批智慧党建的新载体、新手段也不断涌现。
二、党建信息化面临问题
事物的发展演进总是伴随着一些不同的问题,党建信息化也不例外。横向比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制造、物流、金融、保险等诸多领域并得到飞速发展。比如我们熟知的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信息化支撑下得新兴产业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光伏高速等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无人码头、人机对话、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广泛运用。
比较起来,党建信息化的整体落后用天渊之别形容毫不为过。纵向比较,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党建信息化百花齐放、各展异彩,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基本都是各自为阵的小舞台、“自娱自乐”的独角戏。全国上下,由于党建信息化的手段和载体杂乱,为最终走向融合融通,到达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不小整合困难,甚至有些东西在刚刚建成后必须淘汰。
具体讲,全国层面存在以下问题,也是我市各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与热衷于网络购物、电子支付、共享单车等新事物相比,仍然有不少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信息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信息化在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一些同志认为党建信息化建设无非就是推进电子化、无纸化办公,认识肤浅、思维停顿;一些同志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离自己太远,学习这些技术的就是浪费精力;还有些同志明明懂得信息化的好处,也知道智慧党建的便捷高效,但就是不肯用不愿用,对党建信息化持严重的排斥态度。
第二,说得多、做得少,管得松、用得少。中组部连续出台了三个组织系统信息化五年规划,每一个规划都全面周详,但推动推进的不力,落地落实的不多。各地贯彻落实的也存在同样问题,尽管前边点到几个做的不错的地方,但这样的典型凤毛麟角,不能代表全国的整体水平。管和用是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日前,新华社每日电讯刊发了一篇题为“‘僵尸网站’未清,‘僵尸APP’又现”的文章,直指部分政务平台搭建起来却没有真正使用好的乱象,“僵尸”网站、APP以及公众号在党建信息化领域同样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无人管无人问;另一方面是因为内容建设乏力,导致吸引力影响力不足。
第三,党建信息化融通互动水平不高。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基层党建工作融合程度不深,党建信息化工作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宣传教育层面,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互动沟通有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于我市而言,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以下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平台整合融合不到位。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开通运行和各县区创新载体多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党建云平台对上对下的无缝对接,同时将远程教育、“党员小书包”纳入其中,实现与全市大数据平台的无缝对接是当前面临的首要突出问题。
二是党建数据作用发挥不到位。党建大数据平台虽已建成,但仍停留在整体统计、简单分析以及数字化展示阶段。数据支撑乏力和质量低下、挖掘的潜力不足和平台聚合功能运用不全面、不及时、不彻底的问题是当前面临的第二个突出问题,而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使用率不足、相关业务科室运用主动性不强是影响普遍推广的头等问题。
三是信息化覆盖不全面。我们只是在基层党建管理信息化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干部工作、人才工作、考核工作等一些重要领域的信息化还处于空白阶段,组织系统信息化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三、党建信息化发展方向与出路
一是深度融合资源,打造信息平台。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共包含党组织和单位信息管理、党员信息管理、组织关系转接、发展党员、基层党组织活动管理、党费管理、流动党员管理和党内统计8个管理子系统以及在线学习培训、在线互动论坛、党代表在线服务、网上组织生活、党员服务和党务公开6个服务子系统,其中党组织和单位信息管理、党员信息管理和组织关系转接3个子系统已开通运行。通过分析比对,不难发现,与我市现行的党建云平台存在功能雷同和作用交叉现象,但全国系统权威性和范围适用性更好,而我市党建云平台在灵活性和特色功能开发上更有优势。当务之急,首先要按照中组部颁布的标准,改造党建云平台,实现与全国系统的数据对接,万不可陷入闭门造车、积重难返的地步;其次,要确立以党建云平台为核心的全市党建信息化体系,各县区自建平台原则上进行改版融合,不能融合的必须舍弃,远程教育、“党员小书包”等既有平台要分步、有序纳入体系,实现统一管理;再次,任何新建党建信息化系统都必须基于党建云平台的基础架构开发,破除信息孤岛,构建一体化的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强化运用管理,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党建信息化第一责任,重点解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心里抵触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管思想的工作常态,全面推进党建各项工作的在线部署和在线落实。做好当下、用好基础,通过对现有平台的全面运用和熟练运用,为推动下一阶段功能扩展、业务增加打好基础。
三是不断推进创新,打造普惠服务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所以,要认清认识到下一阶段党建信息化的一切工作必须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来实现,必须把大数据的采集融合和多维度发掘运用作为党建信息化工作不落后的基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科学设计和开发新的功能。
具体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在做好融合的基础上推进数据可视化,发挥大数据的感知、预测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数据支撑。
二是引入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党建特别是以服务为重点的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逐步建立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远程协助的智能服务终端,把普遍化、普惠化服务引向深入。
三是加快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和考核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党建信息化进程。
四是全面整合党建信息化资源,适度开放数据权限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指挥统一、责权明确、运用到人,切实提高党建信息化运用水平。同时,要激发基层活力、鼓励基层创新,构建上下协同、全面发力的党建信息化新格局。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以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又将人们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国际化的竞争,迫切地要求我们用高科技的手段改造现有的畜牧业,全面推进畜牧业信息化是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什么是畜牧信息化
畜牧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企业竞争力,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畜牧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畜牧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畜牧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畜牧业网络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复建设、小而散,而真正能为用户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畜产品市场动荡不定,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
建立畜牧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畜牧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例如,美国建立了畜牧信息数据库系统,包括饲料、活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很多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饲料厂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转变了政府职能,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加速推进畜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畜牧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畜牧信息网络体系,并使畜牧信息网络与畜牧业龙头企业、全国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大户及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畜牧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畜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畜牧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信息采集、整理、发布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用户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供求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农民养殖户是畜牧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畜牧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积极推进畜牧信息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采用信息技术可使饲养户了解市场信息,产销结合,使需求与供应之间保持平衡,避免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加强服务,必须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引导生产,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只有依靠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改造现有的产业,才能使之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并融入其中参与竞争。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曾指出“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xx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
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xx省xx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
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
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合适的方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通过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利用信息实现增收;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信息化时代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基层工商所应该有何作为?滚滚潮流,不进则退。
一、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决策,必须依赖对市场信息精确、规范地了解和掌握,才能科学地制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的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地应承担收集整理市场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一神圣职责。基层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市场监管执法第一线,是整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从信息渠道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处在“源头”的位置。由此可见,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
2、科学的决策,则要从上到下的贯彻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主要任务,基层工商所此时则是“总装车间”的角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这里才能得到体现。经济学有一所谓的“木桶理论”,木桶盛水容量的多少并不取决构造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恰恰相反。
二、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在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素质这一方面,还远远跟不上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
2、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必将是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将牵动利益格局的改变。传统的监管模式、思维的历史惯性以及利益关系的牵制,其反作用力仍十分巨大。
3、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造成的经济落后、偏远地区,严重的缺乏人才、缺乏经费、缺乏“优惠政策”。
4、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文环境。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有人误认为购买计算机、研制或推广软件和建数据库是信息化的全部内容。确实,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但是这些仅仅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更重要地是深刻理解信息化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用方法、长远目标及规章制度。
三、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模式的改革
监管模式的改革,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反过来说,计算机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必须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传统的监管模式甚至不能适应这种技术要求。因此,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监管模式改革的进程。在这里,我想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监管模式改革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城区工商所,今年一月使用计算机管理,(仅仅是一个单机版的收费监控软件)结合监管模式的改革,收到了如下的效果:(注①)
1、适应了转变监管模式、实行市场巡查制的要求,解决了“轻管理、重收费”的矛盾;老实讲,收费问题一直是压在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心头的大石头,收费工作占据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的大量时间和工作人员的大量精力。使用监管应用软件,结合实行监管模式的改革,就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可以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一是工商人员“上门收费”和经营户“上门交费”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营户到大厅交费,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法规政策所规定的交费义务,交费交的心服口服;二是力求做到定费的公平和准确,尤其着力于公平。“民不患寡,患之不匀”,避免定、收费的随意性。采取外勤巡查核定,所长把关,集体决定,然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库的制度,杜绝了收人情费,尤其是用收费权与经营户做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堵塞人为造成规费流失的漏洞。“公生明,廉生威”,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群众中的威望,树立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市场巡查制的有效实施,全面了解掌握所辖范围的动态,及时合理制订对策,下大力气扫除死角。四是加强监管力度,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保护合法经营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水养鱼”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则招来了更多的经营户,增加了费源。如此下来,仅统计这个所在今年一至四月份的规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收了二十万元,增长了四十八个百分点…尤其有意义的是,对外勤巡查人员不下任何收费任务指标,而是强调在监督、管理、服务上多下功夫,收到了“重管理”,管理上层次;“轻收费”,规费收入大幅增长的良好效果。
2、解决了内部分工不匀,所谓的“工种”好坏的问题。传统的监管模式一般是根据“六管一打”的业务区分来安排设置人员分工,上级机关有多少科、股、室,工商所就设置对应的组、室和“专管员”,且不说因用工不合理造成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问题,单就谈完成上级下达的收费任务,工商所一般都要分解到各组,个别的甚至分解到个人所产生的弊端。如市管、个体有收费"阵地"
干部管理信息化是干部工作的基础,十分重要。近年来,*县委组织部坚持“科学定位、夯实基础、服务中心”的工作思路,在干部信息库建设上狠下功夫,既有效地推进了干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又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夯实基础,确保干部信息真实
1、高起点谋划。部务会抓住上级关于组织系统干部信息化建设的契机,明确干部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总体目标,重点对科级干部信息库建设进行了认真谋划,确定按照省、市委组织部制定的标准要求,建设好集干部任免、考核、奖惩、培训于一体的科级干部信息库。同时,投资3万元添置了设备。
2、严标准审核。我们把干部信息审核作为信息库建设的重中之重。对照干部人事档案,将干部的三龄、两历、一职级即:年龄、党龄、工龄;学历、经历;职级作为审核重点,细化审核内容,统一审核标准,规范审核程序,明确审核责任,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汇报、及时研究、及时处理,确保干部信息的真实可靠。
3、快速度录入。通过明确信息录入的标准、要求和纪律,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对信息录入员实行资格准入,保证了干部信息录入工作地顺利进行,保障了干部信息录入工作的圆满完成。科级干部信息库录入了副科级以上单位103家,科级干部1495人,基本实现了干部信息的统一管理。
二、规范管理,维护干部信息完整
1、日常维护规范。我们按照相关组室认定审核,干部信息组统一管理维护的思路,切实加强对干部信息库的维护管理。尤其是将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工作作为做好干部信息维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并以干部“三龄两历一职级”为审核重点,保障了干部信息的全面、真实、准确。
2、信息交流畅通。对全县负有干部监督职能的单位进行认真梳理,确定县纪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人事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计生局等职能单位为干部信息交流成员单位,构建起跨部门的干部信息交流体系。
3、安全保密严格。我们按照保密工作的规定,建立了干部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配备了干部信息库专管员,充分利用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定期做好干部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和检测维护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科学合理地划分了相关组室干部信息的查看和使用权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干部信息库的安全与保密。
三、优化服务,利用干部信息快捷
1、干部工作基础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坚持把干部信息库建设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础性环节来抓,在干部信息库建立了35
岁以下正科级干部、30岁以下的副科级干部、妇少非科级干部、20名25岁左右的党政战略年轻人才、50名80年后优秀人才等五个方面干部信息平台。在近年县直单位主职调整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干部信息库信息,协助干部组、部务会议查询干部信息、提供《干部基本情况表》136份,为选准人、用好人提供了全面、准确、真实、可靠的依据。
2、干部选拔任用效率有了新的提高。我们坚持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效率为目标,充分发挥干部信息库的“自动化”效益。实现干部个人基本信息查阅自动化,《干部任免名册》生成自动化,《干部任免审批表》填制打印自动化。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便捷、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效率。
将书记员分到各个审判业务庭。因书记员比较熟练电脑知识,首先要对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书记员可以起到电脑老师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信息化建设,同时可以协助法官做一些案卷装订等事务性工作,一定水平减轻法官负担。其次要对现行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和评判,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量化细化指标,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最后要将信息化建设与岗位责任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与岗位责任制一起安排、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罚。
应市区法院等单位的邀请,为进一步提高审判管理水平、加快我州法院信息化建设步伐。经院党组研究决定,并报州委领导同意,月日-月日,率州中院16名中层以上负责人前往观赏考察市区法院、市高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审判管理工作情况。考察时间虽短,但增进了友谊,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启发了思路,增强了信心,确实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考察团通过看、听、记、思,深深感到区法院等单位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区法院党组一班人带领广大法官恪尽职守,近年来。服务大局,严格依照“三个领先”指标领先、影响力领先、核心竞争力领先)四个一流”抓一流党建,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建一流法院)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培养出宋鱼水、尚秀云等一批杰出的优秀法官。透过这些成果,方方面面无不包括着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确保了公正高效
一)审判管理网络化、智能化。
所有审判、执行案件从立案到归档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
1、办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区法院、高院运用清华紫光开发的法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现网上立案、办案、归档、查询,增强了审判活动的公开性、有序性和规范性。案件诉讼来法院后,立案庭按要求录入立案信息,快速完成立案工作。基层人民法庭立案也是通过网上进行,方便了群众诉讼。立案后,微机自动分案,防止当事人“选法官”杜绝关系案等现象的发生。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各类案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审判流程管理,立案、分案、文书制作、统计分析等工作都在网上完成。审委会讨论案件的审理演讲”会前以电子文本形式在网上传送,实现案件网上流转。案件审结后,将办结的诉讼案件基本信息和法律文书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形成电子档案,增强了档案的检索利用。
2、质量、效率管理实现智能化。区法院、高院院领导运用“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对各类案件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立案、分案、排期开庭、结案以及归档五个节点对案件进行全程动态跟踪,全面准确掌握审判工作基本情况。审判监督庭根据分工每月在网上随机抽查一部分案件,进行严格的评查,评议内容从程序、事实、法律适用、诉讼收费、裁判结果和社会效果预测六大方面细化为多个小项,评议时依照评议细则逐项进行,评查结果每月在网上通报排位。司法效率方面,实行《审(执)结案期限提醒、警示制度》规定刑事、行政、执行案件必需在法定的期限办结,将民事案件普通顺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6个月缩短为90日、简易顺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3个月缩短为70日。法院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权限对各类案件审限逐件自动提醒,并由立案庭专人负责在网上对审、执案件跟踪检查,每天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30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60日的未结案件进行提醒;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15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30日、刑事案件普通顺序审理期限届满前10日、刑事案件简易顺序审理期限届满前5日的未结案件进行警示,书面通知承办人,局域网上公布,每月通报,杜绝了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去年,该院没有出现一件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的现象。
3、信息查询实现公开化。区法院在一楼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审判法庭位置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查询信息,实现信息查询电子化,当事人可以随时了解审判情况。设立电子公告系统,每天公告案件开庭审理信息,方便当事人诉讼,提升法院形象。
4、法庭审理实现数字化。市所有法院均建立了数字法庭。实行电脑自动刻录光盘,并运用法律文书自动生成模块,庭审完毕,法律文书即可发送到当事人手中。数字法庭还实现了上下级法院和最高法院联网,高院的领导随时可以观看到辖区法院每个审判庭的庭审情况。
5、司法服务实现便民化。区法院以追求效率和便民作为审判改革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全国法院率先成立审判管理办公室,着力推进审判管理改革。审判管理办公室对外设立“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将收受证据资料、上诉文书、公示催告、诉讼保全等与审判相关的内容集中操持,解决群众找不到法官、跑不起法院的问题;对内将司法鉴定、评估拍卖、文书送达等环节集中管理,解决法官事务性工作过多,不能专心审判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共办结保全、鉴定、拍卖案件1371件,收取上诉案卷5268件,其中移转上诉案件2345件,收取证据资料和执行线索11456份,公示催告和支付令658件,引导、接待查询66000余人次等等。通过实际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在提高审判效率和规范司法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当事人对这项机制创新表示了由衷地赞扬,认为:审判管理机构和当事人服务大厅,设置科学,方便了当事人,提高了效率,也促进了司法透明”确保了勤政廉洁。
二)队伍管理公开化、透明化。
就打破了保守的进人渠道,
1、法官队伍实现精英化。区法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原来从部队转业干部和地方招干中进人转变为招收德才兼备的优秀政法大学生。目前,该院共有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396人,其中在编干警302人,聘任制人员94人。队伍中9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43人,博士3人,博士后4人。年该院新招10名审判人员,其中法学硕士7名,法学博士后3人。
2、法官管理实现民主化。法院在实现法官精英化的过程中。强化了法官自我管理的理念,设立了法官大会和法官委员会,赋予其在法官评价、教育培训、晋职晋级、选拔任用等方面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通过充分尊重法官自主性的自律手段,逐步探索建立起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新型法官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资深法官制,现有资深法官18名,其享受的待遇与庭长同等,每名资深法官有专用的审判法庭,配有4名助理法官,专司审判之职。
3、岗位考核信息实现公开公平化。法院制定的工作人员岗位目标任务考核方法》中。利用计算机信息每月进行考核评分,公开考评结果,奖优罚劣,接受监督,并将全年考核结果装入干警廉政档案,作为干部培养、提拔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用数字说话,调动了干警工作积极性。由于实行了阳光工资”制,干警收入较以往有较大的下降,这种情况下,法院变原来的物质奖励为多元化奖励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奖励出国、休假、学习、晋级等。
4、规范行为实现监控化。法院院领导和监督部门运用电视监控系统对院机关所有庭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修订完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后勤管理多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在局域网上公开,供干警学习查阅,政治处、办公室、监察室、审监庭等职能部门负责落实,纳入《纪律作风量化考核》严格奖惩。与此同时,该院进一步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开通监督电话,每逢院长接待日所有院领导均到信访室接待群众,随时听取当事人对法院工作和案件料理情况的意见、建议,实现院长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疏通监督渠道,加强廉洁自律。
5、人事管理实现数字化。据考察了解。及时输入相关信息,方便查找利用。提高了保证效能。
三)司法政务管理自动化、电子化。
发文仅仅局限于对外单位,
1、办公办案实现自动化。区法院、高院运用《网络智能办公系统》使各种公文的拟制、审核、签发、印制和公文收发、传阅等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实现无纸化办公,改变了激进公文处置中效率低下的文件旅行”提高公文运转速度。裁判文书输入打印终端统一印制,当事人上诉再根据需要印制,防止过去每件案件印制大量法律文书造成的浪费。严格执行失密工作规定,内、外网计算机严格分开,确保网络运行平安,杜绝发生失、泄密事件。
2、平安捍卫实现了规范化。区法院在进法院的大门处安装了安检门。隔离了审判区和办公区,干警一律走法官通道,当事人办事必需经门卫登记后在一楼接待室操持。审判庭、接待室、楼内大厅安装了数字监控系统每个监控点均可在网络上传输记录、查询,用于平安防范。
3、财务管理实现电算化。据区法院的领导介绍。实现会计电算化,利息核算科学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诉讼费的管理,财务人员通过微机对每件案件收费情况逐一检查,严禁多收或少收,严格财经纪律。同时,还建立了物资装备管理电子系统,固定资产、物资装备和办案文书、办公用品分门别类建立微机台帐,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家底,既保证工作需要,又确保厉行节约。
4、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子系统。录入建院以来的所有文书档案文件目录,方便检索查阅。对年以来近10万件诉讼档案进行电子归档,做到诉讼实物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归档,方便利用,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弱质、落后产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国已经正式加入wto,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内的普遍应用,将对农业的发展起到难以想象的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我市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而近年来,中央把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我们深入乡镇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区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截止,通电话的乡镇39个,行政村448个,电话覆盖率100%,已连接光纤宽带网的乡镇38个,行政村254个,宽带覆盖率57%,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村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凉州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启动实施,我区第一个与涉农各单位及乡镇相连接的农村信息网络建立。区上成立了农村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农业信息采集、发布与信息网络建设。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站正式启动。网页内容已全部添加完毕,并对涉农信息能够进行及时地采集、发布,对网页内容定期更新。
目前全区38个乡镇和13个涉农部门已基本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各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了信息员。网页内容添加基本完成。下一步争取为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好设备、培训好信息员专兼职信息员、制定好规章制度、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逐步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要素资源不足,制约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
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村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处于初始阶段,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组织体系不顺,影响农村信息队伍的稳定
区农村信息中心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村信息员调换频繁,农村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三)部门协作不畅,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农村信息也不是单纯的种养业信息,需要所有涉农部门、乡镇及媒体单位的通力协作。但目前部门协作不畅,严重限制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区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也较片面。二是协作单位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四)传输渠道不完善,影响农业信息交流的时效性
虽然目前每个乡镇都有农村信息站,但在农村信息的收集、储备、传播、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由于部分镇村干部、企业协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不会使用互联网,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三是区农村信息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兄弟县市、涉农机构、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对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乡镇、村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区农村信息工作现状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村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村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区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和大户等在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上设立专页, 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一是加强农村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区、乡、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采取统一教材、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办法,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整和气象、电信、科技、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共同做好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三级平台(区、乡、村)、建设三张网络(通讯、电视、报纸)、实施“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一是加强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村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三农”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四)创新服务,突出重点
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市场供求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以现有网络和网站为基础,加强与电视台合作的农业栏目,提高信息容量、及制作水平,使其题材选择与制作更接近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到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充分发挥电信设施便捷、易推广的特点,利用电话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利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发布等服务工作。三是配合我区农村远程教育的需要,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重点产业,制作出高质量的农业科教片,为农民提供一批直观生动的先进实用技术资料。四是进一步抓好“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和“一站通”推广工作。大力推广运用供求信息发布平台,促进我区农产品流通。
一、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进展及成效
1994年税制改革和国税机构组建以来,__省国税系统步入大规模信息化建设时期,推动了税收管理的改革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优势日益显现,取得了五个方面成效。一是带来了税收管理全方位变革。全省国税系统建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实现了由保姆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变、由人管人向机器管人和机制管人的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二是促进了税收执法不断规范。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管理系统、综合征管系统、税务稽查系统等的推广应用,规范了各项业务流程和录入操作,防止了执法标准不一、执法随意性问题的发生,促进了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三是促进了税收征收率的提高。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促进了纳税服务不断优化。建立统一电子办税服务平台,全省有11.8万户增值税纳税人通过该平台申报缴税。12366纳税服务热线开通运行,__国税网站发挥了宣传税法、政策咨询、纳税辅导等功能。一窗式服务、一站式办税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纳税人普遍感到满意,纳税遵从度相应提高。五是促进了部门形象整体提升。信息化促进了税收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提高了国税机关内部行政管理效率。同时,提高了“两权”监督能力,优化了部门形象。
二、当前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网络运行效率不高。由于现有的一些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年来分开设计、分步建设的,软件各自开发、功能各自为主、应用各自为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系统分散的问题,各系统相互分割,信息资源分散,形成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降低了网络运行效率,与一体化总体目标不相适应。
二是信息应用水平不高。一方面,各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不够高,数据采集的渠道不同、标准各异,导致信息重复冗余,降低了数据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宏观统计、分析、比对的增值利用工作做得不够,造成了信息资源浪费,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是业务与技术的协调机制不畅。有的应用系统与业务需求不相适应,对一些必要的业务需求不能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影响了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有一些税收业务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与相关系统的应用不匹配、不同步,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效能的发挥。
四是外部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一方面,跨部门信息共享工作有待突破,税务系统的网络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与外部系统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够通畅,对外部信息的占有和利用程度较低,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给推行网上报税、推广应用税控装置等增加了难度,影响了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五是队伍素质不高。队伍的科技素质以及专业技术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既会信息化技术、又懂税收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技术骨干力量不足、技术队伍的活力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要正确把握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当前,在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下,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五种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应认真把握。一是高程度集中的趋势。随着金税工程三期全面启动,综合征管软件省级集中模式推广到位后,将实现相关数据向总局集中,实现数据两级处理。二是集成化发展的趋势。随着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对信息孤岛进行集成和整合,资源的共享度越来越高,数据管理将由分散存储、分别使用,向集中存储、集中共享、集中处理方向发展。三是互动式共享的趋势。随着跨部门信息共享工作加快推进,依托公共信息网络,税务系统将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的互动式交换和共享,并与纳税人之间形成双向流动的信息流,更大程度地占有和利用外部涉税信息。四是高效率应用的趋势。如何有利于提高税收征收率、降低征税成本、更好地服务税收工作,如何有利于节省纳税人办税费用、降低纳税成本、更好地服务纳税人,如何有利于基层便捷地使用信息、减轻基层工作负荷、更好地服务基层,始终是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五是低风险运行的趋势。随着信息的高度集中,风险也高度集中,如何有效应对网络风险、信息安全、灾难预案等问题,以保证网络正常运行是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要以先进的理念支持税收管理信息化实践。促进税收管理信息化,要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重点是要牢固树立四种理念:一是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理念。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必须将其放在税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部署和落实,强化责任感,增强事业心,扎扎实实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发展。二是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税收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工作,必须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认真处理技术和业务上的问题,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精。三是零过错的质量管理理念。建立数据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每一组数据,力求每一个环节不出纰漏、数据管理逐步接近零差错。四是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对税收管理各应用系统的运行实行全程控制,在过程中控制运行质量,促进管理层次和水平持续提升。
三要科学统筹税收管理信息化各要素协调发展。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统筹各要素协调发展,保证系统的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处理好业务与技术的关系,实现二者协调发展。信息化技术服务于税收业务工作,推动业务工作的变革和发展,必要的业务需求都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业务的整合、流程的规范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只有实现业务资源与技术资源的协调发展,才能释放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潜能。二是处理好人管与机控的关系,实现二者相得益彰。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同时,要注重发挥税务干部加强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运用行之有效的人工管理方法,实现人管与机控相结合,牢牢掌握税收管理的主动权。三是处理好规范与效率的关系,实现两者统筹兼顾。在税收管理信息化实践中,规范是前提,效率是根本,两者都不可偏废,必须统筹兼顾。提高系统运行、资源利用的效率,必须建立在讲程序、讲质量、讲长远效益的基础之上,而不能简单地从时间上追求所谓的效率,随意简化程序,违规操作。同时,要克服和减少人为影响效率的问题。四是处理好机关与基层的关系,实现两者联动推进。上级机关要建立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和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保证税收管理信息化自上而下、有条不紊地推进,特别是要注意各应用系统、各项业务流程及操作办法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性,以便于基层操作。基层单位在工作标准和要求上要坚持统一性,尤其是要保证基础数据的录入真实准确、口径一致;在工作方法上要讲究灵活性,创造性地落实工作任务。
四要确定税收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突破口。一是以省级数据集中为突破口,建立统一规范的省级应用集成平台。推广应用综合征管软件v2.0版,20__年1月1日全省统一上线,实现全省国税征管业务数据省局集中处理,实现税收征管主体业务的网络化和集约化运行,实现所有的工作都上机、所有的界面都统一、所有的信息都入网、所有的人员都会用,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二是以网站建设为突破,建立电子办税服务平台。按照省局集中、分级维护、规范统一、信息共享的原则,以省级集中模式建设__国税网站,实现省局网站与互联网上办税事务应用系统、12366纳税服务系统的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公开政务、宣传税法、受理办税、政策咨询等服务功能。同时,建立税收管理员应用平台、税收分析监控平台、纳税评估管理平台等,进一步提高税源监控能力,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三是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加强现有应用系统的整合,做好数据衔接和功能衔接,使不同系统之间优势互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分级实施主干网络的改造,统筹调配现有的硬件设备;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完善纳税人信息资料一户式储存管理,做好纳税申报和企业财务报表等各类信息的接收、储存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四是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信息化建设,重点规范运行维护管理,探索新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建立各应用系统运行状态监控和运行过程中问题的收集、登记、上报、处理、反馈的规定和办法;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网络日常管理规范和网络应急预案,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外部联网规范。规范基础数据管理,制定全省统一的数据管理办法,统一数据指标口径和采集标准,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维护,提高数据质量。规范应用开发管理,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五是以强化培训为突破,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提升各级领导驾驭信息化实践的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基层业务骨干应用能力。充实省级技术队,发挥技术队的人力资源优势,满足数据集中的需要。六是以项目推进为突破,确保实现信息化发展目标。引进项目管理方法,在网络改造、软件开发、数据清理、数据迁移、技术培训等方面探索推行项目管理。对每一个项目都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单位,建立项目责任制,对各个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分阶段进行检查督导,督促各个项目的落实。
xx部长指出,在新形势下,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新一轮“三基”工程建设中,逐步把“三基”工程建设的重点从“硬件”建设转移到“软件”建设上来,而“软件”建设的重点是抓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首先要全面分析当前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断探索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观念滞后,民警思想根基差。在日常的工作中,部分民警认为,只要懂法并按照规定执法就足以胜任公安工作,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仅限于在电脑上打几个字、在网上看看东西,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范围、意义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花钱买设备、比投入、比装备,不重视信息化应用和投入产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公安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出现了新知识不愿学、信息系统不愿用等问题,也就谈不上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公安工作中、促进公安工作发展。这已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的瓶颈。
(二)资金不足,基础设施配备不齐。进行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必备的硬件设备,经过三年的基层基础建设,虽然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硬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上级提出新要求相比,我们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公安局共有电脑174台,其中14台由于配置低无法使用;县局服务器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公安网运行速度有待提高;三年前建立的网上办公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急需改版重建。
(三)起步较晚,系统应用程度不高。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是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没有应用的带动和依托,建了也没效益。通过对我局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严重存在。仅限于人口信息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和执法监督系统,并且整个系统仅由内勤或某位民警一人固定时间使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干、一群人看”,信息系统应用难以深入。
经调查,我局内勤民警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达标占86%,公文处理达标占93%,网络基础知识达标占79%,电子邮箱使用达标占98.6%,各类查询系统及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使用达标占76.8%,而一般民警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达标占38%,公文处理达标占38.4%,网络基础知识达标占50.6%,电子邮箱使用达标占60.9%,各类查询系统及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使用达标占52.6%。
(四)缺乏人才,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目前公安局信息通讯部门有人员3人,其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只有1人,同时还要负责网监、机要等工作,从而导致了新技术没人会用,难以适应今后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管理工作需要。在民警中随着民警年龄的递增,一些年龄偏大的民警“怕上机、记不住、掌握不牢”的现象极其严重,计算机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据统计,公安局45岁以下民警,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达标占80%,公文处理达标占65.4%,网络基础知识达标占87.5%,而45-50岁民警,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达标占40%,公文处理达标占46.8%,网络基础知识达标占50.5%。
二、通过对公安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的分析。
公安信息化既是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做好公安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区别于传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必须牢固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以信息化有效提升公安战斗力,提高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效率,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正规化。为全面做好公安信息化建设。如何破解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难题,全面提高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一把手”面前的首要问题。就公安局而言,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因此要积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走科技强警之路,向科技要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把信息化打造成为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的重要支柱。
要深刻理解信息化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已经带来和将要引起的发展变化,从全面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公安工作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要在全局上下形成“不会用计算机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懂计算机的民警将失去工作权”的观念,要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基层公安机关领导的日事议程,注重整合系统资源、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力争早日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目标。
(二)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公安信息化建设工程,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成本投入大的工程,作为一个山区县、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经济总量小,仅依靠政府财力投入不现实的。要突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常规思维,超前消费,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首先公安机关领导要主动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争取财力的支持;其次,公安机关要在节减经费上做文章,压缩或减少经费支出,将节约的经费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再次,可采取“先建后还”和“以租代建”等多种办法,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在建设350兆无线通讯系统的时候,由于我们是山区,建立自己的基站条件不允许,因此我们通过与移动、网通、联通等部门协商租借他们的通讯塔,及时的解决了问题。总之,妥善解决资金制约问题,信息化建设工程才有保障,才能实现最佳工作目标。
(三)强化培训,普及应用。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要着力解决普及应用难题,才能使信息化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因此,要改变重建设,轻普及应用的倾向,通过“送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地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把各警种各部门和基层所队民警培养成懂应用,会管理维护信息网络的能手。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使在岗每位民警熟悉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扫除“机盲”“ 网盲”现象;二是强化民警应用信息,提高网上实战能力,通过实战激发民警学习热情;三是培养技术骨干,开发利用信息,将信息化工作与日常工作机制结合起来,强势推进以办公自动化、综合执法办案系统和信息采集室为龙头的信息化建设。四是通过争取编制,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了信息化人才培养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要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农户(基地)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摸清我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给下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经调查汇总分析,现将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成效
全区现辖6镇1乡2个街道,总面积914.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4.2万亩,全区人口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6万亩,属典型的城郊农业区。
近年来,全区依托城郊区位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科技为支撑,立足自身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产品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和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建设,推动了蔬菜、井冈蜜柚、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同时,也为协同推进“四化同步”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农业生产智能化初步应用
目前,我区农业生产智能化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生猪养殖企业尝试应用在线视频监测、诊断等现代信息技术。我区省级一级种猪场江西祥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加强猪场和猪栏舍内操作流程的全程有效监控,进一步规范技术流程,防范应急处理情况,投资20余万元建立一套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猪场面积达6000多个平方米,平常3-5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1个人调度便可轻松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二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生产项目上的广泛应用。GPS功能强大,根据其具有定位、绘图、实施面积和高程测算等多项功能设置,我局依托项目,先后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10多部不同功用的GPS,在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能源污染调查等农业项目上,充分利用其进行精准定位取土、轨迹绘图;在机耕-机收、种养等方面进行面积测算,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强了工作精准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各农业项目工作得以快速顺利完成。
2. 农产品经营网络化起步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传统的农产品经销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随之而起的电子商务营销越来越备受青睐,如何快速融入推进农产品网络经营发展将是今后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我区采取先试点宣传推广应用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农产品经营网络化新路。通过先前对我区农业企业加入井冈山电子商务联盟的摸底调查,我区虽有10余家企业表示愿意加入电子商务联盟,但仅有光远生态农场和仁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两个企业开展了网络销售,主营产品有果品、鸡蛋、食用菌菇(菌种),年销售额不到100万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5-30%。同时,在农产品网上展示方面,尽管我区可以依托吉安农业信息网进行网上展示,但成效不明显。可以说,我区农产品网络经营还只是在起步探索发展阶段。
3. 农业管理高效化信息技术快速推广应用
全球经济正在加速向一体化推进发展,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拥有和掌握高效信息化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区农业部门也顺应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全力推进农业管理高效化建设。一是协同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目前,全区农业部门协同构建了省、市、区、乡镇四级网络办公系统,设置了公务邮箱,一些常规性文件大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据统计,20xx年,仅区农业局就在吉安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各类宣传信息420余条;通过与中国知网(cnki)、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网站合作,为我区全体农技人员创建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90多个。农业技术资源的共享,在提升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大量节约了纸张,降低了办公成本,避免了资源浪费,基本建立了机关内部、行业内部办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流动与共享、决策与管理的信息系统。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提升了农业生产指挥调度能力。我区充分利用江西农业信息网、江西植保植检网、吉安农业信息网、公共网络邮箱等网站平台,实现了我区农业项目、病虫害防治、土壤调查、粮油生产、农机化建设等农情信息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及时沟通、协调、调度,为我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是积极筹建覆盖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的农业视频会议系统。20xx年,为推进我区农业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我区积极筹备建设资金,委托采购了视频系统全套设备,并于年底完成了视频会议室的新建装修工程,预计今年5月前可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
4. 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区加强了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建设工作,先后完善建立了农民热线118、三电合一、青原区农业信息网、12316短信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便捷化信息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利用“三电合一”项目,初步建立了“三电合一”为民服务平台,录入区域性农业技术信息上万条,农民可通过“118热线”直接咨询农业专家或电话自动咨询农业技术,大大改善了为民服务方式。二是开通了12316短信服务平台,在平台内录入全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用户信息500余条,基本涵盖了我区所有种养户(基地),自20xx年开通服务平台以来,已向全区农户(企业)发布技术服务、灾害预警、政策宣传等各类服务信息20xx0万余条次,为我区提前应对灾害应急处理、及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广泛宣传优惠政策等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三是试点推进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窗口建设,全区9个乡镇街道全部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并要求上网办公;同时,按照服务窗口“五有”建设要求,我区先行在文陂、富田试点进行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门前设立了LED电子显示屏,站内放置触摸屏,并设有专门人员服务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对农业信息的查阅和了解,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是依赖吉安农业信息网和青原区政府网发布农业信息,本区农业信息网有待完善建设,而且与乡镇综合站的联系仅是通过公务邮箱,没有一个相互共享的网(20xx最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络平台,网络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较弱。
2.信息技术人员缺乏。由于农业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涉及计算机、农业技术、市场预测、信息分析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对综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在农业信息化起步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人员极度缺乏。
3.财政扶持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软件和硬件投入大,设备软件要求更新快,运行也要有一定成本,但我区信息化建设除当年项目资金外,基本没有资金投入。
三、今后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尽快完善建设农业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加快完善本区农业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三电合一”、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乡镇农技服务触摸屏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更新12316短信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完善农情信息与上下级业务部门、农业信息技术与农民朋友快捷沟通的桥梁,保障全区农业信息快速传达,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加快推进在线监控与诊断、电子耳标、智能识别、智能增氧机与投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2.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时代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要建立人才引进、培养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育等项目载体,加快选拔培养农业信息专干、农村经纪人、电子商务营销员等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不断夯实农业信息服务基础,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加大宣传引导发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标语等形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加强舆论引导,深化全社会对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努力争取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注重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农业产销难题,使广大农民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得到实惠。
进入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正对城建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城市功能提升与布局调整同步推进,要求既有设施发挥最大效能;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深化,要求行政管理更好地适应于发展和改革;国际化程度与人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要求城建领域的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同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人口、资源及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度明显提高,要求形成快速反应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总之,城建领域的工作内容深化、社会需求增长、可变因素增多、状态变化加快、情况更趋复杂,要求城市建设和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科学组织城市运行,有效保障城市供给,从容应对城市灾害,以及全面加强对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与防灾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协调。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以系统、完整、动态的数据为依据;透明,以各个部门、环节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信息对称为前提;现势,以最小的时空差、最高的运行效率为特征;集成,以各类管理、设施、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运行最佳效能为目标。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更多地依托于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化的本质是: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效益明显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征,是城建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托。信息化在城建领域的扩散与应用,有利于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带动管理、设施、服务等实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迫使城市管理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闭向透明、静态向动态、局部向整体转变,在此基础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质提高。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制订并实施建设系统信息化规划纲要,对于城建工作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行动纲要》目标时限到**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实施,重点安排前三年行动计划,衔接五年管理要求,达到八年管理目标。
一、发展历程、现状与方向
建设系统的信息化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世纪**年代,建设系统已开始应用计算机。经过40多年的应用实践和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从单一的结构分析,渗透到勘察、设计、施工等辅助生产、管理中,进而拓展到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应用技术,从最初的科学计算,扩展到cad设计、自动控制、遥控遥信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ic卡等诸多技术。
目前,建设系统信息化的状况为:一是基本具备实现电子政务的条件。全系统各部门都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的网站,架起了政府与社会市民信息沟通的桥梁;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建立了机关局域网,基本形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二是大致形成面向城市管理的gis应用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在建设系统试用以来,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也由基础资源建设逐步向资源整合、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发展,基本形成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相关标准。目前,全系统各职能部门利用gi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面向城市管理的应用系统。三是初步开辟服务社会公众的信息化途径。水、气、公交、出租等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电话与网上受理的服务热线,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一卡通”覆盖了本市公共交通领域,迄今发卡650多万张,日均使用250万人次以上;智能化小区建设开始推进,有100多个智能化小区通过了设计评审,10多个即将建成。
根据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在发展方向上,必须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应用的领域由全面展开向重点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转变;二是进一步提高层次,应用的方式由自成系统为主向资源整合、综合集成和提高整体效能转变。按照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做到“三个加强”:
(2)资源共享建设
完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各部门重要管理环节和内容上的应用,建成面向城市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管理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促进管理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3)重点应用项目建设
建成**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挥调度系统、城市管理服务的“一线通”系统、建设系统防灾救灾的应急处置系统、房地产市场的预警系统、城市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市容市貌的电子监察系统,并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实际效用。
3、八年主要任务
在前五年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已建成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借助城市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经验,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归纳,研究制定能掌握总体情况、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的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为各级领导服务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实现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
到**年,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工作将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形成能够摸清家底、掌握动态、找到规律、科学决策的“城市管理数字化”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明确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制
首先,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协调与推进,重点是负责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审定及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决策。其次,明确各单位主管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及相应的工作职责。主管责任部门要负责组织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本系统重大的信息化项目,组织开展人才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具体责任人主要是负责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参与和配合、实施进程的督促检查及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
(二)结合管理流程再造,建立数据的更新维护机制
根据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同步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应使管理过程中产生或变化的数据,成为信息化应用系统重要的数据“源头”。处在各管理环节中的人员,应在管理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完成对数据的更新维护,并把它纳入日常管理的轨道。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落实各部门和人员对数据进行更新维护的责任。建立稳定的信息提供网络,形成数据动态维护的机制。
(三)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
各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工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从局部看,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总体看,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产出的效益远大于对它的投入。因此,各单位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应把信息化建设视作硬件工程项目统筹落实资金。在安排年度科研项目的经费中,要扩大信息化项目所占的比例。另外也可设置信息化专项资金,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立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制
根据各部门、各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制,把信息化工作中的发展规划、实施建设、功能作用、维护机制、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内容列入考核的范畴中,用定期交流、检查考核的办法,对建设系统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加以检查、督促和指导,并把相关的情况定期进行通报。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立足职能,解放思想,乘势而为,在推进全市党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上进行了积极实践。
开展党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各级党组织大力引进信息技术武装党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党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市县乡三级党内信息库全面建立。20*年始,利用《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0*》系统在全市党组织推行党员信息数据库的联网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市直有关单位已基本建立了本级党组织、党员信息数据库。二是党建网建设全面铺开。全市13个县(市、区)及部分市直单位开通了党建网站或网页,开设组织工作政策法规、组工动态、经验交流、党建知识等专栏,开展系列党员教育管理活动。实现了组工文件的网上发布和查询利用。三是网上党务处理初见成效。利用网络优势,及时对收集上来的党内信息定期统计和分析,发现情况,抓好督促指导。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搭建了党员在网上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取得了“零距离授课,全天候学习,互动式交流,化共享,开放型服务”的效果。
当前党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思想重视不够。有的单位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作用,认为信息化可搞可不搞、网络可建可不建,不愿投入;另一方面,受财力等客观因素制约,不舍得投入。
软件开发滞后。当前组织工作的应用软件不多,而且大多功能单一、信息储量不大、兼容性不强。纵观各地党建网站,栏目的设置及内容的布局大同小异。内容上以党的建设为主,也包括一些经济内容,但是总体上缺少信息容量。加上更新内容的频率较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化管理优势的发挥。
专业人才缺乏。组织部门的干部对“无纸化”办公、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还不够,实际操作能力还不强。尤其是网络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少。
整体水平不高。不少地方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布局和统一技术标准,网络结构混乱,硬件配置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要根据组织工作实际需要,分期分批建好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数据准确、更新及时的组织工作数据库。首先,库内信息要全面统一。如领导干部信息库中,既要含有干部的基本信息,还要把年度考核、教育培训、日常监督等有关动态信息整合其中。其次,要理顺信息录入工作流程。一方面要理顺好与各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套快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库的特点,分批分次进行。如领导干部信息库包括干部的基本信息、简历、职务级别、学历、学位、工资变动、奖惩、配偶等内容,可以先采集几项能满足一般工作需要的主要信息集。再次,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更新维护。要及时做好党建和干部档案的信息录入工作,对信息库的各种数据定期更新维护,确保各种信息及时准确、真实有效。
加快软件研发,提高党员干部管理工作效率
要注重应用软件的配套开发。紧密结合组织工作特点,研发一套包括干部工作、党建工作和自身建设三个基本管理系统在内的组织工作管理系统软件。三个基本管理系统内的子系统设计,要围绕三个需要:一要围绕组织工作业务需要。如针对选举工作需要,研发投票计票系统。通过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系统,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融于一体,实现党校党课实时在线播放。二要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如研发干部考核信息处理分析系统,通过采用标准化测评、自动化读卡和计算机软件分析,实现干部考核评价信息自动分批处理,对干部各方面素质分类生成直观评价图表。三是围绕加强部内自身建设需要。充分考虑部内干部日常办公和沟通需要,研发应用办公事务管理系统,推行网上办公。
要突出应用软件的功能设计。组织工作管理系统除必须具备对各种基本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智能组合查询等一些基本功能外,还要有全方位、立体化显示信息、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功能。如传统的干部档案只是对干部学历、工作履历等信息的平面反映,而在这个管理系统里,可以直接演示出干部的工作情景、语言风格等立体信息。组织工作管理系统还应具有比较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
要确保系统信息的安全准确。一要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凡需进入系统的材料,必须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信息来源的准确。二要确保信息查阅的安全。数据库设定不同的保密等级,使不同查阅权限的人仅能查阅自己有权查阅的部分内容。对于关键性的数据和敏感信息,要辅以人工认证和密码登录。三要确保信息日常管理的安全。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脱离现有岗位的网管人员或数据库维护人员,必须在离职前规定一定的脱密期,以确保信息安全。
不断拓展功能,提高“网络党建”整体水平
注重思想性,打造学习平台。通过分类建立文献资料、经典著作、党报党刊电子版、党建理论研究、党建知识园地等资料库,组建“党建工作图书馆”。同时,要紧跟组织工作的重大部署,开设主题教育活动专栏,及时发布党建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引导干部群众关注理论热点。
追求实用性,打造服务平台。要加快“电子政务”工作,通过电子信息传递,及时接收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工作任务,并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工作布置。加大“网上党务公开”力度,向社会公布党委部门工作职能、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发布干部任免动态,开展发展党员、提拔干部、评优表彰网上公示等。建立“网上党校”,实施网上远程教育。同时,开展“网上调查”、“网上信访”、“网上热点讨论”等活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党建工作电子台帐系统、党员管理系统。
突出互动性,打造交流平台。一方面,要注重“上”“下”互动。认真抓好领导信箱、理论研讨、知识竞赛、信访咨询、问题举报等信息服务和交流,推动党建工作从单向交流向互动交流转变。另一方面,要注重“内”“外”互动。加快组织部内部局域网、组织系统专网和因特网建设,鼓励各级党组织“布点设站”,依托本单位的网站资源,开设党建专栏。同时,与上级组织部门和其他党建工作主页、网站系统链接,实现资源共享,有机互动。
增强新颖性,打造创新平台。在界面风格上,要设计一些既能体现党建主题,又有本地风情特色的图案;在栏目设计上,要开设一些界面亲切、活泼新颖、互动性强的网络活动;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重把本地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创新成果展示出来,也要把其他各地的党建最新动态、工作特色簇集起来,办出自身特色。
一、我院信息化各系统总体建设,应用和管理情况
我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网络建设,信息化网络建设情况也一直在全市走在前列,我院信息系统承载的业务主要有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司法统计系统,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刑事办公管理系统,信访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执行案件管理系统,人事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可以说囊括了我院绝大多数业务,在我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院网络主要包括外网,局域网,内网这三大网络。外网主要是连接Internet,共有40余台终端计算机,主要用于查找资料。局域网主要用于单位各终端计算机的数据互传以及数据存储,即使各别终端计算机出现故障,也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我院的局域网,不仅保证了数据互传的便利,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以很好的应对一些终端计算机的突发情况。内网主要是采用C/S模式,承接着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信访系统,刑事办公管理系统这三个重要系统。共有四台终端计算机,分别在立案庭,刑庭,执行局,院长办公室。内网的终端计算机是跟外网物理隔离的,这就保证了它的绝对安全。另外,政工科有一台计算机专门进行人事信息管理;办公室有两台计算机分别承载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立案庭有一台计算机专门承载司法统计系统。另外,我院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以方便群众了解我院动态。
我院的网络设备主要有cisco3745(R0)路由器一台,Huawei/S2403H-Hi交换机三台,主要用于外网建设。IMB服务器一台,交换机一台,主要用于内网建设。惠普服务器一台,主要用于局域网建设。视频会议相关设备。我院一贯重视信息化各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信息网络有专业技术人员维护,规章制度体系完善,能覆盖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的绝大部分方面;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更大的损失。我们会定期的对服务器系统CPU,内存,I/O状态,进程等检查,对系统设置,日志文件,Error Report进行检查分析,清理系统中的日志文件和垃圾文件。其次,对磁盘阵列,光驱,维护终端等的状态,设置进行检查。对风扇,后备电池等敏感部件进行检查,如有故障征兆进行先期更换。虽然我院计算机使用者专业水平不高,但我们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主要是通过Lan-Based手段进行重要数据备份,就通过easyrecovery进行数据修复。并且对于备份服务器都进行了详细的权限分配,所有客户机终端只能下载和上传数据。
二、信息技术在科技强院中所起的作用
随着科技强院步伐的不断加快,法院围绕使用计算机技术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原有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基层法院建设,已成为法院工作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客观趋势。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基层法院的业务工作、队伍建设有效的整合为一体,促进其他各项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并且能很好地规范审判行为,促进审判公正。同时通过先进的网络教育手段,使干警们“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树立得更加牢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有新的提高。我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从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来,极大的提高了我院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料的准确性和易存储性。我院的网站,可以让群众更加了解我们,展现我们的风采,也方便我们直接跟群众对话沟通。计算机化的记录不仅有利于以自动化取代笨拙的人工方式,而且它还能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可接触性和时效性。通过信息技术,无论身在何处,法官都能获取有关具体个案进展的最新消息,也可以实现对案件的跟踪,对每个案件,信息技术系统都能形成日常提示、进程报告、待决事项清单以及公告谁将主持下一步工作。因此,从案件最初受理到案件最终解决,法官都能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案件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从长远来看,对于有价值的案件,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形成完整的案件历史卷宗;而且,这种完整的案件历史卷宗可以说是迅捷的、可信赖的,不需要花高昂的费用就能得到它。我院的信息化系统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业务,可以说,我院如今的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
三、我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操作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导致信息化各系统应用的不够深入。
2、个别计算机终端偶尔发生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病毒入侵等问题。
3、部分终端计算机配置过低,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建议:
1、加强对干警的计算机知识培训。
2、加强对院内干警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做好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定期的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导致不良后果的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从而提高人员安全防护意识。
3、加大对线路、系统等的及时维护和保养,加大更新力度。
4、建议上级法院配发一些配置较高的计算机。
四、我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我院信息化建设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全面。下一步建设规划主要有以下两点:
1、集中力量搞好科技法庭建设工作。
2、加强对干警计算机水平的培训,深化各系统的应用。
科技法庭的建设工作是接下来我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利用目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以及通信与自动化技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对法庭审判过程的所有电子笔录、音频、视频、电子证物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处理,并通过网络以多种视频应用形式(视频直播、点播、下载、光盘刻录等等)展现庭审过程。科技法庭建设工作,意义重大,它方便了法院工作人员、其它司法人员、普通民众借助信息化网络和信息终端,实时了解庭审过程,支持在线司法监督,体现法院审判的公正与透明,充分展现和提升法院的司法形象,更加展现了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司法公平、公正和公开及阳光审判的形象。
虽然我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也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实际应用情况还是不够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我院干警平均年龄偏大,面临信息化建设这种新生技术,不容易适应。所以接下来,我院会加强对干警计算机水平的培训,更好的运行这些系统。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衡阳是湖南中部的农业大市,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沿城乡镇城镇化建设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可观的成绩,但是绝大多数乡镇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其中高寒山区乡村比重大。高寒山区美丽乡村网络信息化建设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很难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也将严重制约我省市甚至当前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团中央关于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天翼与你同行”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的有关精神,积极探索我市高寒山区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和新思路,在共青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书记李璐的领导下,我与师生共31人于今年7月6日—11日组赴南岳区龙凤乡红旗村开展调研,并通过支教、实地考察村容村貌、问卷调查、测量村民血压,慰问困难群众、关爱留守儿童、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方式,专门就如何有效推进高寒山区美丽乡村网络信息化使用和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将我调研的结果汇报如下:
一、把农村网络建设和使用及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龙凤乡红旗村位于区境北部,南岳衡山麓下,海拔600多米的高寒山上。该村离南岳区境30余公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居民富裕指数偏低,一方山水难以增加一方人的经济收入,提高一方人的生活质量,丰富一方人的业余生活水平。目前该村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覆盖率不到70%,宽带互联网业务仅不到5%,光纤到村、宽带到户几乎为零,远低于农村的平均水平。为此,政府应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把加快农村网络建设和使用及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丰富工作内涵,强化组织领导,找准限制农村网络信息化发展的突破口,多策并举,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把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信息化使用和建设的首要任务。
从区域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立在美丽乡村信息化的建设基础上的小康社会。衡阳是一个多山的地区,特别是地貌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大,具统计,全市共有近10万农民聚居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高寒山区已成全市相对集中的连片山区,红旗村的调查表明,该村村民xx年人均纯收入为5160元,仅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440元的69%;乡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且负债。因此,就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高寒山区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问题,不能简单地看作山区单个乡村发展问题,而是要统筹规划,制定长期的发展工作方案,科学管理,步步实施,攻坚克难,把信息化建设和长远发展以及高效使用信息化提到事关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吸引青壮年扎根农村,推动三农发展,促进农村网络建设和使用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青年人是推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国家富强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美丽乡村信息化使用的建设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当前,我市高寒山区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分散居住形势严重。红旗村总人口1053人,外出人口46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93人,在家留守的老人占67%,在家青壮年比重小。青年劳动力、科学技术、科学规划管理是推动三农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科学技术的信息传递最直接的是青年人,所以就当前红旗村现状来看,我们首先应该在吸引青壮年到村从事农业生产,加强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依靠农业现代化管理,促进三农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来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使用发展的绊脚石。
规划好当前及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总导向,完善信息化便民利民的总举措。
从此次我们调研的红旗村以及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村建设的要求由过去宽敞的家庭住房,轻便的自行车,电灯电话向现在的家用电脑,私家汽车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居住环境转变。
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上确立新的理念和政策,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打造新产业,在突破瓶颈上探索发展新方法,在提升品质上设计新载体。目前,浙江等城市美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使用的成功事例表明,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人人幸福”的目标,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统筹兼顾产业协调和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整体差距是当前发挥好信息化成果便民利民的本质要求。因此,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我市高寒山区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依山脱贫提供正确导向,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新阶段,新政策,新形势下的地域化和形象化的重要体现,符合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新农村发展的转型需要。
二、加快高寒山区信息化使用和建设需要破解的难题
从红旗村来看,高寒山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光纤进村和传统相比的巨大的成本优势以及设备安全性更高、建网速度更快、综合建网成本更低等优势。但也面临着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基层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经济整体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难题:
1、村民居住分散。人口集中对信息传播、使用、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寒山区村面积大,人口少,居住分散。红旗村总面积4750于亩,人口1053人,其中常驻人口仅590余人,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
2、老年化比重大。老龄化加剧,老龄化比重加大是当前高寒山村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据我们问卷调查统计,红旗村,在常驻人口的590人中,青年人不到1/5,青壮年农民的大量外出,高寒山区劳动力短缺,类似这样山区发展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
3、信息意识薄弱。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信息化投入较少,信息闭塞,在加上有关部门干部以及村民本身对农村信息化意识不够强,对农村信息的实质,意义重要性以及建设认识不深,没有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完成,造成农业信息化滞后和信息化建设服务意识不高。
4、基础设施落后。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互联网络,在我国农村经济应用范围的比例仍然很小。在红旗村,据调查,村民获得信息来源依旧是过去的电视,广播,报子和相关部门发放的宣传资料为主,这些传统的传媒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农民提供相关信息,但是无法向农民提供互动式的咨询平台。全村仅有3台电脑,山区电力供应不足,每天分时段供应且供应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全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
5、信息人才缺乏。信息化使用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是对立统一关系。但目前农村信息化人才参差不齐,大多没有通过专业培训,对信息服务业务不熟,在加上农村本身青年人非常少,信息接受群体基础素质差,影响信息服务质量。信息人员的质量和素质不能满足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需要。就红旗村而言,目前该村的信息资源开发管理还停留在低级阶段,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还是最传统的方式,电子化程度以及信息化服务效益差和利用率非常低。
6、资金投入匮乏。高寒山区条件十分落后,要帮助当地的村民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了解,红旗村开发融资渠道单一,除政府补贴,其余均靠村民集资搞建设。而该村目前主要经济来源是650多亩水稻生产和2760多亩的竹林。其中该村的竹林开发利用率小,仅21%的竹子被村民当做建筑材料使用或者以600元/吨的买给收购商,由于交通闭塞,物流成本高,销量不容乐观。
三、积极探索加快农村网络建设使用和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最基础的民生需求。就从当前红旗村基本情况,了解信息设置的途径、信息设施在生活生产的运用,信息站建设情况这一整情况,农村信息闭塞不仅仅影响到农村,而且是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此,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1、发挥好政府对信息化使用建设的主导作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收效长远的工程,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高寒山区村民集聚点以及道路、水、电与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城农村信息综合处理中心,乡镇信息处理站及村级信息处理终端,实现市,县、乡、村各级网络连通。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网络管理体制,改善投资融资政策。大力推广,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的融合,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国家公共物品的范畴,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以及对信息化建设的补贴和奖励,科学管理,统筹规划,着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运用新技术通过农业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
2、把发展经济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意识薄弱,信息人才缺乏的关键。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招商引资。以村部和学校为核心点,加强电网升级改造,由村级组织牵头集资,政府补贴与自己出工修桥铺路,建设自来水处理系统,建设自来水基站能保证满足工业用水。积极引进投资商开发,依托本身的地理优势和地理文化,构建以曾国藩古道为标志的新的朝圣线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固经济稳定发展。依托境内丰富的楠竹和花岗石、红石资源。
通过网络营销加大对该区竹制工艺品、花岗岩制品、旅游工艺品、优质云雾茶系列产品在各地的销售。充分利用好“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核心景区座落境内这一区位优势,开展佛教文化养身活动、全素宴、竹炭养身馆等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加强对楠竹科学种植、合理开发。开发竹制品加工场,引进技术与文化竹艺术品制作中心,生产例如:竹炭雕、竹碗、竹制小商品、竹制摆件、挂饰等等。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农家乐,开实现自我经济长足发展,解决当地外出青年的就业问题而引起的一系列遗留问题。
3、发挥农村信息化三农服务优势,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长效机制。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村民通过村部红星视频以及自己上网,查询农业种植的相关教学视频教学,种植、养殖技术做为指导,学习用网络推销农产品,从而杜绝盲目生产,同时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了解市场需求的信息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种植。
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丰富精确,畅通及时的信息渠道,从而将农业化管理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促进农业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家书对信息化传递的作用,把农家书屋农村信息开放共享,村民通过在农家书屋查看农业生产等相关书籍,学习种养殖实用等技术,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加油站。
4、开发信息化人才资源,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不平衡,除了建设和完善好组织协调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宣传交流机制、激励机制、整体推机制五大长效运行机制之外,当前形势,人才培训机制也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发展的策略。
为此,我们要培养一批既了解农业生产经营,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息化干部队伍,加快乡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提高信息采集,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事业快速、有效推进。另外,充分发挥好大学生村官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角色,鼓励支持对大学生村官参加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培训,把大学村官加快培养为农村信息化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和信息化专业型人才,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增添力量。
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改进和学习是推动农村信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如中国电信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实施“村通工程”为重点,积极建设优质、高效、便捷、丰富的信息网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农村信息化使用及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不断的追求和学习,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全新服务,它的努力,将会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切实加快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市统一开展的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转方式、调结构,奋力推进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走在全省前面”为主题的调研月活动,农牧局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全县,采用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现状
(一)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已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农户。据调查,全县506个行政村都已接通宽带,农村现有固定电话100958部。
二是信息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20xx年初,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县投资18万元组建了XX县农业生产信息中心,建成我县独一家由县农牧局承办的XX县农业信息网站,从而使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走上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科学组织、稳步推进的发展轨道。XX县农业信息网站是集农业资源、农业咨询、服务三农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农业信息传播平台,承担着全县惠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业动态、农事指导、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等信息的采集、处理、检索、传输和发布的任务。
三是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县组建了20名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并从全县各镇、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180名信息服务人员,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专业信息队伍,并着力推进以一带十的方式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群体,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营销的新型农民和种养大户。
(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加强。
自20xx年以来,XX县农牧局共投资161万元进行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工程项目建设。
一是信息网站建设升级改版。今年XX县农业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使网站的一级栏目达到40个以上,二级栏目达到100个以上,并新增了专家视频咨询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管理追溯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系统、政策查询系统等多个系统平台,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水平。自20xx年运行以来,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采集、整理、发布各类农业信息达1000多条,指导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达20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服务三农的能力。
二是信息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依托农业信息网络通道资源,在县农牧局采用标清视频终端的标准设计建设集农业专家网络咨询视频系统和网络视频会议于一体的农业视频中心。通过农业视频中心的建设,实现上与中央、省、市上级农业部门指挥系统和专家咨询视频系统,下与各镇、区域站及广大农业信息用户群更好地兑接,发挥农业专家在线诊断、视频培训和农业应急指挥等功能,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管理步伐。目前我县已经配套建设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以各镇(区域站)农业信息服务站为桥梁,村企社场户终端站点为基础,上联省、市,下联镇、村服务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市场、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户,手段先进,互联互通,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基本覆盖全县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三)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
目前,以XX县农业信息网、农技电波、手机信息平台、科技直通车、农业信息简报、病虫情报等平台及时的为农民提供农情信息,技术指导、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等内容,并专门在农业信息网上设立专家咨询平台,通过网络视频使农民在家里就能对专家进行疑难问题的咨询。为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科技、传达农业政策、传播致富经验、交流市场信息,自20xx年3月7日开始,我县在XX县电视台开辟了农技电波栏目。十余年来,共制作播出农事指导、致富经、技术推广等各类农业节目580期,传递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等达上万余条,收视率 90%以上。由于栏目时间固定,便于收视;内容编排适合本地情况;技术关键点掌握准确,交待透彻,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企盼,对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农民称为“田野上的及时雨”和“炕头上的科技快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信息化建设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开辟了信息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农民通过农业信息的传播,从中了解到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发家致富的科学技术,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栽培方面和精选优良品种种植,挑优质苗木栽培,从而使减少因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二)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多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率,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不少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但由于上网费用高,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农民接收信息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二)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我县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较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依然不够,过问较少,支持不足。 一是人员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县信息网站工作人员没有专职人员,主要是兼职工作,网站更新慢,信息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工作的时效性;乡镇兼职农业信息员调换频繁,农业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并且工作经费缺乏。
(三)信息资源不足,互动性差。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信息来源量少,而且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另外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使农民与信息服务站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四、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及措施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需求主导、讲求实效”的原则,全面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适农、惠农、助农信息产品,大范围、多形式、深层次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综合信息服务,让农民共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县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县及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县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 “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四)创新服务,突出重点。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改进农技电波的农业栏目,提高信息容量、报道深度及制作水平,使其题材选择与制作更接近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到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三是充分利用中国联通现有公共网络传输技术资源和数据处理技术平台,建设我县农业综合信息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现有的各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蔬菜标准园、种养规模化基地(场、站)等前端站点进行联网并实施动态的信息化服务和网络化监控。四是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利用农广校、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发布等服务工作。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从我们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已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据调查,全县有260个行政村已通光纤和无线宽带,农民上网人数x人,普及率6%;农村现有电脑6500台,固定电话85967部,移动电话139969部,电视机130021台,普及率分别达到5%、66%、33%、95%,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例如,襄垣乡郝开村现有家庭电脑45台,上网电脑12台,电视机630台,固定电话用户480户,手机用户1150户;东泉镇木瓜村投资5万元安装了有线电视170户,使全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以上。在山西移动公司平遥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村还有5户村民家庭安装了宽带网,加快推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是信息服务站得到了较快的扩展。
全县建立了36个农村信息服务站,专门搜集整理、分析发布农业技术、农情咨讯、天气预报、灾情预警等信息,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在12个信息超市中,发展较快的有古陶镇北城村、中都乡北三狼村、洪善镇的洪善村和高林村、襄垣乡郝开村、段村镇的廉庄村、杜家庄乡的南良庄等村。襄垣乡郝开村x年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站,占地45平方米,与村支部活动室为一体。该教育站除组织党员定期学习外,还利用其宽带信息平台,组织相关产业的农户学习先进的农科技术,为农户针对性查阅相关信息。东泉镇东泉村经乡村两级积极协调,花费1.5万元,建文化网络服务站一个,占地30余平方米;又协同县组织部共同投资8万余元建120平方米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服务站,安排专人负责和管理。
三是农村信息的内容日臻完善。
目前,各信息服务站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容既有政务信息,又有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例洪善镇洪善村初步建成服务站三个:便民服务站、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和党员远程教育站。主要服务内容有计生、民政、合作医疗、农经、司法等。各服务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照章办事,服务态度和蔼、热情,爱岗敬业,有问必答。
四是信息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各乡镇对农村信息采集下达年度任务,推行了目标考核,服务站内部定岗定责,保证信息的真实、及时、准确性。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息化建设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开辟了信息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据调查,东泉镇东泉村的通过近年来的信息服务,广大村民得到了实惠,从中了解到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发家致富的科学技术,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栽培方面和精选优良品种种植,挑优质苗木栽培,从而使减少因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损失,亩产量收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种粮、栽果积极性有所提高。在养殖业方面,由以前的家养、圈养1只或2只,根本不存在规模化养殖,现在养殖规模达到200只以上的就有6户,养殖量比以前翻了四五倍。
二是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是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
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多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率,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据调查,朱坑乡朱坑村不少农民通过信息的传播,对“市场引导生产、市场引导流通”等一些现代农业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运用。东泉镇东泉村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社会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农村信息资源利用不够理想、信息进村入户难,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方法、措施明显滞后,信息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农民素质不高等。具体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不少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但信息服务站由于经费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进村入户难,而且由于上网费用高,农民接收信息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目前,农村大多数信息仍是通过相对普及的电话、电视和农民之间的传书带信、逢场赶集、邻里传播实现。
二是本地信息少,互动性不高。
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加之有些乡镇信息站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信息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缺少信息服务的经费保障,不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发布本地信息,农民与信息服务站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是农民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对信息的理解、运用。调查反映,不少农民即使手把手的教会计算机使用,一旦业务人员离开马上就又不能运用。农村经济、文化和信息化程度落后,农民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信息意识淡薄,对网络信息等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信息的有效吸收。
四、几点建议
1、保障经费问题。由于信息服务站经费严重不足,阻碍了服务站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建议应继续实行高位推动,确保工作经费,保证信息站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及时有效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奠定基础。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工作任务,做到专人管理。在保证信息质量和时效性的前提下,奖惩结合,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人进行奖励。同时,对提供有效信息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补助,对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提高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
3、严格信息审核制度。杜绝“垃圾信息”,逐步提高信息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好的信息能给广大农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农业增收。
4、举办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农民了解信息获取信息的意识。
5、与有关部门协调,保证网速。服务站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民提供服务,但有时由于乡村网速过慢,大量实用的农业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农民。
近日,在的组织协调下,对我镇现时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并对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就此提出了提高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建议、步骤及方案。
一、镇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镇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信息化党建,遵照方便、快捷、实用的原则,将现在镇域范围内经常使用的电话、手机和计算机实现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不同信息媒介的互补优势,初步建立了党建网站、电子党务、网上党校、党员论坛和党建信息化平台,构筑起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化的党建网络平台,不断提高了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
(一)整合资源,优化组合,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基础
我镇充分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契机,促进党建工作在信息掌握、职责落实、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不断优化。
1、夯实基础,建立基本信息库。以集中采集和日常搜集相结合,对相关我镇区域内党建基本信息进行采集,挂 靠我镇综合办公管理信息平台网站(或门户网站:下同),构筑起了网站信息的同步变更和双向传输通道。
2、狠抓落实,建立党建责任制。在建立信息平台和工作信息基本掌握的基础上,我们将我镇基层党组织按区域划分成个党建工作网格,落实了专门的党建责任人和党建指导员,整合起一支余人的党建工作队伍,并实行包干到块,责任到人。
3、促进合作,建立部门联动制。积极加强党政工青妇等部门的系统信息传输与共享,使我镇综合办公管理信息平台的党建数据逐步完善准确。定期利用信息库数据开展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使信息化建设真正“活起来,转起来、用起来”。
(二)创断思路,交换手段,构建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平台
构建五大平台,利用五大平台在人脉、时间、空间拓展上的巨大优势,不断探索适应基层需求、富有时代特征的党建新途径。
1、构建党建网站平台。党建网站建设是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我镇党建网站在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展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成就,建立网上意识形态阵地网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旋律和重要信息资源。
2、构建电子党务平台。电子党务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党务工作管理的网络化和现代化,增强党建工作的效率性、教育性、互动性和服务性。我镇电子党务是一个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设计环境要求以关系数据库为载体,应用B/S结构,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规范化输出,为管理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变“单色”为“多色”,变单向为双向,变平面为立体,变“封闭”为“开放”,增强了我镇党建工作的亲和力,为各级领导实施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服务。
3、构建网上党建平台。我镇网上党校是在继承传统党校教育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党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网上党校的时代感、针对性和时效性,把网上党校办成为了新时代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课堂。
4、构建党员论坛平台。党员论坛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关心和参与党内事务的一种网络互动模式。我镇党员论坛的构建使领导能密切联系群众,了解下情、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可通过局域网和电子邮件系统,发出文件和通知,收取信息和意见,例如,收取入党申请书和流动党员的思想汇报。开拓了党建工作交流的全新渠道,实现我镇组织活动的良性互动。
5、构建党建信息化平台。党建信息化平台是整合了我镇党建网站、电子党务、网上党校、党员论坛等各种党建信息网络应用的综合管理平台和系统支持平台,在深度上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广度上实行了党员与群众相结合。党建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使我镇党建工作流程规范化、决策程序公开化、管理职权民主化。
(三)深化服务,促进交流,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凝聚力
充分完善党建信息化的功能模块建设,使我镇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更具活力,更加凝聚党员。
1、强化沟通联系。在各个信息平台公布了服务中心的联络方式,方便党员随时联系。开设了“文明和谐新(自改)”QQ群党建论坛,引导党员进行主题交流,目前,论坛实名制注册会员达到余名,浏览点击率达到万余人次,发帖余条,讨论主题余个。我镇党群工作者和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还通过互联网,以电子邮件、QQ、MSN等形式,与外出党员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党员思想动态。20__年以来,各党组织共发送了余份电子邮件,始终保持动态联系。
2、促进展示交流。本着“展己所精,学人所长”和“强化互动,促进交流”的目的,充分依托我镇各个信息化平台,加快党员的信息获取速度,鼓励和调动基层党组织的参与热情.同时,利用短信平台、局域网连续发送抗震救灾、扶贫帮困的活动倡议和动态信息,受到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响应,他们都在第一时间赶赴指定地点进行捐助,仅南方雪灾、汉川地展捐款就达到了余万元。
3、满足个性化需求。我们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理念,在各个信息平台上开设了一些特色服务项目,尽可能地组织提供一些针对性服务。在网站开通了招聘、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板块信息,已先后帮助多家单位在网站发布信息,人通过网站平台信息落实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利用信息平台提供困难党员帮助、结对服务信息配对、志愿者服务检索等特色服务,已积累登载求助党员资料余人,提供志愿者服务信息指南余人次。
(四)加强协调,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进程
1.注重党建信息化与电子办公的协调发展,使党建工作实现与其他工作共享,信息互融,建设互促。
2.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党建工作的性质、保密程度、范围等要求,切实加强党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性、政治性、保密性和安全性。
3.努力建设了一支具备现代信息素养和能力的骨干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宜传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的人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不但培养了一批精通党建工作,熟悉经济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建立了一支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素养和能力、了解网络知识的骨干队伍,增强了“抗干扰”能力。
4.加强党建信息化理论研究。着重从党建信息化的产生及发展趋势、职能、机制、发展战略与措施等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其规律性。
近年来,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工作,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为手段、以网络为媒介、以凝聚为目标。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我镇党建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力,显示出日益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从我镇基层党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我镇进行党的建设信息化实践的基本方式是:运用互联网建立党建网站和网上党校,开设网络广播电台,利用手机创办手机报和发送“红色”短信,设立电子党务平台,建立党建信息资源库,利用社会知名网络资源扩大其影响等等。从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未来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的发展趋势是:
(一)信息化与党组织工作更加紧密结合将成为发展方向和模式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信息化必须为党的自身建设服务。因此,未来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将着眼于信息化建设举措与党的建设创新紧密结合,着眼于党的建设信息化与党的自身建设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总体布局来推进,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单一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将从局部推进向整体推进发展,全面运用于我镇基层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成为为我镇党的建设服务的重要工具,不再局限于办公自动化应用和党的业务系统应用。党的建设信息化将成为我镇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成为我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将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在推进党的建设信息化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从我镇实践层面看,党的建设信息化缺乏总体规划,部门和地方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横向和纵向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正是基于此,我们要以党的xx届全会《决定》把“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为指引,把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上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议事日程。目前,全国基层党建信息系统正在建设,国有企业党建信息系统进行了试点。今年,全国基层党建信息化系统湖南省级平台开始试运行,中共中央组织部还开通了全国组织系统“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系统。党的建设信息化将从中央部门和地方党委主导向基层党组织推进实施发展,逐步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网络体系和互动平台,实现大范围、宽领域的党建资源交流和共享。
(三)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民主监督将成为重要趋向
随着互联网日渐普及和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中国领导层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并将其作为了解民意、汇聚民智和强化监督的重要渠道。中央领导与网民在线交流已成为网络民主政治的积极实践。近两年,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民主监督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和社会监督形式。据今年1月初《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有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并认为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 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今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统一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开通了“12380”举报网站,人民检察院修订的《人民检察举报工作规定》将“网络”列入了新的举报渠道。所以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反腐”、网络问政议政必将在我镇逐步兴起,并将朝着大众化、常态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四)现代传媒多维综合应用将成为重要方式
后互联网时代,以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普及。目前,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已经导入党的建设领域,我国一些地方创设了“党员博客网站”、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频道,今年重庆、江西等地还进行了手机“红色”短信的尝试。党建网站、党员博客、现代远程教育视频、在线广播、手机报、手机“红色”短信等正在更大范围内兴起,逐渐成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的主流阵地和党员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集互联网、手机、广播和图文、视频、音频于一体的新兴媒体和传播手段将在我镇党建信息化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并向多媒体融合的多维综合运用发展。
(五)基层党组织和活动“虚拟化”趋势将成为新的动向
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的组织形态,也改变着党的组织形态。一些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半月谈》曾经介绍过重庆成立首个社区“网络党支部”的作法。今年9月,李奔胜在《瞭望》的署名文章中提出了探索“支部建在互联网上”、“支部建在手机上”的命题。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利用网络跨时空的特性,建立起了“网上虚拟党组织”。今年2月,江苏省南通如皋市就成立了大学生“村官”虚拟党组织——“薪火党委”,让大学生“村官”党员参加村级党组织和网络党组织的双重组织生活。重庆、河北、江西、浙江、山东等地的一些基层党组织设立了“网络党支部”,依托党建网站开展网上在线组织生活,浙江岩头镇还制定了网络党支部章程。上海“两新”互动网专门开设“支部在线——网络组织生活”,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营造网络空间。虽然通过网上构建党的虚拟组织,从而在组织上形成了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相结合的形态在我镇还未实现,同时对“网上虚拟党组织”的合法性、设置形式、功能定位及管理方式等都还有等于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些发展趋势将带来党建理念、组织构架、活动方式和党的建设模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在未来的我镇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
三、镇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遇到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镇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却普遍落后先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党建信息化是应对信息网络社会创新党建工作方式的新途径。各级党组织对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建信息化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低估了网络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的严重性;有的甚至认为党建信息化会对党务管理的保密性造成冲击,没有深刻认识到开展党建信息化建设是党在新时期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认识到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环境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一种创新,必须用信息化引领党员思想的革命化。
(二)缺乏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机制
健全的体制是推进工作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镇陆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党建信息化工作,如建立了干部学习在线、农村党员远程教学系统、网上党建等网络平台,但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不统一,有些由组织部管、有些由宣传部管、有些由党校代管,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职能定位,未能理顺与党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关系,从而对党建信息化的深化和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体制机制上的阻碍,也就难以及时协调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三)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门化人才匮乏
拥有了一流的信息设备与技术,并不意味着党建信息化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一大批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目前尤为缺乏。部分党务工作者信息素养和能力滞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低下,已明显地阻碍了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提高。
(四)党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规划
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现实情况看,我镇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有的部门还在要不要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问题上举棋不定,难下决心;缺乏一个统筹协调的部门,各地往往是各自为战,以服务本地本部门党建工作为主;已建成的党建网站没有加强管理,更新不及时,有的不能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成了摆设;党建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的发展不相协调,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基于此,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
(五)党建信息化面临着网络时空的挑战
信息网络社会对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挑战集中表现在:一是党的领导方式、活动方式如何应对信息网络化给党员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二是党如何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应对网上各种言论对党的领导地位、先锋作用的影响。三是党如何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应对网络信息技术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成的冲击。四是信息网络渗透到民主政治生活,党面临着如何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挑战。
四、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如何提高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构建现代化的党建信息网络系统已经成为新时期我镇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应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尽快作出推进和建设我镇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的有关部署。全面推进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要积极组建和完善党建信息平台,实现网上组织关系转接、网上党费交纳管理、网上开展组织生活等功能,确保党员民警网上精确管理的全覆盖。我镇基层党建信息工程的工作目标为:建成党员身份认证系统、建成覆盖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党组织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该工程可以由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平台、组织动员平台和在线服务平台三大平台组成,同时实现党员利用数字身份证书(或社保卡)进行电子身份认证。加强和推动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从思想上、组织上高度重视党建信息化工作
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武装党建工作是对党建工作方式、手段的一种创新,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加以保证。目前,我镇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推行了电子政务,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处理业务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开展网上党建工作的软硬件环境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加快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组织上高度重视党建信息化工作。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党建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建信息化是对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二是要深刻理解党建信息化的内涵。各级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党建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党务上网,也不是形象工程,而是要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实现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和大发展。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党建信息化的长期性。党建信息化不仅需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而且需要观念、管理和运作上的创新,需要各级党务工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
(二)实现信息共享,促进设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协调发展
要充分借鉴和利用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和技术,开发新形势下适应党建需要的新模块。由于电子政务系统与电子党务系统的应用技术原理和基本框架大致相同,而且,系统的运行流程也基本相似,可以充分利用其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公文办公、辅助决策,可以在开发电子党务系统模块的时候借鉴引用现有的相对比较成熟的电子政务系统技术,然后,再根据党建工作的特殊性,设置基于党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分工设计等具有党建特色的体系框架,从而使党建信息化系统基本涵盖各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与管理工作。为此,要统筹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工作相融,努力实现党务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
(三)加强党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党建网络发展的关键。党建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熟悉党建工作、懂得网络传播技术、热爱党建工作的专业人才。因此,一是吸收一批政治素质好、党性强、业务精,并有志于从事党建工作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到党政部门来,挑起网上党建工作的担子。二是选派一批既有较高的党建理论水平,又具备信息技术管理能力的领导干部充实到此项工作中去。三是加强对党建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培训,使之熟悉网络,熟练地使用网络。四是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之有足够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现代网络人才热心于党建工作。
(四)循序渐进,党建信息化建设要分步实施
党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了党建工作传统的基本任务和一般规律,同时,也涉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思路和常规方法。不仅需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而且涉及党务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而且需要观念、管理和运作上的创新。因此,分阶段建设,循序渐进是党建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阶段,以党建网站建设为主。由各级党组织的相关部门负责创办,网站主体多样,形式、规模、内容不一致。第二阶段,统一党建网站门户。建成与现行中央、省、市、县党委领导体制相一致的四级党建网站群,具有统一的域名和体现党的形象的统一标志,网站在形式、内容、规模上有较大改观。第三阶段,电子党务。建设重点转向党务工作信息化上。第四阶段,整合党建网站、电子党务、网上党校和党员论坛,实现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五)加大党建网站的信息更新和信息反馈的力度
网站能否吸引网民浏览,关键在于信息实时更新和信息的权威性。作为党建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互联互动性,利用执政党的权威性,把各级党组织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和信息梳理、汇集起来,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党引领、服务、培育、管理组织的能力,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浏览、查询有关内容,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党内事务,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发表意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实现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
(六)强化信息网络安全防范
根据电子党务面向对象的层次性、多样性、安全性等特点,要求选取传输频带宽、信号接收强、保密性好的传输介质,通过交换机设备建立虚拟链路,从而加快数据信息的传递。党建网络建设中应尽量使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服务器和网络安全产品,并应大力带头推广使用国产应用软件,提高党建网络的安全性,从而使党建网络中的终端工作站都能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防火墙”。同时,党建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党建工作的性质、原则、范围、保密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或需要,进一步完善党建网络的规章制度,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分类,切实做到国家重大机密不外泄,保证党组织上网的安全性。
五、提高镇基层党建信息化水平步骤与方案的初步建议
(一)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步骤
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水平,是我镇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有效整合我镇各级机关党的工作信息资源,从而增强其参与性与互动性、开放性与民主性、便捷性与直观性的一种新型党建模式,是对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新领域的开拓,是党建工作手段、活动方式和物质载体的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一些步骤:
1、制定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
开展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建设,不仅要尊重党建工作规律,而且要尊重信息化规律。我镇发展规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步先建立全局性(由镇政府办公室负责)的党建信息系统平台,第二步建立覆盖全镇各就部门,村网络化的党组织体系,第三步实现各基层单位的党务网上运作,第四步建立各级机关党的方针政策决策支持和监督系统。
2、建立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技术标准
我们应用层面的党务软件应鼓励各级基层单位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开发,但必须研究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我镇党建信息化的特点,制定系统应用、网络安全、数据传输、信息流转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软件开发、系统建设各个环节需要的标准和规范。
3、研发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技术平台
可以借鉴我国各级政府机关成功运用互联网的经验,独立开发党建信息技术平台;也可以以我镇现有电子政务平台为依托,整合党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分散的资源,逐步建设覆盖全镇的网络系统,建设我镇党建信息资源库,推进我镇党务工作的电子化,包括网络办公、网络会议、网络通讯、网络教育、网络思想交流、网络调查等。
4、完善我镇党建信息化教育、培训和人才管理体系
要努力培养一支既懂党建业务又精通信息化技术的党务人员队伍。这是推动党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基础要制定一套党建信息化的培训办法、培训内容和培训制度,在培训体系中引入党建信息化教育内容制定党建信息化人才管理办法,从吸引、激励、管理、教育等方面建立制度。
(二)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具体方案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进我镇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实施。
1、借助政府信息网络,建立党建工作网站,提高党的知识的再普及
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网络化,不仅可以极大降低我镇党建工作的成本,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还可以明显体现党建工作信息化的优势。党建网站要内容丰富,可以包括党员天地、党的章程、党的知识、红色论坛、党建调研等项目。党建网站还可以开通网上党课,宣传党的核心价值,传达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公安网上信箱,开展党员谈心活动和思想交流;通过网上公安档案,管理党员党籍、党费;通过建立网上支部,举行党内选举、党员考核、民主评议;通过网上热线,开展网上申请入党、网上思想汇报;通过网上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管理;通过网上举报信箱,让广大党员群众行使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权。信息化和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镇建设科学有效地党支部网站(或网页),要从以下层面入手。
一是资源建设层面。我镇基层党组织要有计划地建立党建信息数据库,有步骤地建设具有鲜明政治立场与观点的宣教网站,做到在网上有党支部的基本概况、常规工作、特色活动、创建工作等基本栏目,办成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是工作开展层面。以民主、效率为目标建设好、使用好网络资源,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我镇基层党组织要通过网络办理一些正常业务活动,快速便捷,也便于党员群众更快捷地向党反映情况,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
三是信息公开层面。要在党建网站上开办党务工作论坛,创办党务信息专刊,如公示拟任、新任的干部等,可增加各级党组织决策的透明度,使广大党员干部更方便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和监督权利,保证党的政策可以在我镇基层中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2、开发应用党务管理软件,提升我镇基层各级党组织党建效能
组建专门信息开发部门与党务部门联手开发党务管理应用软件。如研发《镇党建管理服务系统》,利用中央、省、市县各级门户网站和数字身份证书(或社保卡)为载体,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基层党员日常组织生活,构建全镇统一的党员干部动态信息库,建立面向全镇广大党员的服务平台和双向交流窗口。通过建立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党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实现对党建信息、支部生活、党员发展、党务会议、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开展电化教育等。我镇各级基层党组织根据设置的权限均可用此软件对党建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操作,以适应当前我镇党建工作的各方面内容和要求。开展镇域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建设,作为进一步加强我镇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举措,此项工作可以由镇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部署开展。以建立党员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为平台,逐步达到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全覆盖管理,实现基层党建信息化,为服务全体党员打好扎实的基础。
3、建设完善电子党务平台
可以考虑建立和完善功能更加强大的电子党务平台,初步形成电子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结合我镇各级党组织的特点而建设一个先进、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建成后,将构筑起一个覆盖全镇的镇、部门、村三级数字化传输网络。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平台是我镇各级部门党员的基本信息库,主要满足党员信息的数据维护、日常管理、统计和分析需求,为各级党组织搭建管理功能。组织动员平台是全镇各基层党组织的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发送平台,用以提升组织动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线服务平台是党建网的进一步扩充,可以通过结合远程教育网逐步实现党员在线学习培训,不断拓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渠道。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搭建以下三个平台,推进我镇基层党建信息化。
一是建立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平台。建成党员身份认证系统、党员日常管理系统和党员数据库,完善基层单位党员党组织管理功能。
二是建立组织动员平台。建成基层党组织的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发送平台,用以提升组织动员的及时性。
三是建立在线服务平台。建成党员互助网络QQ群和党员互动服务热线,不断拓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渠道。
信息化是全球性的时代浪潮,信息化既给新时期我镇党的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我镇党的建设只有响应时代的信息化趋势,在提高社会信息化中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现代化,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永葆党的先进性。因此我们要以党建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立足自身实际,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寻找差距,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拓展党建工作领域、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提高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
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的同时,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 问题尤为重要。党在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xx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xx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xx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xx市xx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xx年的县级建制史。该镇农业、工业发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先有”之说。
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古镇,我们此次调研就是要对xx市xx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具体调研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开展情况,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等情况,并做出我们的反馈和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服务农业信息化。
(1)调研对象:广东省信息产业厅、xx市科技局、xx镇政府农药店,
菜市场,电脑城,一中周边农村的养殖户、种植户(蚕桑基地,沙糖桔园等)以及散户。
(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这两种调研方法。本次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问卷编制了13道题,其中单选8道,多选5道。数据采用电脑软件EXCEL处理。访谈人数 7人 ,采用笔记及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的内容。
(3)调研内容:本次调研根据农业信息化开展的步骤,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调研:
A.硬件设施:调查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有线电视普及情况;B.服务平台:了解“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手机短信服务开展情况;C.村民信息化意识:调研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的情况。
图1 村庄网络铺设情况
在访谈中笔者得知,xx市对xx镇有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但鉴于当地地区实际情况,出现两种局面:镇区硬件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农村则将资金应用到解决村民的生活问题上,无法投入资金进行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图1的数据是从被调查者中得出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xx镇大部分的村庄是没有铺设网络的。而从某村的支书口中得知,他们村的网络也是刚刚建好的。
图2 村民电脑配置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该镇只有27%的村民家配置了电脑,而大部分的村民家目前还没有电脑,由此看出,该镇的电脑普及率不高。
图3 村民使用电脑的情况
从图3得出,在拥有电脑的村民家庭中,电脑的主要使用者是他们的子女,村民本身使用电脑的频率比较低,其原因是农民不懂相关的电脑操作技术。而虽然有部分农民懂得使用电脑,但是主要用来娱乐或是看新闻,只有10%的农户会用于获取农业信息,由此可知,农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还比较低。笔者从访谈中得知,有些村民家有电视也很少关注农业信息,更何况是没有电脑呢。
图4 村民有无听过“信息大篷车”服务平台
从图4得出,绝大部分的农民从来没有了解过信息大篷车,由此说明虽然信息大篷车深入农村开展活动,但是宣传力度还不够。也可能是,村民忙于自身的农活,并没有这种意识去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也不知道了解多一点信息对他们的农业生产会有好处。虽然有部分的村民听过“信息大篷车”,但是也只是听过而已,在后面问到“信息大篷车”来过几次时,没有人答得上来。而对于“信息大篷车”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在所被调查者中,甚少人知道。
图5 村民有无听过“信息直通车”服务平台
图5显示,85.40%的农民并没有听过“信息直通车”服务平台,由此可见,“信息直通车”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不够,并没有在农民群体中形成效应。
图6 “信息直通车”提供的服务
图6显示,信息直通车在提供服务的内容方面主要是有关的农业科技信息,在提供产品销售途径等方面略显不够。采访中,笔者了解到,xx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了解电脑最基本的操作,例如:开关电脑。这方面也是与xx镇村民电脑的拥有量有关。
图7 村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
从图7可以看出,村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很多。其中有线电视所占比例最高,有21.70%,乡亲们互相传达这种途径占15%,图书报刊杂志占11.7%,别人示范占13.3%。村政府宣传占8.3%,而选项其他占了15%,从问卷中了解到主要是农科站、技术站。以上这些是比较传统取得农业信息的渠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通信用到了农业信息方面,从图中得知,这种途径也占到了14.7%,从中反映出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图中显示没有获取信息途径的村民还有存在,占0.3%。从采访中,笔者得知的确有些村民是信息封锁型的,对外界不闻不问,只管自己的农活,问及他原因,他则说外面的世界太乱了。
而有些村民选择跟公司合作的,其主要信息来源是公司,他们只负责养,价格技术方面的信息主要靠公司传达。
图8 镇上有无农业信息培训中心
图8显示村民对镇上的农业信息培训中心不了解,73%的被调查者中不知道有农业信息培训中心这回事,由此可知,村民对这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笔者从访谈某村的一位村支书中得知,政府每年都有技术培训的,村委或居委向农民宣传什么时候有培训活动,一年都有十次八次。但是参加的人比较少,村民没什么兴趣去听,即使是给他们发补助,他们也不愿意去听。支书还说,村民不想参加的原因是村民没什么文化,学不进去,现场指导会比较好点。村民对农业信息方面的意识还是很不足的,而这种不足的原因又是根本性的,看来,普及义务教育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是很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