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调研报告【合集30篇】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通用30篇)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

根据《塘洲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方案》要求,我就所分管的脱贫攻坚“两业扶贫”工作,采取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扶贫方面

结合我县“一村一社一基地”实施方案,我镇对今年8个村(曾家、栗芫、上洲、新坪、东湖、洲头、樟溪、南塘)的1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进行了统筹安排。投入到嘉泰稻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于合作社土地流转、购买农资、收购稻谷等。约定年收益率为8%,每年终由合作社将收益的款项转入村集体账上,各村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解决了集体收益薄弱村的问题。

(二)、就业扶贫方面

我镇有两个就业扶贫车间:恒峰饰品厂、鸿泰饰品厂,共吸纳贫困户29人参与就业。其中恒峰7人,鸿泰22人。两厂均为制作饰品半成品,工艺简单,只需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就业;工作方式多样,可在厂区里做工,也可把货拿回家加工。工作时间灵活,原则上上午8点到下午6点为上班时间,但又没有严格的考勤,迟到早退都不会影响到工作。在现场调研时,陆陆续续有人来上班,中途有事可以随时离开,办完事又可以接着回来工作,特别适合带小孩读书的妇女。工资待遇按计件结算,在岗人员工资1500-3000元/月,在家代工人员600-1500元/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很大的吸引。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反映,目前工厂货源充足,还需大量用工,如有意向者,可随时应聘务工,针对贫困残疾人,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也可聘用或拿货回家做。所以,各村可以大力宣传,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二、存在问题

1、目前,我镇产业扶贫方面与上级要求还有所差距,重点在于各村没有实实在在的扶贫产业,我镇已注册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绝大多数是空壳社,规模小效益低,无带动贫困户的实力。贫困户也未参与到合作社中去劳动。

2、扶贫车间存在散乱现象,产业扶贫车间招工难问题一直存在。

三、原因分析

1、合作社的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2、政府引导作用还没全部发挥到位。

3、扶贫车间由于实力的问题,且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至上,未形成规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合作社与农户的协作。合作社与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签订种养协议,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现有的土地种植优质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为促进农户种植好水稻,双方约定设定个合理的限值,超过限值部分可以加价收购,未达到限值则根据差额数减价收购。这样可以有力推动农户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合作社根据种植需要,聘请有完全劳动能力且有经验的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直接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这种方式对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都有吸引力。村集体增加了村级收入,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作社有了发展的资金,可以扩大生产,做大做强。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通过种植水稻和务工增加了收入。非贫困户也参与进来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实惠。政府的产业扶贫工作也有成效,达到了“产业扶贫” “智志双扶”的目标。对我县的相关产业也是个极大的推动。

2、对合作社和农户进行适当奖励。对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县里将给予合作社进行奖励,对扶贫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还可以进行嘉奖。对贫困户则按出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由各村安排收益资金给予鼓励性奖励。

3、对就业扶贫车间进行帮扶,扶贫车间用工量大,场地占用多,可引导他们进园区,协助他们招工,让更多贫困群众进入扶贫车间就业。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

南城县位于赣东中部,县域面积1698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50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全县有耕地面积30万亩,先后被评为全省第一个“吨粮田”县和粮食高产创建县,林地面积170万亩,水域面积14万亩,自古为鱼米之乡。生态环境优美,生产资源丰富,属于一方山水能养好一方人的好地方。全县现有农业人口26.4万人,经精准识别贫困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03户7319人,约占农业人口的2.8%。为了确保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着眼“三年决战同步小康”的战略布署,瞄准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的工作目标,切实担当起让贫困群众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的历史责任,现就我县如何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府兜底,保障扶贫到村到户

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五保补助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每个成员,民政部门都要纳入低保范畴。根据我省规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70元/月(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是262元/月)的农业人口都可列入低保对象,我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03户7319人,全部符合列入低保对象的条件。目前我县低保人口是89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约有2300人,也就是说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还有5000多人未纳入低保。如何解决这5000人纳入低保对象。建议:一是对现有的低保户进行核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进行清理,从中空出低保指标3000人,二是省里再追加我县低保指标20xx人。按照现有政策低保金的资金来源由三级财政负担,中央负担60%,省财政负担20%,县财政负担20%,补助标准是平均195元/人/月,即县财政负担39元/人/月。这样全县增加20xx人纳入低保补助对象,那么中央和省里每年要追加374万元,县财政追加93.6万元。

二、产业扶贫到村到户

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结合我县贫困户发生率低和绝大多数贫困户家庭无正常劳动能力的特点,在产业扶贫上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县尚未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有计划地分年分批实施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实施贫困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推进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贫困户用电的安全、可靠、稳定;加大村组公路建设,改造中小危桥,提高贫困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解决好贫困户的行路难问题;帮助贫困户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解决农业生产灌溉难题;2、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的特点,重点扶持产业基地的做大做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努力打造以万坊、洪门、徐家、建昌为中心的蛋鸡养殖基地,对符合条件的蛋鸡养殖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为他们交蛋鸡养殖保险费和筹建鸡舍;打造以株良、沙洲、天井源为中心的畜禽养殖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养猪、养牛、养羊等特种养殖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筹建养殖场;打造以上唐、新丰街、龙湖、里塔为中心的果业种植基地,对符合条件的种植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解决灌溉设施和储藏库建设。3、针对性地扶持有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他们以土地流转、山林权租赁或入股的形式出让给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业主,利用项目资金扶持合作社和企业主做大做强,让贫困户获得不低于项目资金的10%的受益率,从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搬迁扶贫到村到户

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对生态条件差,不宜居住在原地的贫困自然村进行有序地引导贫困村整体向集镇、中心村进行搬迁转移。对于生态条件好不愿离开本土又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的贫困户进行就地搬迁安置,帮助贫困户改善居住条件,确保全县贫困户居住安全。20xx年我县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申请,全县扶贫搬迁293户10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642人,同步搬迁非贫困户76户360人。具体措施如下:①整体搬迁的两个组共计85户3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26人,按照每个补助2万元(省级0.8万元/人,信贷资金补助1.2万元)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对象76户360人,按照每个补助0.8万元/人,安置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所需资金由信贷资金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万/人进行实施。②对于不愿离乡离土,仍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的,又不符合入敬老院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在村组建设保障性安置住房,实施交钥匙工程,全县共208户616人。各村根据贫困户的意愿,采取集中建安置房或在原址拆旧建新的两种办法进行安置。建房资金按2万元/人(省级补助0.8万元/人,信贷1.2万元/人),对于集中安置点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信贷资金补助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所需经费。

四、教育、就业扶贫到村到户

根据精准识别后,全县贫困户有在校学生1046人,对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酌情减免学杂费。每所学校要对贫困学生进行摸底、造册登记,把贫困学生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重点救助范畴,同时对贫困学生寄宿生要适度提高生活补助标准,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优先给予政府资助金。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推行社会力量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在帮助贫困户就业方面,积极整合“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实施能人带动工程,大力培养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农业合作社领军人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当年资金计划内,对凡自主自愿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并获得技能证书(技能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上,实行凭证直接补助。力争使每户有发展潜能的扶贫对象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或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

五、社会保障扶贫到村到户

在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对全县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83户,占总贫困户的62%,卫生行政部门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制订落实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县、乡、村有达标规范化管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方便贫困户就近就医。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贫困群众的参保率。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和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减轻贫困群众医疗经济负担,使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强化民政、残联、红十字会组织慈善救助的职能,搭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救助项目与贫困农户救助需求相对接的信息平台,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充分利用“四进四联四帮”工作平台,发挥“连心小分队”作用,积极开展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在开学前夕,国家扶贫日、春节前夕,开展捐赠助学、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活动。

六、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精准识别难以精准。由于贫困户存在收入多样性、隐蔽性,加上受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总数控制要求,我县贫困人口基数低,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而我县的实际情况是因病因灾返贫现象较多,贫困面较大,贫困原因较为复杂,出现“僧多粥少”现象,最终只能采取收入倒排模式进行评选。二是产业扶贫难以精准。由于我县是低保户倒挂县,而识别出来的精准扶贫对象又多为老弱病残,有能力通过产业扶贫的少,所以产业扶贫难以精准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只能采取由专业合作社及实体企业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从而达到贫困户脱贫目标。三是扶贫长效机制未健全,扶贫开发工作与其他单位和部门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部分行业和单位以及乡镇、村领导对精准扶贫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够,存在不平衡状况,总认为扶贫工作是某个部门的工作。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重病、慢性病的报销比例偏低;“雨露计划”培训资金扶持范围不广等。四是乡(镇)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人员偏少,兼职的多,造成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产业扶贫项目立项不精准,特别是县、乡两级缺乏项目验收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验收工作滞后。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3

年初,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制定了《关于密切联系村民以良好作风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意见》,《意见》中对全县108个扶贫村安排了挂点县领导和挂点单位,县司法局被确定为挂点乡村。接到挂点任务安排后,司法局立即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走村入户,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一、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共有305户,人口1310人,10个村小组,耕地2400多亩,贫困户有39户,贫困人口84人,20xx年度农民纯收入2500余元,农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抓牢,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副主任科员同志为组长的扶贫工作组,具体负责扶贫村的扶贫事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二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细致摸底;三是积极落实后盾扶贫工作责任,该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扶贫村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听取村委会工作汇报,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展交流座谈,针对该村的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扶贫工作组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就加强村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等建设,立足村情,详细询问,摸清根源,献言献策。

2、深入调研,理清思路。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缓慢。为切实做好帮扶,改变该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工作组进驻该村后,立即投入工作,广泛深入村民,认真倾听民声,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今年来,共召开了座谈会议5次、走村入户访问村民100多户、与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深入谈心,摸清了村的村情、民情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掌握了村民的所想、所急、所盼、所需。

3、尽心服务,帮扶解困。结合该村实际,驻村工作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村民办好事实事。

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赠送科技书籍300册,帮助村民解决在生猪养殖、玫瑰香柑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筹集资金20xx元,大米10袋,食用油10桶,对特困户、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

通过近半年的帮扶,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人居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村扶贫工作特点,该村自身存在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观念陈旧、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生活条件差、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司法局扶贫工作组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四、工作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倾听贫困户的呼声,让我们看到了村扶贫工作的希望和潜在的动力。

1、深入宣传动员。深入村中每户,宣传扶贫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和村民一起携起手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印制扶贫工作手册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做到扶贫工作入脑、入心。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争取资金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特别是农田水利、道路修整、村民娱乐场所建设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3、扶植传统优势产业。因为村一直以来都是发展传统粮食种植等产业,少部分散户养殖牲畜,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全村本来共有劳动力870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达425人,造成不少耕地荒芜。因此,结合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当前传统种植产业的规模,鼓励村民种植井冈蜜柚、葡萄等高产产业,提高特色养殖的补助标准,统一形成规模,做强做大,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4、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全村大部分的青壮年都是外出打工,大部分村民没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务工的工作都是靠用苦力,没有职业技能。因此,邀请县职教中心或专业技能专家到村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职业技能,并鼓励村民就近就业,协助村民到井开区、县园区或镇里的企业工作,也有利于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数量,进一步促进村里的和谐稳定。

5、提供扶贫工作保障。通过向省市县相关部门走访,寻求项目向村倾斜,为该村的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结合新农合、医保、低保相关政策,鼓励村民参与新农合、医保、低保,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4

产业化扶贫是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长效脱贫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推动全市产业化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8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立,带领农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就全市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先后到大悟、孝昌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扶贫项目基地等视察了解情况,听取县及有关乡镇两级政府和发改、财政、农办、农业、扶贫、农商行、农信社等部门工作汇报及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化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1、特色产业和基地初步形成,规模不断扩大。把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注重发挥老区、贫困地区山场、林地、人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资源,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叶、油茶、中药材、苗木花卉、优质稻、养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而且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截止20XC年底,茶叶基地面积35.4万亩,油茶8万亩,中药材9万亩,苗木花卉苗圃基地5万亩,畜禽养殖大户600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00多个,水产养殖可养水面10万亩,先后开发白果树湾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宣化店中原突围旧址两个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点,建成观音湖、双峰山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仅大悟的五大产业产值就达41.7亿元,安置解决20多万人就业。同时,我市以实施全省重点老区乡镇、插花贫困乡镇连片开发试点项目为契机,新建青(油)茶、药材、苗木花卉、肉鸭等农林特基地10万多亩,如汉川杨林沟镇5000亩红辣椒基地、应城陈河镇2万亩和云梦吴铺镇1.2万亩优质糯稻基地等,形成了稳定的致富产业,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2、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坚持把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近两年来,利用贷款贴息政策,扶持了以大悟悟道茶、华龙生物制药和孝昌鸿翔鸭业、管氏茶等为代表的40多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目前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悟县14家,孝昌县29家。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和企业与村组、农户利益联动机制,实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实施“公司联村”工程,引导企业参与村级扶贫,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大悟县依托悟道茶、新花花生、华龙生物药业等企业,大力发展茶叶、花生、板栗、药材和畜禽养殖小区,覆盖17个乡镇、178个行政村,网络基地农户13000多户。孝昌县组织鸿翔鸭业、管氏茶业、太子米业等重点民营企业帮扶产业建设,覆盖14乡镇148个贫困村,网络基地农户17600多户。

3、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渐凸显,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大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商标,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XC年,仅大悟、孝昌两县就有金鼓露毫茶叶、齐天花生等6个产品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认证,有管氏茶叶、凤凰茶等140多个“三品一标”产品,太子米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大悟县悟道茶业、三里天然绿色公司等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大别山绿色农产品展销活动,全部获展会金奖。

4、农民增产增收基本稳定,脱贫致富步伐加快。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产业化扶贫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使贫困地区农民逐步摆脱贫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截至20XC年,全市老区、贫困地区产业基地总面积达260多万亩,覆盖80%以上的贫困村和农民,农民从特色产业基地获得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0%以上,通过产业开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两年来,全市有近6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化扶贫摆脱贫困,5万多农民被转移安置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二、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市、县两级政府没有达到《湖北省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中关于扶贫配套资金按不低于中、省拨资10%的比例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的要求。二是专项扶贫奖励资金少,难以满足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类型产业扶贫的要求。如孝昌县,由于贫困人口多、产业基础差、财政实力不强,20XC年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仅可满足部分重点贫困村和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的需要,而生活在非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约40%的贫困户则因资金不足,限制了发展产业和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

2、产业链条不长。我市老区、贫困地区的产业在产业链条上只有第一个链条的多,像鸿翔鸭业长链条的少。如板栗、花生都只是初级产品,没有深加工之类的后续链条,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产出效益低,仍然没有摆脱原料供应型产业的困境。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整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较弱,储藏、加工、包装、宣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3、基础设施不配套。大悟、孝昌两个重点贫困县的特色产业基地绝大多数都是开发山场和岗地建成的,通往基地的路况差,影响了产品的运输。而且大多数基地的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产业效益低,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靠天收”的状态,一旦遇上像今年的持续高温天气,产业基地将损失惨重。

4、利益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大多为松散型,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影响了产业扶贫的健康发展。

5、人才和技术支撑不够。我市老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但是缺乏符合有关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和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程度不深入,导致优质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低,农民增产增收困难。

三、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强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化扶贫。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把致富产业与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鼓励引导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和项目建设。二是要充分利用贷款贴息等政策,培育壮大示范带动作用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进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2、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化扶贫。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以农村远程教育基地、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提高创业就业的能力。要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市县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

3、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保证产业化扶贫成果共享。政府要引导和扶持农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并促其正常有序运转,更好地保护农户利益。要逐步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化扶贫基础。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通村、通组、通基地、通企业公路水平。加大新建和整修水库、渠道、塘堰、泵站、电力等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产业化扶贫。一是要认真落实《湖北农村扶贫条例》、《扶持老区建设条例》、《湖北省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用于支持老区、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的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涉农资金,有重点地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要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融资平台,用足用好产业化扶贫贷款贴息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化扶贫领域。四是积极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用于扶贫开发和促进产业化扶贫的发展。

6、打好革命老区牌,助推产业化扶贫。充分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打好革命老区牌。要大力宣传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和产业化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提高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知名度。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5

根据市委统一安排,xx市人防办对口帮办xx市xx镇勤东村,开展扶贫工作。主要任务是帮扶王标、马昌友两户精准脱贫,并帮扶村级经济发展。市人防办采取平时调研、项目支撑和驻村推进等方式开展工作,取得实效。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王标、马昌友两户精准脱贫成效

(一)贫困户基本情况

(二)精准脱贫措施

充分发挥能养会种的技术特长,帮其购置安装种植大棚,种植生姜,培育西红柿等绿色植物,预计今年收入1万余元。夫妻两人还指导帮助邻居,共同发展绿色蔬菜,被村民誉为:“脱贫脱出小能人”。

妻子厉延风会玩具服装加工,市人防办提供十台缝纫机,帮助其在家建立玩具服装加工点,厉延凤招收十余名妇女从事玩具服装加工。厉延凤脱贫致富的行动,被村民誉为:“扶贫扶出女强人”。

二、促进勤东村经济发展建议

(一)基本情况

勤东村位于xx镇集镇东北部3公里,有13个村民小组,人口1962人,耕地实际面积7160亩,4个党小组,党员52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村“两委”干部6人,因病致困21户,53人;因残致困15户,34人;因缺劳办致困7户,9人;因灾致困1户,4人;无技术致困1户,3人;共计45户,103人。20xx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1600元,村集体收入2、1万元。

村经济发展主要内容是一麦一稻农作物生产,还有菌菇种植生产和村内零星分散的玩具厂。目前,村里正在建设光伏发电厂,预计20xx年并网发电后可有8万收入。村经济相对薄弱。

(二)发展建议

1、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一是20xx年修建粮食储备库,解决农民储粮和晒粮难题;二是建立便民服务中心290平方米,为民提供经济发展服务。

2、加强招商引资。一是积极争取玩具服装加工来村办厂,解决人员就业问题;二是推进公司+农户的.形式,新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经济来源多样化。

3、鼓励技能致富。针对该村群众会种植果菜和熟悉服装玩具加工的特点,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帮助,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4、培育致富能人。每年根据需要,举办种植、加工等技术培训,尤其是要先教会党员掌握1—2门发家致富实用技术,成为劳动致富能人(带头人)。

5、拓宽村内道路。20xx年,将现有村级公路的基础上拓宽一米。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6

20__年6月,自治区党委__全委会议确定了“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此为前提,20__年7月20日至30日,在计委艾委员的带领下,由州扶贫办、__县、__县、__县、__县参加的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一行10人,前往北疆学习调研。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__州、__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对__县移民搬迁工程、__县扶贫项目管理、__县扶贫资金管理、__县喷灌项目、__县扶贫开发档案建设和管理、__县牧区扶贫项目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本委宋主任、沈书记也都亲自安排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参观、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当地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伊犁州、博州两地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到20__年底州直尚有贫困人口27806户143549人,占州直农牧业人口的8、7%。伊犁州确定的扶贫开发的目标是:经过六年的努力奋斗,到20__年末,按现行贫困线标准,在自治区率先全面解决低收入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步骤是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分批整体解决。前四年为解决温饱攻坚阶段性,后两年为巩固阶段。20__年的任务是,力争30%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200元,农村低收入人口降低到10万人左右。

__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自治州下辖__市、__县、__县两县一市和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11个团场。全州有35个民族,总人口42、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3%。有区级重点贫困村6个,州级重点贫困村16个。现有贫困人口545户2426人,占贫困村总人口的26、72%。博州扶贫开发工作以县为主,采取点面结合,社会各方协同帮扶的办法,确保三年内使8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完成当年扶贫开发任务、未能按目标责任制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单位和个人不予评选先进。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各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形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计委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使扶贫资金挪用、流失、滞留、截留,保证了把“救济钱”真真用在救济贫困百姓上。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伊犁州以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有定单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房前屋后种5分地马铃薯、5分地蔬菜,每家种6棵苹果树,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玉米,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

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围绕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重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为重点,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__年至20__年,__区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17925万元,为重点贫困县、乡建立建设了一批以牲畜养殖、水利基础设施、饲草料基地和牧民定居为主的骨干工程和示范工程,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借助国定贫困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博州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向扶贫重点地区集中,他们把全州确定的60个村作为州直单位重点联系和帮扶的对象,签定三年责任状,不脱贫不脱钩。对其中16个最为贫穷的村,由州财政口径注入16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帮助贫困户打井、牲畜改良、暖圈建设等,解决了贫困户最为紧迫的生活问题。

4、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__区采取让贫困户在本地区境内给种养大户打长工和农忙季节打零工、短工的办法,增加贫困户收入。博州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火车换装、棉花和枸杞生产等相关服务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抓。伊犁州20__年组织10000名贫困户劳动力走出乡村务工,其中20__名纳入县、市劳务输出计划,走出伊犁到外地务工。通过劳务创收不仅缓解了贫困户家庭的生活状况,而且直接增加了现金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贫困户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成为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一条有效途径。

5、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

伊犁州实施“贫困户子女劳动技能职业培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20人,由州教育局、财政局、扶贫办、职业中专负责实施,工程实施6年,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劳动就业,务工创业打下了基础。同时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和“科技扶贫培训”,灵活多样地开展“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一养一训”、“一种一训”、“现场培训”、“观摩培训”等培训活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和群众的参与性。__区__县坚持实施科技扶贫兴农战略,确立科技扶贫的主攻方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本相结合,加强对贫困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素质,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认真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减轻贫困户负担。

__区对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的的贫困户,实行“五减免、一优先”,即:减免乡村统筹、提留、粮食定购任务、水费、教育基金,优先给贫困户安排种植计划,购买母畜赊货给贫困户,增加牲畜饲养量。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农业税5年,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民政部门给予补助救济。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将学杂费和课本费合并收取,初中学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260元,小学学生每学年最高不得超过160元,浮动范围不超过20%。通过实施扶贫优惠政策,20__-20__年共减免贫困户农牧业三税451万元,减免课本费、学杂费190万元,减免义务工93039天,减免集体提留124万元,免征异地搬迁定居贫困户农牧业税181。4万元,同时减免其他各种费用150万元。博州对特殊困难户,县财政从教育费附加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中小学学杂费减免。对贫困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免征5年农牧业税,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5年农业税。对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补助。通过制定和落实扶贫优惠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广大贫困户的生活负担,为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7、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

伊犁州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二、主要收获和启示

1、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不断为扶贫工作注入活力

__区__县针对特殊的环境和致贫根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增加农牧民生产资料占有量、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增一加强”为目标,引导各类扶贫资源向基础设施、生产资料方向汇集,向以户为单位的贫困农牧民手中汇集,__县、__县作为国定贫困重点县,积极争取大单位、大企业开展扶贫帮困,收到积极成效。__县由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电视台、自治区额河建管局三家单位帮扶,其中新疆石油管理局已向__县帮扶各类物资达340万元。__县先后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治区烟草专卖局等四家单位进行帮扶,帮扶资金及物资达204、6万元,建成喷灌农田1万亩,石油希望小学1所,蜂蜜加工厂1座。由于大单位、大企业的带动,社会各阶层扶贫帮困积极性得到提高,全县有46个县直单位130多大户参与到扶贫帮困队伍中来。

伊犁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贫困户异地搬迁工程。他们对于环境恶劣、居住偏远、脱贫无望的贫困户坚决实施搬迁。采取“一户一策”、“几户一策”、插花安置、置换安置、建立移民新村安置等多种方式。察布查尔县则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优势,成片集中开垦4万亩土地,成立扶贫农场,对异地搬迁户统一集中安置,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异地搬迁和生产生活问题。

2、用好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通过调研,可以感觉到,北疆四地州在扶贫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他们在正确把握扶贫政策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伊犁州从每年的扶贫贷款额度中切块10%-15%,作为全贴息小额信贷,专门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通过“公司+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大户+贫困户”、“协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方式实现放贷、承贷和还贷,使贫困户在务工生产中学到技术,得到收入,获得生产资料方面的实物回报,实现自我滚动、自我表现发展。__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运用上与其他资金通过“捆绑使用”,使资金和项目发挥出最大效益。

__县为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业,推行了一套“五户帮扶小额信贷模式”。具体做法为:成立县扶贫总社、乡分社和村扶贫中心的三级小额信贷资金发放专门机构。同时把全县农牧民以五户为一个单位,按照“一户党员户或干部户、一户富裕户、两户中间户、一户贫困户”的形式组成了605个“五户帮扶组”。每一个“五户帮扶组”对信贷资金的返还实行五户联保,共同担负连带责任,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形成一种“党员带,富户促,亲帮亲,户帮户,利益相连,风险共担”的帮扶促进机制。从而使小额信贷成为全县五年来各项扶贫措施中成效最好、收效最快的办法。

3、多措并举,敢于创新

伊犁州通过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工程建设贫困户受益制度,提高贫困户收入。在实施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项目时,都要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县级扶贫办、计委在扶贫资金工程项目的发包、检查、验收时,必须把使用不低于50%的贫困户劳动力作为工程合同的一项指标。

察布查尔县积极鼓励贫困户外出打工挣钱,并帮助贫困户学到一技之长。为此他们积极实施五个100工程,具体为:以乡为单位,在贫困户中选出500人,根据实际情况,培训100名泥瓦工、100名缝纫工、100名修理工、100名理发师、100名烹饪师,连续培训3年。在培训中,无偿提供学习工具和设备,学成后工具归个人。

__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式、搬迁式、集中式、股份合作制、五户帮扶、小额信贷等多种扶贫举措,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县域实际的扶贫措施,三年来,通过多种措施,全县累计有183户1160名特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从原来的600元以下增加到1100元以上。

三、对我州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州扶贫开发的变化随着我州三年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已开始新的进程,由此也带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

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我州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全部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的阶段,但由于我州解决温饱的水平低,这部分低收入人口经不起自然灾害,经不起身患疾病、经不起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882元,到20__年底,我州农村牧区有低收入贫困人口约33757人,集中在且末、和静、__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__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呈集中连片的区域性分布。

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集中反映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幅度。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目前,我州贫困乡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统筹发展就是扶贫开发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也要以人为本,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和谐的条件。

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要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以村为扶贫单元,通过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促进解决一家一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州20__年将有18个重点村进行整村推进验收。

六是扶贫投资由规模投入到效益投入的变化。在扶贫资金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州扶贫开发要立足现有资金规模,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要克服片面追求脱贫数量、收入指标的倾向,将收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扶贫的实际成效,得到实际的利益。

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州扶贫开发工作

统筹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事关我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扶贫开发作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关键在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从我州发展的现状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仍然在且末、和静、__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__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该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好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现实紧迫的问题,又不能盲目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扶贫观,立足当前,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深化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自觉地把科学的扶贫观实践于扶贫开发中去,在扶贫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扶贫工作中加以落实。

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结合我州实际,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扶贫到村入户,巩固提高温饱成果。从20__年起,对全州3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情况开始进行分批验收,条件成熟一批验收一批。

二是集中力量,加强难点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要把且末、和静、__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__县荒漠干旱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集中财力物力,采取综合性措施,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分布在不具备生存条件,投入多又见效慢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做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三是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一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搞活”的指导思想,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二要抓住自治州实施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三要在扶贫贷款投向和方式上,不管哪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或大户,只要能带动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系机制,给贫困户带来实惠,扶贫贴息贷款都给予支持。四要充分利用我州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发、季节性棉花用工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就近组织农民工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土石方工程,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四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五是改进资金项目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一要加强三项扶贫资金的捆绑力度。按照各有侧重,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三项扶贫资金,发挥整体效益。二依据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项目库,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杜绝项目申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资金效益和项目的科学性。三要推广“参与式”扶贫模式,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意识和潜能。四要严格实行报帐制,全面推行公示制。五要做好监督工作,聘请自治州对口帮扶单位的干部作为自治州扶贫办的督察特派员,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重点村的资金落实、项目实施情况。六要实行扶贫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法人制。

六是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一要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二要加强99个州直、驻州帮扶单位工作的督促检查,促进工作深入开展。

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推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在政策领导、制定规划、资金管理、社会扶贫、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7

一、基本情况

井龙村位于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坐落在六万山脚下,是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全村辖11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3880亩,有1854户农户,共有6546人,其中贫困户111户338人,贫困发生率为5.16%。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蔗、香蕉、中草药,养殖猪、鸡、鸭、白鸽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福绵区通过调查研究找准“贫根”,因地制宜制订帮扶规划,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井龙村实际,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后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井龙村“两委”引进玉林市大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井龙村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观光、采摘核心示范基地项目。项目以公司投资为主、区产业扶贫资金为辅,充分利用公司的收入作为发展精准扶贫现代农业产业的资金支撑平台,与深圳海吉星农批市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搭建“肥料一种植一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摸索创建新型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真正起到了造血功能。20xx年,通过这种模式,带动了井龙村61户贫困户增收,实现户均增收1000多元。

三、主要亮点

一是开展跨区服务。发挥公司与外地农批市场的联合作用,提髙贫困户及村集体经济收益,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二是扶贫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做带动,让企业和贫困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通过利益将公司和贫困户紧紧连在一起。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8

一、概述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羊单位。

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8、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项目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发展灌溉饲料200—400多亩地。如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项目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71元,远远不能达到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这样只能解决极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由于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项目建设成本相对其它农区就高一些,费用大一些。

三、牧区扶贫开发中值得借鉴的一些做法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到村、到户原则,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实现低收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主要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世行贷款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了基本条件。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和继续应用。

1、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资金投入分散,扶贫成效不明显的问题。从起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本着“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项扶贫资金,集中投入,配套使用,加大了对重点嘎查村项目实施的投入力度。

2、产业化扶贫项目从调整产业结构出发,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通过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农牧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重点扶持培育出一些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通过产业化建设,使小区(专业村)的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3、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是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实现“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新的战备性扶贫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定单培训”方式通过各培训机构对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从而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4、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特别是项目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离不开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5、社会扶贫对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个项目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在这项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贫联系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进一步探讨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

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在了各级扶贫部门工作者面前,进一步研究探讨贫困地区的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是一项新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鉴于以上牧区贫困户存在的不同致贫返贫的因素及存在问题,采取不同类型扶贫方式十分必要。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其脱贫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对某种原因暂时致贫返贫的,如因小孩上学,或盖房娶媳妇而致贫的家庭,当儿女走上工作岗位或儿媳妇娶进门后,此类家庭通过自己艰苦创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脱贫。如果在扶贫工作中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类家庭脱贫速度会更快。但是,对天灾、人祸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家里有长年卧病在床需医治的病人,因自身无力也无法从事或找到一个什么职业,那么,脱贫的难度就会相当大。

所以,如果不从这些具体方面来研究问题,只是简单沿袭过去的结对挂扶、给钱给物、扶持致富项目等扶贫工作的思路、办法,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根据当前贫困户结构对症下药,重新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应当全方位、全覆盖的建立、健全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以下几种方式仅供探讨。

1、对通过扶持能够在一定时限内脱贫的贫困户,应当继续采取“扶”的政策和办法。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与宝贵经验,仍然可以在这类贫困户扶贫中继续运用。

2、对因病、因残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脱贫对他们来说极其困难,为此,应当对他们实行特殊的保障政策。一是医保,二是养老保险。由政府出钱,为这些贫困户建立专门的医疗养老保险,确保他们以后过上基本无忧的生活。

3、对特殊无正常收入来源的贫困户来讲,应当以政府为主“养”起来。尽管当前已在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在并未全部覆盖到位、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并没有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因此,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至少按满足正常生活需要测算适当的比例给予生活保障。至少帮助他们修建好住房,不再漏风漏雨。另外,再辅之实行社会救助、结对帮困等办法,从而真正让这少部分人摆脱贫困。

4、对于农村牧区懒汉型的贫困户只是极少数的,但确实存在,每个村都会有。对这种贫困户,不能像平常那样再去用救助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去扶,否则,越扶越懒。要采取“逼”的办法,根据不同对象,由乡、村两级负责,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并帮助教育他们自食其力,自己找饭吃。对经过帮助仍懒惰不干的贫困户,不再列入帮扶范围。

5、对于机关部门联系帮扶贫困户这项工作,今后只帮能脱贫的贫困户,同时,每个部门都拿出一些资金进入“保、养”基金专户统筹,按照新的“保、养”制度使用。同时,应当发动企业、单位以及富裕起来的农民,像“希望工程”那样,自愿参加,自找对象,结对帮扶。从而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参与的新型运作机制。

以上几种方式方法只是对今后扶贫工作方面提出的一种思考,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关键是效果,关键在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性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以旗、乡(苏木)两级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扶贫工作制度、政策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9

我连认真贯彻团关于扶贫帮困工作精神,按照“保 障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总体要求,突出“政策保障一 户不漏,专项救助一个不少,社会帮扶一刻不松”三条主线,狠 抓“帮扶体系完善,帮扶资源整合,帮扶资金到位,帮扶标准提 升”四大关键,逐步构建了全方位、广覆盖、制度化、常态化的 扶贫帮困工作机制,使连队低保户、特困职工等所有困难对象都 得到有效的帮扶救助,使他们的困难状况得到一定改观。

1、政策保障,应保尽保,稳定人心 政策保障,应保尽保, 我们在全面调查、摸清困难职工底数的基础上,分门别类, 对新致贫的困难职工符合标准的纳入低保、专项救助,做到应保 尽保,一户不漏,今年,全连低保对象 14 人都享受到了相关福 利。同时,按照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新增的低保对象开始向 低保边缘户延伸,逐步扩大了低保受益范围,同时将全连无固定 收入的重残人员全部列入了救助范围。优抚对象按照抚恤补助自 然增长机制, 完善了保障制度, 普遍提高了优抚群体的生活水平。

2、专项救助,济贫救急,凝聚人心 专项救助,济贫救急, 我们以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以及重残人员、患重大疾病无自 救能力的困难户为主要对象,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帮助他们渡过 难关。大病困难的职工,设置医疗专项救助金,同时对全连特困 家庭危重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贫困患病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 1 了救助、帮扶、介绍家人就业、做工等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社会帮扶, 雪中送炭”暖人心 “社会帮扶, 雪中送炭” 为进一步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 在继续实施干部结对帮扶困 难职工的基础上,我们动员干部、社会能人等各方力量参与到帮 扶工作中来,对每一个困难职工落实至少一名帮扶人员,使所有 困难职工都有人帮、有人助。为使结对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深入 开展,我连专门成立了扶贫帮困领导小组,落实了帮扶结对,建 立了结对帮扶情况台帐,对全连扶贫帮困工作进行决策部署,指 导协调和督察考核。并通过召开会议、专栏宣传等形式,营造人 人参与扶贫济困、 个个争当爱心使者、 定期深入走访的浓厚氛围, 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扶贫 帮困中,除资金、实物捐助外,还因人而异,分类施保,指导劳 动技能,发展高效农业,介绍就业岗位,为困难职工减免一事一 议筹资筹劳款、为贫困农户子女资助学习费用等,切实减轻困难 职工的负担。

今年的扶贫帮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面对的 任务、压力仍很艰巨。职工因病因残或因灾因祸致贫在所难免, 加快困难职工脱贫致富步伐,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 尤其是使困难职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让他们自立自强,生产自 救,提升全面小康的受益面和满意率,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 和帮助。扶贫帮困工作更要在构建全方位、广覆盖、制度化、常 2 态化的工作体系,拓宽社会援助渠道,广泛筹措扶贫帮困资金, 发展慈善事业,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扶贫帮困,我们还必须作更 大的努力!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0

扶贫开发,消除贫困,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终要进行全社会动员,集中全社会的力量,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面临的困难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长抓不懈。特别是在“”期间,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一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贫事业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培训转移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进一步巩固。面对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自治区分别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明确了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标准调高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到2019年重点县的贫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达到5000元,最终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可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

然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在面临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财力日益强大、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扶贫基础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机遇下,也同时面临诸多的困难: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多,发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贫困人口多处于山区或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建设及生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三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化发展滞后,带动能力差,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化项目不易;四是返贫问题突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五是地方扶贫机构有弱化趋势,部门及社会参与扶贫意识淡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群困难局面难以改善,有自然生产、生存环境条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较少,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心较少。因此,脱贫工作任重道远,加快脱贫致富必须找准切入点。

二、可借鉴的扶贫开发成功典范

市的扶贫集团〔2〕---社会大扶贫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可以借鉴。市是中央的直辖市,渝中是经济发达区,渝东南、渝东北为集中连地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个贫困村处于500-米海拔地区。市的扶贫开发以扶贫集团方式进行,所有市直单位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组成18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18个贫困县,集团领导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扶贫工作文件,成立领导机构,组建扶贫集团;二是每个市直成员单位下派干部指导工作,集团每年开两次工作会议;三是每个扶贫集团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帮扶内容,定点到村、到户、到人。

市人大扶贫集团,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有市水利厅、西南大学及民营企业等19个成员单位,对口帮扶忠10县。扶贫集团下设办公室,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开展各种慰问活动和检查督促活动等。扶贫集团主要是从发挥资金优势、物能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等,采用九种模式,开展扶贫。九种模式:一是教育扶贫,建立助学金,送书、送电脑、培训师资等;二是医疗扶贫,帮助乡镇、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院条件,组织市医院医生义务诊疗;三是文化扶贫,送戏、送图书、送致富脱贫典型进村入户;四是科技扶贫,发挥大学优势传授技术;五是水利扶贫,水利建设项目安排上倾斜,优先人饮、灌溉;六是产业扶贫,引导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八是劳务扶贫,对贫困户进行建卡,组织劳务输出创收,每个贫困家庭有1人以上转移就业;九是旅游扶贫,引导农民挖掘优势发展农家乐,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市民、干部到农家乐旅游促贫困农民增收。

同时,市还建立了单位、企业、个人对口贫困村帮扶制度开展扶贫工作。市人大创建了人大代表帮扶活动,市、县、乡三级6万名人大代表联系了6万个贫困户。市委组织部号召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每个党员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资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市人大扶贫集团工作成效十分显着,最近的5年共为忠县争取到位扶贫资金4.39亿元,年均近亿元,是财政项目扶贫资金的近12倍,还引进15个项目。

市的扶贫集团只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是行善,只做帮扶工作,助推扶贫工作的社会组织。其所从事的只是履行一个扶贫责任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集团”有效运行,使社会上的每个单位、每个公民很好履行了一个扶贫济困责任,人们的良知以此为平台得到尽情展现。

重庆扶贫集团模式,能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和管理优势、发达地区的优势、科研院校的科技信息优势、工商企业的市场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优势,同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推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人才培训等等,整体发挥了集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资金资源筹集、项目实施方面,充分体现了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三、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

(一)社会扶贫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提出了以项目扶贫、部门扶贫、社会扶贫及国际合作等扶贫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下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4号)指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倡导:“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可见,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组成部分,是扶贫开发的一支力量,同时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坚力量,开展社会大扶贫有坚实的政策基础。

2.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开展社会扶贫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如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社会扶贫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

(二)转移观念,建立社会大扶贫的思想意识

1.扶贫的本质。扶贫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通过帮扶等各种形式发挥需要帮扶地区(对象)主观能动性,将需要帮扶地区(对象)自身的资源和帮扶的优势结合,强强联合使需要帮扶地区(对象)真真正正脱贫致富,使帮扶事业由输血型转变成造血式扶贫,形成良性循环。

2.扶贫方式〔3〕。在扶贫分类上,把政府专职机构扶贫称为政府扶贫,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行为划入社会扶贫范畴,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称为社会扶贫。由此,社会扶贫也就包括政府非专职机构扶贫和非政府组织扶贫(如工厂、企业、社会群团、爱心人士扶贫)。社会扶贫和政府扶贫行为上,分别是前者做份外之事,后者做份内之事。

3.扶贫资金的来源。政府专职机构扶贫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社会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来自社会捐赠,如企业、社团和个人捐赠,具有显着的社会扶贫特征;二是间接来自社会捐赠,即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把管辖区纳税人创造的财政收入捐赠给管辖区外的贫困农民;三是资源使用权的转移,也就是政府部门将他们使用的专项财政资金配置到扶贫点上。

可见,政府扶贫资金来源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社会扶贫资金来源及其广泛。

4.新的扶贫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式各样的慈善、爱心捐助都已成为时尚,特别是以社会公益事业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发展。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力量。在社会扶贫事业成为我们一种责任的情况下,充分引导和利用好这一力量,将有力助推扶贫工作。因此建立起社会大扶贫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种扶贫创新理念,建立一种扶贫新模式。

(三)营造良好的扶贫环境,广泛开展社会扶贫

1.强化宣传,切实提高全社会做好扶贫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扶贫范围。行动源于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动力。因此,充分发挥我党宣传工作的优势,广泛宣传扶贫工作重要性,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使全社会将扶贫作为自己份内的事,人人参与、人人出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扶贫氛围。毛主席曾说共产党人最怕就是怕“认真”两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证明,共产党人认定的事,下定决心的要干的事情,没有干不成功的。因此,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优势。

2.强化领导,人人参与,从领导做起,从干部做起,从党员做起,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广大干部群众,心怀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疾苦,为贫困人口,为扶贫工作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扶贫工作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3.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方法,扶出真实效。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工作,最终就是通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的行动有效衔接,实现政府扶贫济困的功能。因此,必须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群众认可的扶贫对点识别方法,确保把最需要扶持的贫困对象纳入扶贫扶助范围,并建档立卡。当前全区正在开展的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及建档立卡,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迅速推进,按时完成。二是创新各种扶贫机构,如构建扶贫实体,组建扶贫集团,培育非政府扶贫组织,培育非营利性扶贫企业等等,以此为扶贫载体,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三是创新扶贫方法,如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定点扶贫制度。采取结对子帮扶、非公有组织帮扶、扶贫志愿者扶贫等方式帮扶。同时可以探索推行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子,党员、团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号召民主党派人士,社会公民结对子一对一帮扶等。四是广泛筹集扶贫资金,扶出真实效。当尽可能加大农村扶贫资金预算,加强政府扶贫工作的同时,尽可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社会扶贫工作当中。如对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通过政府强制性政策措施,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之中。通过各种社会扶贫组织机构筹集筹集社会扶贫资金,以多种方式如爱心人士捐赠、社会公益演出等等方式,筹集社会扶贫资金。

总而言之,坚持“能力有大小,爱心无贵贱,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通过全社会动员,全民行动,有效开展社会大扶贫工作,最终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1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为认真落实好安发[20xx]2号《关于密切联系群众,以优良作风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意见》文件精神,5月16日,县挂点领导李敢带队,计生委挂点成员王红莲、肖荣新、李安平一行前往扶贫挂点的钱山乡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是距乡政府6公里的山区村,辖6个自然村,八个小组,村组分散。全村236户,总人口934人,耕地面积833亩,人均耕地不到9分,山林面积5千亩左右,均分至村民,无集体山林,人均收入2200元左右。全村贫困户达85户,民政低保39人,外出务工劳动力120人,造成村里常住人口主要劳力少,公益性事业难以发展,加上资源缺乏,造成该村致富意识不强,生活方式较落后,经济发展缓慢。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要发展村经济让百姓致富,只靠扶贫单位支助1-2万元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2、村资源匮乏,加上土地产出过低,平均亩产值不过600元,造成大量劳动力处出,对村经济发展村干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基础设施落后。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但在灌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全村近2公里排灌渠由于村里无资金多年未修整,造成旱涝严重。

4、村民创新意识不强,部分村民不满足贫困现状,靠外出打工增收。其余村民仍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目前全村住毛坯房的还有5户,低保户39户,无劳动能力伤残人员5人,困难村民依靠仅有的土地和扶助政策生活,新型产业技术推广难度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扶贫思路与对策

1、转变思路,改变发展模式是根本。整合各扶贫单位的资源与优势,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发展规划,与村干部共同研制村发展方向,以此带动村民发展。

2、充分整合资源,以种养促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组将动员村民发展丰产毛竹、花卉苗木等产业,以期增收脱贫。着力在种养上下功夫,原来有些村民种植中草药,由于土壤原因,收效不理想,现改种井冈蜜柚,目前全村达25亩。由于土壤适宜,长势很好,预计年底全村将扩大种植100亩。再是根据该村地理优势,推广养殖高山羊,经养殖户介绍,每只高山羊纯收入近800元,一只母羊一年可产仔一次,每次4-5只,一年可以出售两批。现该村养殖高山羊达100只以上2户,50只以上5户。由于养殖高山羊见效显著,拟今年动员支助该村10户以上养殖高山羊。目前,有些山场新造林木,不宜大规模养殖,随着林木的生长逐步形成养殖规模。发展养殖高山羊要成为该村一大品牌,使村民在种养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3、积极采用“扶贫先扶智”的方法,增强村民发展意识,提升村民种殖技术水平,积极配合村干部组织骨干村民参观周边富裕村,让他们了解齐心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活质量,进而带动全村发展热情,便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扶贫项目中来。

4、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由于全村以种养业为主,农田水利建设将是制约全村发展的重要设施,目前灌溉全村农田20xx米的中型水渠及4000多米小型水渠,由于资金缺乏,多年未整修,造成旱涝严重,损失很大,今年工作组务必配合村干部解决该村水利整修问题,除全村投工投劳外,预计资金10万元以上。工作组将与村干部共同争取相关部门的支助和立项解决资金,以早日解决该村的旱涝状况,增加村民收入。

扶贫工作时不我待,我委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在挂点领导的带领下,积极与村班子一道扎扎实实做好挂点扶贫村的各项工作,使挂点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2

调研团队:

小组成员

文博 :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张海勇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田野 :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汪纪良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王超 :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巴贡次仁: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次仁德吉: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 和谐发展 成就问题

内容提要:

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在粮烟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们小组就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在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及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总结、解决问题。通过我们对新农村的教育、人口结构、收入、生产、就业及培训、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福利和医疗、娱乐、党支部和干部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短期的,阶段性的成功,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医疗福利、收入、民主建设、道路交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的压力仍然很大,因为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巨大,许多根本制度上的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改进,各种不良现象还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纠正。

正文

调研时间:20xx年1月23---27日

调研地点: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

湖南省永州市岚角山镇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

陕西省咸阳市叱干镇

调研对象:各小组成员所在地的农村

调研的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当前的重大历史任务,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有统一的模式。我们希望通过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总结出农村不同类型的人对于新农村建设及发展状况的认识特点,以供我们参考,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百姓的心声,为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国各地积极借鉴典型的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调研的方法:

我们团队采用最成熟、有效的“调查问卷”的方法,附加以最真实的“走访乡村”、“实地考察”等手段,将最真实的新农村现状展现出来。

我们调查的人群非常广泛,包括:农民、乡政府、个体户、小企业主、饲养业、外出务工人员等。

我们尽量将调查内容涵盖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进行了特别关注。(下附调查问卷)

方法论证:

通过“统计学”,“抽样检查”,“概率分析”等数学手段对收集上来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归纳,将最直观的数据用文字呈现出来,以求最直接、真实的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调研的过程:

我们的调研持续了五天时间,各地由于具体情况不同,时间上的差异再所难免,但我们基本上还是按照计划好的步骤一步步实施着。

第一天,我们主要是对各自调研地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搜集了一些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为作调查问卷打下基础。

第二天,我们就前一天的劳动成果,进行问卷的设计,尽可能让问卷能覆盖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解决我们所有的疑问,为发现问题全面查找不足,寻找途径和方法。

第三天, 进行问卷调查。请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不同知识背景的农民填写调查问卷,并向他们讲解有疑问的地方,询问一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第四天,收集真理前一天发下的问卷,并作初步分析,从中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住户,进行进一步的访问,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

第五天,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归纳、统计数字,撰写各自的调查报告的初稿,以便汇总,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再次采访。

调研结果:

本次共发放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5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的问卷为120份,有效率为80%。

下面就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本次调查的人群中有10%没有上过学,25%只上过小学,30%上过初中,17%上过高中,10%上过中专,其中有8%上过大专及以上。

这样的数据能说明一定的情况:

1. 我国施行义务教育以来,国民的知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文盲率有了很大的降低,农民的素质明显提高。上面10%的没上过学的主要集中在大龄妇女和老人。

要强国先要强民,强民要让教育先行,只有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才能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素质教育之路还很远。

2. 调查人年龄区间在[17,80]之间,平均年龄为41岁,主要集中在中年人群上。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一般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农村里的一般都是中老年人,还有就是小孩,这也造成了我们调查对象的年龄偏大。

调查对象的家庭成员平均为4.8人,家庭人员还是偏多的,虽然我国的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是比较深,有许多人在生了女孩后还一定要生一个男孩才行。所以,在建设新农村上,我们不仅要改善硬件,更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落后的一面。

第二部分:参与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

1.在“农村收入”这一项,传统的种粮食和饲养家禽家畜仍然占到主导地位,在所有收入里面的比例为40%,新兴起来的收入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苗木,个体经营和企业上班、企业业主,这四项比例为36%,其他像种其他经济作物,家庭手工业等为24%。

上面这组数据说明了,新农村的产业结构仍然需要改善,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还偏多,用科技致富,用知识赚钱在农村还是刚起步。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2.在“生产中最缺什么”这一项中,八成以上的人都选择了缺资金和缺技术。其余的都选择了缺销售信息和缺致富的项目。

这个调查结果在我们的意料当中,“科学技术致富”—农民最缺的是技术,并且,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支持生产。

3.在“是否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就业或技能培训”中,有75%的人选择了“否”。只有25%的人选择了是,根据我们的走访情况来看,主要是政府组织的有效果的就业和技能培训次数太少,政府官员对这块还是不够重视。

4.“你是否会参加免费的培训”这个问题,其实是紧跟第三个问题的,因为政府举行的培训数量不过,或者宣传不够,所以农民参加的机会就不多。但是在答卷中反映出来是,新时代的农民们渴望知识,渴望技术,有近九成的人选择了会去参加政府举办的免费培训。

5.在“改变面貌最缺什么”这一项上,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软件和硬件。这二个方面的百分比都接近50%。国家也在这些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送技术送知识下乡”等。

6.在“新农村建设能带来什么”方面,有78%的人选择了更多的致富渠道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这2个方面也代表着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

7.有63%的调查者认为新农村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8.有近五成的调查者认为农村富裕的标准是享受优质、便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享受便捷的交通。

9.在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上,更多的人选择了:有工作目标和尊老爱幼。前者是现代社会对职业的基本要求,后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这个民族戴上了这个标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3

1、调查了解所在县、乡镇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该县和贫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发展思路、主导产业、贫困人口的有关情况;

2、摸清所在乡镇经济薄弱村基本情况,重点了解本单位所挂钩帮扶的经济薄弱村的贫困原因及脱贫攻坚的基本思路;

3、根据乡镇扶贫办建档立卡的档案,按照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标准,对所挂钩帮扶的重点村逐户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耕地、收入来源等;了解贫困户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逐户分析贫困原因,本着因户制宜的原则,初步提出脱贫攻坚的项目。

4、了解上届扶贫队员帮扶情况,实地考察扶贫项目,学习吸收和借鉴上届扶贫工作队的经验和做法。

5、围绕减少贫困人口,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结合所在乡、村实际,就20xx-20__年度扶贫项目征求乡、村组织和贫困农户意见,初步筛选出20xx-20__年度扶贫项目。

6、比照本单位去年帮扶资金数额,根据扶贫到户,每年确保一定数量贫困户脱贫的要求,按照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扶贫的思路,初步提出20xx年本单位帮扶项目。

7、为了不误农时,逐户调研时,要注意了解贫困户今年春季种植优质西瓜、优质林果、春放春养方面的要求,以便在3-4月份先行启动实施西瓜产业、林果产业、养殖业方面的扶贫项目。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4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欢迎借鉴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xx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对xx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东部川区,全村共有5社135户540口人,其中贫困户44户,五保户2户,贫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积3685.43亩,其中川地1528.62亩,山地2156.83亩,人均耕地6.82亩(川地2.83亩、山地3.99亩)。该村地处灵新路沿线,距离街道约2公里,位于达溪河川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

1、村组织建设情况

xx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党支部副书记1人,委员8人,计生专干1人,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全村党员人数共有43人, 其中流动党员10人,其中困难党员6人。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2、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务工者53人,42人从事建筑行业,11人从事服务业,年人均收入1.8万元。留守劳动力基本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业效率下滑。

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麦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0%以上,有四社已经通了硬化路面,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20xx年底,xx村种植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9.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6.5%。从产业比重看,xx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二、三产业者,养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xx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236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3%。另种植少量小麦、豆类、蔬菜约477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112头,户均0.8头;羊存栏240只,户均1.7只;猪存栏30头。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5个社133户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饮水池,全村于20xx年两社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全村现有固定电话12部,移动手机150部;“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尚有纯窖洞住户8户,21人,22孔;有房有窑洞户36户,132人,房屋间数130间,窑洞37孔;纯土木结构房屋户数34户,130人,194间;纯砖混结构房屋户数15户,72人,104间;楼房户数1户,1人,四间;彩钢房户数2户,6人,4间。

5、公共服务设施

村部建筑面积七间105平方米;目前村级卫生所、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

贫困现状:(20xx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826元的贫困户44户,涉及人口168人,贫困面居全乡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32户116人,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68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

6、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500人,共有育龄妇女89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4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落实节育措施89人,其中放环31人,结扎5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xx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台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亩产量约50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不超过220公斤,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牛多为耕役用,黄牛品质差,黄牛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及不明显。

二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全村总户数仅为133户,并且人户分离户居多,人口稀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为土路,且沟壑纵横,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复杂,遇阴雨天气群众出行困难,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灾害度较差。

三是由于该村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青壮年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0%;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我乡牛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养牛业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水自然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给群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姚家湾社全社有纯山地530亩,全社有5户25口人全住半山腰,饮水、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实难以发展,水土流失浪费资源,人口素质越来越差,如不移民,难以发展。

(二)发展前景和优势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牛产业。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温棚牛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达到户户养牛,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温棚养牛,真正做到科学养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二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促使村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农户大力发展运输业,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书屋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牛产业在该村农户经济收入中已经占有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实有5社23户养牛,牛存栏112头,其中基础母牛98头,能繁母牛87头,依然处于“原始”阶段;出售依然单靠上门贩子拉运,农户对周边市场无掌握。因此,要在省、市、县、乡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销售网络。确保产出、销好、收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农闲时机组织村内部分群众外出考察效益养殖学习,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实现规模养殖。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将“五星”户逐步将其培养成入党的积极分子,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同时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通过谈心、交友等方式,向农户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和读书学习的必要性,使农户转变观念,重视学校教育,从长远上提高农户家庭整体素质,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长期改善打好基础。三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户制宜,合理采用增收措施

该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 “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进行帮扶。帮助就业有两种可用形式。1、充分利用本村的种养大户,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得到稳定收入。这样即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的创业积累经验。2、对外劳务输出,对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径的劳动力,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统一管理、安排就业。“需输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这类低收入户多为“五保户”,还包括部分因“病残”、“因小孩上学”致贫的低收入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生存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向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最低标准。第二、政府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他们建立各类生存保障基金,不断提高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积极引导,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改进黄牛饲养方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牛产业经济效益。村内80%以上的农户养牛在3头以上。目前该村存栏基础母牛98头,以计划增购能繁母牛50头以上,总体达到能繁母牛150头。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成养殖示范点2处,温棚牛舍50栋,完善销售网络。通国家扶持,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奖补政策,确保温棚养牛人均年增收3000元。

从长眼看,低收入户的脱贫应以自主创业为主。根据目前现状,帮助低收入户自主创业的最佳办法是“政府投入、农户承包、公司销售”。对一些能够自主创业的低收户家庭,政府要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便利的条件,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政府应采用优惠的政策,依托本地区的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建立一批种植、养殖小区,将本地区的低收入户集中起来,共同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三)积极争项改善基础条件

一是该村3社农田水土流失严重,耕作非常困难,致使产量逐年下滑,争取水保部门分年度列项整修标准化梯田1500亩;二是该村姚家湾社现还居住在山顶,全社7户实际居住不到4户,饮水、生产生活都很困难,积极争取移民搬迁项目。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

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5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战略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也快速的推进。为了进一步做好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乡党委政府认真开展了扶贫调研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XX乡位于XX县西部边远高山区,距县城38.5公里,幅员面积54.91平方公里,全乡辖10村92个农业社,人口12888人,有残疾人500余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110余人。低保户275户605人,五保户19人。外出务工4000余人。现有耕地8000余亩,林地46000亩,茶叶10000亩,石斛10000亩。农民收入以石斛、茶叶、林业、外出务工及传统农业种植为主。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655元。现有市级贫困村2个,县级贫困村4个。已建成村社道路100余公里。20xx年全乡贫困户380户1199人,贫困发生率约10%,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无维修整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农业生产由于青壮年外出,留下老人、妇女、小孩在家,长期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学科技用科技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产业结构单一,全乡属纯农业乡镇,无工业企业,收入以农业和务工为主,虽然茶叶、石斛种植有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农民增收不明显。

(四)地处偏远,交通不畅,许多林业资源无法进一步开发和变为农民收入,导致发展滞后。

(五)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导致增产不增收。

(六)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经常造成刚脱贫又返贫现象。加之我乡残疾人比例较高,减贫速度缓慢。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了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扶贫、财政、民政、残联、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为成员的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扶贫工作职能职责。建立了驻村干部帮扶工作制,落实了贫困户帮扶人员。组建了乡纪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工作督查小组,定期对各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认真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实施了建档立卡工作。

20xx年按照户为单元,整户识别,规模控制的原则,遵循农户申请—村民代表评议—村公示—乡党委会审核—乡公示—县审定—村再公示的程序确定贫困户380户1199人。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所有贫困户的档案全部建立,并完成了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录入工作,为下一步实施精准滴管式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实施重点扶贫开发工作。

1、扶贫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实施了XX村社道扶贫建设1.1公里,XX村社道1.9公里,补助30万元;20xx年实施社道1.9公里,社道1.8公里,补助37万元;20xx年社道1.2公里,社道3公里,补助36万元;XX村450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补助8.55万元;20xx年正在实施社道2公里,小溪村社道2公里,将补助48万元。

2、产业扶贫:20xx年在XX村、XX村、XX村开展贫困户种植石斛帮扶,共帮扶90户贫困户315人,种植石斛21750丛,补助17.4万元。20xx年石斛帮扶贫困户112户377人,种植石斛32700丛,补助26.16万元。帮扶全乡贫困户228户721人,种植茶叶368亩,免费发放茶苗165.6万株。帮扶贫困户脱贫112户365人种植石斛、养鸡、种茶,户均补助20xx元。20xx年对全乡132户378人贫困户扶持石斛种植,每户补助20xx余元。

3、智力扶贫:20xx年开展石斛种植技术培训、茶叶种植培训、电脑培训700人次,;汽车驾驶培训5人次。20xx年开展茶叶、石斛种植技术培训900人次。20xx年已开展技术培训200人次。

4、实施城乡低保、五保生活保障。20xx年对生活十分困难的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75户608人,人均月补助90元;纳入五保19人,人均月补助280元。20xx年纳入低保295户697人,人均月补助100元,纳入五保19人,人均月补助300元。

这些扶贫工作的开展,改善了所在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了支助产业,提高了贫困户技术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为进一步全面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20xx年我乡脱贫368人,20xx年预脱贫250人。

1、加大石斛、茶叶种植培训,提高贫困户技术本领。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加大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林区公路建设,改善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变林业资源为农民现金收入。

3、进一步打造石斛产业基地,带动全乡特色石斛产业的发展,扶持贫困户种植石斛脱贫致富。

4、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组织贫困户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收入。

5、积极进行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争取落户贫困村,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6、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等自身能力、素质较差的贫困户,进一步加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保障他们基本生活,促进脱贫。

7、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我乡扶贫工作中,争取早日实现全乡脱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6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__年8月26日至27日,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一、x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__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x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x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在享受乡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时,可以享受d级危房改造、宅基地复垦、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地灾救助、三峡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叠加扶持。还可以享受扶贫的信贷贴息、低息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政府给予相关扶持政策时,将扶贫责任捆绑给企业。企业必须履行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门票收入提成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社保扶贫补助、经济发展扶持等扶贫义务。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探索无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利润分配、项目受益农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护指导工作,建立“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效益。

总之,x乡村旅游扶贫要立足生态涵养区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建设长江三峡国际休闲度假中心”总体目标,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和天坑地缝景区为依托,以产业化拓展为平台,以发挥乡村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走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和可持续一体化的道路。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7

残疾人扶贫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按对残疾人帮扶形式的不同,目前我县基地还处于“零”状态,严重制约了农村残疾人的就业,为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县残联组织开展了基地建设的调研。

一、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我县有各类残疾人3.84万,占全县人口的6.4%。持证残疾人1.2万,其中农业户口的残疾人1万人,占83.33%;非农业户口的残疾人0.2万人,占16.67%。

现状:残疾人扶贫基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农村残疾人扶贫解困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目前,我县基地建设还处于“零”状态,按照省、市残联的安排部署,我县拟计划在今年建成3个县级残疾人扶贫基地,这3个基地分别是:XX县养殖专业合作社、XX县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和XX乡养殖场。

XX县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X县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XX县龙安镇后山村塘房村民小组,计划建设规模6000㎡,计划养殖规模五年达到养肉牛500头,年收入达500万元,纯利润达150万元,现有设施设备占地面积800㎡,其中畜圈12间,养殖肉牛12头,青贮窖6个,办公室1间,配有割草机、粉碎机、铡草机、地磅秤等必备的专业养殖工具,还备有断电时备用的柴油机一台,有合作社社员8人,其中残疾人3人,现已投资40万元,年底前投资达80万元;办理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以及每头牛每天情况记录簿,对每头牛的情况进行记录。

XX县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X县兴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XX县龙安镇乐村阴山村民小组,该专业合作社现有建设规模20__㎡左右,设圈舍50间,办公室1间;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残疾人4人;生猪存栏300余头,其中:仔猪存栏200头左右;圈舍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投入资金45万元;办理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

XX乡养殖场基本情况:XX乡养殖场位于XX乡水果村烂田村民小组,该养殖场为股份制企业,始建于20xx年8月,现有股东及员工5人,其中残疾人1人,总投资70万,养殖场地1000㎡左右,分为1区和2区,1区现养殖蛋鸡4000余只,日产蛋3600多枚,产蛋率占90%以上。2区现在没有喂养。办理了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关制度。

存在问题:从拟计划建设的XX个基地看,我县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基地以农业养殖业为主,规模小、基础差、覆盖面窄、带动残疾人就业能力弱。且均未纳入本地区扶贫工作的大局中,缺乏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二是缺乏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导向。是合作框架松散,服务内容单一,整体实力不强,扶贫机制有待规范。四是产业化运作渠道单一,基地资金匮乏,发展缓慢。以上种种原因给我们基地的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方向、基本目标和主要原则

农村残疾人的扶贫工作关系到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基地建设作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基地建设的方向

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重要依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才能持续推进。

我县的基地建设,一是要着力建设一产基地,以一产基地为主向第产业领域拓展。这应该成为我县今后基地的建设方向,也是解决基地一条腿走路问题的要求。我县拟建的XX个基地是以养殖业为主,而且现在规模较小,这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残联及社会各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我县的第产业现在的`发展正稳步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应探索产业领域拓展的途径。根据我县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事产的服务配送等工作,进一步带动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要开拓残疾人服务业,结合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实施,依托现有的社区服务、社区康复等平台和资源,逐步推行社会化服务。开展了居家养残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实现残疾人居家托养。

在一产的基地建设中,着力打造“辐射型”基地,推动其发挥优势,培育和发展这一类基地是今后建设的一个方向。首先是经营优势。残疾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在经营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辐射型”基地,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帮助残疾人解决了生产环节上难以克服的经营、管理、销售和技术等问题,扩大了残疾人的生产范围。其次是市场优势。“辐射型”基地的特点在于残疾人依托基地,基地依托市场,基地处于残疾人与市场之间,既可以为远离市场的残疾人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又可以有效地组织残疾人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既为市场运作提供保证,又能克服小农经济的盲目性,为残疾人的生产提供稳定的生产环境和收入。第是规模优势。基地的发展需要规模来支撑,规模越大,越能高效地占领市场。基地的规模效应可有效克服残疾人经营小而散的弱点,通过产品有效地将分散的残疾人组织起来,形成市场的供求规模。第四是素质拉动优势。就整体而言,残疾人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形成生产障碍。而残疾人素质的提高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基地迫使残疾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残疾人在这种被动的生产过程中自身素质能够逐步提高。第五是风险共担优势。辐射型基地的发展,不仅使残疾人从基地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还可能与基地建立风险共同体,这样大家有利共享,风险共担,极大地减轻了残疾人的风险压力。

(二)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

基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受到环境、市场、人才和政策等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基地建设的近期目标是获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和建设,提高向残疾人辐射的能力。远期目标则是通过基地的发展,提升自身的实力,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由此带动一批残疾人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三)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

基地建设和发展应当遵循五个原则。一是效益统一原则。基地建设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力度的加大有赖于基地经济效益的增强,基地如果没有经济效益,扶持就没有物质基础。二是市场需求原则。基地的经营毕竟是市场行为,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引导、支持、协调、服务帮助基地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是资源优势原则。由于各地的“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不同,在经过市场的选择后,各乡镇都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群,这种产业群实质是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的产物。基地应当利用当地产业群,使基地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有序发展原则。基地建设既是一项新事物,又受到资金、人才、组织性质和市场、自然等风险的制约,需要积累经验,逐步完善。而残疾人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群体,在经济上经受不起大的波动。五是选择性原则。基地建设要选择好投资方向,选准依托。选定的项目要适合残疾人的特点,符合市场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

、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把基地建设列入农村扶贫工作的议事日程

基地作为农村残疾人脱贫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的体制而言,基地要发挥作用,政府行为的存在尤为必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基地建设纳入本地区大扶贫的范畴之内,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各部门支持等形式,给予基地特别的关照。政府可以通过“非市场制度”的安排,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应用、土地的流转、税费的减免以及市场服务等措施予以有倾向性的扶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在发挥残疾人、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各级政府、财政、民政、农业、扶贫办和残联等部门要增加对基地的投入,探索政府、企业共同出资,企业负责承建和经营的投入机制和运行方法。其中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种仔种苗发放、技术培训指导、自然灾害保险、市场推广服务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有关部门解决,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则主要由基地通过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有关部门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引导。同时,建立担保基金,确定担保机构,为基地的建设投入及残疾人从事更大规模的生产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积极创业的残疾人优先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提供一定的风险基金。

(三)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基地的建设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基地又维系着众多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从我县的企业和农村一些养殖大户的发展看,过去一些企业和养殖户大在市场价格诱导下,盲目投入,盲目生产,结果是初具规模,市场价格却大幅度下跌,残疾人非但不能受益,反而因此而致贫。而有些农村种植大户经不住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打击,频临倒闭的边缘,同样给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要资助基地参加政策性的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开辟新险种、优惠保费,从而增强基地和残疾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规范基地的运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基地作为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第一,基地应该是法人。当然,是企业法人为妥,还是福利社团法人为妥,要视各地的情况而定。第二,要理顺与基地的关系。对基地的扶持基点是基地必须扶持残疾人脱贫。有关部门应根据自身对基地的扶持力度而确定基地的扶贫工作要求和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基地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残联可采取基地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无偿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现在拟建的XX个基地均缺建设资金和周转资金,可每个基地补助X元,以解决其当前资金困难的问题,多渠道对残疾人扶贫基地进行扶持。第,要实行签约式扶贫。基地对残疾人的扶持必须有契约。用合同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基地有责任、有信心,残疾人有实惠、有恒心。

(五)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

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特别需要专业突出、甘于奉献的经营领头人。这些经营带头人在不断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也为残疾人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积极发现和培养农民企业家,满腔热情地保护他们扶残助残的积极性,在经济上不让或少让他们吃亏,在政治上要给予其一定的关心,在经营上则要多为他们提供优惠优质的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协调、和谐的外部环境。

(六)加强和改进对基地的服务

总之,要搞好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和残联组织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服务工作,努力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建好XX个拟建的基地,推动更多的基地建设,同时,把基地建设向二、产业拓展,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残疾人的就业。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8

异地搬迁这一模式要实现精准扶贫的成效,不仅要维持移民的生存条件,还要改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转型,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这需要各级政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社会治理经验。

异地搬迁在中国反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十二五”期间,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下,就有1171万人通过异地搬迁改善了生活条件。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有近10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脱贫。异地搬迁对于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反贫困中的制度优势。

异地搬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十三五”期间,每个迁移人口计划投入6万元以上,这需要政府具有广泛动员扶贫资源的能力;异地搬迁涉及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统一行动,特别是许多迁入地都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扶贫任务不重,但是为了搬迁后的贫困户可以脱贫,迁入地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承担了许多搬迁成本;异地搬迁不仅要维持移民的生存条件,而且要改善他们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转型,融入当地社会,这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社会治理经验。

异地搬迁面临的新变化

在30多年的扶贫实践中,中国异地搬迁的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与国家的发展和移民的需求相适应,异地搬迁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实现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关键时期,异地搬迁扶贫承担了近20%的扶贫攻坚任务,因此要认识当前异地搬迁扶贫所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异地搬迁的安置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精准扶贫的任务。

迁出地的变化。迁出地包括两种,一种是完全不能进行任何生产生活的地区,如水库淹没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等,需要将人口完全搬迁出去,这些地方需要采取整体搬迁的措施。另一种是经过多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地区,这类地区并非是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只是或者因为人口压力过大,导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退化,因此需要迁移部分人口以减轻人口压力;或者因为政策原因,比如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或者因为交通不便,提供公共服务成本过高。在这类地区,并不一定需要将全部人口搬迁出去,更不需要在同一时间将所有人搬迁出去,如果采取整体搬迁方式,不仅会造成搬迁资金的浪费,还可能导致部分搬迁居民在新环境中因缺少就业机会而再次陷入贫困。

移入地的变化。在西部许多省份,移民村的建设仍然是搬迁的主要方式,在早期这种方式比较可行,因为有一些过去没有被利用的荒地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被用于安置搬迁人口。但发展到现在,可供安置移民搬迁的未开垦土地越来越少,大量安置异地搬迁居民也越来越困难,土地面积、房基地的面积都比较小,农业比较效益低,再加上移民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通过有土安置,也就是提供住房和耕地的方式在新地方复制一个农业村庄来帮助移民脱贫,其难度越来越大。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安置移民的地区也是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大量人口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以后,有可能会导致移民区的生态退化。

吸引移民搬迁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过程,大量农民以外出打工的形式离开了农村,外出打工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主要手段。随着劳动力外流,有些劳动力仍然在城乡之间流动,另外一些则成为城市居民。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些村庄已经逐步空心化。非农就业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有更强的吸引力。许多农民将异地搬迁与外出打工结合起来,他们希望搬迁到距离城市更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便捷且便于非农就业的地方。

移民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在调研中,移民的流动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很多移民并不是被安置以后就会稳定地定居下来,一些人会选择新的地方再次搬迁,也有一些人可能回到原籍。被统一安置的`移民离开以后,他们的房屋和土地或者出售给没有规划的自发移民,或者空置。我们在许多移民村发现,移民村中有的房屋是空置的,有些空置是因为一些规划的移民搬走了,也有一些根本就没有来。移民村还有一些住户是没有户籍的,因为他们并不是规划的移民,而是购买了移民的房屋来这里居住的自发移民。

创新异地搬迁扶贫模式

异地搬迁的规划需要适应移民的流动性,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建立流动的异地搬迁扶贫机制。

增加移民的生态资产补偿。在异地搬迁的政策框架下,移民得到了政府在土地、房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等多方面的财政支持,这些支持的提供是基于扶贫,而非生态补偿。而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和山林,这些资源大部分被转为生态用途,提供生态服务,但是其价值并没有被计算。对移民发展的支持应从扶贫转向生态补偿,在计算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提供生态补偿。生态补偿可以增加移民的经济资产,从而帮助他们在移民后更好地融入城镇的生产和生活。生态补偿可以覆盖所有移民,而扶贫只应针对移民中的贫困户。通过生态补偿盘活移民原有的资产,这对于他们移民以后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减少移民新村的建设。大量移民新村建设不仅遇到土地的瓶颈,而且耗资巨大,增收作用有限,且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容易造成生态的退化。应尽可能发挥现有村庄和城镇的作用,特别是鼓励移民进入城镇。在移民的城市化过程中,需要以社会政策为引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在对于移民的扶贫和社会保障是以移民村为基础的,那些离开移民村或在移民村没有户籍的移民很难得到扶贫和社会保障。要解决现有移民政策不适应移民流动性的问题就要统筹考虑移民的社会保障和产业发展支持,建立城乡统筹和异地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考虑移民的就业稳定性差、更换工作比较频繁的特点,更需要相应的覆盖流动性较强的移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采取更加灵活的搬迁政策。对于那些难以通过外出就业增加收入的贫困人群,要通过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项目实施,或者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农业就业机会,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比如,很多50岁以上的贫困人群在搬迁以后很难在非农领域就业,但是他们在家乡可以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或者从事农业生产。灵活的搬迁政策可以给不同的农户提供多种选择,总的来说,采取异地搬迁的扶贫措施不能仅仅精准到村,更需要精准到户,基于不同的家庭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十三五”期间,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异地扶贫搬迁模式,从而使异地搬迁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扶贫工作大局。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19

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自治区“”时期整村推进贫困村的xx市xx区xx镇xx村今年继续被确定为自治区安监局的帮扶对象。受党委、政府的重托以及自治区安监局领导的信任,我于今年3月底到xx镇xx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一到任以后在xx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镇党委、政府领导和xx村“两委”班子座谈,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定点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南部,面积x平方公里,距xx市xx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集合村相连,南与那银村接壤,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辖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户、百苗、平利、六烟、那华、那马等1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52户2745人,其中瑶族6个自然屯,瑶族人口1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4户,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总面积2、2万亩,耕地4031亩,其中水田1201亩,旱地2830亩;有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油茶成林面积3000亩、八角800亩,杉树成林面积10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农作物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农资商品服务部3个,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村属地界内无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去年开始有区直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驻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年,xx村人均纯收入x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一是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年全村进厂原料蔗约9100吨。二是养殖业,全村现存栏生猪800多头,耕牛90多头,有年均一万元以上收入的养殖专业户15户;三是运输业,全村从事运输业的6户,大小运输车6台(含1台客运车);四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农闲时到或附近地区临时务工。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xx村在那户屯设有一个村中心小学和在六合屯的一个教学点(仅一年级),全村一至五年级在校生199人,六年级学生全部送往xx镇中心小学完成6年级教育,并在xx镇第一中学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304人,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内各有一民办幼儿园,入园入托人数分别为30人和18人。

(三)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05人,参合率达到97%;*年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1321人,参保率75%。全村60岁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养老金。

(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部综合楼是集学习文化、教育培训、办公接待、医疗卫生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建于六烟屯,处于至xx镇公路路边,为一栋两层建筑面积为160m2的砖混结构建筑,内设办公室、计划生育室、培训室、医疗卫生室、文化室、会议厅等,卫生医疗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全村主要通屯道路共7条13、2公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村部至百苗屯650米通屯路已完成硬化工程,进一步是屯内道路的硬化及美化工作。六烟、那幸屯的屯内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至公路到六合屯的通屯公路基础实施以及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到百拿屯的通屯盘山公路已开通并铺上砂石,新建桥梁一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其余村屯道路无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为2-3米,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二是水利灌溉设施还相当薄弱。全村共有水利渠道8条12公里,灌溉面积1200亩,主要水源来自平禄水库,只有1条4公里水利渠道达到“三面光”标准;其余包括那母、百秀、六烟、那马、六合、那华等屯的水渠还是许多年前依田埂开挖的水沟,日积月累了大量淤泥,大大限制了灌溉水流量。三是通讯设施不完善。全村11个自然屯均通电、通电话、有手机信号网络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但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停电和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好,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有较好的控制。

(七)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副支部书记1人(兼任村委主任),支部委员3人(2人兼任村委副主任);村委会6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各村民小组的经济能人,能吃苦耐劳,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双带”的能力。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49人,其中有女党员16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xx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人民群众生活都在温饱线下徘徊,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村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由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各村屯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合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村屯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家户排水(污)沟独立不联通,有的家户直接把污水排到路上,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那母、百秀、那幸、那户、平利、那华、那马的通屯道路亟待加固路基,维护修缮。这些通屯道路均为泥石路,多为依山而绕行,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在2-3米,严重影响了村民及村小学1400多人的出行。二是,人畜饮水比较困难。该村的水源较少,下辖的那马、平利、那母、六合、那户等五屯的人畜饮水设施还很薄弱,现引水水源不够稳定,枯水期间的人畜饮水均出现断供或不能自给情况。给这5个屯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xx村的灌溉水源欠缺,那母水利渠道(主道2条共3公里)、六合水利渠道(主道1条2公里)、平利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那马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均需维修,其中那母屯的水稻面积为91亩,那母灌溉水利渠道所经之处均为大面积水稻田,水田集中度、灌溉利用率均为全村最高,然而多年的失修失护使河道堆积了较厚的淤泥,急需清理修缮。四是,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由于群众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虽然,这几年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缮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危房。但全村还有47户农户居住在简易木瓦结构的房子或危房中,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大部分已严重倾斜,均属于危房,安全隐患大。五是,六合屯教学点的基础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待完善。该教学点设在屯边的山丘上,途径一条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兼休息室,虽在*年经过当地政府努力,为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接入电力线路,安装了照明灯具、门窗扇叶等,增加课桌椅。但该教学点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没有卫生间,也没有任何的文体活动场所器材和设施,教室内墙也未粉刷,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遇炎热、寒冷天气时,小孩难以安心听课学习;遇大风、大雨天气时,只能停课放假回家。

(四)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经济作物退化严重。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调整有一定的难度。xx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为主,辅以种植油茶、八角、杉树,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已基本用完,无法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收;由于甘蔗、水稻、八角、油茶已成规模种植,短期改变种植方向存在一定的难度。

2、八角、油茶果退化严重,缺乏技术指导。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八角种植面积共800亩,20xx年的适龄八角树单产仅75kg/亩;油茶果种植面积共3000亩,单产仅100kg/亩,远低于平均产量。为此,也曾请过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但未能予以解决。

3、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养殖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前些年,有的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项目,因受市场波动影响,现在存栏数已经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五)劳动力素质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六)基层组织建设有待于加强。一是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49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4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二是办公条件有待改善。村部办公楼受20xx年“6、28”洪水灾害影响,墙面出现了3条宽2mm的纹裂,雨天楼顶板漏水较大,严重影响到村“两委”的办公、开会、学习以及农村农技培训等活动,另外村部还存在办公桌椅陈旧、电源线路老化等现象。经积极向上级争取,目前村部改造项目已进入征地测量的收尾阶段。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发动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全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是让农民群众确确实实得到实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建议首先应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道路、人畜饮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然后要确保村庄建设规划得到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历史建筑要逐年“消化”。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xx村的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建议按照“农民出一点、财政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包村单位和有关部门帮一点”的思路,构建起“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大力支持这一大好发展机遇,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入,尽快建立高速通道,泽福人民。在实施整村推进中,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山区行路、饮水、农田水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切实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1、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①跟踪落实“百秀通屯及屯内道路硬化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根据道路现有路况,部分修缮、加固路基后,拟水泥硬化1100米道路(含屯内硬化道路),宽度1-4米,供会车停让。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0万元。该项目已列入今年xx区“一事一议”项目当中,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做好硬化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项目立项实施工作。根据道路现有路况,开挖护路水沟,从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约600米)水泥硬化,路面宽度3米,新建5个驻车点,供会车停让,其路基另需少部分加固维护。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22、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交通部门、扶贫、民委、教育、糖办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力争在20xx年底前解决那户、百秀、那幸、百拿、六合5个自然屯及村属小学近1400多人出行交通严重受阻的问题。

2、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①跟踪落实“那马、那母屯人畜饮水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该项目去年已列入xx区扶贫办帮扶项目当中,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基本落实,但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力争在今年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那母、百拿、那马、那户等4个屯的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应采取“一事一议”、扶贫、部门支持和企业赞助的方式,逐年予以解决。彻底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3、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政治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xx区作为第一名列入自治区向国家水利部推荐为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通过水利部审批后,每年将获得20xx万元的补助,三年将获得6000万元,给改善农村水利设施维修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因此,我们要配合村委做好那母“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建设、六合水利渠道、平利水利渠道、那马水利渠道的维修项目立项工作。尤其是那母屯水利渠道,要及时清理渠道淤泥,并在原有渠道基础上,修建长3公里、宽0、5米,深0、5米的“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彻底解决那母屯大面积水稻田灌溉。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

(四)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甘蔗生产。xx村甘蔗种植已成规模种植,从播种到收购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体系。**年,甘蔗种植总面积为2990亩,进产原料蔗约9100吨。但由于受天气影响和甘蔗品种制约甘蔗减产严重,加上xx村现有耕地已经用完无法通过扩种增收。应积极争取区糖办和科技部门支持,立足改良甘蔗品种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促进甘蔗种植发展和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根据*年统计数据,xx村目前有油茶成林面积约3000亩,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20xx年当地茶油价格为22元每斤。积极引导和培训农民科学配方施肥,通过推广优良品种,低产改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油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油茶林单产,重点扶持一两家有条件的加工厂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茶油品牌,做大做强xx村油茶产业。

3、大力发展特色养殖。xx村现有养殖专业户普遍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等现象。应积极争取蓄牧水产部门支持和鼓励有意向的养殖户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引进其他特色养殖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

4、充分利用每年冬季闲田增收。xx村目前有500亩冬闲田,大部分冬闲田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平地地带,种植条件好。加强对冬闲田的农业综合开发,组建农村合作社,引进公司,形成订单式农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五)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完善六合屯教学点基础设施。在教室房前修建一个卫生间和新建文体活动场所,添置设施和器材;及时解决该点师生生活用水问题;对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进行硬化改造,确保师生出入教学点的安全。

2、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自治区安监局直属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广西动力技工学校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该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一工校、动力技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同时一工校、动力技校针对该村学员提供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生源。根据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对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城镇低保、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凭低保存折)、退伍士兵、国办福利院大龄孤儿等特定人员全部可享免学费。占学生总数25%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免学费。保证就业收入1500元/月以上。农村学生享受1500元/年国家助学金;95%的学生可享受40-80元/月的校内助学金;优等生300-3600元的奖学金。

3、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以后要注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和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该村任职,改善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吸收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入党积极份子,争取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1人。认真抓好党员培训工作,学理论、学科技,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等各方面的有序发展。

xx村村部办公楼始建于**年,由于受到20xx年“6、28”洪水的浸泡,地基下沉,天面开裂,成为危房,影响了正常办公。为此,xx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按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在原址上扩大建设村公共服务综合楼和一个篮球场(配套气排球场)、室外兵乓球场、文艺舞台、村级卫生室(占地面积80平方米)等集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目前该项目已协调开展征地和测量工作,并落实了组织部门基层组织建设资金3万元、卫生部门村级卫生室8万元;文化部门已列入20xx年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45万元)。力争今年组织兴建。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0

一、基本情况

荔宝禽畜养殖公司位于北流镇六行村,是集荔枝种植、养猪和养鱼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拥有万头养猪场、1800亩水面养殖场和2300亩荔枝种植基地。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依托本地民营企业的产业优势,重点对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进行帮扶,打造脱贫攻坚示范点,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二、主要做法

(一)公司助力村集体增收六行村委会以为荔宝禽畜养殖公司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支持为条件,与荔宝禽畜养殖公司签订帮扶协议。公司每年向六行村委会提供3000元的分红,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村委会办公、会议经费紧张难题。

(二)肉猪认养帮扶。荔宝禽畜养殖公司与六行村66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其中与有劳动能力的20户贫困户签订肉猪领养协议并资助300元启动资金,这期间肉猪的日常管理、动物防疫、词料成本等各项开支由企业负担,出栏后,以每头肉猪净利润不少于1000元的价格保价收购。对于无劳力领养肉猪的46户贫困户,公司则与贫困户签订分红协议,提供300元/户的分红,促成贫困户稳定增收。

(三)企收用工帮扶。公司优先聘用贫困户劳力到荔宝禽畜养殖公司工作,除了按公司聘用的工资标准发放工资,每人每月多补助100元。

(四)荔枝品改帮扶。贫困户中有荔枝品改意向的,荔宝禽畜养殖公司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三、工作亮点

北流镇坚持以“一村一案”“一户一策”作为探索脱贫攻坚的路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六行村以荔宝果场申报自治区级特色农业示范区为契机,正申报中国特色村。全村3200多亩荔枝全部改良为鸡嘴荔,带动全村722户荔枝种植户脱贫致富。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1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月4日,我们一行来到区开展走访慰问,并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到县镇街道、村组、农户,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对话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区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困难,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要求,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区位于省西南部,国土面积172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5万人,辖1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2019年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共有27个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9年底,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5%。

2019年,撤市设区后,区大力实施“同城发展、富民强区”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紧紧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历史机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3319.79万元扶贫资金(其中:中央财政2179.79万元、省级财政10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40万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和“雨露计划”等主要工作内容,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9年全区脱贫2.4万人。

(一)实施整村推进,改善基础设施。2019年,区继续将贫困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围绕27个省级贫困村,大力夯实基础建设,有效地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共完成了包括基础交通、农村水利在内的村庄整治建设项目51个。特别是较好地完成了41个通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11公里、桥梁建设19座。打开了致富枷锁,让脱贫致富梦想有路可走。

(二)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自我省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重大举措以来,区提出“四个坚持,四条路子”的产业扶贫新理念,用好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持27个贫困村及其周边连片村产业发展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27个产业扶贫项目,新增产业基地道路27.7公里,灌溉水渠、饮用水管道7000米,苗木种植1600亩,安全饮用水水厂1座。这些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的扶持项目,激发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三)实施搬迁扶贫,开辟扶贫新路径。2019年,该区计划移民搬迁扶贫2019人,其中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进城进园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上级下达搬迁移民扶贫补助资金1000万元。该区计划将其中1528人安置在蓉江街办桥口村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引导贫困群众进城就业脱贫。目前,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为水库移民5808人发放直补资金348.48万元,安排扶持资金381.48万元,实施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项目27个,并已全部竣工。

(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得到提升。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区结合该区产业结构状况,以中职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内容,积极实施“雨露计划”,举办专项培训36次,培训2490人次,使受训青壮年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五)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全区各定点包扶、定点扶贫工作组深入帮扶点402人次。筹集扶助资金123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8313人次;挂点干部职工捐款、捐物37万元;帮扶困难学生604人,帮助引进人才35人次,引进技术64项;结对帮扶贫困户2620户,其中计划生育贫困户377户;组织劳务输出1328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890人。

二、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区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到2019年底,使全区2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38565户12.4万人贫困人口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与全区人民同步迈入小康这一目标。为此,区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核心要求,建立瞄准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给合实际,重点实施四项帮扶举措,改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主要措施包括:

1.扶持生产,实现就地致富。针对长期居住在农村,且年龄偏大,有劳动能力和一定生产资料的贫困户,通过引导帮扶,开展种植、养殖等手段,实行就地脱贫致富。?甜柚种植。以甜柚种植为重点,依托等乡(镇)万亩甜柚基地建设,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种植面积达5亩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区域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安排贫困人口就业的,政府对其产业实施等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油茶种植。对北部山区、赤土等乡镇的种植油茶达5亩以上的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优质稻种植。对北部山区缺少土地的贫困户、种植企业,政府帮扶土地流转,发展优质稻种植,对种植50亩以上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帮扶贫困人员就业的种植企业、农业合作社除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④蔬菜种植。以唐江、龙岭、凤岗、朱坊等乡(镇)为中心区域,鼓励土地集约经营,扶持蔬菜种植100亩以上大户50户,带动10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⑤花卉苗木种植。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对公共事业所需花卉苗木,政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户中购买苗木,解决种植户的投入和销售压力,实现脱贫目标。⑥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建设“一座南山、十里蓉江、万亩果园”生态旅游长廊、以大山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区、以家具体验为主题的商贸旅游、莲花山旅游区、赤土畲族民俗旅游区等五个旅游点的建设,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移民搬迁,洗脚上岸进城。针对那些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生产资源缺乏、生产开发无门路的偏远山区和库区农民,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搬得出、住得下、过得好”,计划逐步解决1万户共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3.劳务输出,转移剩余劳力。通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使部分农民学得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创业,不愿外出的则可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解决2.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一是针对农村“8090后”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进城意愿的,定期举办劳务就业培训,转移就业0.9万人;二是针对一些长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劳动技能且愿意回乡创业的,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带动就业0.8万人;三是兼顾强化特殊岗位职业培训,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举办起重机动车辆驾驶、电焊、焊工、刺绣、保洁、保安等培训班,带动就业0.9万人。

4.政府供养,保障基本生活。主要对象为特殊贫困户(含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员等)。一是加大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条件。加强敬老院硬件建设,扩建增容,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各乡镇社会发展规划,与五保对象日益增加集中供养的需求相适应;整合各类民生政策,抓好五保户、低保户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好村级集中供养点。二是加强供养经费的动态化管理,确保五保对象生活稳定。为确保五保集中供养对象生活稳定,应建立与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五保经费保障体系,财政转移支付的五保供养经费每年进行调整,保障其生活水平稳定在农村一般生活水平。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支持残疾人员参与就业。鼓励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安排残疾人员就业,政府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保障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正常生活。

(二)存在问题

1.对象识别还不够精确。尽管从6月底开始,该区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以及“一申请二评议三公示四审核”的识别程序,采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先后开展了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培训、登记造册、初步录入等环节工作,但从确定的扶贫对象来看,还存在对象识别不够精确的问题。一是按照整户识别贫困人口原则,很难把握家庭整体贫困情况,因而出现扶贫对象不精准的情况。二是对农户收入很难准确统计,存在农户隐瞒部分收入的情况,特别是家庭成员分散就业,很难掌握家庭成员各自收入的变化情况,导致少数已脱贫的农户也纳入了扶贫对象。

2.扶贫成效还不够稳定。一是自身脱贫,致富造血能力较差,会出现一些“扶不起”现象。特别是留守在农村那部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贫困人口,思想保守甚至愚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二是遭受自然灾害或各类事故、重大疾病等返贫情况,致使扶贫变成反复扶贫。三是收入来源渠道不稳定。贫困人口普遍无一技术之长,发展产业没有技术支撑,很多投入打了水漂。相当一部分人是靠打临工、卖苦力谋生,收入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返贫。

3.移民搬迁后续发展存在隐患。实施搬迁扶贫进城的这部分农民,原先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无论是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还是生产方式,进城后都很不适应,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住得更舒服了,但原先生产方式无用武之地,“洗脚上岸”后不知所措,无固定收入来源。特别是贫困户本来就没有积蓄,有的为购房又新欠了一屁股债,不仅没脱贫还加剧了债务负担。加上城里生活成本增加,导致日常生活水平下降,不仅生活保障压力加大了,在新的环境下与左邻右舍也会时常出现冲突,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果社会管理和帮扶政策跟不上,不仅这部分人的生计难以为继,将会引发新的贫困,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稳定。

4.动态管理还有待加强。还约有3万户10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工作复杂难度也大。一是被调查的贫困人数多,加上脱贫户担心再得不到扶持而隐瞒真实收入,导致调查数据不真实准确;二是工作量大。各乡村人手不足,也缺乏工作经费,不可能像建档立卡时一样每年都集中大批的专人开展调查摸底公示上报。因此,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必须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不走样。

5.扶贫资金缺口较大。2019年,各级政府安排全区的扶贫资金达3320万元,但对于该区的扶贫工作任务来说相距甚远。尽管区财政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有所增加,但从扶贫资金的人均占有量角度来看,扶贫资金依然不足,缺口较大。按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10万计算,农村贫困人口平均占有扶贫资金是332元,与人均扶贫资金占有量的最低标准相差较远。资金短缺仍然是贫困地区的“瓶颈”因素,且短期内难有大的转机。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在总结经验、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产业扶贫,夯实农民脱贫致富基础。进一步创新生产扶持方式,用好产业扶贫资金,通过引导帮扶,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帮助农户就地脱贫致富。一是通过加大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入,推进贫困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二是围绕脐橙甜柚、生猪和蔬菜、花生、油茶、优质稻等“两主四特”产业发展,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

(二)抓后续扶持,巩固搬迁扶贫成果。一是抓好进城民工就业。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部分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就业,确保有稳定收入来源。二是抓好公租房建设。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居者有其屋”。三是抓好进城进镇示范点建设。2019年,加快建设3个区级进城进镇进园示范点,争取蓉江桥口示范点安置800户3000人,唐江九驳桥示范点安置100户400人,家具产业园区级示范点安置600户2400人。四是抓好搬迁后续扶持与管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部门协作,为进城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公益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加强对移民小区设区管理,为进城农民提供生活帮助、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加快融入和适应城镇生活,让他们在脱贫的基础上能住得安心、生活愉快。

(三)抓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要把提高贫困劳动力技术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转“授其鱼”为“授其渔”,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既可以委托专业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需要什么就培训,培训内容要多元化;三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区周边地区对产业工人的技术需求,组织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四是创新培训形式,既要由企业组织培训,也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培训,也可以由农民自己选择培训机构学习,只要取得培训合格证书都可予以经费补贴。

(四)抓典型示范,深化整村推进工程。在继续巩固村、村整村推进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再选择一个贫困村作为示范点,以优化村庄功能规划、环境卫生整治、土坯房改造、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在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收入、稳定脱贫的基础上,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精、气、神,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因户施策,不断增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扶贫工作是否能出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到扶“真”贫、扶“准”贫、“对症下药”。要在摸清底数、确保贫困对象真实精准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种贫困户类型。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即“扶贫户、扶贫低保户”,根据不同贫困类型,针对其不同贫困成因,因户施策、“量身定做”,制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通过扶贫搬迁、发展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助其脱贫;将“低保户、五保户”等农村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贫困对象识别情况单列出来,经民政部门确认后,将符合政策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兜底保障。

(二)整合各个资源,不断增强扶贫工作合力。要努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实现多元扶贫、共同扶贫。一是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依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平台,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要结合帮扶实际,做到定目标、定对象、定责任、定措施、定政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帮扶单位要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落实。二是要切实抓好专项扶贫。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以工代赈等重点工程,确保专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取得实效。三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有效措施,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四是要充分用好对口支援平台。要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工作政策及中央国家机关、省直机关、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帮扶政策,发挥对口支援单位职能优势,搭建好项目对接、产业承接平台,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单位的技术、信息、人才及改革试点等支持,着力推进一批对口扶贫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一批难点节点问题,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三)坚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扶贫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在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扶贫资金的基础上,建立扶贫资金增长机制。既要对贫困家庭子女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要进行财政补贴,确保资金来源。也要加大对贫困村帮扶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发展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更要突出精准扶贫,安排专项资金,对贫困户一对一地进行帮扶。二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要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部门资源,特别是要充分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支持扶贫对象移民搬迁、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财政、民政、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水利、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电力等职能部门要研究专门制定并落实扶贫特惠政策。三是建立金融扶贫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产业扶贫资金和水库移民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带动金融资金加大产业信贷投入,开展金融扶贫。积极拓展扶贫信贷业务,为辐射带动力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快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积极实施小额贷款扶贫政策,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2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本人就丁家营镇xx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村是丁家营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全村贫困户面为54.5%,目前下降到45.6%。该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约0.8亩,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10.6%、养殖业收入占5.4%、务工收入占71%、其他收入占13%。

二、主要致贫原因

(一)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导致贫困

xx村是丁家营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二)无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贫困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0。8亩土地,且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三)自然灾害造成贫困和返贫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20%左右。

(四)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导致贫困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六)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导致贫困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三、对策及建议

(一)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310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大路改建力度

xx村通向集镇的唯一通道——路,全长15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路、打通丁白路(丁家营——白杨坪),将以前3.5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xx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在该村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绿色全覆盖,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峡等平地或坡地规模种植苗木花卉、中草药、杂果等产业,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局面,实现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髽髻大峡谷等景点旅游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四)强化贫困户"输血"与"造血"功能

"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对象——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

对于此类对象,建议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继续推进"金蓝领"工程,为每户贫困家庭培训一至两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力,让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二是继续推进"5541"工程,"输血"与"造血"并重,鼓励贫困户利用山场等优势资源,开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继续收入推进"四双"帮扶和金融帮扶,解决部分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融资难、办事难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扫平障碍。

(五)加大保障扶贫力度

在xx村诸多贫困户中,有一种贫困人口,既无劳动能力,又无致富门道,他们靠自身根本无法脱贫,如"五保"老人、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等。对此类对象如何开展精准扶贫,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建议加大保障扶贫力度,充分利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五保等民生政策,对因病致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帮扶单位筹资帮其购买社会保障,使贫困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通过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治病、养老等让包袱沉重的贫困家庭,看到脱贫的希望,走上勤劳致富的路子。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3

按照整体安排,20xx年xx月19日至xx月21日,我们赴旬底庙镇、太村镇、马栏镇、职田镇、湫坡头镇、城关街道办事处等镇办,在店子河村、乔村、太村、郭崖沟村、散集村、前益阳村、上墙村、青村等村进行调研,逐村走访深入了解“三讲话一通报”学习贯彻情况及脱贫攻坚落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

通过了解,我们将贫困户致贫原因归结为“自然条件+精神状态”的小循环,即因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不到位,加之思想上缺乏脱贫意识,导致贫困户难以脱贫、贫困村整体贫困。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然条件较差。其中走访的8个村大多位于河谷沟壑地带,海拔较高,土地瘠薄,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村庄位置偏僻,居住条件较差,多数群众仍居住在土窑洞中,且年久失修。比如湫坡头镇散集村村民赵润河,其子离异留子且外出打工,现住窑洞三孔,年久失修,冬天不挡风、夏天不挡雨,危漏严重。店子河村大多剩下年老体弱的群众,住房均是多年前的旧房,没有能力进行修缮,多数群众等待移民搬迁脱贫,不愿修屋建房,村容村貌变化不大。

(二)行路吃水用电困难依然存在。这些村普遍居住分散,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通村道路和村内街道坑洼不平,部分村主要街道路面简单硬化且已破烂不堪,群众出行不便。太村镇、马栏镇等通村路坑洼严重,群众来往经商,发展产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同时,普遍存在用水困难,部分群众要在露天泉眼取水,遇到阴雨雪天,生活用水很难保障。部分低压电网改造还没有实施,缺电导致群众家中电器有时无法正常使用。

(三)上学和就医困难较多。由于村庄规模较小,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加之前几年合校政策,很多学生要到附近完小上学,这些完小没有寄宿条件,年龄稍大的孩子每天走读,来回往返5公里以上,小一点的孩子学生家长必须天天接送,个别村教学点还存在一两个老师教两三个学生的情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村级卫生室仅在形式上存在,缺少必要和常规药品,多数群众就近看病不方便,医疗条件极为有限。

(四)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村民主要以小学和初中学历居多,还有一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甚至有部分村干部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村没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农闲娱乐主要是打麻将、谝闲传。基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一些群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惰性十足,缺乏脱贫致富、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

(五)产业发展水平低。多数村以种植果树为主,群众果树作务依靠自身经验,技术水平很低,村中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年龄多在60岁以上,同时,由于对果业投入的技术不足,加之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致使果树病害严重,降质减产严重,去年因整个果品滞销,多数果农亩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六)残障人员多,因病因灾致贫相对较多。调研的村因病、独居的人数较多。比如,店子河村刘润民一家四口,其因脑梗住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要常年照顾老伴,支付高额医药费;儿子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收入仅够自己使用,至今未婚;女儿出嫁长安区,平时无法回家,家庭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店子河村民刘积仓,常年独居共育三子,大儿子另家在村务农、二儿子另家在新民务工、三儿子在西安务工且离异,均无法顾及老人日常生活。

(七)村级班子带富能力不强。多数村干部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且年龄大,相当一部分干部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山村,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习惯于等靠要,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市场经济意识淡漠,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二、对策建议

通过解剖麻雀,对村情村容进行了客观了解,我们认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分类施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把“三讲话一通报”和省市有关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纳入“两学做”学习教育内容,以农村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辅导和心得体会撰写工作,真正把上级的要求讲清楚,把有关政策讲到位。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着力解决好节点村的通村路、街道硬化、活动广场、人畜饮水、灌溉设施和环境整治问题,为周边村群众集中居住打好基础。加快异地脱贫搬迁步伐,县镇两级要协调解决好搬迁资金和庄基用地问题,对于居住在危窑破房的群众,按照国家移民搬迁政策进行补助,将其搬迁到节点村居住;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众,捆绑住建、民政、扶贫等几项政策,对于短期内无条件搬迁的村子,要从最亟待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入手,改善群众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

(二)落实要求,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大走访、大排查、大清洗”工作要求,确保本轮贫困户认定工作真正做到识别精准、实事求是、群众满意。加大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可以作为生活老师,解决家长陪读和学生上学难问题。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分级诊疗、联村帮扶等工作力度,合理配置医技资源,使每个节点村有一名好医生,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能开展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解决贫困村群众看病难问题。

(三)因地制宜,技术帮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将农技、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到镇村一线,使技术干部能够经常性、近距离、面对面为农民进行苹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服务。每个村选定5到10户产业示范户,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由他们率先建设标准化果园,通过这些能人来指导带动群众科学施肥、用药、修剪,提升群众科学作务能力。在有水源条件的村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解决靠天吃饭的瓶颈制约。积极鼓励支持能人或村干部带头成立果农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农业的传统组织形式,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增强群众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建强班子,提升堡垒作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和研判。当前,针对部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替换增派的实际,要做好工作衔接和日常管理,特别是要围绕如何搞好帮扶工作加强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借助派出单位的力量,长远谋划、精准帮扶。要选好村支部书记,真正把能带富、会致富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当家,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提倡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对于短时间难以选优配强的村班子,通过集中轮训和集中整风,使他们能够适应服务群众的新要求。

(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多年来发展并保存的传统苹果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大老化果园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对于不适宜继续栽植苹果的区域,因地制宜指导群众发展榛子、核桃等特色杂果。利用山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羊业,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农业。对于无力耕作或缺乏作务技术的群众,可以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将应用土地流转至职业农民、种养大户流转,每年收取一定土地租金,自己外出打工,多方式增加收入,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三留守”人员纳入干部包联重点对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以人为本,倾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于贫困村要给予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倾斜,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惠民政策,对符合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应保尽保,用好大病医疗补助政策,防止因病致贫。对残疾、智障、孤寡老人等,在居家养老难以落实的情况下,由民政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幸福院,集中供养,使他们贫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先解决生活困难,再帮助他们发展产业,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六)创新机制,分步实施,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扶贫贵在扶志,构建“贫困户+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真帮”的工作模式,让贫困户在全程参与中体悟脱贫的不易,总结“不贫”的经验;让村支书、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用心帮扶中掌握工作规律,探索“脱贫”长效机制。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使贫困群众抛弃懒惰恶习和等靠要思想,增强信心,振作精神,学习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本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完成脱贫目标。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4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相关要求,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我乡在11个村范围内开展了精准扶贫摸底调查,通过广泛走访农户,深入交流,实地查看,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查找出了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全面理清了扶贫工作的思路。现就前期的调查摸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安排部署情况

20xx年7月14日省委召开了文朝荣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全省扶贫攻坚动员会以来,市、县和乡三级分别召开了扶贫攻坚动员会,8月7日我乡再次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在此次会议上,乡党委、政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全乡政府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共计90人参加了摸底调查工作。会后,各扶贫工作专班深入村组开展了摸底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做到了“三个认清”,明确了工作的意义。

一是认清了时间的紧迫性。此次活动从省到村动员会一开到底,充分显示各级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会上明确了襄阳市和保康县20xx年完成脱贫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在摸底调查中每位党员干部集中了全部精力,利用5天时间顺利完成了摸底调查任务。

二是认清了贫困的多样性。在此次摸底调查中,工作专班明确了贫困户的标准,特别注意到了户与户之间的差距,找出了农户贫困的不同原因,找准了问题的症结,也理清了下一步对户的思路,为今后开展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是认清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此次活动的摸底调查,是为下一步推进精准扶贫,解决全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顺利实现预期脱贫目标的一次重大活动,参加调查摸底成员在此次行动中,走访认真细致,数据核对准确,收集了影像和纸质资料,准确无误的完成了既定任务。

(二)做到了“四个明确”,保证了行动的高度统一。

此次活动时间短、任务重,所有参与调查摸底的党员干部在下村入户中做到了四个明确:

一是明确了时限。8月份正是农忙季节,工作专班人员不分昼夜开展工作,在三天内顺利完成入户调查,两天内把所有户表汇总完毕;

二是明确了任务。根据工作安排,工作人员认真填好入户摸底调查表和汇总表,特别是对边远村组农户进行了重点摸底,做到了逐村逐组不落户,逐家逐户不落人,摸清了两峪的家底;

三是明确了内容。工作队成员每到一户都认真对照住房状况、产业发展、人口劳动力、文化教育状况和民生保障等五类情况,一项一项的问,一笔一笔的算,准确的填写了农户的基本情况;

四是明确了方式方法。现在正是农忙季节,在摸底调查中,工作队成员不分白天黑夜错时进行调查,深入到田间地块开展工作,确保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三)做到了“六个落实”,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任务,乡党委、政府要求此次活动必须要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严禁出现走过场、打水漂的现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全面落实:

一是走访户户到。8月7日至11日,利用5天时间走遍了全乡11个村,43个村民小组,可以说,在每家农户堂屋里都留下了工作人员的脚印,准确摸清楚了全乡困难群众的详情;

二是表格项项填。此次调查摸底内容涵盖面广,调查仔细深入,共涉及了5大类,29小类,60项具体内容,每一项专班成员都认真进行了核实填写;

三是摸底数据实。在调查中,对于农户的生产发展、住房、受教育等情况,专班成员认真与群众算好经济账,拍摄照片留存档案,每一项数据都进行了认真核对;

四是核实项目准。针对户表上面的项目,专班人员通过实地调查与农户核对相结合,村干部与邻居反映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全方位核实;

五是与农户交流深。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把情况摸准,在与群众深入交流中,工作队员为了把情况摸准,每到一处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户批烟叶、绑烟叶、上杆子,有的帮忙摘胡椒、除草等,无形中拉近了干群关系,与群众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了解到群众的真心话和真想法,为全乡扶贫工作开了好头;

六是工作作风实。此次扶贫调查中,乡党委对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明确规定在走访中不能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能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在此次调查摸底过程中,工作队员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面前,不分领导、干部职工和普通党员,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执行到底。

例如在走访偏远农户时,乡党委书记骑摩托、走小路、住农户、入户走访,乡长步行数里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干部职工深入偏远村组农户一住就是两三天,党员和群众代表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各专班成员都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党员干部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二、摸底基本情况

通过5天时间,走访摸底群众7293人,2314户,通过对住房、产业发展、人口劳力、文化教育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的调查,对全乡基本情况有了深入地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住房结构状况:通过走访和实地查看,共走访了2314户农户,调查房屋总数为2326栋,具体情况如下:砖木195户,占总户数的8.43%;砖混349户,占总户数的15%;土木1768户,占总户数的76.4%;石木14户,占总户数的0.6%;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的59.1%。

(二)产业发展状况: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乡农户占有山林面积111347亩,耕地面积15948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3158亩,占耕地面积的19.8%,烟叶种植面积4685亩,占耕地面积的29.4%,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335亩,占耕地面积的64.8%;种植袋料1756680袋;生猪存栏2643头,羊存栏837头,牛存栏3010头,鸡存栏13799只。

(三)人口劳力状况: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来看,全乡摸底调查人口有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含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占总人口的70.2%;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38人,占总人口的25.6%,占劳动力人口的37.9%;重病重残605人,占总人口的8.3%;在校学生896人,占总人口的12.3%。

(四)文化教育状况:根据向本人了解和查阅户口信息统计,目前全乡小学学历3145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43%,初中学历2301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1.5%;高中学历86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11.8%;大专以上学历25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5%;在校学生人数896人,义务教育阶段人数为455人,其中,学前教育191人,小学332人,初中125人,高中155人,大专以上93人。

(五)民生保障状况:针对全乡2314户居民的水、电、路等方面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全乡有饮水困难农户521户,占总户数的22.5%,涉及1781人,占总人口的24.4%;用电困难农户372户,占总户数的16%,涉及1169人,占总人口的16%;不通公路农户338户,占总户数的14.6%,涉及1058人,占总人口的14.5%;分散五保户29人,农村低保421户,共计753人,占总人口的10.3%;低于3000元以下的有437户,1041人,占总人口的14.3%。

三、目前存在问题

根据实地走访和调查数据分析,目前造成全乡贫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短缺、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跟不上、民生保障不足等方面。

(一)劳动力短缺。

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来看,劳动力人口不足目前是制约两峪乡发展的一大难题,走访实有户籍人口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在外务工的有1938人,也就是说在家的劳动力只有3182人,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属60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老年人。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在家务农辛苦,投入大,收入不高,造成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二是户口外迁,造成空挂人口较多,根据统计外迁有500多户,1700多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当阳、宜城、南漳、襄阳市区和保康县城、马良镇等地。同时,还有部分年轻人在本地娶亲难,在外地招婿,也是造成人员外流的原因;

三是人口结构比例失调,重病、重残和年龄较大人员比较多,无劳动能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8.2%。

(二)文化程度不高。

根据统计情况来看,全乡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145人,初中2301人,高中863人,大专以上人口2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口占走访人口比例的74%,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难,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的层面,致富无技术、增收无门路。

(三)住房条件较差。

根据走访来看,调查的2326户房屋中,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58.8%,其中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土木房和石木房屋1782户,占总户数的76.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土坯房已经成为我乡推进精准扶贫的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农户住房环境改善。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新房旧房没有拆除。部分农户建新房后把旧房用于堆放杂物或者转让他人居住;

二是无意愿建房。部分农户因为居住位置偏远、闭塞,物流商贸不畅,基础设施滞后,生活不方便,认为建房无意义,不愿意建房;

三是无能力建房。主要集中在年纪较大、重病重残等农户中,全乡共计432户,并且房屋均处于重度危房。

四是新建房屋难度大。主要表现在:

1、农民意愿不强,无意愿农户占总户数的40.7%;

2、困难户无能力建房,占总户数的26.2%;

3、基础设施不完善,建房原材料运送成本较高,特别是二次搬运成本高于成本价,挫伤农民积极性也是一些农户不愿意建房的原因;

4、没有合适居民点,例如百庙、长河部分村组,都属于大于30°坡地,无法找到合适的居民点;

5、建房资金短缺,主要集中在完全无能力建房和贫困户两个方面,总计609户,占总户数37%。

(四)产业发展不优。两峪乡全境山地居多,目前虽然全乡有烟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但是部分农户致富能力依然不足,主要表现:一是部分农户在家务农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没有劳动力;全乡2314户,烟农534户,菌农484户,两产业交叉累计发展110户,还有1406户无主导产业,占总户数的60.7%;二是外出务工人员1938人,占全乡劳动力人口的37%,务工虽然增加了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劳动力和人才的外流;三是商贸、物流不畅,缺少第三产业发展,无法促进本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五)民生保障不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基层民生保障的力度,但是还不能够达到基层群众的需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低保户、五保户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可是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农户,虽然新农合报销一定比例,但一遇大病,个人承担部分仍然是一笔很大数目,导致部分农户因没有得到有效帮扶,致使脱贫之后再次返贫。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通过调查两峪目前有338户群众不通公路,有372户群众用电质量差或用电困难,有521户,1781人还存在饮水困难等问题,行路、饮水、用电等民生难题还相当突出,也成为摆在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一道鸿沟。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5

国务院扶贫标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农村户籍人口为农村贫困人口。省农村贫困监测的调查对象为农民人均纯收入2530元以下的所有农户。为了解我区农村贫困户的现状,结合调查队贫困检测情况,对全区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调研。

一、农村贫困农户现状

作为省级贫困县(区),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贫困人口涉及全区25个乡镇,3个涉农街道办事处,合计318个行政村。

从调查情况看,农村贫困农户现状较为复杂,造成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从以下方面进行剖析:

㈠、农村贫困现象依然存在。从贫困农户、人口总量及分类情况看,全区贫困农户总户数60972户,占全区乡村总户数的17.0%;贫困总人数162127人,占全区乡村人口的11.95%。其中:扶贫人口98371人,占贫困农户总人口的60.674%;低保人口为49403人,占贫困农户总人口的30.47%;扶贫低保人口7661人,占贫困总人口的4.74%;五保户人口6692人,占贫困总人口的4.12%。从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占全区的比重看,贫困现象依然存在。

㈡、文化素质低的贫困人口所占比重比较大。从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程度看,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贫困户中的劳动力占贫困人口的42.1%。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劳动力的8.4%,小学文化程度占劳动力的23.3%,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劳动力的59%,中专以上的`占劳动力总数的8.2%。说明文化素质低也是造成贫困的因素之一。

㈢、相对贫困人口或者说低收入人口比较多。从贫困农户年人均现金收入情况看:贫困农户人均现金收入在700元以下的有514人,占贫困总人口0.31%;在700元—1000元的有1886人,占贫困总人口的1.16%;在1000—1200元的有4484人,占贫困人口的2.76%;在1200—2300元的贫困人口有136483人,占贫困人口的84.18%;2300元以上的占贫困人口的11.59%。这组数据反映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比重不大,而相对贫困人口或者说低收入人口较多,他们在贫困的边缘上生活,如遇到天灾人祸他们将随时进入绝对贫困范围。

㈣、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比较多。从贫困农户劳动力的就业情况看,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人数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5.5%;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人数占32.4%,主要是鳏寡孤独人口及残疾人。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57.9%。

㈤、贫困人口中年龄偏大的人口比较多。从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年龄情况看,在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为大多数,年龄大、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

㈥、饮水不够安全卫生的贫困人口占有一定比重。从贫困农户饮水情况看,使用自来水的占总人数15.4%;贫困人口饮水使用深井水的占总人数62.2%;使用浅井水的占总人数22.4%。虽然不存在饮用江河湖海水及塘水的情况,但使用自来水的比重较小。由于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其它方面的污染,使用浅井水作为生活的主要水源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二、枎贫开发的思考

为了加快的扶贫工作,促进农民早日脱贫致富,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㈠、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扶贫开发中政府应发挥主力作用,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贫困乡镇、贫困村经济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利益向贫困乡镇适当倾斜,从而激发贫困乡镇的经济活力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愿望,为贫困乡镇、贫困村脱贫提供政策保障。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放力度,并建立相应的监管约束机制,以防止扶贫开发资金的渗漏。要发挥政府的政治引导优势,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能够出钱出物,帮助和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的开发建设,为区脱贫提供社会保障。

㈡、以发展特色经济为基点,使区如期实现稳定脱贫。区虽然经济发展滞后,但区域特色明显,资源优势独特,不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开发,而且有丰富的农副产品独具特色。依托资源发挥优势,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点,是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

㈢、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扭转多数农民沉淀在有限耕地上生存的局面,把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转入二、三产业,通过就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力争通过劳动力输出人数的增加,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㈣、要采取措施彻底解决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有的村存在享受低保的农户为非贫困户,也有的户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家里很富裕也享受低保,这些问题需要解决,要让真正的贫困户享受低保,要坚决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开拓式扶贫的方针,着力实施以“整村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以工代赈、移民扶贫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扶贫,积极发挥行业扶贫作用,大力推进社会扶贫,实现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立体式的“大扶贫”,争取实现扶贫对象尽快稳定脱贫。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6

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xx日,县发改局和会仪镇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天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会仪镇位于绥江县境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镇辖国土面积100.89平方公里,辖箭头社区和会仪、和平、黄坪、三渡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全镇有7040户24801人,其中农业户4985户19633人,占79.16%,属典型农业镇。有劳动力xx648人。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林地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公顷。20xx年,镇内生产总值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二)产业分布。会仪镇辖区内有6家企业,可吸纳劳动力400人,贡献产值4000万元。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覆盖4个村。有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羊18户、养牛9户、生猪养殖7户、养兔4户、养鸡3户,养鸭2户、梅花鹿1户、其它2户,有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业以经济林果为主,主要种植李子、核桃,李子种植xx060亩,核桃4000亩,种植大户55户,有专业合作社25个,主要分布在和平村、三渡村、黄坪村。

(三)贫困现状。根据20xx年登记确认,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个,分别是和平村和黄坪村,特困自然村29个,有贫困户2468户,贫困人口xx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数115人,低保人口数2794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1人,残疾人人口数5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25%,这些贫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布在贫困行政村。加快减贫脱困,确保2468贫困户xx463贫困人口在20__年如期脱贫,到20__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抽样摸底情况分析

会仪镇有贫困户2468户xx463人,其中建档立卡2051户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应抽查摸底615户。此次抽样摸底从发改局和会仪镇抽调20人组成,分内业组和外业组,内业组主要负责村委和片区的大面座谈交流,并撰写调研报告;外业组主要负责入户填表,汇总分析。通过天的实地调查,共摸底640户,涉及4个村29个片区2852人。通过选取交通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致贫原因复杂的区域开展调查,抽样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样情况。

一是贫困户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222户,五保户7户,低保贫困户411户。二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因病致贫370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57.8%;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95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46%;因残贫困xx5户;灾害造成贫困xx0户;上学造成贫困108户;缺土地造成贫困xx0户;缺水17户;缺技术100户;缺劳力贫困175户;缺资金贫困20户;缺可持续发展产业84户;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10户。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分类:饮水困难172户;缺粮239户;通路不通畅289户;居住危房20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到20__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二是由于政策原因,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不能列入贫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行动计划有些是针对贫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实上,有些村虽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划分,使得有些贫困村和自然村在脱贫过程中,政策和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三渡村,20xx年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项目,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354户贫困人口1945人,现有卫生室也属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受道路交通差、运输成本高、收购价格低等因素制约,竹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队,群众种植8000余亩竹子,但2个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群众种竹积极性受影响,对通过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六是留守儿童现象,会仪镇现有留守儿童842人,占总人口的3.4%。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大批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以及前途问题,也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不便,这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会仪镇和平村、黄坪村和三渡村3个行政村没有通硬化公路,镇内乡村公路193.5公里,27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一是由于山区环境恶劣,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加之管护机制不健全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会仪镇境内已有乡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于不通公路造成边远山区房屋改造成本增加,农民手中有钱也不愿进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于不通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会仪镇四个村均存在这种情况;四是生活居住地与生产土地之间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区。另一个是水利设施陈旧,一是由于原有的沟渠年旧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约产业发展,比如,和平村群众想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增收,但当地生产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饭,群众对发展担忧,信心不足。二是饮用水无保障,比如,会仪村水排片区安全饮水未全覆盖,现在实施的“爱心水窖”补助为3000元/口,部分群众不能凑足其余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大;再比如,黄坪村茶林片区和三渡村雷家片区部分贫困户未通自来水。

(二)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

(三)子女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据抽样调查了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抽样贫困户的17%,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支出15000-xx0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四)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和平村、黄坪村无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7

农村扶贫工作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实施我市 创业富民、创新强市 的决定,加快推进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十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 等系列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市政协把农村扶贫工作列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并成立调研组,于今年2-6月份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市、县联动的方式进行,庆元、云和县同时开展。调研组在认真听取市农办等10个部门有关农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通报的基础上,先后赴遂昌、青田等6个县及乡镇村,全面了解了各县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近年来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建议,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还于5月26日召开了委员约谈会,征求部分委员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 真扶贫、扶真贫 ,以实施 三大工程 为载体,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不断推进扶贫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20xx年市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奔小康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20xx年9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具体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的明确要求。从20xx年至20xx年连续5年,市委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尤其是20xx、20xx年分别出台了市委1号文件《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和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丽水市发展来料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人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广小额贷款支持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全市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奋斗目标、扶持政策、工作举措,对指导我市扶贫工作,确保扶贫实现预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因地制宜,狠抓 三大工程 ,不断深化扶贫工作

全市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农民异地转移等 三大工程 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到20xx年底,全市欠发达乡镇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81.9%,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72.2%;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通村率达到76.6%;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58.74%;实现贫困家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和高中段免收学费、代管费;积极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户 走出去 输出去 考出去 ,拓展创业空间。通过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从20xx-20xx年底,全市已累计建立下山移民小区166个、点189个,安置下山迁移农民3.78万户、14.28万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到20xx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从20xx年底的18.1万人减少到8.5万人,净减9.6万人,加上4万低保人口,全市低收入农户脱贫或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为75%。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3元,比上年增长13%,增加504元,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部门协作,结对帮扶,不断促进扶贫工作

部门各尽其职,深化项目引导,增加农民收入。5年来,全市欠发达乡镇实施开发农业和产业化扶贫项目2580个,投入开发资金5.57亿元,各级财政扶持资金7269.8万元。新建农业基地56.9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1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4家,覆盖行政村1441个,带动农户11.7万户。全面实施 一户一策一干部 和 一村一计一部门 帮扶机制,通过单位结对村、干部结对户的办法,把帮扶工作做到村、做到户、做到人。20xx年,全市31421名干部结对33761户低收入农户,资助资金1217.4万元,帮扶项目10590个,项目资金2032万元。同时,不断深化 六个双百 活动,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合力共建新农村、合力扶助低收入农户。20xx年,百家民营企业扶百村结对帮扶115个村,落实帮扶资金1369万元。1055家文明单位与940个村结对,落实帮扶资金533万元。55名侨胞、27个侨团结对帮扶76个村,共捐资761万元。青田县还开展 百个侨团助百村 千名华侨扶千户 活动,共有327名华侨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共落实帮扶资金81.2万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全市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制约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外在因素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立地条件差、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市耕地量少、块小、分散,而且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己年久失修,制约了我市农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二是特色产业扶贫水平较低。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设备差,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全市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约,专业合作社组织从事种养业的比例高,粗放经营的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少,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单一。城镇产业规模小,三产业发展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难以让低收入农户从第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下延伸不够,低收入农户对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对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明确,致使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对接,加之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共文化体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影响了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六是一些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无法带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制约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也不少。扶贫工作要靠 内治外帮 , 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才能抓住扶贫工作的 牛鼻子 。目前影响他们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一些低收入农户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模式,离开土地的脱贫致富能力较弱,有的仍未摆脱 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养鸭为了找点油盐钱 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都很低。二是由于受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一些低收入农户生产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传统的自然习惯,部分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差。三是部分低收入农户 等、靠、要 思想较为严重,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过去长期实施 送钱、送粮、送衣 的扶贫方式,致使一些地方的低收入农户产生了靠政府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失去了改变贫困的信心,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 志气 贫困。

扶贫的方式方法还需改进。一是强调经济的多,重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少。有些地方往往强调的是增加 物 的因素,而忽视 人 的因素,一谈到扶贫就强调加大资金投入、发展项目等等,对于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不够。二是缺乏对症下药、分类指导。有些扶贫资金、项目,采用平均分配办法,直接影响了扶贫的效益和效果;机关干部在帮扶中,下去的人多,但帮助分析贫困原因、指导脱贫办法的少;在帮扶措施上,有些地方对不同类型贫困户缺乏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的办法不多、措施单一。三是有些地方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反映在一些基础数据上,包括低收入农户、低保对象的确定,有些就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不够准确、真实、可靠。比如有些贫困户是由于家庭成员不承担或少承担赡养和扶养义务造成的,但这类情况在一些地方仍把他们列入扶贫对象,以致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尽科学合理。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诱发新的债务。如下山脱贫中,生活在偏远山区的部分农民由于自然条件差,致富门路缺,原始积累少,而异地转移成本较高,农民除了政府补助的部分之外,自己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特别是低收入农户难以承担,导致部分下山移民负债。又如康庄工程对村级配套资金要求较高,我市地处高山的村级经济一般都较薄弱,有的村由于实施康庄工程导致村集体背上了债务,甚至有些村还存在因筑路而返贫的。二是资金渠道多头分散、门槛高,受益难。据了解,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资金也不少,但这些资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规划、实施、验收不好统筹协调,增加乡镇村的操作成本、农户的生产成本。其中很多扶贫项目资金都是以 以奖代补 的形式下发或申请条件要求较高,而低收入农户由于无资金、无能力进行启动实施,根本无法争取项目资金,所以扶贫效果收效不大。再是有些规划项目不尊重群众意愿和不切合实际,有的地方农民想做的项目,相关部门没有规划,就不能申请扶持资金,而部门规划的项目不一定适合在当地实施,但为争取资金又必须申报,最终效益不好。三是低保扩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低保 提标扩面 将能更有效解决农村最低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但 提标扩面 下达比例指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低保对象难确定。由于分配到乡镇、村的指标是固定的,造成部分农村出现 粥少僧多 或者 粥多僧少 ,引发农村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部分乡镇因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落实,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落实不到位情况。

扶贫的机构、力量有待加强。一是扶贫的主管机构不健全。目前市本级和大部分县(市、区)扶贫办没有独立(青田、云和除外),大多与农办或农业局合署办公,而且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或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二是扶贫的资源、力量有待整合。扶贫工作要求多部门协作,但当前的协调主要在资源动员上比较有效,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部门间的协作明显不足,形成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很好地将部门的资源、资金整合运用,形不成合力,造成各方面都在抓,而各个方面又都出现资金缺口、项目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而且多数县(市、区)缺乏统筹兼顾、有效整合的机制,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对策与建议

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市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理清思路,加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市委[20xx]1号文件的同时,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抓住扶贫关键环节,用统筹的眼光看扶贫,综合的手段抓扶贫,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

一是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需要,统筹规划,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林生产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

二是狠抓农民异地转移工程。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生态移民的决定,把高山远山立地条件太差的农户 请 下山。充分考虑就近就业、就医就学等各方面因素,选准移民点(如工业区附近、中心镇等),做到 搬得下 稳得住 富得起 。要提高低收入农户特别是特困农户搬迁的补助标准,以及搬迁后的帮扶工作和后续管理工作,降低移民户的搬迁费用。

三是进一步规范扶贫对象的审定。扶贫对象的确定必须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规避人情因素,确保准确、真实、可靠,把真正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纳入建档立卡对象,扶贫项目与低收入农户对接到位。

四是加强扶贫分类指导工作。要继续向开发性扶贫、救济性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管齐下的方式转变。要积极开展信息帮助、产业扶持等开发性扶贫。目前我市贫困对象中近三分之一是老、病、残等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适宜 造血式 的扶贫,对这部分人员应纳入政府低保救济。要进一步做好低保 提标扩面 工作,尽量减轻乡镇的负担,对欠发达乡镇要给予特别的照顾,以更好地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明确责任,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完善扶贫工作组织。市本级、各县(市、区)要尽快建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扶贫工作机构,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市、县、乡、村及相关部门的扶贫责任,明确目标任务,贯彻好 以人为本 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方针,帮助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落实 一把手 负责制,统筹抓好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做足 农 字文章,加大引导、指导、帮扶的力度。

二是加强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扶贫工作力度。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是基层扶贫工作的生力军,要强化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责任。乡镇扶贫工作要有专门组织、专人负责,协助村领导想办法、抓落实,发挥好基层扶贫的主体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县主管部门和帮扶部门的责任,扎扎实实协助乡镇党委政府搞好扶贫工作。

三是建立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准确评价扶贫工作的成效,努力避免以表面的数字统计成果取代实际增收效果,用考核促使 真扶贫、扶真贫 落到实处。

政策扶持,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渠道

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大力促进信贷扶贫,增加低收入农户增收实力。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政策。在用足用活现行上级扶贫政策的同时,继续努力向省委、省政府争取扶贫政策和补助资金,对一些不尽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要在深入调研研究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二是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为加快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引导农民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户应给予特别优惠政策。三是全面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形成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等贷款方式优势互补的格局。积极探索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新模式,扩大贷款范围,开展农村社区资金互助组织的试点。鼓励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个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提高素质,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能力

扶贫先要 扶志 和 扶智 ,才能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首先要典型引导,增强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要从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典型中,发现规律,汲取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要大力弘扬基层群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社会环境,建立奋发图强、勤劳致富的激励机制,增强广大低收入农户勤劳致富的光荣感。其次,坚定不移地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科教扶贫。要紧紧抓住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和产业科技含量,深化科教扶贫。要引导低收入农户积极参与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在利用培训基地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采用流动式培训、乡村培训等灵活多样方式,尽量方便群众参与。以科研院校为依托,引进人才和技术,采取 请进来、送出去 的办法,引进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定期邀请专家、技术人员为低收入农户讲课、传经送宝。要认真组织好农民职业实用技术培训,本着 实地、实用、实效 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努力使每个有能力脱贫的贫困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要充实县乡农技推广队伍,完善技术服务手段,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低收入农户使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辅导。

科学帮扶,完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从愿意为村里作贡献的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能人中培养村干部,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对他们加强政策、法规、技术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增强其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重奖优秀村级干部,激励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作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要予以表彰奖励,提拔重用。

二是积极推进互惠式产业扶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业主、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基地,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在方式上,多扶持与扶贫项目相关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低收入农户签订生产合作合同,项目主管部门与龙头企业签定产业扶贫合同,项目风险由企业承担。当企业保证了低收入农户的利益、实现了预期的增收目标时,项目主管部门及时给企业兑现项目资金,使低收入农户利益得到充分保证。

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卫生事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继续落实农村低保五保 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救助、残疾人扶贫等救助政策,确保特困群众的困难救助落到实处。要建立贫困群众法律援助机制,及时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四是不断改善结对帮扶机制。要根据 真扶贫、扶真贫 的要求,做实、做细结对帮扶工作,切实构建有效的 一户一策一干部 和 一村一计一部门 的帮扶机制。要提倡和鼓励送项目造血的长效办法。真抓实干,通过领导联系、单位结对、企业帮扶,突出到村到户,注重分类指导,真正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8

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贫困村的xx市xx区xx镇xx村今年继续被确定为自治区安监局的帮扶对象。受党委、政府的重托以及自治区安监局领导的信任,我于今年3月底到xx镇xx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一到任以后在xx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镇党委、政府领导和xx村“两委”班子座谈,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定点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南部,面积x平方公里,距xx市xx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集合村相连,南与那银村接壤,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辖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户、百苗、平利、六烟、那华、那马等1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52户2745人,其中瑶族6个自然屯,瑶族人口1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4户,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总面积2.2万亩,耕地4031亩,其中水田1201亩,旱地2830亩;有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油茶成林面积3000亩、八角800亩,杉树成林面积10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农作物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农资商品服务部3个,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村属地界内无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去年开始有区直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驻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20xx年,xx村人均纯收入x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一是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20xx年全村进厂原料蔗约9100吨。二是养殖业,全村现存栏生猪800多头,耕牛90多头,有年均一万

元以上收入的养殖专业户15户;三是运输业,全村从事运输业的6户,大小运输车6台(含1台客运车);四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农闲时到或附近地区临时务工。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xx村在那户屯设有一个村中心小学和在六合屯的一个教学点(仅一年级),全村一至五年级在校生199人,六年级学生全部送往xx镇中心小学完成6年级教育,并在xx镇第一中学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304人,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内各有一民办幼儿园,入园入托人数分别为30人和18人。

(三)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05人,参合率达到97%;20xx年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1321人,参保率75%。全村60岁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养老金。

(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部综合楼是集学习文化、教育培训、办公接待、医疗卫生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建于六烟屯,处于至xx镇公路路边,为一栋两层建筑面积为160m2的砖混结构建筑,内设办公室、计划生育室、培训室、医疗卫生室、文化室、会议厅等,卫生医疗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全村主要通屯道路共7条13.2公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村部至百苗屯650米通屯路已完成硬化工程,进一步是屯内道路的硬化及美化工作。六烟、那幸屯的屯内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至公路到六合屯的通屯公路基础实施以及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到百拿屯的通屯盘山公路已开通并铺上砂石,新建桥梁一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其余村屯道路无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为2-3米,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二是水利灌溉设施还相当薄弱。全村共有水利渠道8条12公里,灌溉面积1200亩,主要水源来自平禄水库,只有1条4公里水利渠道达到“三面光”标准;其余包括那母、百秀、六烟、那马、六合、那华等屯的水渠还是许多年前依田埂开挖的水沟,日积月累了大量淤泥,大大限制了灌溉水流量。三是通讯设施不完善。全村11个自然屯均通电、通电话、有手机信号网络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但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停电和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好,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有较好的控制。

(七)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副支部书记1人(兼任村委主任),支部委员3人(2人兼任村委副主任);村委会6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各村民小组的经济能人,能吃苦耐劳,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双带”的能力。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49人,其中有女党员16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xx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人民群众生活都在温饱线下徘徊,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村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由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各村屯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合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村屯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家户排水(污)沟独立不联通,有的家户直接把污水排到路上,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29

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笔者作为农发行零陵支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就零陵区富家桥镇王何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王何村是零陵区列入建档立卡的41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xx年全村贫困面为28%,目前下降到19%。该村属南岭山区,耕地面积580亩,人均耕地约1.4亩,有5个村民小组114户40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70人,常住人口300人约占总人口的73%左右,大部分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王何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7%以上。20xx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70%、养殖业收入占10%、务工收入占20%。

二、调研过程

此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集中调研。笔者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王何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10户典型贫困户,之后又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王何村及32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

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32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王何村20xx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12人,20xx年脱贫10户30人,现有贫困户22户82人。

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

第四阶段,集中办理。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医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癌症、心脏病、心肌梗塞等疾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32户贫困户112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25%。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8%。

(三)要素缺乏致贫。

一是王何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

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

三是因打工意外致贫。该村一名年轻人在外打工因意外左手被机器卷入轧断,现左手截肢,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致贫。

四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关于扶贫调研报告 篇30

根据市第一书记工作安排,由xx县第一书记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x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x个,占全县总村数的x%;现有贫困人口x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x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x个贫困村、x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x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x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x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xx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

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x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x个驻村工作队x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六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