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汇编三篇】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通用3篇)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 篇1

当代大学生是如何定义信仰的?我们是否有信仰?我们是否需要信仰?我们这一代大学水果真处于信仰危机的时代吗?针对这些题目,我和另一位同学于20xx年5月18日至20xx年5月27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中国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本群体的信仰现状认知、个人信仰现状、对信仰的需求认知及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并以此较深进的思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题目。

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问卷107份,有效问卷107份,有效率100%。针对回收的问卷,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作总结分析如下。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本群体的信仰现状认知

(一)总体信仰现状认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过半确当代大学生觉得我们正处于缺乏信仰的时代,23.36%的被调查者则持反对态度。但是当我们问及“你是否有个人信仰”的时候,却有53.27%的人做出肯定回答,而有19.63%的人回答说没有个人信仰。从此处我们发现,这两个题目的答案是互相矛盾的。当过半的大学生正面地回答自己是有信仰的时候,却有过半的人在不知道这种现状的情况下表达了自己对当今大学生缺乏信仰的现状的担忧。这多少是受到了当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片面评价的影响,以为当今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已失往了心中的信念。

(二)大学各年级的信仰现状认知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们,有信仰的占了44.44%,无信仰的有38.89%,而回答不知道的有16.67%。对比二年级,48.98%的学生是已经有自己的信仰的,比大学一年级的多了4.54%,无信仰的占34.69%的比率,也可以看出是有所下降的,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仰的则也下降到了16.33%。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中,表示自己是有信仰的竟上升到了77.27%,比大学二年级增加了28.29%,无信仰的也忽然下降到了18.18%,这时只有4.55%的学生是不知道自己有无信仰的。有这些数据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个人信仰的比率也持续升高,而没有个人信仰的学生比率及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学生比率则持续下降。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经验的丰富,当代大学生会渐渐地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信仰。刚开始上大学,学生暂时还没找到目标,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他们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什么对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他们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当代大学生自己都以为我们这一代是缺乏信仰的一代,根据上述数据,我们是否可以推翻这么一种社会偏见和怀疑呢?

实在我们也不可以怪社会对我们的偏见和不信任,连我们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社会有怎么看到自信的我们?

(三)有个人信仰的学生的信仰现状认知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以回答“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从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觉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信仰的竟占了57.89%,持相反观点的只占到22.81%,而有19.30%的人是不知道我们大学生是否是普遍缺乏信仰的。

有个人信仰的人,却觉得整个中国社会的大学生是缺乏信仰的,这是否会使他们自己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呢?而偏偏在我们的中国大学生中,有过半的大学生是拥有自己的信仰的,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自己误会了自己。

二、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信仰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总体信仰现状

在更深进的调查中,我们提出“你的信仰大致属于哪个范围”的选择题,通过数据发现,当代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有4.67%,信仰主义的有14.02%,信仰人间之爱的有30.84%,信仰某种关乎自己的利益的有7.48%,而明确提出自己信仰的是金钱的有0.9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心中是有信仰的,但是部分人又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信仰限定为某一个名词或概念。信仰人间之爱的人占了最大的比率,由此可见,很多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圣贤的主张、某种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而是对人间真情的积极态度。极少数的学生提出自己的信仰是金钱,如此看来,多少是受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另一个有相似出发点的题目中,我们从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有40.19%的大学生以为自己可以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最重要的是亲情,25.23%的人觉得自己主要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14.95%的学生的回答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从中我们不丢脸出,亲情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是占有较重的分量的,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将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得到他人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动力,显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

(二)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学生的社会追求

用同样的分类统计方式,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从数据分布可以知道,在选择自己以为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个选项达到了最高的比重——40.00%,比总体分布的14.95%高出了25.05%,让人惊奇的是,“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个选项却达到了20.00%的比重,比总体分布的7.48%高出了12.52%,而“为了更好的生活”的比重却骤降了19.16%。这些数据可以说明,还在迷茫自己是否已经有了信仰或还没有找到信仰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更渴看得到他人的肯定。而同时,他们却没有其他大学生那么重视自我的生活质量,亲情的地位也及不上自己做出的成绩。

由此分析来看,这既是一种欣慰,有是一种悲哀。欣慰的是比起总体的水平而言,他们更乐意为社会服务,而悲哀的是,亲情在他们看来已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求认知

(一)当代大学生总体对信仰的需求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71.96%确当代大学生觉得自己需要信仰,而有17.76%的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一个信仰来追求。另有不容忽视的现象是,10.28%的人做出了“我不需要信仰”的回答。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现状,我们做出了更深进的调查。

当问及信仰的意义的时候,37.38%的大学生回答的是,信仰能够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鞭策自己朝着一个信念前进,使自己不会迷茫,生活布满动力。而20.56%的学生则表示自己并不清楚信仰究竟有什么用处,但在调查中却没有一个人提出信仰是完全没有用的。这说明,学生们都以为信仰对个体并不是完全没有用的,但是有部分人仍不知道或没有往有意识地感受信仰的具体意义,这一点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10.28%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不需要信仰?

由此,从上述数据,我们又不难解释以下这样一个现象:57.01%协助调查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行动上或者思想上是会按照自己的信仰信仰行事的。26.17%的学生回答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还没有意识到在平时生活中是否有这么做。但有16.82%的学生却表示,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并没有在行动上或者思想上是按照自己的信仰信仰行事。由于确信信仰的作用,不少人是遵从自己的选择的。

(二)没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对信仰的需求认知

以回答“没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我们从分类统计中可以知道,在回答“觉得自己是否需要信仰”的题目时,37.14%的学生表示需要信仰,25.71%以为不需要,而回答“不知道”的占了37.14%。也就是说,目前没有信仰的大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迫切地想找到信仰。另外同样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信仰,他们或者在迷茫,或者在犹豫。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样以这些“没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我们发现在他们之中,有45.71%的人并不清楚究竟信仰对自己而言有些什么意义。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影响他们信仰状态的因素。

四、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

由于很多高校都有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我们就此向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题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能在精神信仰上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调查显示,56.07%的回答是作用并不明显,另有27.10%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以为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在高校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有些甚至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思考。

五、总结

(一)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误会

由上述分析看来,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并不是如社会上所说的那样处于缺乏信仰的危机,情况还是乐观的。在分析到具体的信仰趋向时,我们发现,“爱”占了最大的比重,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并不是我们先定的`传统意义上的对圣贤的主张、某种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而是对人间真情的积极态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以为,正是他们的信仰并不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所规定的范围中,导致社会上很多人觉得他们是没有信仰的一代。

社会在发展,人的精神与思想也不断在改变,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主义等范围,而是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不要片面的误会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而大学生自己也需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被社会上被放大的负面现象打击,使态度消沉。

(二)当代大学生随阅历丰富而找到信仰

由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是需要个人信仰的,只要有渴看,就不怕没希看。固然有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个人信仰,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经验的丰富,当代大学生会渐渐地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信仰。所以刚进进大学的学生不必太过担忧自己的状况,当阅历越来越丰富,了解的事物越多,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有一定的能力往追求。

而社会也需要继续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在他们感到迷茫的时候给予鼓励,而不要一味责备,帮他们一把,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信心。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一定不会让社会失看。

(三)站在信仰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价值倾向的特殊性

“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以为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个选项达到了最高的比重,比总体分布高出了很多,而出乎意料的是,比起总体分布而言,有更多的学生倾向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个现象比较特殊,站在信仰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倾向有不容忽视的独立性。表现为更倾向于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更渴看得到他人的肯定,但是亲情在他们的心中却显得没自我价值重要。这不得不说是受到了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有待观察研究。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社会误解,要尽快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真实的信仰及思想,能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整个调查显示的数据呈现出一种较为乐观的现象,但当代大学生出现的部分题目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 篇2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相当庞杂,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祖先崇拜,内含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其中牌位崇拜又分家内崇拜与祠堂崇拜;

(2)神灵崇拜,内含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

(3)岁时祭祀;

(4)农业祈仪;

(5)占卜风水;

(6)咒符法术。

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它与古人相信祖先死后灵魂不死,并会变为鬼神保佑后代有关,其中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与其有关的崇拜活动有祭祀,包括立宗庙、祠堂、牌位等,还有一套烦琐的祭祖礼仪。祖先崇拜的主要指向不是鬼神,而是人事,其作用是在表达对先人追思的同时,调动家族成员间的情感与道德。

神灵崇拜源自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它包括自然崇拜与精灵崇拜两类。在我国民间自然崇拜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所谓日神、月神、风神、雨神、雷公、山神、河神等;而财神、喜神、药王神则属精灵崇拜的范畴。

岁时祭仪是民间流行最广,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信仰活动。现在流行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这一信仰有关。岁时祭仪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春节代表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诸事如意的企盼,清明扫墓寄托着对故人的追念,九九重阳则溶入尊老敬老的美俗。

农业祈仪是围绕着与播种、收获等生产活动有关的节气进行的祭祀活动。它最初可能与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感到畏惧有关,但不可否认,其中更多地表达了祈求收获,盼望富足的美好心愿,这一民间信仰行为千百年来在以农业为本的中国社会,一直发挥着指导农民适时播种与收获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其在提醒农民按节气的变化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不误农时方面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占卜风水是一种近乎巫术的活动,一般分“阳风水”和“阴风水。”所谓“阳风水”是指人间各类建筑的风水,“阴风水”则指坟墓的风水。民间对风水的崇拜,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是人们相信风水流向能招致祸福的观念所致,它是早期人们科学知识匮乏,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的表现。当然在这种民间信仰里也隐含着规避灾祸,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符咒法术是借助神力进行法术的民间信仰活动。符文通常用朱笔抹在黄纸上,形如涂鸦,咒语则古怪荒诞,不知所云。至于法术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荒诞不经。

从上述民间信仰体系可以看出,我国民间信仰崇拜没有明确的教义、划一的仪式、严密的组织,呈现出多彩多样、纷繁复杂的特点,有独特的行为特征,这就是:原始性、多样性、农事性、人性、功利性等。民间信仰还具有群众性、民俗性、松散性、海外性等特点,使得民间信仰成为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

民间信仰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着数千年所形成的深厚积淀,在农民的生活习俗中有着深广细微的渗透。

村落生活是乡村农民在乡村空间里随习俗形成的一种生活式样。它是与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相对的一种生活方式。乡村社会及其成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应的生活方式也是变化与发展的。它在古代、中世纪、当代、当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差别极大。今日乡村农民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的同日而语了。同时,即使在同一时代,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乡村社会发展情况十分不同,在它们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方式也就极有差异。总体而言,乡村生活方式有如下几个特点:

(1)“乡土”性。

(2)个体差异较少、同质程度很高。

(3)有较高的封闭性、变化相当缓慢。

(4)崇尚吃苦耐劳与生活简朴。

哈维兰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为了满足那些社会和人类心理上的需求。”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千百年来,不同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他们把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生现象作为自己的使命,扮演着现实人类精神生活导向的角色。民间信仰同样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民间信仰杂糅了儒佛道三教,除此之外,还包括历史上诸多的现实人物,诸如关羽、秦琼、岳飞等深受民众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变成了民间的神。更有各地因其民俗而随意创造出来的地方神,多到无法胜数。有些形成了民间宗教组织和宗教结社,其核心内容是对劫难将至的信仰。

中国民众的祭祀活动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在日常生活中,民众祭祀土地、城隍、灶王以及各种自然神的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求诸庇护及免灾,可能也有预备“人情”的用心。如果鬼神世界是取材于现实世界的,是对现实世界反应的话,那么就可以理解,下层民众其实是处于对官府的不信任、处于无望或对人生的无奈才求助于鬼神的帮助。民间信仰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和延续之后,仍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非物质文化保护为民间信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保护、保存人类思维的智慧和结晶。

中国要使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作为整体立得住脚,就必须先学会从正面看待所谓的乡村民间信仰。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基本的观念加以清楚的陈述。乡村的“民间信仰”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元价值)在生活实践中的仪式及其表现,从文明早期的天道观、阴阳观、神灵观和巫的观念往后代代相传,经过吸收儒、道、释和其他哲学、宗教的符号和观念,在唐宋时期演化为非常繁盛的内容,历明清而登峰造极。民间信仰经过当代的科学、教育和政治的洗礼、冲击,在当前又复兴出其基本的或者证明有生命力的内容。从国家仪式,到平民百姓在人生仪式、全国和地方性的节庆、面临重大事件或灾异事件的反应,都见证着我们习惯称为“民间信仰”的表现。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人的生活日程,“民间信仰”是大众的信念和仪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专属于没有现代文化的乡民。边缘地方的农民之中观察民间信仰,并不说明它是农民所专属,而是出于一种调查研究上的便利和效率的考虑而已,因为农民更可能以比较直接的方式表现民间信仰。

在传统时代,民间信仰基本上是适应当时的人民、社会和国家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建立相互关系和整体关系的,当然也不乏阵痛性的短期冲突。在当代,我们的民族遭受了外部冲击所造成的民族灾难,在民族自我意识的低潮时期曾经对我们的文化极度失望,悲愤欲绝地予以糟践。如今,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不折不挠的奋斗,我们的民族,包括文化的若干基本方面都幸存下来了,国家也逐渐兴旺起来了,现在是思考如何善待我们的基本文化问题的时机了。在这个大背景下,学界应该诉求一个目标,也就是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

所谓的“名副其实”是要让民间信仰不再被随意地贴上“迷信”标签。近代以来,民间信仰被学者用“迷信”污名化,成为精英阶层、政治权力通过建立贬低民众的话语而驯化民众、领导民众的功利性知识。自然发展状态下的信仰是以神圣之心、敬畏之心为基础的仪式体系,善意和正面的社会功能是其常态;迷信是变异到有害状态的民间信仰,是信仰中一个极端的状态。今天已经过了需要这项污名化技术所生产的知识的时代了。应该通过充分的反思、充分的经验研究来提供一种公共知识,在社会中形成通识:迷信是迷信,民间信仰是民间信仰;迷信和民间信仰之间是一种可能的联系,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知识界和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努力减少民间信仰转化为迷信的可能性,而非以一个“迷信”标签贬损一切民间信仰。

所谓的“归其本位”是要让民间信仰不被恶意利用。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可资利用的时代。信仰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也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为了大多数人有更大的机会过一种幸福的当下生活,应该有民间信仰一席之地的方面,就应该将其归于民间信仰;应该归于科学技术的方面,学界和政府有道义为民众提供应有的科学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民间信仰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就真成迷信了,甚至成为黑道、邪教的帮凶了。这是要认真对待的。我们希望,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感召下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在我们的共同体之中让民间信仰和科学技术各就各位,让民间信仰更好地成为积极的公共意识的组成部分。

四、民间信仰研究走向

首先,该视角涉及我国现当代人思想文化研究中一个正在开拓的新领域。从此拓展、深入研究,有利于人文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在现当代对民间信仰的关注和研究,专著文章,还是时而可见。民间信仰内容庞杂,有俗信,如生肖属相、祖先崇拜、龙凤崇信,也有迷信等不乏负面的东西。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精神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然而,民间信仰在现实中,是和我们民众的世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独特的信仰形态。它既是信仰,又是生活,是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相。

其次,民间信仰是与宗教不同的信仰形态。我们华东师大教育部文科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有一个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于XX年暑期实施社会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31.4 %。如果按照我国现有的人口比例来推算,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大陆具有宗教信仰的总人口超过了3亿。且不论这数据是否需进一步调查验证,其人数众多是无疑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仰宗教”,可以做进一步推敲。因为,我们在各地考察调查中发现,广大农村民众说自己或他人“信佛”,实际上,此佛大抵不是佛教之“佛”,而是民间杂神而已。或者,如周氏兄弟周作人、周树人(鲁迅)早年所言,中国人大多是信道教的,懂得了中国的道教,就懂得了中国人的国情。这里所谓的道教,在民间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道教,而是民间信仰罢了。总而言之,民间信仰在民间影响极大。一般而言,它不受宗教的约束,也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现实生活中,它与民间民众日常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如盖房买房、生老病死、养育嫁娶、读书上学、外出行商、打井造桥、种田捕鱼等等纠缠在一起,并有意无意地规范制约人们的言行走向。在世俗的生活中,民间信仰极大地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和人生观。民间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对民众生活有害。因立场观念的差异,时代的不同,实际危害的程度和个人的感受有所差别。民间信仰中蕴含的民间权威文化符号和信息,具有不同于法律的法约力量,其合理适度的流行、应用,往往与遏止人性的劣根性,促进人性的良知,保护生活生产的生态环境,祈求人生福禄寿、美好幸福等生活目的相联系,内含有利于现实民众生活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维系社会规范,促进社会稳定,改良国民性等方面,具有政府行政管理无法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剖析,可以为我们当代思想文化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

其次,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实际的意义。

本研究的新思考是我们在长期相关的田野考察研究积累中提出的。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如上述所说的对民间信仰本身和民间信仰与文艺或科学等之关系的研究。在有的村落、家族、庙会、仪式等的研究中,有所涉及,另外,学界也有一些与本研究走向较为相近的文章发表,如乌丙安《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概念》,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作用》,张鸿石《论传统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文章中不乏一些对策和卓识,对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启迪。

总之,这一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民俗学的立场,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之上。以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的文化材料为基点,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多学科的观照,综合运用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问题作理论分析。民间信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将会经历不断的熔铸,从而找到存在和延续的途径,继续为中国农民提供有意义的解释空间和精神家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 篇3

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

一、在是否信仰宗教问题上:

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人选择了不信仰,而只有15.38%的被调查者选择信仰宗教,其余的被调查者则是半信半疑或者是说不清楚自己的状况。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被调查者在回答“不信仰”时十分干脆,而在回答“信仰”时则显得有点犹豫,并且回答“信仰”的大多数是来自少数民族的同学或者是国际友人。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宗教在广大中国学生中还有存在的可能和空间吗?就调查情况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对于宗教这个东西还是没什么兴趣的,也基本不会产生信任,也更不用说到信仰了!!!分析原因,我们觉得有如下几点:

1、环境因素:我们的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汉族人,在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中,我们几乎很少能够看到宗教身影的存在。并且与少数民族以及国外人相比,我们的父母、家长以及亲人里面也很少有信仰宗教的人,因此,在从小的大环境里,我们一直没有过这个宗教意识!!!而对于少数民族以及国外人来说,他们几乎是从小就开始接触与宗教有关的一些东西,宗教也是像一颗种子一样从小种在他们心中,这就直接影响他们日后对宗教问题的看法。

2、教育因素:在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里,宗教一般是与迷信放在一起,这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宗教就是迷信。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一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于是,自然而然的,大家都会形成一种错觉:我们要学习科学,反对迷信,反对宗教。

3、政府政策:国家对宗教采取的是信仰自由政策,对于宗教活动则是“三自”方针,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并没有鼓励或者是激励大家信教的成分,相反,给人的感觉是政策有点紧!这也导致一些大型的宗教活动也无法更好的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考虑到这些东西后,我们就一致认为信教与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共同决定的,具有历史性!我们还大胆预测:随着科学的普及打的社会、家庭环境的逐渐变化,宗教将会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直至消失!

二、在信教的主要原因问题上:

统计数据显示: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分别是: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家庭因素影响其次则是追寻自己的信仰,受境内外传教者影响。而“社会上宗教活动影响”以及“遭遇过人生挫折”这两项则没有人选择。由此我们分析宗教对于信教人而言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精神寄托和一份心灵的安慰。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信教的第二大原因也可以作为我们在上一个问题中的预测,即:随着科学的普及打的社会、家庭环境的逐渐变化,宗教将会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直至消失!

三、在是否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识问题上:

统计数据显示居然只有9.62%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了解”,而高达75%的人的回答是“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由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主要调查采访的信仰宗教的人,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令我们大吃一惊。之后我们迅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一个分析是:这个是由信教原因决定的。在上个问题中,我们分析了信教原因的数据,其中最主要的是“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家庭因素影响”。

我们认为,在这两个主要原因的影响下,一些人仅仅将宗教当做一个精神寄托或者是心理安慰,因此他/她就不会去过多的关注于那个宗教本身的基本知识,宗教对于他/她而言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而在家庭因素影响下的人则主要是仅仅由于家人信教,宗教也跟着信,真正关于宗教的知识也不会去过多了解,信教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是他们的一个有点盲目的跟随!从而在这些信教的人群中,真正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识的比例就很少。

四、在宗教对自己影响的问题上:

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宗教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宗教对人的影响很大,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说明在我们周围,大多数人都没有受宗教的影响。首先要说的是,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没有宗教信仰的。所以,这样的结果也是在情理之中。

现今很多中国人说到宗教信仰,就觉得很敏感。其实,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不会大规模信仰某些宗教的。当然,有些宗教比如道教,佛教在中国流传很广,但也没有象西方历史上那样信仰的那样疯狂虔诚。

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教从来没有说是凌驾于统治阶级之上的。而在古代西方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宗教都凌驾于统治阶级之上,有相当长的时间里至少跟统治阶级平起平坐。只有俄罗斯的东正教比较特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传统俄罗斯社会里东正教的地位是很有影响力的。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佛教,道教对中国皇权来说只是一个地位很低下的没有多少政治影响力的服务工具而已。

随着中国社会进一步的自由,开明。西方的一些宗教对中国人影响开始多起来,有些中国人有些忧虑。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很难对中国人有多大影响。以西方基督教为例,早在中国的唐朝,基督教就流传进来了。当时基督教的一支教派传到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景教。想想看,当时唐朝的中国人都没有让基督教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现在的中国人更自由了,也不必担心西方基督教会对中国怎样。

而且,即就是传了进来,有很多人信仰。也不会对大多数中国人造成多少影响。古代的中国人对这些传进来的宗教都不会象古代西方人那样把宗教运动搞的那样疯狂虔诚,发动宗教战争。现代的中国人就更不会了。因为中国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有宗教信仰的传统社会。中国人绝大多数人也不会象西方那样为了宗教信仰而完全脱离现实利益社会。

所以,中国人对宗教信仰是不会感兴趣的,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小。

另一方面来说,一直默默无闻的道教清静无为,佛教与人为善,儒家谦虚谨慎的思想虽然很少有人提及,但是中国人的行为处事当中却是无形中是与其相合的,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了中国人传统的一部分,我们不用信教,因为我们本身的传统习惯就是我们的信仰,尊重我们的传统就是尊重我们的信仰(。

五、在对信教问题的评价上:

调查结果如下图:

在说明宗教的影响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世界上三大宗教的思想:

基督教认为,人在现实物质世界是有罪的,而现实世界也是有限的,人的肉体和人生是短暂的,最终都要死去,但人的灵魂则要永存,世界末日迟早会到来。人死后其灵魂将根据生前的所作所为由上帝决定上天堂或下地狱,这叫末日审判。你这个灵魂只要做过坏事了,不管你肉体是用什么方式灭失的,寿终正寝也好,暴毙他乡也好,你的灵魂终究逃不过末日审判的。

佛教讲的是轮回,鲁迅笔下的那个祥林嫂早已告诉我们她的看法了。“祖上积德”和“缺八辈子德”是深受佛教影响的中国人在得到好处或遭受灾祸时常说的话。说白了,就是你做了坏事,下辈子是要遭报应的,或者,你这辈子积了德,下辈子就会好过的。一个轮回解决问题,不存在永世不得翻身的顾忌。

x斯兰教呢,讲的是现世现报,早先做了坏事,只要你不再做了,晚年净身潜心念经,就可以让灵魂升天,死后照样到天上过好日子去。还有更加方便的捷径,你看看麦加那些争先恐后朝靓的人们吧,去过之后,你不但无罪了,你还是个受人尊敬的人呢。

首先是对宗教总的看法:

一、宗教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理念(不是理论),是感性的东西,不能用理性去分析,一分析它就完了。所以说它应该更像是信教人员的一种期望和寄托。

二、信仰一个宗教既不是一件伟大的事,也不是一个可耻的行为,因为人人都有幻想和期盼的权利,人人也都有不去幻想和期盼的权利。

三、不信教的人谈论宗教,或者信此一宗教的人谈论另一种宗教,是危险的,我今天就是在冒险,因为我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别的主义信仰。

从我们小组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四成的人认为宗教有助于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成多的人认为信教只是个人的私事、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这是由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信教的传统决定的。多于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不清楚,他们并没有接触过或者深入了解过宗教。

六、在是否赞同“人是离不开宗教”的问题上:

从三维饼型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人是可以离开宗教信仰的,其实我们从平常生活中就能得到结论,就是一般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快节奏的生活,大家都忙得甚至连信仰的时间都没有了,另外另一个起决定性的因素是,本身信仰宗教的人比较少,加之没有一定的宣传人员,宣传路径或设施,所以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接触过宗教这个东西,所以又一半左右的人觉得宗教信仰是空的,也就是挺正常的了。

七、在对宗教的认识上:

从条形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确实如此,就像在中国,少林寺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很少有人会跟那些和尚一起信仰佛。另外,对于宗教而言,本身虽然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但是从当今的社会人们对宗教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相对历史而言,宗教起到了的更是一个以其文化来影响现在化大千世界的作用。当然还有极少数的人会觉得宗教是对现实生活颠倒的反应,这显然只会是那已经看破红尘或者是对现实社会极为不满的人才会有的。

八、在是否有去过宗教场合的问题上:

从表上可以看出,表示去过宗教场合的人几乎是百分之百,同时我们结合上面对于人是否能离开宗教还有人是否去过宗教场合的分析显示,我们可以得到大多数人去宗教场合只有一小部分人是真正去信仰膜拜的,而更多的人只是为了去体会宗教所流传下来的文化气息,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去凑个热闹。

九、在去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原因问题上:

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去宗教活动场所的原因是参观游览或者是祈福,而真正去参加宗教活动的只占了11.54%。这个数据与是否信教问题的数据比较类似,因此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是否信教直接决定着人们去宗教活动场所的意图;而人们去宗教活动场所的意图也直接反映了其是否信教!

十、在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问题上:

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接近半数的人是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宗教知识的,而通过家庭教育,人际交往和其他途径均占15%左右。在中国这个宗教氛围不是很浓的地方这个结果似乎在情理之中。

十一、在关于国家应采取何种态度对待宗教的问题上:(我们得到的结果,如图:

数据显示:接近半数的人认为国家应该顺其自然,三成的人认为应该保护宗教信仰。

原因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思想之外,或者更确切地说自从春秋战国孔子提出"神道设教"思想以来,宗教信仰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这样,宗教信仰并没有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人们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通常和宗教没有任何关系.但另一方面,人们在精神生活上,还是对宗教信仰有需求的。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其基本内涵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个人的私事。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

下面是我们调查的统计结果,我们将前四个调查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打钩)

1、您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1)信仰口(2)不信仰口(3)半信半疑口(4)说不清楚口

2、您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

(1)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口(2)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口(3)各种传媒的宣传教育(包括电视、电影、报纸、电台等)口

3、您是否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选集或全集、毛泽东选集或文集以及邓小平文选或年谱)?

(1)读了大部分口(2)只读了一小部分口(3)只是在写论文时翻阅过口(4)没读过口

从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会感觉很矛盾。首先,马列主义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具有发展性,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下都具有指导意义,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适用。然而我们惊奇的发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学却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同学都是不信任或者半信半疑的状态,这与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理论学习是极为矛盾的。

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部分同学的政治院里和理论学习不够,只沉浮在表面,未能深入研究,这样在判断现实与理论之间就出现了问题。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四分之三的同学承认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种各样形势的政治理论学习。他们还表示如果学校不开设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的话,他们是不会学习马克思的。究其原因,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与就业无关,理论脱离实际,空话套话较多,针对时效性不够强。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其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该如何调整改变也是需要我们多加思考的,只要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见多识广,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马克思理论学习上,那么同学必将对马克思理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真正的了解到它的价值意义以及生命力!

5、您认为共产主义(1)完全有可能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实现口(2)可以实现,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口(3)是幻想,乌托邦,实现的希望非常渺茫口(4)说不清楚口

多数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为世界上少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特别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大部分人通过一定程度的理论学习后对共产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共产主义实现的先决条件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大部分都能够相信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是前进的,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即便前途漫漫,我们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6、您认为对待西方文化应该

(1)全面引进,兼收并蓄口(2)有选择地引进,吸取有益的、抵制腐朽的口(3)拒之门外口(4)跟着感觉走口

对待西方文化,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吸收有益的、抵制腐朽的。但仍有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引进,兼收并蓄。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文化交流必然随之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关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我们不能抱守残缺,坚决抵制,我们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7、您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

(1)希望口(2)不希望口(3)没想过口

当前,由于我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及理论宣传上过多的采用灌输式,很多人都是被动的接受这些理论,本身就对其认识不深,谈不上信仰这个层面。

8、如果你已经入党,请问您的入党动机是:

(1)想为党的事业奋斗,为人民服务口

(2)增加就业优势口

(3)需寻找一种归宿感口

很多人入党出于增加就业优势的考虑,这些一方面与我国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有关,同时很大程度上由于个人的功利化,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调查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以及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我们认为宗教信仰虽然只是一少部分人在某一阶段因某种不明确的原因而选择的精神寄托以及心理安慰,但它还将会在社会中长期客观存在。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宗教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居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它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信仰,顺应时代需要,追求新的卓越,避免宗教迷信方面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的发展、教育的更加普及,宗教最终是会失去自己存在的意义,逐渐消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作为一种真理,其正确性、实践性、对未来的准确预见性都将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认同,并最终被大家共同追寻。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及科学性,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努力吸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作为我们的最终人生信仰,坚定不移的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不断完善其相关理论,使其更具中国性,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建设指明方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