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
一、自然环境
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
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 “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
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
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自然地理上的隔绝,让陕北这块土地上可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仪式,这些已在中华大地几近消迹的活化石般的礼俗仪式在陕北这里却生根发芽,深深地之植根于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陕北大地的黄土中。
1.婚礼
陕北民间的婚礼由择亲、相亲、定亲、送日子、迎亲等五礼组成,前四礼与周秦“六礼”中的前五礼内容相当,而迎亲则增加了许多仪式内容。陕北人结婚一般不喜欢攀高就富,门当户对好过日子。择亲时,传统要通过媒人了解对方情况,但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不通过媒人这一道道了,但择亲还是或多或少地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情况。 经过择亲的程序之后,如果双方应下了,即可进行相亲。一般先是男方主妇到女方家去看一下,如果觉得满意,男方便邀请女方到家里会面,女方看一下男方家住的窑洞、了解一下家庭收入和看一下公婆待人接物如何。男方给女方做饸饹面,如果女方吃了饸饹,就表示答应了,如果不吃,则说明相亲觉得不满意。 相亲就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问名和“纳吉”。经过相亲,如果双方同意婚事,则择日定亲定亲时要请喝定亲酒,男方还要给邻居送礼,成为“和庄礼”,现在年轻人喜欢称为“公证费”。定亲的时候,男方双方要互送礼物,被称为“递把柄”,一般多为金银饰物。定亲之后,双方家长商定结婚吉日,称为“商话”,,送日子那天还要商定彩礼的数量。
陕北人称迎亲为“引人”,有“等亲”和“迎亲”两种形式。“等亲”就是新郎官本人不亲自去接新娘,而是呆着家里等家人和亲友把新娘接回来。“迎亲”则是新郎和迎亲队伍一起去接新娘。启程前每人一般要喝一碗红豆小米粥,寓意和美幸福。出发时,鼓乐手在前,紧跟着的是手捧着10个催妆馍馍的送礼者,新郎在中间,后面是抬着彩礼的帮手。出门时,一般要鸣炮三响,鼓乐班奏乐,一路上不停地吹打。到达女方家之后,女方要过目彩礼,而新年则坐在男方送来的被褥上脱下娘家的旧衣裳,穿上婆家的新衣物。新娘洗漱打扮好后,新娘母亲端来一盆蒸好的饽饽,放在新娘面前,将饽饽一个个地堆放在新娘的周围,此举称为“围饽饽”,寓意多子多福。酒席过后,男方接新娘回去,如果很近则一般步行,稍远则骑驴或者坐花轿,少数较富有的坐轿车。但坐车有一个缺陷,汽车速度较快,难以向路人和街坊邻居展示排场,所以一般汽车进村,新郎、新娘以及迎亲、送亲队伍都下车步行。在迎亲途中如果遇到其他的迎亲队伍,由于当地的路都很狭窄,所以会发生“抢花路”的现象。两支队伍相遇,往往会友好地互换花朵或发夹之类的小首饰,表示互相祝福。
当迎亲队伍进村,路经一户人家,如果这户人家支持并祝福这场婚礼,则在门前放鞭炮,放的鞭炮越大,炮响越久,则表示越支持。如果迎亲队伍进村,炮响不断,炮声连天,则意味着这一人家在当地声望很高。快到家门时,就会进行“背新娘”仪式。新郎背起新娘往家走,而亲朋好友则戏玩他们,三三两两站在新郎面前轻轻地将他们往后推,或几人成圈,将其围在中间不得动弹。新郎则要努力地冲出重围将新娘背回家,虽离家不足百步,但新郎往往被拖上半个来时辰,直至筋疲力尽,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会累到气喘嘘嘘不得不把新娘放下。以前老一辈的,当新郎把新娘背回家当即进行“拜天地”,但渐渐这一步被取消了,新郎直接把新娘背入洞房。这里的“入洞房”不是行房礼,而是指入新婚窑洞房。在洞房内,由婆婆主持仪式:首先是“抓四角”,新郎新娘争抢预先放在炕席四角下的红枣、花生和糖果等,然后,新娘要坐在炕上,名曰“坐帐”,婆婆新娘又进行一次“围饽饽”,接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婆婆为两位新人“上头”,即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有的地方称其为“结发”。当所有的这些仪式完成,新郎和新娘就喝交杯酒,完后开席。
下面我们将以刘叔家的大儿子刘程飞的婚礼为例子,叙述婚礼的大概过程,以及整个婚礼举办过程中的各项开销。结婚之前,要定亲,定亲的礼金依男方家庭条件决定,刘叔家给了3000元。到了结婚的日子,要给正式礼金,至少是8800元以上。这个结婚的过程还要请来专门的摄像师进行拍摄,记录整个过程,我们也是看着视频跟刘叔他们一起回忆。女方出嫁前,专门请化妆师到家里好好打扮一番,男方要给女方准备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一银(手镯),还要给女方亲戚每人一百(这个也是由家庭条件决定)。男方到女方家里接亲,要用轿车,而且这里的风俗是至少八辆以上。女方在出门之前,要吃十个大馍馍,两个离母糕,在床的被子的两侧,还要各放一个红枣和两个鸡蛋。女方还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刘叔家媳妇的嫁妆有:一台洗衣机,两个皮箱,一个柜子,五床铺盖(男方也准备了四床。这里被子之类的是嫁妆的重点,可能是因为这里冬天寒冷气候的缘故),一个电磁炉。女方还要大肆宴请亲戚。
秋天,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来到田野里玩耍。
刚到田野里,只见远处有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好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凉的秋风吹拂下,金色的海洋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在稻谷的旁边,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歌唱。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继续向前走去。只见雪白的棉花撑起了饱满的肚子,好像在快乐地开放,炫耀着自己的丰收。旁边的大豆多么的饱满呀,仿佛即将要破肚而出了。在风的吹动下,慢慢地揺动,好像在欢迎着我的到来。
在田野的左边,还有一片菜地。芋头已成熟,好像在撑着一把把小伞,遮住了火热的太阳光;丝瓜都已绽开了笑脸,风姐姐轻轻一吹,好似快要跳下地了。
田野的右边,有两棵柿子树。树上那成熟的'柿子,婉如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高高地挂在了树上。风一吹,柿子就“啪、啪、啪”的调皮的跳了下来,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
在田野旁边的小山坡上,枫树的叶子犹如火红色的火焰,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风一吹,枫叶徐徐的飘落下来。踩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在演奏着一首欢快的乐曲。我忍不住弯下腰捡起了一片枫叶,想带回家做标本,在闲暇之余看看它。
啊,秋天的田野,你让秋天变得美丽至极,我要赞美你!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辖区。兴国北邻吉安县、永丰县,东邻宁都县,南部与于都县、赣县为邻,西北与泰和县交界,西南与万安、赣县交界,是一个纯客家人的聚居县,因而客家文化最为典型。
兴国县历史悠久,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里璀璨的民间文化,客家文化积淀极为丰厚。这里有着相当丰富的民俗文化,除了闻名全国的兴国山歌,还有韵味十足、热情奔放的民间灯彩——麒麟狮象灯和耘田花鼓、古朴典雅的兴江古文、充满喜庆气氛的全堂吹,还有古老的戏曲表演,如活跃在庙会祠堂的民间“半班”剧团,以及古老的木偶戏表演等。
为了对兴国木偶戏的生存、传承、变迁及发展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万叶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对兴国木偶戏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希望能为兴国木偶戏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兴国木偶的源流及班社
1、兴国木偶的渊源与发展
关于木偶,可以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门古老的艺术。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篇,有偃师为西周穆王献偶人的故事,应该是有关木偶的最早记述了,但由于历史久远而不足为信。历史上关于木偶的传说故事很多,在兴国县流行的木偶故事中,田公元帅和陈平的故事较为普遍,从这一点看,兴国与福建的木偶戏神有相近之处。
为了弄清楚兴国木偶戏的源流情况,我们对兴国县木偶戏活动较为集中的均村乡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均村乡高溪村庆盛堂老艺人杨振铨师傅的讲述,他们的木偶班子是邻近的万安县传来的,由于他们所在的均村乡过去是万安县的属地,因此这一源流说法应该是准确的,可以说高溪村的木偶与万安的木偶是同流的,但这并不能说清楚其最终的源流情况。
兴国属于赣州辖境,由于赣州地区邻近福建省,而且福建的木偶活动相当频繁,同时福建木偶戏与兴国木偶戏的戏神又非常相似,表演的剧目也相差不大,因此过去一直认为兴国的木偶是从福建来的。这一点从很多方面看,似乎都说得通的,比如两地民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两地木偶戏都以田公元帅、陈平师傅为戏神,两地都有大量的客家居民,特别是两地非常相似的客家民俗活动等。但是我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特别是对当地木偶戏的音乐部分进行调查,最终还是推翻了这个结论。
兴国木偶戏的唱腔音乐以西皮二黄为主,还有部分剧目是唱昆腔和高腔的。当地艺人称皮黄腔为南北路,北路指西皮,南路指二黄○。这一点在兴国的“半班”剧团调查中也是如此,他们通通把西皮二� 根据这个叫法,我们可以肯定兴国木偶戏的音乐与湖南的祈剧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根据《江西戏曲志》记述:“祈剧原名祈阳戏,传入江西后改称楚南调,民间称为湖南班??唱弹腔(艺人称南北路)、昆腔和高腔,但后二者较少,主要是唱南北路??祈剧传入赣南后,对江西本地剧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河班与祈剧合流而变为楚南班??在南北路方面,东河戏有些北路戏唱西皮??由于这些原因,使湘赣两个剧种趋于合流。”
[1]从上述文字看,可以肯定,兴国的木偶戏与湖南祈剧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对于南北路,有的木偶艺人直接称之为“湖南调”,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兴国木偶戏与福建木偶戏密切的关系,最好的解释是:
福建有些地方的木偶戏源自于赣南,再加上两地共同的客家文化以及长期的密切交往,所以使闽西木偶戏深深烙上了赣南木偶戏的印痕。其实这点,叶明生先生早就进行了考证,证明福建的六路傀儡戏中,其中有四路或直接、或间接与江西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一是泉腔傀儡戏,二是闽北大腔傀儡戏,“大腔傀儡戏的音乐,系弋阳腔戏曲声腔体系中的一支,??此声腔约于明代由江西传入闽北及闽西等地,故民间俗称其为江西戏、江西调。”
[2]三是闽中词明线戏,四是闽西高腔傀儡戏。特别是闽北大腔傀儡戏,更是与赣南的石城有直接的关系,“熊氏子孙中有人到江西石城一带祭祖,并学回其祖居地流传的大腔戏??”
[3]。由此看来,当年南戏流传到赣东北产生弋阳腔,并影响到当地的傀儡戏,而这种唱高腔的傀儡戏又沿着闽赣交界的赣东北——赣南一线向闽北、闽西北、闽西渗透,并对当地的戏曲包括傀儡戏产生巨大影响。
2、兴国木偶的班社及传承
兴国县的木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线木偶,当地人称为“提戏”或“吊线子戏”;一种是被称为“蚊账戏”的掌中木偶,当地人也称“端戏”。兴国的木偶戏班子不称为“班”,
2而是称为“堂”,如福庆堂、福兴堂等。
(1)提线木偶
主要流传于兴国县的均村、永丰、社富、樟木等乡镇,特别是均村乡。均村乡的很多村子都有木偶戏班,有的村子还有几个班,这一点在别的地方较为少见。我们在均村乡的高溪村,就了解到该村有满福堂、庆盛堂两个木偶戏班。兴国的木偶戏班,早期一般有六个人,分别是前台二个人,负责木偶表演及唱腔,后台四个人,负责乐队演奏。近些年来,由于年轻人不愿参加,或者收入不高等因素,戏班已减少到四个或五个人,一般是前台二个人,后台二、三个人。不过高溪村的满福堂和庆盛堂可以说是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现将这两个堂的成员列表如下:
满 福 堂 人 员
庆 盛 堂 人 员
从上面两个表中,我们还看到,这些木偶班的成员基本以家族为基础的,这也是我国民间戏班子传统的组合方式,而且过去很多班子是技不外传的。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个班子都有外姓人加入,满福堂的邱建华甚至是邻县万安人,这又说明这些班子已逐步打破了这些旧俗。同时,这些班子的成员都出生于60——80年代,这么多年青人参加木偶班,可以说对班子的传承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种现象在均村乡较为普遍,如石溪村的福庆堂,堂主是谢芳坤,1972年生;茂塅村的万福堂,堂主是杨国鑫,1976年生。
(2)端戏
端戏设备简单,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拉唱耍,全靠一个人完成。端戏剧目丰富,文学性强,题材有人情戏、公案戏,宫廷戏、武侠戏,也有长书大传本的历史戏,此外还有艺人自编、口口相传的讲书本。这种木偶在福建称为“幔帐戏”,读音、含义、表演形式都与兴国的“蚊帐戏”相似。
兴国端戏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某年间,宫庭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出节目参赛。其中,有一位“伙头军”,仓促间只能一人独自演出,于是手端木偶,集生旦净末丑包括乐队于一身,竟然大获成功。故端戏艺人称自己的祖师为“伙头军”。由于端戏艺人集各表演行当于一身,且“民以食为天”,伙头师傅不做饭,其它人就要饿肚子,所以,兴国人都把端戏称为“戏王”,端戏师傅一登台,其它门类的艺人都要停锣歇鼓,让其先行演出。
兴国端戏的班子结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因而在兴国,端戏一般以师傅相称,而且这种班子一般是子承父业,不传外人。兴国端戏主要在樟木、长冈、古龙岗、兴莲、城岗、东村等乡镇流传。目前,有些地方的端戏已逐渐消亡,至今仍在演出的戏班己是屈指可数。现将樟木乡、长岗乡的端戏传承情况列举如下:
樟木乡螺形村:第一代邓仁坤,清末民初人,至今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昌恩,40岁 邓世远——邓昌恩——李金明
邓世连——温世金——彭罗生
长冈乡石燕村:第一代邓月贡,至今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承蕊,83岁,从艺60年
邓承应——邓承蕊——邓石峰
邓其胜——张开财
3、兴国木偶的戏神
兴国木偶的戏神较为复杂,但有两位是主神,哪个班社都拜的,一个是“田公”,又有称为“田公元帅”、“田都元帅”、“田相公”的,也有的是“田窦郭三元帅”;另一位是陈平,艺人称为“陈平师傅”或“陈平先师”,这一点和福建木偶戏极为相似。其他的大多是这两位的属神,如“金花小姐”、“银花小娘”、“太白金星”等,各地不一。在兴国各地的木偶戏班,舞台上的楹联能说明这些问题,如:高溪村赖公庙的木偶戏台两侧就有“陈平先师作傀儡,奉旨天下保万民”的楹联。
二、兴国木偶戏的艺术特征
兴国木偶从造型、表演仪式、表演场所,以及剧目、唱腔音乐、乐队形式等方面,都有其特色的一面,下面逐一介绍。
1、木偶造型:
兴国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堪称民间工艺珍品。兴国木偶的偶头天庭开阔,下颌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型,鼻头浑圆,嘴唇小巧,温柔秀丽,楚楚动人。脸谱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如文角、旦角多用平眉,构图精巧,线条圆熟,给人以柔和、飘逸之感。武角多为“纵眉子”,成为倒八字形,线条简练,笔锋遒劲,给人以英武果断之感。不仅如此,木偶戏的衣物、饰品、佩件、兵器、生活用具俱由木偶艺人自己制作,且工艺精巧、美妙绝伦。
2、表演仪式:
木偶戏的表演,总是离不了其浓重的宗教色彩。虽然现代城市中的木偶戏已脱离宗教目的成为纯舞台表演艺术,但在偏僻的农村,木偶戏与生俱来的娱神功能似乎并没有被抹灭,只是其宗教色彩被淡化了许多,提高了表演的艺术性,强化了其娱神娱人双重功能之娱人功能。但是在兴国,由于农村的戏台大多与宗庙、祠堂在一起,因此其宗教氛围仍然较为浓重。这次的田野调查,虽然木偶戏班是专程为我们作表演,但由于是在宗庙中进行的,再加上演出前的各种程式(其实已简化了许多),我们仍然感觉到了这种宗教的气氛。据高溪村庆盛堂杨振铨老人介绍,正规的木偶戏表演都是有一定目的或含义的:每逢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才会有木偶戏演出,有时就是没人看,也要演,因为是给菩萨看的,而且一般都要连续演几天,甚至十几天。据了解,高溪村的这两个木偶班的演出任务挺重的,平均每年不下于200场。木偶班每次演出前,先要完成以下程式:
(1)点香拜菩萨:什么类型的活动,拜什么样的菩萨,非常严格。
(2)放鞭炮、请菩萨:由于木偶是演给菩萨看的,所以要先请菩萨来看戏。
(3)敲锣打鼓:这有点类似其他民间音乐形式的“闹台”,其实其目的应该是引起人们注意,吸引观众来看。
(4)五官、八仙出场:在其他地方,这个过程称为“跳加官”和“打八仙”。五官是福、寿、禄三星,以及魁星、财神。这个过程实际是仪式短剧,这些木偶人物先后出场,但一般不唱也不说,只是穿着象征性的服装摆几个简单的动作,时间不长,由于都是群众喜欢的形象,所以有热闹、辟邪、祝福等含义。
(5)由东道主选择木偶戏的正本,之后正式开始演出。
3、表演场所
由于木偶表演具有特殊含义或目的,所以其表演场所有两类,一种是在宗庙、祠堂公开演出,这类演出主要在各种庙会或大型祭祀、祈雨、驱瘟、以及部分节日等重大民俗活动时演出。另外一种是在东道主家里演出,一般不对外公开,主要是为东道主家祈福、驱邪、祛病、还愿、赎魂(收惊)、镇宅等活动演。当然最热闹、最好看的要数在宗庙祠堂中的演出了。
一、前言
我于20xx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x著名的人类学/社会学田野工作点,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x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x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x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x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x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x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x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x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
人。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和x,占总人口的54.9%,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7.4%,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最多的县。陇川历史悠久,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国境线51公里,新县城� 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三、调查点选取原因及所使用的方法
此次田野调查之所以选择德宏州陇川县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首先,居住在陇川的景颇族,可以说是x国境内景颇族总数的32%,占陇川县人口的23%,除了户撒乡只有个别寨子外,全县其他八个乡镇都有景颇族村寨,而且有的乡镇景颇族村寨还占绝大多数,生产生活所占的地盘也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其次,陇川又是目脑纵歌之乡,“目脑文化”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的文化现象,这就为我的的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最后,陇川县又是德宏州景颇族贫困人口较多的县份,在陇川调查景颇族可以很好的将景颇族的文化变
迁体现出来。此次调查我是以陇川县清x乡广外村为个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
四、田野点介绍
清x乡位于陇川县东北部,陇川坝头、南宛河上游,距县城44公里,三面环山,南北x均长14.3公里,东西x均宽13.8公里,国土面积196.7x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2,4%,最高海拔2618米,年x均气温18.9度,全年无霜期289天,全年日照数2373小时,年x均降雨量1753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峰奇峻、河流纵横;清澈的南宛河水涓涓流淌,青山翠竹,清泉甘甜;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引人向往,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山有摇钱树,坝有吨粮田,春天山中草花黄,金秋坝中稻谷香。是古丝绸之路和中缅通道必经之地,无数商贾往返不绝,曾在贺宛设驿站,后成为土司的“避暑山庄”,目前,陇梁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方便,贺宛温泉,游客常年不断,椿花塘梁子高耸云端,可观德宏和邻邦缅甸山川,沿途奇数灵石丛生,是春季登山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清x乡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全乡共辖9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507户,10922人;农业人口10922人,占总人口的96.3%,非农业人口524人,占总人口的3.7%。按民族分:景颇族8117人,占总人口的57.5%,傣族3272人,占总人口的23.2%,汉族2248
人,占总人口的15.9%,傈僳族411人,占总人口的2.9%,其他71人,占总人口的0.5%;全乡共有森林面积20万亩,国有林5万亩,集体林15万亩;耕地面积28944亩,水田11664亩,旱地17280亩,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水稻、麻竹、茶叶。
“广外村”的名称来源据村里的税务局退休老祈勒乔老先生讲述是这样得来的:大约在200年前,广外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战争,傣族士兵对居住在广外的景颇族发起了侵略战争,广外景颇 “广外”一词原为傣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枪丢失的地方”。1954年建乡,当时广外山官和陇川土司经过开会协商讨论,将“广外”改为“拱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有两层含义:①“广外”傣语意思为坝撇(不要骗你),带有歧视的含义;②“广外”因为山官所在,有山官寨的,要用山官名字“拱外”。
家乡的田野,一年四季的景色多姿多彩,各种各样。而且,家乡的田野,四季都各不相同。
春天,田野里的油菜花姐姐和紫云英妹妹开花了。油菜花姐姐像金子那么黄,而紫云英妹妹紫红紫红,春风吹来,仿佛一位美丽的仙女在跳舞。从远处望去,一半是金子一样黄,一半是紫红色的。踩上去,就像地毯一样软绵绵的。小蜜蜂弟弟看到这一幕,开心极了。一边飞,一边“嗡嗡嗡”地叫着,好像是在说:“兄弟姐妹们!咱们采花粉去!这里多得数都不清呢!冲啊!”然后加快速度,向“地毯”飞去。
夏天,田野里可热闹啦!蔬菜们和水果们正聊得欢呢!西瓜哥哥说:“花生、南瓜、丝瓜弟弟们,你们一定要保重啊!我很快就要走了,你们可一定要记得我啊!”“西瓜哥哥,你要去哪啊?我们可舍不得你啊!”花生、南瓜和丝瓜问。“什么?你们还不知道啊!夏天到了,我们都要被抓走吃了啊!谁叫我们是在夏天成熟的呢?我恨夏天!”西瓜苦恼地说。“啊?什么?不会吧?我们还想多活几年呢!”花生、南瓜、丝瓜弟弟说。它们刚说完,一位农民伯伯走过来,把丝瓜弟弟拿走了。“唉!丝瓜弟弟走了……”南瓜伤心地说。可它还没说完,就被摘走了。花生弟弟说:“唉!南瓜哥哥也走啦!”等它说完,几秒后,被挖走了。还没等西瓜哥哥开口。西瓜哥哥也被摘走了。
秋天,农民伯伯们跑到田里来丰收了。地瓜哥哥一个劲儿的向土里钻,结果钻得没力气了,就被挖走了。玉米弟弟听说农民伯伯们要来了,早就躲在衣服里不肯出来了。不过农民伯伯有办法,拨开它的衣服,然后再摘它。高粱哥哥还是比较听话的,高粱哥哥准备好让农民伯伯们去摘了。农民伯伯连忙去把高粱摘下来,生怕它不肯出来。最乖的要数稻子弟弟了。稻子弟弟没有穿衣服,乖乖地让农民伯伯们去割。棉花姐姐露出白肚皮,但是还是不肯露出整个……
冬天的田野最热闹。雪地里来了许多小画家,小狗“画”出了一朵朵漂亮的梅花;小鸡印出一片片竹叶;小马也不甘示弱,“画”出了许多的小月牙;小鸭弟弟印出了一片片的枫叶……小朋友带着小伙伴们冲向田野,有的滚雪球;有的堆雪人;还有的用雪球来打雪仗……田野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真像仙境一样。
家乡的田野,拥有欢声笑语。家乡的田野,也拥有我对它的喜爱!
一、 前言
我于2xx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国著名的人类学/ 社会学田野工作点, 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 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
人。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和回族,占总人口的54.9%,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7.4%,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最多的县。陇川历史悠久,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国境线51公里,新县城� 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三、 调查点选取原因及所使用的方法
此次田野调查之所以选择德宏州陇川县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首先,居住在陇川的景颇族,可以说是占中国境内景颇族总数的32%,占陇川县人口的23%,除了户撒乡只有个别寨子外,全县其他八个乡镇都有景颇族村寨,而且有的乡镇景颇族村寨还占绝大多数,生产生活所占的地盘也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其次,陇川又是目脑纵歌之乡,“目脑文化”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的文化现象,这就为我的的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最后,陇川县又是德宏州景颇族贫困人口较多的县份,在陇川调查景颇族可以很好的将景颇族的文化变
迁体现出来。此次调查我是以陇川县清平乡广外村为个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
四、 田野点介绍
清平乡位于陇川县东北部,陇川坝头、南宛河上游,距县城44公里,三面环山,南北平均长14.3公里,东西平均宽13.8公里,国土面积19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2,4%,最高海拔2618米,年平均气温18.9度,全年无霜期289天,全年日照数237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53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峰奇峻、河流纵横;清澈的南宛河水涓涓流淌,青山翠竹,清泉甘甜;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引人向往,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山有摇钱树,坝有吨粮田,春天山中草花黄,金秋坝中稻谷香。是古丝绸之路和中缅通道必经之地,无数商贾往返不绝,曾在贺宛设驿站,后成为土司的“避暑山庄”,目前,陇梁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方便,贺宛温泉,游客常年不断,椿花塘梁子高耸云端,可观德宏和邻邦缅甸山川,沿途奇数灵石丛生,是春季登山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清平乡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全乡共辖9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507户,10922人;农业人口10922人,占总人口的96.3%,非农业人口524人,占总人口的3.7%。按民族分:景颇族8117人,占总人口的57.5%,傣族3272人,占总人口的23.2%,汉族2248
人,占总人口的15.9%,傈僳族411人,占总人口的2.9%,其他71人,占总人口的0.5%;全乡共有森林面积20万亩,国有林5万亩,集体林15万亩;耕地面积28944亩,水田11664亩,旱地17280亩,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水稻、麻竹、茶叶。
“广外村”的名称来源据村里的税务局退休老干部祈勒乔老先生讲述是这样得来的:大约在200年前,广外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战争,傣族士兵对居住在广外的景颇族发起了侵略战争,广外景颇 “广外”一词原为傣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枪丢失的地方”。1954年建乡,当时广外山官和陇川土司经过开会协商讨论,将“广外”改为“拱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有两层含义:①“广外”傣语意思为坝撇(不要骗你),带有歧视的含义;②“广外”因为山官所在,有山官寨的,要用山官名字“拱外”。
1、学会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2、认识顿音记号、重音记号和换气符号,能正确、规范的演唱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田园歌曲的情调,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用有弹性、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1、能用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
钢琴、多媒体
一、闻香识春
1、师生旋律问好
2、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堂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是什么?
(喷香水)
气息训练:这么芬芳的气味,我们一起来深深地吸上一口,轻轻地吐出去,慢慢地吐光,全身放松。
这是芳香疗法,据说可以缓解各种压力。放松心情,你们做得很到位。
解答:刚才芳香疗法老师用到了一款小道具,这是由意大利名师设计的香氛,它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春神”……
因为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春神传说。
传说春神是天帝宙斯派来掌管春天的,当春神到来时大地将经历一场奇妙的旅程,(播放图片),
冰雪消融,花花草草从那层银装里渐渐探出头来,外面的空气可真新鲜;阳光普照大地,明媚的春光照耀得山野格外生机勃勃;小树的枝桠上长出了许多小嫩芽,可爱得让人忍不住想咬上一口;小草也从土里钻了出来,它也要欣赏春天的美景呢~漫山遍野开满了不知名的花儿,那颜色真是再好的画笔也无法描绘出来;就连那小溪流也好像突然充满了活力,奔流得特别欢快!
春神驾到,果然是不同凡响啊!
还不止呢,春神来到,春之使者还会发出美妙的乐音来宣告它的来临,那么今天高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春之使者的美妙乐音。请听一听这条旋律会是哪位使者的?
春雨: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春风
师:有春雨,春风两大使者带来美妙乐音,又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这个春神传说美不美啊?……
真是太美了,所以他不仅仅吸引了香氛设计师,还吸引了作曲家们!
今天高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意大利民歌,作者创作的灵感也来自这个传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歌曲)
请你来找一找,歌曲里有没有春神传说的元素?
在哪?
二、清歌唱春
1、老师:是的,看谱面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第二声部就是由传说元素而来。另外,还加了一个声部。这首歌名叫《田野在召唤》一声部所描绘的就是和你们一样的意大利小朋友正循着召唤踏歌而去,感受春天。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一声部。
曲谱,歌词
(单单出示一声部)
教师弹琴,生唱一声部。
2、这首歌真美,你们唱得也很棒,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合作表演春神来临的场景。
一声部是春神出场的主旋律,二声部是春雨和春风两位使者的旋律。
3、合作。
老师:有了春之使者美妙乐音的烘托,一声部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象会是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那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情来唱一唱。
三、合作迎春
师:你们的歌声真是动听,为春神到来又添了绚丽的色彩,请看,谱面有什么变化?
出示完整谱。
唱好弱起。
完整合作二声部合唱。
四、总结
师:同学们,美妙的音乐总是让人陶醉,愉快的时光也总是过得特别快,这节课又要接近尾声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原来大师的成功不仅仅是来自于会发现的眼睛,也需要一双会倾听的耳朵,盼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敢于探索,勇于创作,成为下一代的名师伟人,下课!
1、在参与合唱的表演中,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成歌颂;
2、能够通过读谱的方式学唱歌曲,并能正确地参与合唱表演。能主动对歌曲的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准确把握自己的声部。
3、在参与歌曲的演唱中,感受意大利民歌的风格。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曲调中的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型的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有动感,加上第二声部配以固定节奏音型及“啦”的伴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队郊游、旅行的儿童们在充满春意盎然的田野中边走边唱、欢声笑语的欢乐神情。
训练学生能准确地进行合唱,并能在参与合唱中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教学卡片、旋律卡片
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师生以歌声问好。
2、老师提问:谁能用“温”组一个词? 3、生:温度、温暖、温柔、温和、温馨
4、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的语文水平很高噢!那谁能告诉老师,在这几个词语中,哪一个是形容季节的呢?
5、生:温暖
6、师:谁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关于季节的话。
7、生:我喜欢温暖的春天!
二、游戏铺垫
1、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正处在温暖的春天,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老师也喜欢种花,不过我种的花浇下的不是水而是音乐,所以我种的花开出来的都是音符花。(老师出示四朵音符花:红、黄、紫、橙,每一朵上面分别写有一个音符:5 1 3 5
2、单音和声训练:学生先分别用唱名唱出四个音符,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组,一朵花代表一个组,先进行两个声部,然后三个,最后完成四个声部的和声演唱,老师以手势指挥学生的演唱。
3、在唱名唱得比较稳定的基础上作“u”音的发声训练。
4、音乐游戏:旋律的传递(以歌曲副歌部分的两个声部旋律作为传递的旋律)
继续分组比赛,从老师开始进行旋律的传递,凡是出现传递失误的则画一张哭脸。开始只进行一条旋律的传递,学生能完成后则开始进行两条旋律的传递,即进行两个声部的旋律训练。
三、导入新课
1、以�
四、学习新课
1、按照刚才的分组,一朵花代表一个自学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学习小组长。
2、音乐游戏竞赛:抢卡片
将歌曲第一声部的旋律分成四个乐句,分别写在四张旋律卡片上,将卡片零乱地贴在黑板上,老师分别弹奏每一乐句由组长抢听,谁最正确地抢到卡片,并能带领全组正确地唱出该乐句,则在该组的花后画一张笑脸。
3、老师完整弹奏一遍旋律,每组组长按老师的弹奏将卡片有序地重新贴在黑板上。(此时各组的同学都可以给自己的组长提示,让他们能正确完成)
4、各小组分别演唱自己的旋律进行旋律接龙,再完整齐唱第一声部旋律。
5、分析旋律的走向:哪些乐句是“平行”,哪些乐句是“上行”,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6、师在第一声部旋律下面对应贴出第二声部旋律,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旋律合唱训练。
五、演唱歌曲
1、再次聆听歌曲范唱,设问:歌曲是用什么样的力度在演唱?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感?(低声部就像是小朋友们轻快的脚步,在美丽的田野快乐地穿行)
2、分声部填唱歌词。老师注意及时调整学生演唱的声音、节奏及情绪。
3、师生合作进行合唱的训练:老师首先和高声部的同学合作演唱,老师担任低声部,让低声部的同学注意倾听老师和高声部的合作。
4、倾听了老师的的演唱后低声部加入开始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训练。注意控制学生的声音,尽量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在演唱中老师以手势提示学生注意音高。
5、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师:请低声部的同学踏着轻快的步伐,和高声部的同学一起走进美丽的田野吧!
六、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设问:歌曲中的“梯里通巴”是什么意思?结合歌曲上下的歌词想一想。(快快来吧)
2、设问:你能为歌曲的第二声部重新填词吗?让歌曲更加富有春天的温暖气息。
3、继续按刚才的分组进行填词创作歌曲。
4、分组展示各组的创作成果。
5、评价与表扬。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了这首欢快的意大利歌曲“田野在召唤”,在同学们美妙的歌声里我充分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更充分感受到同学们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次唱响“田野在召唤”,在歌声里一起走进温暖的春天,走进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第一声部。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让学生初步体验各声部表现的丰富、和谐和音响效果和“鱼咬尾”式的旋律发展手法。
通过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引导学生从活泼动听的旋律和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山山水水,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拍和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并能根据拍号改变旋律;复习巩固8个唱名的音高音位。
指导学生划拍唱准节奏及旋律音高。
教学难点:
通过按拍号为旋律划分小节,边拍强弱规律边视唱,来感受不同拍号的节拍感觉。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
第一遍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色彩表达心中的感受。
读歌词,听第二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美感。
完成课后练习。
听录音轻声哼唱。
二、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谈话导入: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少年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过去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视谱,听教师范唱曲调。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问:这两个曲调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在高声部哪里是“上行”的走向,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指挥,学习前8小节。
(4)后8个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在曲调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教师指导学生学唱后两个乐句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完整地唱全曲,注意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歌曲
(2)朗诵歌词,想象一下,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三、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分组讨论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精彩,再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大家共同评价与表扬,
(1)画春天
(2)奏春天,用打击乐伴奏
(3)玩春天
四、小结学习。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立即下载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堂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还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呢?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声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①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的,②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③一边唱歌④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⑤一个个大西瓜⑥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辉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晚景,“鸣鸣”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美呀!我如果有架照相机,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颈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欢乡村那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这乡村恬静的生活!
2、第1自然段主要是写。回到家乡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3、B、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
4、第一段“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最后一段“乡村的傍晚多美呀!”
按照我们指导老师的安排,大学三年级上学期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课程任务是到佛山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参观学习。
以下是佛山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简要介绍:佛山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伊利集团华南区域管理中心的直属分公司,位于佛山市三水区迳口华侨经济区,占地面积200亩,投资1。9亿人民币建成,辖有冷饮工厂与酸奶工厂两个生产车间,主要生产雪糕、冰淇淋、棒冰、酸奶及乳制品等产品。公司为员工提供现代化公寓楼与娱乐休闲室,是一个朝气蓬勃、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由于自己过往没有参观过相关性企业和制造基地的经验,所以当我们踏上这次三水之行时,我就不禁开始想象:我们会看到什么?是很多人和很少机器还是很多机器和很少人?我们能不能看到制作的每一步工序?我们能不能尝到由我们监督制作出来的产品?
也许我思考了太多,我们很快就到达目的地了。车子刚驶入三水伊利制作基地时,看到的一切建筑给我的感觉跟我一向的认知一致——伊利集团是中国乳制业的龙头老大。但愿这里的设备确实地证明它就是龙头老大。
三水伊利制作基地派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姐姐给我们当导游,确实让这次三水之行增添了趣味。经过了短时间的休息,我们正式开始参观三水伊利制作基地了。我们的第一站是展示楼的一楼。一楼里面正对门口的墙上牢牢地挂着伊利的商标,一旁玻璃展示柜里面放着伊利各种各样的产品包装,有雪糕、冰淇淋、棒冰、酸奶、奶粉等乳制品。导游姐姐给我们作了关于伊利集团的简单介绍和对伊利产品的各种扫盲工作。于是,第一站给了我第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这么多种产品,如何做到没有冲突反而共同发展?
管理一种产品,或许我们最先做的应该是了解产品本身。了解它是什么?为谁而生?带来什么?而产品与产品之间往往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独立而互有联系。若是我们能找出产品之间的共同点或者联系点,也许新产品就能诞生——产品之间的相互结合。另外,对消费者偏好的充分了解,大概也是促进产品的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吧。
第一站结束后,导游姐姐就带我们“实地”观察制作雪糕的工具。虽说是隔着一大段距离和一层厚厚的玻璃,但仍不妨碍我们对产品制造机器的了解。远远看去,一条一条生产线平行铺设着,特别的是没有看到很多工人,也看不到产品制作的每一步工序。导游姐姐介绍说,这种生产线是几乎全自动的,而雪糕、冰淇淋和酸奶这类产品适合在密封的环境下生产制作,于是我们看到的。生产线是有很多很多大大的箱子构成的,而产品就是在箱子里制作而成。至于看到的工人也都只负责检查包装、装箱之类的工作。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这几年来机器人对企业产品制造的作用不断变大的状况。像一些大型的公司比如富士康也有提到过以机器人代替部分人手来减少产品成本和出错率,倘若日后,所有制造工厂里面的都是机器人,那全世界60亿人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抑或是,当所有制造工厂里布满机器人时,全世界人们将不再需要勤奋工作就有美好生活?工厂增加机器数量,无疑能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减低产品制造成本。但是,因为增加机器而减少的劳动力应往哪方面发展?
参观完制造酸奶和冰淇淋的机器,我们有幸免费尝到伊利品牌中其中一种冰淇淋产品——小布丁。甜甜的奶味没有被秋冬的寒风吹灭,反而显得更有滋味。想想自己若是这个工厂里的工人,能吃到自己亲眼看着如何制作和亲手检查包装是否合格的产品,心里一定特别窝心、特别有满足感吧。
吃完“小布丁”,我们就沿着员工宿舍楼旁的大道走去另一个制作地方了。沿路走去,看到有陈列牌,陈列牌上贴着的都是一些生活上的小知识。而旁边就是高高的员工宿舍楼了。
宿舍楼外墙很干净,让人看得很舒服,像我们学校的宿舍楼一样,面向大路那边是一格一格的宿舍阳台,感觉不错。宿舍楼附近有很多室外篮球场供员工休息时用,想必伊利公司很重视员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劳动力在企业的地位向来很重,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对企业的价值愈发重要。国外对科学家的重视一向很高,因为国家管他们一家的吃穿住行,所以科学家可以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进行自己的研究。而如何让企业员工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呢?同样是如此,如果连基本的住房、吃穿都无法满足,何言全身心投入工作呢?所以,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对人的关怀力度必须不断加大。这也是国外很多著名企业有着宽松的管理制度和优质的悠闲设施的原因。
到了另一个制作基地时,没有看到什么,导游姐姐很快就宣布参观结束了,而我们就开始踏上回程了。在车上,我在感叹,其实这样短短两三个小时的企业参观还是能学到东西的。原本我还以为又是浪费了一天呢。
于是我在幻想着。在课室里,我们可以学到各种行业的相关知识和各种工序的流程,比如制造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电子商务管理、进出口贸易管理、保险学、投资学等很多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我们总是缺乏了相关的实践。倘若针对每一方面的学习,我们都能够像这次专业实习一样,到相关企业去参观学习,想必我们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彻底。或者说我们可以尝试到自己有兴趣的方面的企业实习,这样我们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成效更是显著,也食对我们日后确定工作方向做准备。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 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串连庞杂的具体材料,使整篇报告形神合一,达到清楚地说明调查问题的目的。
专题性调查报告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事物、问题或问题的某些侧面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内容比较专一,问题比较集中,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依据材料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那么广泛,反映问题也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普遍,但它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2、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
应用性调查报告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会情况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在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社会基本情况后写出来的。其目的主要是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现状。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政策研究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服务的。
3)经验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目的的。它对于表彰先进、推广先进典型、指导同类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4)揭露问题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是揭露现实甚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引起社会的总是,使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同时也为有关部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学术性调查报告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来达到对客观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和说明。
调查报告的分类,只有相对的意义,不能绝对化。同一篇调查报告,分类的标准和侧重点不同,就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型。
第二节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收集资料的同时,注意对资料进行分析,写起来就从容多了。初动笔的时候至少要考虑下述材料:
1.按时间顺序做的观察和访问的田野笔记。
2.在你心目中构成了该文化场景的所有领域。
3.基于你所选择的领域的术语(类别名),把术语按类别划分好。
4.所选择的领域的特质(对其成分的界说)。
5.报告人就研究的类别做的发言。
6.你观察了所研究的类别之后做的描述。民族志就是把你收集的资料、形成的分析安排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写下来。最好先列出提纲。提纲可能包括下列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回答了一些问题:
(一)前言
1.文章是关于什么的?
2.民族志、文化场景、基本的文化概念等等是如何界定的?
3.文章的内容安排怎么样?
(二)田野工作方法
1.为什么选择这一文化场景?
2.如何联系报告人?
3.主要报告人的特点是什么?
4.采用了什么田野工作方法?
5.什么因素影响了你对资料的选择?
6.有没有遇到特别的难题?
(三)背景材料
1.与这一文化场景相关的时空背景和社会情况怎么样?
2.这一文化场景的主要领域是什么?
(四)文化描述
1.你打算描述什么领域?为什么?
2.报告人使用什么类别划分?
3.他们的类别划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4.这些类别划分是如何界定的?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5.报告人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来构建他们的行为?
(五)结论
1.你能否解释这一文化场景?
2.你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有何建议?
文化描述的资料安排有多种方式。有的民族志注重文化知识结构,这有如绘制一张详细的地图。作者按报告人的文化的类别划分来安排资料,要谨慎地界定各部分材料,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剖析它们的意义。接着,作者着重介绍在此文化中人们用于达成目标的手段。这要通过材料来说明。最后,他可能将文化及其功能结合起来讲。每一个社会情况对人们的行为都有要求。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社会情况的要求,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后附的文章可称为民族志式的描述。它们谈不上是理论上的分析或跨越文化的比较,应该说是关于文化知识的记录。我
这些文章还有以下的特点。
1.由程度不一的本科生写成。开展田野工作时,有的学生才刚上大学第一个学期,有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有的是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则不是。
2.这些文章运用了组织和呈现民族志材料的多种方法。有的注重上述提到的功能,有的注重手段和结构。
3.文章包括了在我们的社会中可做研究的广泛的文化场景。集中研究生活中人们对付各种情形的学问。大多数文章以民族志语义学为基础,有的文章则强调作者自身的观点多一些。
4.涉及到人类学入门,都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人类学田野方法等等。有的文章开头与这些领域有关,最后则写成独立的研究项目。
每一篇文章都与人类学一向关注的问题有关。比方说,每一个社会都有关于珠宝以及其它身体饰物的习俗;美丽和外表的定义是由文化决定的;各个社会都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对老人的关怀等等。但以往的民族志描述以及其它题目都是在非西方社会中做的,而我们收集的文章描述的则是我们自己的社会。
二、选择报告题目
1、确定题目。在调查之初,确定田野调查大纲的时候,研究者实际上对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已经有所确定。在田野调查之前确定的主题往往只是大体明确了自己想要做哪一方面的问题,自己的调查对象是什么。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进行,研究者的调查主题在表述上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变得界定越来越明确。但是有一点必须指明,经常更换自己的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田野调查之前确定的主题会随着调查的进行而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展开调查之前可以不用确定自己的题目。在调查之前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方面,调查之前的主题越明确,意味着自己的调查越有所准备,收集资料的目的明确,则对今后的资料分析、报告写作都很有好处;另一方面,在研究之前确定一个好题目,是学者们申请研究资助必不可少的一步。
2、题目的组成。题目的组成可以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也可以由单一的主标题组成。
3、题目的要求:
1)标题应该简练,不能太长,一些没有用的词语要删除。
2)标题选择上可以用提起人们兴趣的字眼,也可以选择以报告的关键词和问题意识为题目。
3)标题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往往只会通过你的标题来看你的文章。
4)标题中应该尽可能包括以下内容,如主题、目标、主要方法、研究地域等任何能够吸引人,并体现报告特点的内容。如果主标题太长,可以考虑用副标题加以说明。
5)标题中最好不要出现缩写(如世界银行缩写成为世行)和太拗口的词语。
一、 前言
我于20xx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国著名的人类学/ 社会学田野工作点, 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 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
人。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和回族,占总人口的54.9%,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7.4%,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最多的县。陇川历史悠久,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国境线51公里,新县城� 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三、 调查点选取原因及所使用的方法
此次田野调查之所以选择德宏州陇川县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首先,居住在陇川的景颇族,可以说是占中国境内景颇族总数的32%,占陇川县人口的23%,除了户撒乡只有个别寨子外,全县其他八个乡镇都有景颇族村寨,而且有的乡镇景颇族村寨还占绝大多数,生产生活所占的地盘也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其次,陇川又是目脑纵歌之乡,“目脑文化”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的文化现象,这就为我的的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最后,陇川县又是德宏州景颇族贫困人口较多的县份,在陇川调查景颇族可以很好的将景颇族的文化变
迁体现出来。此次调查我是以陇川县清平乡广外村为个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
四、 田野点介绍
清平乡位于陇川县东北部,陇川坝头、南宛河上游,距县城44公里,三面环山,南北平均长14.3公里,东西平均宽13.8公里,国土面积19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2,4%,最高海拔2618米,年平均气温18.9度,全年无霜期289天,全年日照数237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53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峰奇峻、河流纵横;清澈的南宛河水涓涓流淌,青山翠竹,清泉甘甜;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引人向往,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山有摇钱树,坝有吨粮田,春天山中草花黄,金秋坝中稻谷香。是古丝绸之路和中缅通道必经之地,无数商贾往返不绝,曾在贺宛设驿站,后成为土司的“避暑山庄”,目前,陇梁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方便,贺宛温泉,游客常年不断,椿花塘梁子高耸云端,可观德宏和邻邦缅甸山川,沿途奇数灵石丛生,是春季登山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清平乡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全乡共辖9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507户,10922人;农业人口10922人,占总人口的96.3%,非农业人口524人,占总人口的3.7%。按民族分:景颇族8117人,占总人口的57.5%,傣族3272人,占总人口的23.2%,汉族2248
人,占总人口的15.9%,傈僳族411人,占总人口的2.9%,其他71人,占总人口的0.5%;全乡共有森林面积20万亩,国有林5万亩,集体林15万亩;耕地面积28944亩,水田11664亩,旱地17280亩,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水稻、麻竹、茶叶。
“广外村”的名称来源据村里的税务局退休老干部祈勒乔老先生讲述是这样得来的:大约在200年前,广外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战争,傣族士兵对居住在广外的景颇族发起了侵略战争,广外景颇 “广外”一词原为傣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枪丢失的地方”。1954年建乡,当时广外山官和陇川土司经过开会协商讨论,将“广外”改为“拱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有两层含义:①“广外”傣语意思为坝撇(不要骗你),带有歧视的含义;②“广外”因为山官所在,有山官寨的,要用山官名字“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