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大年初一至初七习俗(通用34篇)
正式开业: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
送穷鬼: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挹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我的老家就有一个习俗:干什么事不能说“完了”,而要有“好了、满了、圆了”。比如包完饺子不能说“包完了”,得说“包好了”或“包满了”;吃完饭得说“吃好了”或“吃饱了”。我在想,那要是违背了这一条习俗会怎么样呢?
大年三十,为了避嫌爷奶的忌讳,爸妈特意交待我不要乱说不吉利的话。吃饺子时,我想:“假如吃完饺子说“吃完了”会怎么样?会被训斥几句?会不让拿压岁钱?还是会怎样?”一个个问号从我脑子里“蹦”出来,环绕着。“对了,就这样!”一个鬼点子从我脑海里跳出。我吃过饭,故意说了声:“吃完了。”旁边依就是吃饭声。突然,爸爸意味深长地抬起头,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又意味深长地在我背上不轻不重地打了一巴掌,我悻悻地走开了。
这就是我说话给我的教训。
“完”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尽,没有了”,谁想在新的一年刚开始的时候就过完了呢?所以这一习俗也是人们想在新的一年里祈求幸福美好的意思。
我想同学们对春节的各种习俗都很熟悉吧,我的家乡有好多习俗呢,“跳火群”就是其中之一。
每当春节时,爸爸都会从外面买来一些草,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这就是用来跳火群烧得草。
吃完团圆饭后,妈妈叫外面赶快去洗澡更衣,我们要举行一个仪式。“是什么呢?”我好奇地问,爸爸说:“要带你们下楼去玩火。”“是真的吗?你们不是总叫我们小孩别玩火吗?怎么今天......”我有些疑惑不解。
换上新衣,我们火速跑下楼去,拿出爸爸买回来的草放在院子中央,用打火机把火点燃了,火势迅猛地燃烧起来,看着熊熊的大火,我却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可大人们一个接一个从火堆上跳了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念着:“跳过去好运气,跳过来发大财!”我可不敢跳,刚想躲到后面去,堂哥叫住了我:“轮到你了!”我畏畏缩缩的,这时堂妹也跳过去了,我也不想给自己落下一个“胆小鬼”的称号,于是就壮着胆子跳了过去,有了这一跳,接下来就放松了许多,大家都跳得很起劲。
我问奶奶,为什么要举行这样有趣刺激的仪式,奶奶说:“这是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这叫跳火群,象征着新一年都能够吉祥行好运。”
这真是个好玩有趣的传统习俗!
春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下面让我来讲一下我们家乡的习俗吧!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春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挂灯笼,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春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包饺子,想起饺子那美味的味道就会不由自主的流口水。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们一家出去买面粉,买完面粉后就开始包饺子了。首先把面粉倒入盆子里,再倒入水,接着再揉搓成面团,再用保鲜膜盖上醒一会儿。在群面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剁肉末,剁菜末,再把剁好的肉放入碗里,放入香油,生抽,老抽,盐,十三香,搅拌均匀。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包饺子了妈妈和婶婶擀饺子皮,其他人包饺子。首先,拿一块饺子皮放在手心,接着夹起一块不大不小的肉末,用手指沾一点水抹在饺子皮的边上最后把饺子皮合起来,两边一捏就包好一个饺子了。这个像金元 宝一样的饺子,有很多寓意呢!饺子又名交子或娇耳,有着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也有平安团圆,早日归来的寓意。
这就是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你们那里有什么特别的春节习俗呢?跟我一起分享吧!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种,比如说有汉族的春节习俗,有白族的春节习俗,还有阿昌族的春节习俗……有许许多多民族的春节习俗。我最喜欢汉族的春节习俗,因为我是汉族人。
汉族的春节习俗有贴对联、剪窗花、做灯笼……我最喜欢的是放烟花。有些烟花飞上天在炸,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有些烟花拿在手里舞,舞着舞着会变色,简直大美了!还有些烟花在地板上转的,像一朵朵花儿,但那种烟花很快就没了,而且,毒气也很浓。不过,我春节的那天晚上,第一个放的烟花是拿在手上舞的,第二个放的烟花是飞上天炸的,第三个放的烟花是在地板上转的。
我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是放烟花,第二喜欢的是剪窗花,第三喜欢的是做灯笼……我喜欢汉族许多的春节习俗,可能讲一下午都讲不完。
吃素面线:在中国台湾地区,大年初七称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这一天要吃素面线。华人庆生日,多有吃面线的习惯,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所以,初七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的意义。
补天穿:说是人日多阴,好像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于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补天。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饿鬼日: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赤狗日: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我国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它就是古老的“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的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借扫尘的方法去整理全年来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的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当五彩缤纷的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的时候,新年走到我们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长辈们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真是其乐融融,新年新气象啊!春节还有不得不说的食俗,大年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趣味乐事也说不胜说,祝福寓意讲不胜讲。试问有谁不喜欢这传统的春节呢?试问又有谁不想传承这古老的习俗呢?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寒假开始了,转眼间就要过年了,大人们都忙忙碌碌的准备年货,而小朋友们也盼望过年。可大家知道过年有哪些习俗吗?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在全国各地,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有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被子等,这种习俗被称为“扫尘”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一幅大红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听说这一习俗从宋代就开始了,一直传到今天。在民间的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人们还喜欢在门、墙、窗花等地方倒贴“福”字。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把“福”字倒着贴吗?因为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到了”,“福气倒了”。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过年习俗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围坐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习俗就是放鞭炮和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小朋友们能收到好多的压岁钱,不过在此提醒小朋友们:压岁钱可不能乱花哦!要用在学习上!
年,都在过,就连外国人也有过的。可过年的民俗风格不一。
过年最忙的就是节前的几天,大街上的人你来我往,每家忙的不可开交,吃的、用的、玩儿的,都要买齐全了,好像所有的日子都要在这一天过似的,害得爸妈换着班的往商店跑,商店里的人更是拥挤不堪,想买一件东西顺利地走出来,这时也变成了一件难事。
农历三十这天的上午,必须要完成挂红灯、贴窗花、春联,福字要倒着贴哦,寓意在福到了。做完之后,屋外节日的气氛显得更加浓郁了。
各民族过节都有燃放鞭炮和烟花的习俗,我们这里也不例外。最激动人心的阶段是午夜前后。室内灯火通明,酒香四溢,桌上摆满热气腾腾的饭菜。这也是最能显示出一家人团圆的时刻。大家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起,把平时不开心的事一股脑地丢到脑后,兴高采烈地一边喝着、吃着、聊着,看着春晚节目。一时间,室外的鞭炮声响成一片,空中的烟花纷纷扬扬,色彩缤纷的。把整个夜空照得如同白昼,直到零点钟声响起来,守岁才算完成。
春节最热闹的习俗是看秧歌,男男女 女一帮人身着各色服装,手摇彩扇,踩着高跷,随着吹鼓手的节奏和高跷接触地面整齐的“咔咔”声,一摇一摆的往前走。秧歌队到了谁家门口,谁家都要放鞭炮,给一些香烟和酒作为答谢的礼品。看秧歌的人群,簇拥着秧歌队,浩浩荡荡的从西走到东,又从东折到南,无论天气有多冷,都一步不离地跟着看……
民俗是节日的调味剂,没有了这些,节日将枯燥无味。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吃年夜饭,可我家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习俗”——朋友聚会。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习俗”吧。
一般,春节前天,我们家就会大扫除,准备迎接客人。当天,就会有我爸的同事和他们的一家三口前来“赴会”。大人们一起聊天、看电视,孩子们在一边玩玩具、下棋。从早到晚,家里都是热热闹闹的。
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今年的春节。那天,有五户人家来到我们家里,这时已是11点多,我们该吃饭了。我走到餐桌旁一看,哇!这么多好吃的,有黄瓜、鸡爪子、糖醋排骨、青菜、胡萝卜、红烧鱼……馋的我口水直流,立刻抓起一只鸡爪子吃了起来。今天的午餐真丰盛!
下午两点,大人们围在桌边打起了牌,孩子们就在茶几上下军棋。第一盘,我和曹宇轩下。对方是个新手,盲目进攻,上来就被我用“炸弹”炸掉了“司令”,两个“炸弹”全部用再炸“排长”和“连长”上,不一会儿就输了。我赢了,有些骄傲。下一个对手是没事做看棋的张亚军叔叔。结果对方攻势汹汹,防守也固若金汤,我“艰苦奋战”了好久,还是输了。真是骄兵必败啊!
我们一直玩到晚上11点才送走客人,这次春节真好,既让我大饱口福又得到启示,真开心!
现在,你了解我家的春节“习俗”了吗?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淘金一般层层筛多余的泥沙,留下金石,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我要说的是我们传统节日中的春节。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最重视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湖南长沙的春节又与传统的春节不同,别具一番湖湘风味。
第一味:慢。
长沙的春节真的是很“慢热”。腊月七,八时,虽然街头还是与平常无异,可在那些如迷宫般蜿蜒的小巷中,几户人家在家门前假期一个个用防水材料制成的箱子。这是,正是熏腊肉的好时节,智慧的人们用谷壳,稻壳与花生壳作燃料来熏制鱼肉,一边以来年保存与食用。就这样,在熏出的植物与肉类混合出的清香中,大年三十到了。
第二味:闹!
年三十,人们团聚在家中吃团年饭,看春晚,所以大街上也冷清了许多。初一,也是差不多的样子。可到了初二,街上的人多了起来。个个穿新衣,带新帽。到了步行街,更是人气满满,小吃店的队伍排到了铺子外头,服装店里,试衣试鞋的顾客更是摩肩接踵。而这一切喜庆氛围的中心,是火宫殿的庙会。
第三味:奇。
要说起火宫殿的庙会,那真是奇!对孩子们来说,仿佛就像来到了游乐场。庙会里什么都有,虽然只是一些小物品,小玩具,小食品。可这些是孩子们的一切。他们可以买到小巧玲珑的口琴,栩栩如生的泥人,各式各样的古代铜币。可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用叶子编织而成的小虫子,小动物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俗语就是对这些工艺品最高的评价。看的累了,去买糖画的老爷爷那去“转”个“齐天大圣”边逛边吃,不亦快哉!
第四味:“香”
既然已经到了火宫殿,逛了庙会,为何不去火宫殿中来些热气腾腾的小吃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是必点菜品经过秘方卤制的豆腐,过油炸得外焦里嫩,散发阵阵“异香”,趁热淋上汤汁。一口咬下去,汤汁在舌尖迸开,蔓延带舌头上的每一处,不论是老饕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忍不住吃第二口。
热闹的氛围一直延续到初七,大人开始上班;孩子们要过了元宵节才开始上学。但,春节已经过去了。这便是我们的节日——春节。一个别具湖湘特色的春节。
时间可真是飞逝啊!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新年了……这不,新年又来临了。
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还有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一家人笑语连连……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为什么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中国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我们在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还要贴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怎样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
扫尘
每到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子窗帘。到处充满着欢欢笑笑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它以工整、简洁、精美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不好的事物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这就是美好的春节习俗,我期待着20xx年春节的到来。
回娘家: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家肯定都知道春节吧,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想知道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就来看看我的作文吧。
大家在过春节时都放鞭炮,因为鞭炮是为春节而制作的,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到来。放鞭炮在古代是为了赶走一个叫“年”的怪兽,“年”欺压百姓,但人们放鞭炮赶走了它。所以放鞭炮作为一种春节习俗流传至今。
除了放鞭炮,贴对联也是一种春节习俗。对联是用红纸做的,人们相信红色可以降妖除魔,所以用红纸做对联。每一家都贴有对联,门上还贴了“福”字,“福”是倒着贴的,为什么呢?哈哈,意思是表示“福”倒(到)了。
拜年也是春节习俗,我最喜欢拜年了,因为拜年可以挣压岁钱呢!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都起床很早,相遇时互相问好说祝福语,然后互相拜年发压岁钱,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啦! 拜完年我回家数着自己的压岁钱,心里美滋滋的。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穿新衣,大家一起吃饺子……现在这几年又举办了一些游戏,可以玩,大家都开心。春节的习俗真多呀!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描写春节的诗是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诗。每当春节来临大街小巷,挂着流光溢彩的灯笼就让我想起了春节的习俗。
贴福字和门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习俗, “福 ”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福。为了充分的体现这种向往,有一些人会把福字倒过来贴,有福气到了的意思。而最令人开心的时刻到了。叮咚一声门铃把大家的热情提了起来,一开门一群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眼前。走入家中一股扑鼻子的香味飘来。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引的垂涎三尺,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上了桌,大家你争我抢的吃了起来,为了是吃到福气饺子。吃到的人就会在一年来很有福气。吃完饭后我们一家人去了寺庙烧香,拿着香在四方祭拜,拜佛这也是成为了我们家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浓浓的情意,深深的祝福,绵绵的怀念,切切的问候,愿你们佳节快乐,健康如意,明年更好!
中国传统节日--过年。过年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过年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我的老家是金溪,今年我就在那儿过的年,可有意思啦!
大年三十一大早,一阵阵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便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3怨?绶梗??胰嗣ψ派奔Γ?毖迹?急改暌狗埂W钣腥さ氖枪?θッ??螅?ǘ涝诩ξ舶蜕狭粝氯??鹈?N冶慊匙藕闷娴男那楸闳ノ誓棠蹋?ldquo;奶奶,为什么要在鸡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呢?”
奶奶说:“这三根羽毛象征着人们吉祥、幸福、美好的生活。包含这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
我若有所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
奶奶又说:“把这只鸡放进盆里,再加上一根大葱端着去庙里祭拜,许上愿望,希望来年的牲畜能够更加兴旺。”
到了下午,奶奶忙着蒸寿糕,爸爸在一旁帮忙碌着,并不断地在糯米糕上用花生摆上一个“寿”字,这才知道这是为外公祝寿准备的。
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这种饺子的原料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用糯米粉做的。饺子必须要包甜的或咸的陷,放在锅里炸后才能吃,吃在嘴里弹力十足,有嚼劲,回味无穷。
吃完饺子,过了一会儿,一颗烟花飞向空中,瞬间爆炸,那爆炸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的花瓣。看着这些美丽的烟花,我也情不自禁想去放一束。
正月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要喝糖水,我便去问爸爸:“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为什么总要喝糖水?”爸爸说:“因为这样可以让亲朋好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甜蜜,使我们快快乐乐的过新年。”
这次回老家收获很大,因为我了解了很多习俗,使我和家人的感情更加深入。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
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春节快要来临了,这可忙坏了春节的习俗。这天,它们聚集在一个女主人家里,举行了“谁是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评选活动。
首先登场的是“烟花爆竹兄弟俩”,刚一上场,就“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终于安静下来了,弟弟爆竹开口说道:“要说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得数我们兄弟俩了!你们想想,要是没有我们,春节哪有那么热闹,再说我们兄弟俩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春节习俗了,你说对吗,哥哥?”哥哥烟花说:“弟弟说的没错,有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一个叫‘年’的怪兽,人们为了赶走它,发现‘年’最害怕烟花爆竹了,也就是我们,如果没有我们,说不定‘年兽’现在还统治着地球呢!所以我们兄弟是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烟花爆竹说完后,许多习俗都不服气,“不就是独一无二吗,有什么了不起!”“难道就你们能赶走‘年兽’,我也能!”
经过一番争论,接下来上场的是春节习俗中最胖的一个——年夜饭。年夜饭一边提着它的大饭桶一边说:“我才是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因为我象征着团圆,过春节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而且我的用途还很广哪!不光汉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呢,比如壮族、高山族、黎族……都有这种习惯,所以我才是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
“不对不对,我可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个!”穿着一身金黄色衣服的“压岁钱”趾高气扬的上场了:“首先说一句,你们谁也别和我争,人们最喜欢的春节习俗肯定是我……”压岁钱还没说完,“对联姐妹”反驳到:“你还多厉害呐,不就是受小朋友欢迎嘛,你又不能像人家烟花爆竹一样能赶走什么怪兽,哼!骄傲什么?”“你这可说点上了,你们不知道吗?我也和烟花爆竹一样能赶走怪兽。”“那你说说看?”对联姐妹有点不太相信。压岁钱一本正经的说:“我能赶走的怪兽是‘岁’。每年除夕夜,它都会祸害儿童,后来,人们发现‘岁’害怕钱,于是,每年除夕夜,人们都会给小朋友一些钱压‘岁’,我的名字也就诞生啦!所以我是人们最喜欢的习俗!”“凭什么,我才是!”“我是!”“我是!”……所有习俗都争论起来。
这时,女主人回来了,她对习俗们说:“你们都是人们过春节中必不可少的,人们都很喜欢你们,因为有了你们的参与,人们的春节才过得热闹有趣!”
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五,我县农民都有自发舞板龙(板凳龙)的习俗。板龙由一节节板凳连接而成,每桥长1.8米左右,用竹篾扎制龙头、龙肚、龙尾造型,糊以棉皮纸或丝绸,再彩绘或贴制龙鳞、云钩图案,龙身以红烛或灯炮装饰,长度超过百米。
2月14日,又逢元宵夜,勤俭村村民早早就将板龙的龙头、龙尾装扮一新,傍晚时分,全村老老少少都在翘首等待着板龙起舞。夜幕降临,伴随阵阵鞭炮声和两千余人的欢声笑语,一条巨型板龙在夜晚的风里和灯笼照耀下,来回舞动,让人目不暇接。以锣鼓伴奏,锣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劲舞起来气势恢弘,激情四射,令人大开眼界。
所谓“板凳龙”,由龙头、龙肚、龙尾组成,前有锣鼓队开道,还有烟花爆竹队,引路人,阵容十分庞大。表演时家家户户出一男丁扛一板凳参演,一条条板凳首尾相连,一般都有上百条板凳,200多米长,起舞时巨龙游走,威不可挡。舞龙的村民齐心协力,或抬或举,先小步走,后快步奔,再急速跑,一圈圈跑下来,龙头接龙尾,“火龙”成了个“大火圈”,熠熠发光。随着激越的鼓点,那道流动的光圈越转越快,越转越奇,时而组成了“同心圆”,时而扭成了“大麻花”,时而又上下奔腾跃动……鞭炮声更加密集,白色的烟雾在夜色中升腾,那条“火龙”在烟雾中出没,神龙不见尾,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历史上的潮州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方圆不过百里,人口不过十万,却笼罩着酽酽的独特民俗,其中最为特殊的是当地的语言、戏剧和饮食习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其知名度,影响力,在当代中国,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地方能和她比。潮州话、功夫茶、牛肉丸、潮剧…谁人莫知?话归正传。
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潮州人传统过节的时间,住在城里的人春节就是春节,元宵就是元宵,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春节是重点,元宵闹花灯虽也闹出“元宵灯下看佳人”的<陈三五娘>这出戏,而真正的元宵节,却远没城外的好玩、热闹,城外的,春节照例也要祭祖,走家过户串门拜年,但简单多了,真正闹起来的,是元宵节。
潮州城外,一条村是一个姓,一条村里的人,十几二十代前,往往都是同一个老祖宗,于是,在元宵节祭祖,就成了全村人的共同节日。每条村都有自家的祠堂,供奉自家的列祖列宗,年前,村里主事的“老大”就要烧香放炮请示祖宗,用抽筹的办法,抽某一天出来过节,抽中的时间不一定就是正月十五,可能是十六,也可能是十七、十八…
住城里人的多数是从城外来的,俺家爷爷就是。所以,俺家的祖宗木雕像现在还高高端坐在城外某地的祠里。过元宵的日子,凡是子孙后代通通要赶回自家的村里,此时整条村人头涌涌,喜气洋洋,吉时一到,女人都全闪进里屋,男丁全部集中到祠堂门口的晒谷场,人不分老幼,不分级别,只认各家各户的辈分序列,照例由“老大”先上三根儿臂粗细的香,接着三通炮响,黑鸦鸦的老幼男丁全都就地跪倒磕头,全村顿时一片寂静,紧接着鼓乐齐鸣,大吹大擂,每八个壮丁抬一乘轿子,列祖列宗的十几座木雕像各安坐一乘,从祠堂鱼贯而出,形成一支大队伍,此时全村鞭炮齐鸣,硝烟滚滚,女人们也可以出来了看热闹了,安坐轿里的“大老爷们”由锣鼓开道,沿着村道,缓缓绕得一圈。
这一天,也是全村数千人人团聚的一天。很久没见面的亲戚一家家串门聊天,互送红包,喝功夫茶,抽烟,吃炒?条,还吃各种“红桃?”、糯米?…那种亲情,那种热乎,真是没得谈,谁让大家都是亲戚呢!
一般的游街是上午一趟,晚上又来一趟,晚上的更热闹,又是点篝火,烟火也搬出来放了,接着是唱大戏,请来的潮剧团,在祠堂的对面搭台,演的是通宵戏,风雨无阻地演,全村老少几乎都在晒谷场过完这一天。
“以家族为单位,高度团结”是潮州人固有的习俗,当年小日本杀到潮州,大家早都逃到乡下,留了一座空城给他们,小日本到乡下找吃的,结果是大吃苦头,最后一步也不敢踏出城门外。
改革开放之初,被禁了近三十年的祭祖活动苗头重现,窝囊了几十年的农民早就想抬祖宗出来游街出来冲冲晦气,拾回本家当年的荣耀。吓得当时的地方官员团团转,先是到乡里恳求大家别搞,禁不住只好捉人,把“乡里老大”一个个逮起来,谁知各村祖宗留下的的规矩是倒一个就必须有人顶上,乍捉也捉不完,最后出损招,把祠堂里的木像全没收,哈哈,你猜那些农民兄弟乍办?记当时他们是找个木头刻个牌又端出来…
住在乡下的大多早婚,俺七八岁时第一次参加这类迷信活动,当时一边收红包,一边是很多亲戚对着俺喊“老舅新年好”。现在要是回去,可能都可以做“祖舅公”了。
春节是我们太仓地区一个传统的节日。
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欢欢喜喜地庆祝一番。春节将至,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希望来年生活节节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放烟火,守岁到深夜。爆竹声声,从黄昏一直响到天明。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岁圆,还有菠菜和黄萝卜丝,百岁圆寓意长命百岁,永远健康;菠菜希望人们勤俭节约,生活把把细细,吃黄萝卜丝表示祝人们财源滚滚,收入越来越多。
奶奶告诉我,年初一不能扫地,据说初一扫地要扫走财运的,到初三才扫地,而且要把扫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头,这叫发田财。初五早上接财神,要放爆竹把财神迎进家门。到了正月十五圆宵节,家家吃圆宵,吃馄饨。吃完晚饭,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去田头旺田财,预祝来年粮食大丰收。
啊,春节的习俗真多,让我搞也搞不清。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学们,我对“年”的习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过年啦!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并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老家重庆过年,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家族的春节习俗吧。
除夕的中午,我见奶奶煮了好多饭,就好奇的上前去询问:为什么要煮这么多饭,我们一顿也吃不了呀?奶奶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初一可不能再煮新鲜饭。因为土家族人很少吃鱼,所以就要多煮饭,这也叫‘年年有余’吧。”
除夕的下午,爷爷和爸爸一起贴对联,我也过去凑热闹。东看看,西瞧瞧。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贴对联吗?”我回答:“知道一点点,喜庆呗。”“也对吧,对联是为了表达人们祈求新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现在我们贴好了对联,就不能往外扔东西了,连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初二才可以扔东西。这样就表示把财圈在家里了。”爸爸接着说。
除夕的傍晚,由家里的最长者带领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辈的坟前点上红烛和香,摆上祭品,以表对先辈的怀念。这也是对他们的尊敬。
这些就是我了解的土家人的春节习俗,你觉得有趣吧。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中国台湾)。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说到永康的春节习俗,那可真是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掸尘: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掸扫去室内、家具及厨房各角落的灰土尘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于来年不利。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谢年:在除夕,永康城乡各地鞭炮阵阵,家家户户按照传统习俗摆出了方桌,点上了红红的蜡烛谢年,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祖:在我们这里,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拜完一个祖坟,就在坟前放鞭炮,为了让祖宗保佑我们。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春节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每什么太大的差别吧。
20xx年XX月XX日 星期X 天气
今天是除夕节,也就是大年三十,也就是“过年”了!
听说过年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种叫“年”的怪兽,样子很古怪,头上长尖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节村里的人们扶老牵小的赶上山躲避“年”。有一次,一位老人要在村里住下,人们都往山上跑,他们劝老人也到山上去避难,老人坚持不肯。怪兽来了,老人噼雳啪啦的放着鞭炮,“年”不敢往前走。这时老人,打开门,穿着红衣服,“年”一下子就吓跑了。第二天,人门回到村里,那里安然无恙,人们见到老人赶跑“年”的三件法宝。此时人们每到除夕贴上对联,挂上灯笼,放着鞭炮。
今晚,我们吃过团圆饭后,就到楼上去放鞭炮,放烟花,放礼炮……有一种像“老鼠”的,你一点燃,它就嗖地一下跑到不见了。“花开雷鸣”像一个喷泉冲到天上非常漂亮,有红。黄。绿……各颜各态,非常美丽。“花蝴蝶”吱的一声飞向了天空,在上面转了几个圈,才慢慢的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我们放了许多鞭炮。礼炮……。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年”或许“年”不敢来,我想人们为来年的丰收许下的心愿。
除夕节过的真快乐呀!明年要是还这么快乐多好啊!
原来,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朝和清朝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而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吃饺子有很多神奇的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说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三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捏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为了使人的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其实,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深受老百姓喜爱,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春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方面,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另一方面,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的新年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春节吃饺子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吃鱼团、肉丸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还有些地方吃法很独特。如:在我国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面条与饺子一起煮着吃,取名“金钱穿元宝”。你说有趣不有趣?
看来,爱吃饺子真不错!查着查着,我又想吃饺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