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关注: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人,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归宿(导向 调控 评价)
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来源:
党的政策性文件。人大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二,教师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
·教师常规角色行为:父母的替代者 知识的传授者 集体的领导 法官和裁判 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教师角色的更新: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 终身学习者 教育教学行为研究者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的知识素养(学科知识 文化科学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才能素养(教学技巧 教学能力 教养能力),专业精神素养
·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策略:日常教学反思 个人行动研究 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同伴交流合作 跳出教育谋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微格教学 教学决策训练 反思训练 开展行动研究
·师德规范: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核心) 爱国守法 关爱学生 终身学习
·加强师德教育的必然原因:
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教书育人 ,学生榜样)
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尊重,平等,和谐)
师德现状的要求(权欲 名欲等)
·师德教育的方式:大学的“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实践 拜师 自我修养(反省 慎独)
三,日常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
任务—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环节—备课 上课 作业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成绩检查与评定
实施要求—目的明确 计划周密
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4班级组织的管理:班级财务管理 班级信息管理 班级评价管理 班级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班级危机管理
培养形成班集体—确定发展目标
建立班级核心队伍
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四,学校 学生安全(危机管理:危机预设—危机防范—危机确认—危机控制—危机善后) 意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 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安全意识
教师存在的问题:个别教师安全意识比较淡漠
教师应对学生安全教育:坚决执行学校有关安全的制度和规定
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安全教育—公共卫生教育—防止意外伤害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五,新课程标准(知识中心·赫尔巴特 学生中心·杜威 社会中心·布鲁纳)
·课程制定的影响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新课改背景:教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推动新课标,为“素质教育”真正落实找到切入口;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使国民具有能适应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培养具有
终身学习愿望,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重视评价改革,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目标:1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繁杂偏旧的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管理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课程设置的变革(综合—分科与综合—分科)
2课程标准的变革
3教师角色的变革(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人生的引路人 研究者,课程建设开发者,开放性的老师)
4学习方式的变革
5课程评价的变革
6课程管理的变革
自1998年师范学校毕业工作从教十二年。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积极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平时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教学、教研工作上,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认真学习和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深受校领导及师生的好评。在教学实践中,敬业意识强,奉献精神好,教学思路新,教学方法好,教研效果佳,教学成绩优,能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导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承担各类教学公开课,撰写教学论文,参与教研课题研究。能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注重吸取教研教改前沿信息,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实践素质教育理论。每学期都能按要求认真制订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根据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注意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课外经常开展 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对后进生和差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数学组:李聪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党的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青年学生的培养工作。我们党历来关心青年学生、爱护青年学生,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xx大以来的20xx年间,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明确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中,社会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等问题。只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真正解决了这些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有了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才会有最坚实、最广大、最合理、最有发展空间的人力资源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才群体、创新实力、和谐社会等,都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永续发展动力。
深入学习党的报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学校德育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